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第一篇: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学习推手之前,先介绍一下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推手是在练好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传授技击的一种方法,练太极拳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知彼的一种功夫。所以没有拳的基础,没有松活灵敏这种感觉,和周身协调的身法,推手就练不好,有了太极拳的基础,我们在练习推手的时候,主要是注重于腿上的练习方法,与身上的旋转和以腰为轴,这些要求,对于我们的基本动作,最重要的还是以步法结合腰的旋转,这些方法来练习。

第一种叫屈膝行步屈膝行步是两手叉腰,屈膝松胯,向前迈步,迈步的时候重心并在右腿,把左脚伸出去,在不影响重心的情况下,把步伸出去,伸出去以后,感觉合适,然后重心慢慢向前移,移到左腿以后,再把右脚提回来,再伸出去,再移重心,这个主要练习虚实重心的变换和步法的灵活稳健。

基本动作第二种叫跨步转腰,这个动作主要练习上步的同时与转腰相结合,裆要向内扣,身体要向外转,配合两手臂左右带动的这种惯力,这种方法近几年在推手比赛里边,这些动作最多,尤其是在定步推手,定步推手对方来了抗力,然后我要把它引进落空,所以这个裆劲要不向里扣那你随着这个劲就跟出去了。所以练习这种方法是对定步推手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把这个跨步转腰示范一下。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第三种叫行步放松,行步放松可以放在练习之前,也可以放在练习之后,这个是手放松地自然摆动,结合着高身法的自由走步,这种方法在做准备活动或者练功以后做放松活动,效果都非常好。

以上介绍了三种基本动作。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很多种步法,身法,手法,包括我们一路拳、二路拳里边出现的垫步、促步、剪步、仆步、跳步,后退步,等等,所有这些步法,随时随地在推手运用当中都可能会出现和用上,但是这些步法在前面套路里边已经都介绍过,而且套路里边都多次出现那种练习的方法,所以在这边就不再多讲了,简单就介绍这三种。推手是随机应变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就是体验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拳练的基础,就是一路、二路拳练的基础的结合情况,在两个人在运用的时候所做出的表现。

下面介绍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推手有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是在两个人推手时所表现出来的,现在要讲的基本方法,这八种方法就是一个人练的时候所表现的练习方法,这个掤、捋、挤、按作为四正劲,正劲就是以柔为主,我现在先把这掤、捋、挤、按四种方法连贯起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首先先上步,上步以后,身向右转,向下沉,重心向左移,两手向前上方掤劲,这叫掤。然后两手一转劲,相合向下捋,这样一变,再变挤,再向上提,转身向下按。这是一个掤、捋、挤、按,然后再上步,再做掤、捋、挤、按。好,我再正方向再做一次。要上左步的时候,这叫左掤、右捋、左挤、右按,这样一上步叫右掤、左捋、右挤、左按。好,这四个动作可以连贯起来做,有时间可以多做一些,时间少可以少做一些,下面我再连贯起来再做一下。

讲完了掤、捋、挤、按四种单人练习的方法,下面介绍一下采、挒、肘、靠单人练习的方法。这四种方法就是用发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大家都知道推手里边的八法掤、捋、挤、按为四正手,采、挒、肘、靠为四隅手,所以这四种方法都用发力的动作做表现,下边讲一下采。

采,一般情况下做采,就是采、拿、捋三种方法相结合,效果最佳,速度要做快,要随着对方的劲道向下加上拿和采劲结合在一起,”哼”,”哼”,”哼”,这是向左边的,向右边的也同样。”哼”,”哼”,”哼”,这些方法就是结合拿、捋、采三种这样一起结合起来,效果是最好,但是不管做哪一种方法都离不了掤劲,掤劲是要贯穿于始终,也不管在练拳中间或者推手中间,掤是最重要的,都离不了掤劲。

第二种挒,挒是打横劲,向左右打横劲,象咱们套路里边的的前招、后招,都是左右挒劲,一上步,在推手里边叫小鬼推磨,这样接住对方,他的劲力往这边偏的时候,这样一转身,”哼”!这个劲叫挒劲,”哼”,”哼”,向右也是同样的,”哼”,”哼”,”哼”,这是向左向右打横劲,为挒。

肘,肘在里边表现的形式很多,在一路拳和二路拳里边也已经介绍了几种,这个时候,要介绍的打肘的方法,有侧面和平面。一般在友好交流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肘的侧面,侧面就是肘尖,肘尖象这穿肘、挑肘、向后击肘,都是用肘尖打人的方法,如果用这种弹抖力,”哼”,弹抖力如果击中对方的身体,虽然不能把人打倒,但是他肯定会受内伤的,所以我们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时候尽量用肘的平面,什么叫平面,就是避开这个肘尖用小臂和大臂这个地方来打击对方,象打这个迎门肘,迎门肘你就不要突出这个肘尖,这样用小臂,”哼”,这样打,”哼”,用小臂能把对方打出去,也不容易受伤,打腰拦肘也是用这个小臂,”哼”,”哼”,用这个打,最好这些穿心肘后击肘,就都不要用,往上挑肘,这都是容易打伤对方要害的方法,我在这里介绍了以后我们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时候,要尽量考虑一下打肘的时候用哪个部位。

肘和靠,靠有肩靠,胯靠,肩里面有迎门靠,十字靠,左肩靠,右肩靠,背折靠,下栽靠等等很多肩打人的方法,这个要想用好肩,肩在整个技击方法里边为帅,一般情况下这老将是不出宫的,如果要用肩,那就是效果非常好,肯定能把人打倒,肩的力量完全是用周身的一种爆发力,这样一松,”哼”,”哼”,在周身一松,这样把对方”啪”一引引空,然后用这个肩”哼”一个寸劲就把对方打出去了,要想用好肩,就是必须在练好拳的基础上达到周身放松,相随,你这个肩要听你的话,如果要是周身很僵,突出不了肩,突出肩的时候你的身体就往前跑,所以这个肩一定要非常灵活,让松肩,沉肘就是要练习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放松,灵活的程度,我先练一下这个肩的方法,向前打,肩一放松,身体往下一沉,要把劲突出在肩上,”哼”,”哼”,”哼”,这样用背靠,这样往下一松,向后打,”哼”,”哼”,”哼”,”哼”,这个肩前、后、左、右都可以用。一会儿还要配合一下双手练习,肩、肘、胯、靠就先介绍到这里。

下面介绍一下两个人练靠、练胯的方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肩、靠单人练习的方法.两个人结合步法在练习靠与步法,与手法,与靠法的结合,左、右同时换步,同时练习,下面我们先做一下第一个先做向前靠,用前肩靠,同时上左步,然后再上右步,用前肩,就是肩向前靠,为前肩靠,然后再换步,再上左步,用左肩,这样可以连贯练习。

好,除了前肩靠以外,还可以练背折靠,就是用肩向后靠,两个人在上步的一瞬间把步错开,再同时向后打,这时侯把手放在前边,上步。两个肩靠,前肩靠和后肩靠练完以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练胯靠,用左右两胯击打对方。好,这胯靠,肩靠就先介绍到这里,以上我介绍完了双人练习肩靠和胯靠的方法,刚才练习的有前肩靠、后肩靠和胯靠的练习方法。通过这三种方法的练习,主要让大家练习步法协调,身法与肩靠的结合,所以两个人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熟练,而且在初练的时候不要很用力,主要先练习协调,身法协调以后,再慢慢地加力。而且在发力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不要猛力的用力的往身上撞。这个都是一种练习的方法,要练发力你可以自己单独的练习,两个人练习的时候,要点到为止,主要练习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怎样把这个力量运用到肩上,胯上,好,这几种方法就介绍完了。

以上介绍了陈氏太极推手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方法以及它的技击用法,下面介绍陈氏太极拳五种推手法。

五种推手方法分挽花,定步推手、顺步推手、大捋和花脚步五种。下面介绍的是第一种挽花。

腕花分单手挽和双手挽,下面把单手挽的方法示范一下:

下面将单手缠的几个动作分解讲解一下。两人站立,同时上右步,搭右手,左手插腰,第一种做平圆,平圆转完以后,转立圆,一个按,一个捋,向上一个掤,一个按,第三种做缠腕,一按一捋互相缠绕,好,下面将这几种方法连起来做一下,并且右手做完以后,同时可以做左手,左手的要求与右手相同,好,换左手。

双手挽花。

双手挽花是两人搭臂,一顺一逆,一上一下这样缠绕,还可以左上右下,或者同时向左,同时向右这几种形式。下面做一下示范。

刚才是双手挽的示范动作,下面开始分解讲解。双手挽花,两人站立,同时上右脚,两手相搭。一人领劲,一人随劲,互相听劲缠绕,双方都可以领劲。听着对方动作,方向,进路的变化随时随上去,向里向外都可以,在同时上下的时候也可以转变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向里向外,向右向左,对方也可领,随时变化都可以。

以上我们学完了陈氏太极拳推手的第一种挽花,无论是单手挽或双手挽,都是练习两手缠绵不断,触觉灵敏的感觉,它的特点是”两手缠绵不断线,脚跟稳固意九泉,练到两臂如秤灵,欲加毫厘在意先”。这样练完了以后,首先就是身法协调,手臂灵敏,脚跟稳健,为以下几种推手奠定基础。

第二种定步推手。

定步推手是两人相对,两脚相合,脚步不动利用掤、捋、挤、按的方法来缠绕,下面先做一下示范。

第二种定步推手的分解动作讲解:

同时上右步,搭右手,左手放在肘上,先向下挤,对方是按,然后我上掤,往上捋,对方再变挤,我变按,按着上掤,向上捋,然后再挤、按、掤、上捋,利用掤、捋、挤、按四式,在打轮,然后再转方向,对方变挤,我变按,他掤,我按着上捋,我变挤,他按,我掤,上捋,他再挤、按,上捋。

以上我们学习了陈氏太极推手第二种定步推手,此种推手,也叫打轮,就是两人搭手,随其自然,以腰为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的练习,定步推手的特点是:”两人推手如鳔胶,沾粘连随主宰腰,功夫达到熟练时,滑如冰凌粘如鳔。”这是定步推手的特点。

第三种推手方法,叫进一退一。

现在开始陈氏太极拳推手第三种进一退一分解动作讲解。两人站立,上右步或左步,搭手以后我用挤对方用按劲,我上捋对方用挤劲,我又按,我一按对方捋,然后上掤,倒步,在对方挤的时候,我还有挒劲。挤,对方掤,我按,然后他上捋,我挤,他按,我掤,上捋,他按。在挤的时候,含有背折靠的用法,然后再旋转。按,我下捋,下捋的时候用采拿的用法,再倒步,我挤,可以用背折靠,然后一掤,也可以用捋,然后对方挤,我按,他再上捋,也可以加上采拿,再退步。

以上我们学习了陈氏太推手第三种,顺步推手。顺步推手也叫进一退一。这种练习方法就是两人进一退一,结合身法,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方法,这个手法和技击用法,以及脚,膝、胯的套管沾粘等等这些用法,所以他的表现为:”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一进一退步法灵,肩肘胯靠显神威。”这是第三种推手的特点。

第四种方法叫大捋。

大捋主要是练习下盘的功夫,所以它要求步法要大,身法要低,先示范一下。

下面开始介绍太极推手第四种,大捋的分解动作讲解 ,这大捋,是在第三种手法和步法的基础上,熟练以后,把身法降低,步法拉大,练习腿上的功夫.象第一分解动作,上步以后,先由第三种方法转两圈,然后再下步,先挤,挤以后变掤,掤以后对方按,按的时候我把他捋过来,随着重心移过来,然后他变挤我变挒,然后他掤我按,他变捋,再把重心移过来,这时候再上掤,倒大步,对方挤,然后我按,他上捋,重心移过去,我挤,变捋,他下按,再重心移过来。就这样反复多练。上捋移重心,对方下捋再移重心,再上掤,倒步,对方上捋移重心,下捋移重心。

上边我们学习了陈氏太极推手第四种,第四种叫大捋。这种练习方法,主要是练习腿部的力量,两腿在地上盘旋,然后结合灵活的身法。大捋的特点是:”两腿铺地如顽石,下盘稳固定根基,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所以练第四种,主要是练习腿部的力量,而且是非常灵活的,下边我们学习第五种。

第五种叫活步推手

活步推手是在第三种手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灵活多变的步法,除了进一退一和灵活多变,没有方向,没有定位的方向,还有进一退一和进三退三,进五退五等等,进七退七,进九退九,就是在整个这个场所里,哪个地方有地方,哪个地方方便,就是两个人结合起来,由一方领劲,任意的随便走动。就是练习步法灵活和身法灵敏感的一种方法。

第五种活步推手的分解动作讲解:

第五种的手法与第三种的手法相似,步法没有一定的规定,灵活多变。活步推手也叫乱踩花,步法与身法相结合,随着两手臂沾粘不散,舍己从人,随机应变,方向角度,步法没有一定,由一个人引,一个人随,听着对方的劲,练熟了以后,还可以上三步,三步,五步,七步,九步都可以走,练熟以后,可以转折,转弯,主要练习步法灵活多变。

学会了第五种推手方法,第五种叫活步推手,此种方法主要是练习步法灵活,结合身法协调,步,无论是在练拳术套路和推手里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拳论讲,步是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由此看出步在套路练习和推手里边的重要性。第五种推手的风格特点就是:”两人推手如围棋,一来一往论高低,围到山穷水尽处,陡然一式判雌雄。”就是两人在推手过程中,或用垫步,或用偷步,或用进步,或用退步,缠绕对方,找对方的空隙,找到对方的空隙的时候,突然进攻,所以这个灵活的步法与身法协调,沾粘不散的练习方法,就是体现了太极拳舍己从人,随机应变,显示推手里边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的威力。陈氏太极推手五种方法都在这里。

第二篇:陈氏太极拳心得

《陈氏太极拳图说》心得 原创 高启武 绘图 高君炜 《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代宗师陈仲甡(1809—1871年)之哲嗣陈鑫(1849—1929年)先生所著。先生之父“平生战功累累,啧啧人口,皆根于精太极拳也。及公卒,吊者数郡毕至,众议易名„英义‟。”(《图说、陈氏家乘》)《图说》是先生宗其家传,辛勤笔耕“自光绪戊申年至民国己未,十有二年其书始成”(《自序》)。先生“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发前人所未发”,破历代“珍秘不以示人之传习”(《杜严序》),尽泄天机意欲使后学“由升堂以入室”(《自传》)。故今人得见陈拳理法全貌,先生可谓功德无量矣。陈鑫先生的这本《图说》虽名言拳,然书中道、释、儒、医无不涉猎,这在其它武术书籍中则不多见。尤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并贯彻始终,实意为后学剖白太极拳理法之根本。本人学疏浅薄,虽多年喜《易》好拳,然至今亦仍是童蒙于《易》,门外于拳,读此书深感捉襟见肘,力所不逮。现不揣冒昧,将平时习易学练时一孔之见的心得进行整理,勉强成文以抛砖引玉,期望大家不吝斧正。

一、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在图中阴阳相反相对,阳尽之处阴生,阴隐之方阳现。纯阳乾卦旺极之处上有黑阴始生之微,下有黑阴衰尽之微;纯阴坤卦旺极之处下有白阳始生之微,上有白阳衰尽之微。在由乾卦起过中心至坤卦这一条直线上,同时具有阴阳初生之微、衰尽之微、旺极之著这六种变化。此则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寓。即黑阴旺极方之始终均有一点阳微存在;白阳旺极方之始终亦均有一点阴微存在。真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见阳非太极、阴亦非太极,太极非阳非阴,却又须亦阳亦阴、阴阳和合为一方可谓太极。故才有孔夫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周莲溪周子“阴阳一太极也”之说。正是因此,陈氏太极拳要求练此拳须内(阴)外(阳)相随、表(阳)里(阴)合一、快(阳)慢(阴)相间、刚(阳)柔(阴)相济,其所宗即是太极、《易》理中阴阳运用之法则。同时陈氏太极拳视练拳者整个身体相互关联为一个太极之圆,而四肢乃至手指、脚趾又处处皆是一个个太极之圆。请注意,此圆非身肢有形所及之圆,是指体内“中气”充盈,无凹凸、缺陷、断续,所用之意无过不及,则阴阳和合而成之太极圆,其即大道之形、亦即太极之体,“放之则弥六和,”(《图说、太极拳推原解》)可谓大则无其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同前)此又可谓小则无其内。体内中气“随意所之,意所向,”周流行六虚而无所不及,方可称之为圆。先生在《图说、附中气辨》云:“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先生文中所言之偏、过、刚皆阳也,倚、不及、柔则皆阴也。而陈氏太极拳所练之气非阴非阳,然却亦阴亦阳,实是阴阳对等、匹配和合,故称至当却好而谓之曰“中气”。正如三丰祖师所云:“守其清静自然是为勿忘。”(《道言浅近说》)“守”即为有、为阳,;“顺其清静自然为勿助。”(《同前》)“顺”即为无、为阴,二者缺一不可。丹功常讲,药物易知火候难传,愚以为就是指练功中阴阳所象之意气、动静、内外、虚实等等诸般功夫在修炼中掌握运用之法度。邵子邵康节在《子时歌》中称火候之妙是:“中间些子好光景,难得功夫入语言。”亦如同屈原《远游》中所说:“道可受兮,而不可传。”此传字是指用语言描述之意。陈氏太极拳缠丝内劲所练之“中气”,即是以太极之阴阳和合之理主宰于太极拳内劲儿锻炼。故,非此不得以太极功夫名之。先生恐后学不解而无法下手,便直白而云,是将“中气”“用螺丝劲缠于骨之外肌肤之间”(《图说、第二势揽扎衣》)。然,其意气运用必须意到气到、意气到而外形和合为一,先生称为:“不前不后由中而行,后则擘、前则合、皆不得中劲。”陈氏太极拳自然需要以体内元气质量足够强大为基础依托方可做功,而上面所说凹凸、缺陷、断续诸病皆因不得以太极、易理主宰体内元气所致,故而不能称为“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法在演练和运用过程中,要求整个身肢外形在螺旋缠绕中,须用无过不及之意将真气贯注于其中,而非徒有外形拧来转去。否则,就不能称为缠丝内劲。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著于内而形微于外,内不动则外不发;形于外而源于内,外静而内亦动。《太极象图》文中所云“以待其动”,即此内动之中气。陈氏太极拳缠丝劲是以内气催动外形,外形合于内气,内(阴)外(阳)相合之功。故《图说、缠丝精图》方云:“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至此再回头看,先生之所以说“太极拳缠丝法也”这句话。就是一个意思,练陈氏太极拳就须潜心于身内阴阳修炼,而非有意于肢体的拧转缠绕,并使之和合于太极、《易》理,方能应用于拳中。先生在《太极拳权谱》中更是告诫后学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并于其后注曰:“十年用功,十年养气”。而此句就是强调拳谚”拿住丹田练内功”之实质。

第三篇: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学习陈氏太极拳心得

王美岭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非常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现,太极拳真的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紧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慢慢地用心思悟,去体会。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所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如果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不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模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如果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能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这个'砖瓦'就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我现在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还是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会,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能找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一直练到现在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打太极拳达到了我的初衷,就是强身健体,现在的我不像小时候那样疾病缠身,反而,尤其在打完拳后整个人都精神不少,一年当中顶多有两次感冒。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更能专心致志做完手头中的事,大脑的记忆力也有所提高,遇到事情能够冷静思考,不易乱发脾气,打拳也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最让我切身感受到的是太极拳对情绪和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调理作用,生活中每当感到有压力,又不能缓解释放时,打一遍太极拳,之后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态变得端正。所以太极拳对我真的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说说我对太极拳的看法:

第一,现在打拳,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打拳的过程就是自身放松的过程,它可以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使得经络舒畅,体质也由此得以增强。

第二,如果喜欢太极拳,就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因为太极拳最初就是融合了中医以及易学等思想创编出的拳法,这也使得太极成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是一门造诣很深的学问,打拳人有必要去了解它、深入它。

第三,太极拳离不开年轻人,说到太极拳,大部分人脑海里都浮现的是公园里的老人缓慢的打拳形象。而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怎能缺少年轻人去学习和继承它?在我的大学里,有很多同学对太极还不甚了解,甚至有同学将杨氏和陈氏理解为'阳式和阴式太极拳',可见太极拳知识在年轻人之间还没有得到普及,年轻人有足够多的想法和精力去发展太极拳,如果能在年轻人之间普及,我相信太极拳会发展的更好,成为真正的全民性体育运动。

写于2016年6月8日

第四篇:陈氏太极拳心得三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取象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

草应于二零一二年七月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

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七月

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二年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

二零一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二年七月

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

高启武 草应于二零一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

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

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草应于

二零一二年七月

分解动作四

身体微向左转,裆劲随身体重心由右走后弧逐渐移到左;右腿逆缠蹬劲,并逐渐逆缠合膝扣裆,中气从右脚跟起,逆缠依次到脚外侧、小趾、四趾、三趾、二趾、大趾,再逆缠向上至脚内侧踝骨处、膝盖内侧,继续逆缠由前裆入会阴,向上归入丹田与百会所领之劲相合;左腿逆缠逐渐踏实左脚,成左弓步。同时细心体会,重心由右逐渐向左移时,顶劲依次领住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裆劲两膝、两踝乃至足底涌泉穴。

右手逆缠划小外弧下按至小腹侧前,掌心向左下,指尖向前,中指尖领住其余四指,中气随右手顺缠由丹田运至五指尖;左手逆缠向前立掌棚出,掌心向右下,高于胸同,中指尖领住劲,同时,中气依次由五指肚起,随左手逆缠入劲归于丹田。

目视左手方向。(图四)

取象

前势我上下并用意欲制敌,其则松开右肩随我捋势,向我挤靠,然我贞坤卦柔顺之德,亦兼九三当位得正,刚而不失惕危之虑,刚柔相济,事不急于居功。故,往来间游刃有余,使敌挤靠劲落空而我不受制于人。

乾卦九四爻辞告诫云:“或跃在渊,无咎。”九三是审视进退而有虑危之意。九四则是进一步权衡机势,及时而进则善处无咎之象。坤卦**则犹“括囊,”而“无咎、无誉。”《周易本义》言:“结囊口而不出也。”意亦在戒“贪利务道”。(《周易浅述、坤》)《周易、象》于此云:“慎而不言也。”由此可见,乾坤二卦虽阴阳廽异,卦象卦理亦各有别,然二卦则太极之理无二,所喻之事亦可相通。故,金刚捣碓一势同时取诸乾坤二卦用之于拳,则于理、于象、于机、于势可谓恰如其分。

分解动作五

身体微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左脚,左腿逆缠中气先动而出丹田,由后裆出逆缠大腿、小腿、脚踝、脚跟至足各趾;再逆缠原路返回,并上合顶劲、右腿逆缠提膝,大腿高与胯平,右脚放松,中气先逆缠由脚收回丹田,再随右膝向前上提撞之势,逆缠出丹田运至右膝前上端。

右按掌变拳顺缠由左臂前外侧向前上冲,拳心向里拳面向上,高度不超过下巴,中气由丹田顺缠运至拳面;左立掌由右臂里侧顺缠落至右肘下方,指尖向右,掌心向上略偏里,中气由中指尖顺缠归入丹田。目光通过右拳上方向前方看去。(图五)

金刚捣碓一势由初始柔化接引之随曲,渐至我顺人背就伸而进。及至动作五左掌下引右拳上冲,右膝向前上提撞,可谓上(右拳)下(膝)中(左掌)三盘齐进。此时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捣碓初始柔化时即为)示之以虚,(不与其较力,人刚我柔谓之走,而无失势之虞。)开之以利,(虽其攻我在先,而我必动而不失机势,如捣碓前四势,我为)后之以发,(至动作五,其攻我不中,我却全面进攻。则是)先之以至”。当然,这其中内劲变化,后发先至之妙,在一开一合之间瞬间即能完成。只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因此,功夫界自古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取象

乾卦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阳爻阳位刚而中正,五爻得中于上卦,为君;二爻得中于下卦,为臣。金刚捣碓一势之用到此已是登峰造极。《周易、系辞、又八章》中称:“二多誉,”臣居下位,唯君为尊。此势中动作二纳乾坤九二六二两爻,其亦犹射箭中引而不发,多谋慎作故少失。“五多功”,君居九五统天下为用,得机势而能为。金刚捣碓一势中动作五,是为一君临而万民安。《周易本义、乾》亦称九五爻是“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太极拳须循先天自然,去后天勉然,务求随机就势,才能有得机得势、发而必中的之功。学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入门初始切勿贪功近利,要柔化为主以学走劲,标准是由招熟而懂规矩、得中气。所谓招熟是为每一动作,从发端之初始到完了,皆须由手到脚、由顶到足底规矩不失、劲力不断。功夫界亦称此为“劲不落空是真为招熟”(《太极拳势图解、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如此,与人搭手方能松而不懈谓之柔,有劲力而不僵谓之刚。否则,一搭手用力则顶,如牛相抵、与懂劲无缘;不用力则丢,懈软受制、无法与人相较,同样不得入门之径。练好这一阶段功夫则至关重要,将来太极拳功夫高低,全在此功夫扎实与否。这一功夫是由不用蛮力之“松”,到能以气催形之柔。完成这两步功夫则可谓,登堂入室已有希望。久而久之,积柔成刚,自可由走而黏,继之亦可发打自如、成就大用。

分解动作五左脚独立支撑,两手一足皆用以攻人。就像此卦中六五爻,虽居德之圣、位之极,却难免像《周易浅述、乾》所云,有:“虽尊而过乎中”之嫌。故用此招绝不可掉以轻心。

坤卦“六五黄裳无吉”。古人称衣着于上,裳饰于下。照《易》之天地定位、尊卑以陈之理,自然上衣象君,下裳法臣。动作五纳坤卦六五,则是“今,臣居君位”(《周易正义、坤》),因六五阴爻居五爻阳位,即不当位、不得中正,故非吉象。在古人观念中,东方五行为木,节令在春,其色为青;南方五行为火,节令在夏,其色为赤;西方五行为金,节令在秋,其色为白;北方五行为水,节令在冬,其色为黑;中间之位五行为土,节令在长夏,其色为黄,此是五行配五季说。照现今流行之四季说,土亦居中宫,虽寄旺四方、四季(注,如春季三个月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其余三季可类推。故此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月而言)无其本位。然正因土寄旺于四季,统御四方而方为五行中至尊,从而有说称土为太极之本。故黄颜色亦逐渐为历代君王所专用。在此坤卦六五之位,本只应该阳爻为君配上衣,而阴爻只能配下裳、为臣,此六五反着上衣、居君之位而曰黄裳,故爻辞称“无吉”。

动作五得机得势,言阴爻为二,本坤卦臣位之正。六五却裳居衣位,尤《周易本义、坤、六五》称:“六五以阴居尊位”,是“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其占为大善之吉也”。故此势亦如臣得君位亦可王天下。然须切记,裳饰上、臣居尊仅是机势所造,而非永久之实,要谨慎守住黄裳之德,仅此而已,千万不可妄想。亦只宜行土之柔顺厚载之德。太极拳之道“非用武者以体无刚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内有文德通达物理。故象曰„文在其中也‟”(《周易正义、坤》)。可见,太极拳曲而直、枉则正、以柔克刚,实非无刚可用,实刚柔得宜耳。

分解动作六

身微微右转,左腿逆缠膝微屈,中气由足归于丹田;右腿逆缠,中气出丹田经由大小腿运至右足各趾,距左脚约一肩宽处逆缠落地震脚。

左手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微上;右拳顺缠落于左掌中,高度在胸下腹上,去身约三四寸远。领住顶劲,气归丹田,两手与鼻准上下相照,肩胯、肘膝皆须合住。目视前方。(图六)

动作六是金刚捣碓定势。此前,我虽随人劲力而出招用势,然未必皆能凑效。此势已至尽极,犹行至乾卦上九之爻,尚不能制敌取胜而达目的,我则险矣。

故乾卦上九爻辞 “上九,亢龙有悔。”亢,至极、过度意。“悔吝者,言乎小疵也。”(《周易正义、乾》)“有者,非必然之辞。曰有悔,自有无悔之道可知。”(《周易浅述、乾》)先生图其定势,并详述周身规矩要领,即是示人无悔之道。可见,先生在《图说》一书中,反复强调孟子“大匠悔人以规矩,不可使人以巧”之句,事非偶然也。学太极拳者得此规矩,则可知进退存亡之法,而太极、《易》理则谓此为可免悔吝之道。坤卦上六爻辞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上六,阴落于极外之象。故云:“龙战于野”。“阴极阳亢,两龙相战,有两败俱伤象。”(《周易浅述、坤》)此爻辞是专言乾坤两龙中坤龙之上六,坤为地,属土,色黄。“气阳血阴,”在道家丹功中,人体内之气轻清无形,故为阳;而体内之血浊重有形,故为阴而有“其血玄黄”之说。坤卦由初六履霜即已“防龙战于始”,(《周易浅述、坤》)同样乾卦从初九潜龙始,亦以遵从“非用威武”之道。动作五我得机得势而三盘齐进,即使如此,敌亦在变,我亦完全可能击其不中,敌不失势亦不受制我则险矣。故我提起之右腿下踏震脚,踩踏其左脚面并合膝护裆,以防其进攻之腿;右手如金刚“降魔杵”,左手“微屈如碓臼。取其两手敛在一处以护其心,故名”金刚捣碓。此势秉乾坤之理,合太极阴阳之道,避实击虚、以柔克刚、防悔吝之患于未然,恰合拳理。倘我能时时顺于先,何虑人不背哉!太极、《易》理涵盖天地、包罗万象,可谓博大精深。然而,却非无从下手,《周易系辞、下传》即称:“乾坤其《易》之门耶”。陈鑫先生秉承此意,以乾坤两卦象太极拳首势,将“《易》之门”与“太极母势”相对应,可见陈鑫先生用意之深远。老夫子亦明言,乾坤二卦就是《易》之提纲。而金刚捣碓素有陈氏太极拳母势之称。金刚捣碓配此“《易》之门户”二卦无论外形动作、内劲运用、技击含义与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相契合,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恰似专为此拳、此势而作,实实妙矣!神矣!至此方觉怀抱太极、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身合天地之说非虚妄也。

当初,先生深学理,精拳术,阐述家传奥义公布于世,即意欲方便世人。如此方有今人得见此书之幸。可惜限於本人水平,虽极尽全力成就拙文,却自觉不唯不能道其风雅,反恐其中谬误玷污先生大作。故,敬告读者,文中所有错误与先生《图说》原文及所引用其它经典无关,亦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宗传渺无牵涉。纯属本人不顾才疏学浅,关门杜撰所致。故此,本人只希望以此拙文权作引玉之砖献于热心同道。期待来日高明大家勘我文中谬误,阐幽释微而造福我辈后学。

高启武

二0一二年草应于石家庄市

第五篇:陈氏太极拳协会 题

1.段正淳把刻有‚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的金锁片交给了哪个女儿(A)(A)阿朱(B)阿紫(C)王语嫣(D)钟灵 2.在韦小宝的7位夫人中,他最先与哪位相遇(B)(A)双儿(B)沐剑屏(C)方怡(D)建宁 3.是谁帮助马夫人康敏杀死了她的丈夫(B)(A)全冠清(B)白世镜(C)徐长老(D)段正淳 4.段正淳是段誉的(D)

(A)父亲(B)伯父(C)姑父(D)岳父 5.红花会七当家是谁(B)

(A)赵半山(B)徐天宏(C)卫春华(D)余鱼同 6.红花会十四当家的外号是(C)

(A)武诸葛(B)九命锦豹子(C)金笛秀才(D)雪山飞狐 7.江南七怪老三的外号是什么(B)

(A)飞天蝙蝠(B)马王神(C)妙手书生(D)越女剑

8.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斗转星移’的武功是谁创造的?(C)

(A)慕容博(B)慕容复(C)慕容龙城 9.五岳剑派合并后的第1任掌门是谁(A)

(A)左冷禅(B)岳不群(C)刘正风(D)定逸师太

10.东邪黄药师的绝技是(A)

(A)弹指神通(B)蛤蟆功(C)降龙十八掌(D)一阳指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