第一篇:诗歌 炼字(范文模版)
第二课时
炼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理解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板书)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板书)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
3、名词。(板书)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在这里就代表了思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数量词。(板书)
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再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万百”的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再如乾隆皇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虚词(板书)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再如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高考:
1、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2、具体实践(2010年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010年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六、鉴赏思路
步骤一:释词义
明手法(板书)
(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板书)
(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
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板书)(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例如:“映”是动词,映衬的意思,在这里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苹红蓼新绿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亮丰富,沉潜不一,冷暖交融的美景。衬托出作者愉快自由的心境。
例如:“蓑”是蓑衣,草或稻草做的披在身上雨具,长短不齐,名词,在这里用作了量词,写出了两岸绿草的长短参差,绵延润泽。
例如:“红”和“翠”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诗句中用作了名词,指红花和绿叶。用色彩代替花和叶,就很鲜明形象地写出春天花红柳绿的生机。
例如:“斜”和“叠”用作形容词,斜写出了花的姿态摇曳多姿,叠写出了叶的形态茂盛繁密。
七、课堂练习
.(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2(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3(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新晴山月(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答案
(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
第二篇:诗歌炼字技巧教案
千锤百“炼”的智慧——古诗中的炼字
厚德学校
褚林方
一、故事导入
简述贾岛的“推敲”故事。
二、学习目标:
1、、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2、掌握炼字类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
3、规范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三、张开智慧双眼,体会炼字的妙趣
1、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2、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四、开启记忆闸门,回顾炼字题型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说出某句诗的某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直接鉴赏关键词)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五、启动超强大脑,分析解题方法
示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请说出“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用的妙的原因是什么?
2、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晚春》韩愈)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做题要求:12组做第一题,345组做第二题,678组做第三题。5分钟后比谁做的最正确。答案解析:
1、“散”是散入、飘散。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撩拨着像诗人一样深夜无眠的人的情思。
2、“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
1、动词的表达效果: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从而增强诗歌表现
力 ;
2、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诗人情感。
3、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使画面富有动富有情趣感,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六、梳理思维线路,总结答题要领
炼字题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析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述景 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用
炼字题型答题格式:“X”一词是“……”的意思,……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烘托了……氛围,表达了……的感情。
七、当堂训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请分析鉴赏“独”字的艺术效果。
要求:
1、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2、书写规范;
3、时间4分钟。解析:“依”字有独自孤独之意。(析义)写出了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寂寞、感伤。(述景)表达了诗人形单影只、怀才不遇的感慨。(作用)
八、拓展提升:选词填空: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①摇、映
②舞、隐
③扶、失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炼字表达效果
1、动词——生动形象,富有动态美
2、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
3、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有情趣
二、炼字答题步骤要领
1、析义
2、述景
3、作用
十一、教学反思: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第三篇:炼字诗歌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诗眼型题目》教学设计(配合二轮复习《突破古代诗歌炼字题》使用)
授课人:张菁
授课班级:高三(1)班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炼字诗眼类题型高考出题的设问模式。
2.学习炼字诗眼类题型解题的思路,掌握解题的方法,明确规范答题的步骤。
3.让学生获得能够在古诗词阅读或鉴赏中通过诗眼词眼来理解诗词主旨,进而说明其作用的能力。【教学重点】
1.判断哪些字词最能表现诗词的主旨思想,并能准确理解其深刻意蕴。2.学会分析诗眼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用。3.掌握此类题目答题的规范。【教学难点】
区分诗眼类题目与常规炼字类题目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自己对某一字词运用之妙的独到见解。【教学方法】
知识、方法、技巧与巩固练习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授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传张僧繇画龙,一经点睛,龙便凌空飞去。这就是所谓的画龙点睛。作画如此,作诗为文亦有画龙点睛之笔,我们高考中的考查的炼字,诗眼、词眼,就有似于此。下面,我们就从解答此类题目的角度来解读古诗词。
二、区分诗眼词眼与一般炼字的关系。
诗眼与一般炼字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所谓常规炼字,就是对诗词中的某一句的某一字词作深入的理解,体会其遣词造句之妙,而诗眼类题目则是对整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那一个字词作深入分析,体会它在全诗中的地位及其对诗词主旨思想表达的作用。二者并不一致。同时,诗眼有时可以是一字,有时可以是一词。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分辩清楚。
但是,有时,一首诗词的重点字词也可能是一首诗词主旨思想表达的关键。这个时候,炼字与诗眼词眼又合二为一。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时,既要注意二者不同,又要注意其相通之处。
三、明确两种设题方式:(见PPT)
1.常规炼字型,如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诗眼型,如某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四、分别学习两种题型的作答要点(见PPT)1.常规炼字型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答含义+(手法)(2)描景象
(3)明作用(形象/意境/感情/效果)2.诗眼型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找出该字
(2)解释该字的含义,放入原句中描述。
(3)该字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感情)或从该字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五、锁定精妙字的三大技巧:(1)此类字常是动词或形容词(2)此类字在上下句中的位置相同
(3)此类字在诗句中文质兼美。如果美在句中,那主要是其表达效果好;如果美在全诗中,那它就可能成了“诗眼”。
重点以一般动词,形容词的活用,表颜色的词为例作必要分析
六、巩固练习(二轮专题复习·2014·大纲全国卷)以真题为例,训练规范答题
七、巧抓诗眼(见PPT)
举例区分全诗的诗眼和局部的诗眼,明确作答的侧重点。1.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2.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
八、补充常见的答题术语(见PPT)
九、巩固练习(二轮专题复习·秋思赠远)重点通过诗眼分析诗歌主旨,训练规范答题
十、布置作业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综合训练(十六)题组一
第四篇:诗歌的炼字(高中)
诗歌鉴赏之炼字
教学目标:
1了解鉴赏诗歌语言考查的三种题型:炼字、赏句、语言风格,熟悉炼字类题型高考出题的设问模式。
2学习炼字题解题思路,掌握炼字题解题方法,明确规范答题步骤。重点、难点:掌握炼字类题目解题方法,明确规范答题的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 品赏佳句,推敲字词 1炼
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炼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3炼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4炼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秋暮吟望》)5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二 分析例题,归纳步骤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南宋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诗歌鉴赏之炼字
【步骤】
:
:
:
„„„„„„„„„„„„„„课堂探究案„„„„„„„„„„„„ 三 课堂探究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名胡得生, 晚唐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 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请对第三联中的“递”和“窥”二字作简要赏析。(5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诗歌鉴赏之炼字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课后检测案„„„„„„„„„„„„„„
四 课后作业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诗歌鉴赏之炼字
附:炼字类题目常见提问方式:
1、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2、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诗中(某一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5、某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一个人,拿什么来为自己人生奠基很重要。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陈积,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
读诗者,往往是最热爱生活的那一群人,是灵魂端庄而优雅的人,是幸福感强烈而稳定的人。诗歌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向生命致敬和献辞的方式。
读书不为别的,是让书里的那些精神光线照亮我们,让书里的那些美学营养提升我们的心灵视力,滋养和愉悦我们的人生。
——王开岭《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推荐)
诗歌鉴赏之炼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探究归纳答题规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咏诗韵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二、识题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或此诗有的版本作是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三、明类型: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长沙》毛泽东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苏轼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李煜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炼字——炼哪些字?
动词(一般动词、活用动词)修饰语(形容词
副词)
特殊词(叠词、色彩词、数量词、拟声词)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沈德潜 “炼字”即“炼意”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炼字原则
四、悟规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邺(晚唐)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背”是背着,即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答题思路归纳: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点手法)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情境)
五、熟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本诗第一句中有个字意蕴丰富,请找出来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飞” 用得传神,有“纷飞”、“飞快”之义。(释含义)
2、既描写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又写出了船儿在夹岸林中穿行的情形,衬托出行船之快。
(描景象、点手法)
3、用一“飞”字把一个飞动着的花的世界和诗人内心的欢悦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明情境)
炼字注意事项:
1、寻找关键词:意象刻画更准确生动 意境描摹更富有韵味
情感表达更真切感人
2、答题要求:“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炼字原则)、规范答题
六、提能力
请根据这首诗出一个炼字题。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1、“老”本指衰老,这里有“使„„衰老”之意。(释含义)
2、秋风飒飒而起,吹得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描景象)
3、一个“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不仅写出了洞庭湖被西风吹老,也指诗人因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寄寓了诗人因秋风而生白发的悲秋之意和迟暮之感。(点手法,明情境)
末句中的“压”字用得最为传神,请试作分析。【参考答案】:
1、“压”有“压在”之义,说明梦的浓郁。(释含义)
2、梦本无形,却说“满船”,被“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描景象)
3、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点手法,明情境)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言志、诗言情,诗歌归根结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通常又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实现的,诗人炼字往往炼的是意境和情感,在做题时我们如能抓住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再按一定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那便是极好的了。
八、作业布置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1、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