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第一篇:《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备:5.25 上:6.1 课题:《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红楼梦》的作者、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的基本史实;

目标2:通过学习《红楼梦》和京剧的内容,了解清朝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并探究清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重点)

二、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视频:昆曲《牡丹亭》选段

同学们看完这段昆曲有何感受?昆曲是何时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红楼梦》的作者、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的基本史实。

/ 6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结合视频,说说你了解的红楼梦?分析归纳出清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2.阅读教材,梳理昆曲的演变过程,并说出昆曲的特点及代表作。3.阅读教材,说出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著,后40回高鹗整理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艺术特色:

毛泽东:《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毛泽东: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从中可看出,《红楼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拓展:“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12 / 6

个最优秀的女子。元春、贾探春、妙玉、薛宝钗、贾迎春、贾惜春、林黛玉、李纨、秦可卿、贾巧姐、王熙凤、史湘云。

宝玉问道: “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 ”警幻道: “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作者以12个女子这样的拟人手法阐释了周易理论中的十二地支的轮回关系,是《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所在。

影响:

国内:红学。《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据李放《八旗画录注》说“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如果说,那还是句戏语,其后近百年来,《红楼梦》的评论、研究日益发展、兴盛,确乎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

国际:

《红楼梦》已被译成20多种不同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因此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分析归纳出清朝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 市民生活的需要

明中叶以后,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所以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感情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通俗文艺形式、小说和戏曲得到长足的发展。

/ 6

 科学技术的发展

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的趣味性小说因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广泛流传。

 文化专制的结果

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两手政策,客观上加强了小说创作的力量。

2.阅读教材,梳理昆曲的演变过程,并说出昆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

具体讲解:汤显祖与《牡丹亭》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桃花扇》借助秦淮歌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词句谨严凝练。当时的观众在观看这两部剧时,多流泪感叹。

《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叙事严谨,文词华美,音律严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作。

3.阅读教材,说出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京剧角色:四大行当

生:男性角色,演员扮相俊美,干净。旦:京剧中各种女性角色

净:又称“花脸”,饰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角色。丑:“小花脸”,大多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性格机敏、滑稽,并不全然指性格上的丑陋。

/ 6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 红色寓赤胆忠心; 紫色寓智勇刚毅; 黑色寓忠正耿直; 白色寓奸诈狠毒,蓝色寓刚强豪爽; 绿色寓勇猛莽撞; 黄色寓凶狠残暴。

此外,还有老红、瓦灰、金、银等色,各有寓意。师讲解清朝戏剧繁荣的原因:

前期的文化的积累;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的长期稳定。(3)课堂小结

随着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昆曲和京剧艺术丰富了城乡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4)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 6

三、课后作业

学捡——提升检测巩固练习。

/ 6

第二篇: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其一,七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红楼梦》原著,教师单纯的叙说介绍,对学生而言,终究是隔靴搔痒,且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去逐一地作详尽介绍。对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说评书等媒体获得已有认知,引导学生通过氛围热烈的课堂活动,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切忌弄成单纯的故事会)。其二,由于地域的限制,可能学生对昆曲和京剧并不了解,教师可联系已学知识,点到即可。

【方式方法】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曹雪芹像、《红楼梦》插曲及昆曲、京剧选段等。【教学过程】 —、复习:

1、清朝雍正王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

2、清朝的文字狱对当时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二、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片头曲的片断。提问: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哪部小说改编的?它的作者是谁?创作于哪一朝代?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由此此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一)《红楼梦》

教师在组织有关《红楼梦》的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吗? ”“《红楼梦》问世后,为什么几经统治者的封禁?”“《红楼梦》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对《红楼梦》的研究形成所谓的„红学‟说明了什么?”等

不同层次和角度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实现相关的教学目标。

1.教学时,可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理清关于《红楼梦》: 书名: 《红楼梦》、《石头记》等

作者: 曹雪芹(定稿前80回)、高鹆(整理续写后40回)题名:《红楼梦》 排印时间:乾隆晚期

主要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主要内容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思想内容 :不仅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艺术特色 :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文学地位 :这邵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在民间流传开来。它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至今,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2.联系前面学过的明朝小说,概括明淸小说发展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增多; ③ 印刷业空前发达。(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概述: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淸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① 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 ② 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③清朝吋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④市民阶层的扩大。2.昆曲

①播放昆曲《牡丹亭》片段,让学生体会一下昆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②昆曲的发展: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到清朝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艺术特色:集中体观了南曲淸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揉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昆曲的衰落: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原因:因循守旧,作品庸俗,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

昆曲的兴盛到衰落,说明一种艺术要保持长盛不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鲜的东西。3.京剧

(1)播放京剧片断(旦、老生的唱腔),感受其不同。

(2)简述京剧的诞生:四大徽班进京————“皮黄戏”(京剧、京戏)

(3)概述京剧:戏曲剧种。形成于北京,流行全国。它以徽调、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演变而成。自咸丰、同治以来,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创立和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对各剧种影响很大,被称为“国剧”。唱腔基本上为板腔系(有板眼的唱腔,以板、鼓或梆子击节),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多用虚拟式程式动作。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和许多分支,各描较为夸张的脸谱。服装称为“行头”,突出装饰美,式样以明代服装为基础,不同朝代的人物均可穿着,但随身份、年龄、职业而区别。传统剧目在一千个以上,在舞台上广泛流传的有二百多个。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戏剧专有名词,让学生大致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即可。还可以让学生谈谈对京剧目前不景气的看法,提出振兴京剧艺术的建议等。

四、课堂小结:

明清小说和戏剧的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艺的需要。【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完成练习册上本课的题目。

第三篇: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艺术特色,了解昆曲和京剧的形成与发展,知道京剧是“国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小片段,微课学习,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艺术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学生基本没有《红楼梦》原著,对昆曲和京剧也并不了解 【方式方法】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课时】1课时

【教具】曹雪芹像、《红楼梦》插曲及昆曲、京剧选段等。【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清朝雍正王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

2、清朝的文字狱对当时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1.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片头曲的片断,由此此导人新课。新课学习:

一、《红楼梦》

1、学生简单介绍自己通过课外阅读《红楼梦》谈感受,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或某一人物形象。

2.学生阅读课本,整理关于《红楼梦》的几个问题:(一)《红楼梦》的作者?体裁?又名什么?前80回为谁所著?后40回的作者是谁?最后出书于什么时期? 讨论后归纳:

书名: 《红楼梦》、《石头记》等

作者: 曹雪芹(定稿前80回)、高鹆(整理续写后40回)题名:《红楼梦》 排印时间:乾隆晚期

(二)《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揭露了?揭示了?歌颂了?批判了?艺术特色?文学地位? 讨论后归纳: 主要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主要内容 :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思想内容 :不仅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艺术特色 :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文学地位 :这邵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在民间流传开来。它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至今,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三)学生讨论:为什么《红楼梦》被誉为明清小说文化的顶峰?(答案略)二昆曲

1.概述: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淸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① 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 ② 当时,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③清朝吋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④市民阶层的扩大。2.昆曲

①播放昆曲《牡丹亭》片段,让学生体会一下昆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②昆曲的发展: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到清朝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艺术特色:集中体观了南曲淸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揉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昆曲的衰落: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原因:因循守旧,作品庸俗,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

昆曲的兴盛到衰落,说明一种艺术要保持长盛不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鲜的东西。3.京剧

(1)播放歌曲《说唱脸谱》,感受京剧的魅力。

(2)简述京剧的诞生:四大徽班进京————“皮黄戏”(京剧、京戏)

(3)概述京剧:戏曲剧种。形成于北京,流行全国。它以徽调、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演变而成。自咸丰、同治以来,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创立和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对各剧种影响很大,被称为“国剧”。唱腔基本上为板腔系(有板眼的唱腔,以板、鼓或梆子 击节),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多用虚拟式程式动作。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和许多分支,各描较为夸张的脸谱。服装称为“行头”,突出装饰美,式样以明代服装为基础,不同朝代的人物均可穿着,但随身份、年龄、职业而区别。传统剧目在一千个以上,在舞台上广泛流传的有二百多个。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戏剧专有名词,让学生大致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即可。还可以让学生谈谈对京剧目前不景气的看法,提出振兴京剧艺术的建议等。

四、课堂小结:

明清小说和戏剧的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艺的需要。【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完成练习册上本课的题目。

第四篇:清朝前期的粤海关

清朝前期的粤海关 粤海关的组织机构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宣布解除禁海政策,准许开海通商,康熙二十四年,又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关税的机构。史称“台湾平后,海禁解严,闽粤洎吴越皆设沿海榷司,江南驻松江,浙江驻宁波,福建驻泉州,广东驻广州”①。粤海关是四个海关中最为重要的。

历史上广东沿海的对外贸易较为发达,广州是个重要的外贸据点,清代设关通商之后,到粤海关收泊贸易的外国商船年增一年,大量的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运进广州,中国的大宗物品茶、丝、瓷器和南京布等,也从国内各产地荟萃广州,远销重洋。事实上,在清廷限制一口通商之前,粤海关已成为外国商船收泊贸易的最重要口岸。乾隆二十二年(1757)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①。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间发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代理人洪任辉(JamesFlint)率武装商船北上,要求到浙江宁波等地贸易一案后,清廷于乾隆二十二年规定,当年到宁波的洋船仍准贸易,“而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②。这个禁令原是针对欧美国家的所谓“西洋”船只的,而后来东南亚地区的所谓“东洋”船也逐步集中收泊于粤海关进行贸易。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口通商”。这一规定,更大大提高了广州在中外通商中的地位,使它成为中外贸易中的枢纽。而粤海关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它垄断了当时最为重要的中国与西方贸易的管理与征税权,是清廷管理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机构。这种局面维持了将近百年,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才打破了广州一口独占的局面,粤海关在管理中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也随之丧失,并逐步由一个封建的主权海关变成一个为帝国主义侵略服务的半殖民地海关。特别是咸丰九年(1859)总税务司李泰国(H.N.Lay)在粤海关推行税务司制度后,由清廷派遣的海关监督虽然仍然保留,但实质形同虚设,海关在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关税等方面的重要职权,均归诸由总税务司委派的洋人税务司,粤海关大门的这把钥匙终于落入外国侵略者的口袋。

① 王上正:《北归志》,《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9 轶。

① 《清高宗实录》卷533,页12。

② 王之春:《国朝柔远记》卷5,页9。

清代粤海关在行政系统上是户部所属的一个征税机构。它不仅负责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的管理,而且负责广东全省沿海水道贸易的管理。不仅征收对外贸易的关税,而且征收国内贸易的商税。粤海关除了设在广州市内的省城大关之外,还在全省沿海各地辖有许多关口。按其职能的不同,这些关口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负责报关登记,填写税单和收纳税课的正税口与挂号口,以及负责检验进出口船只与货物,而不收纳税课的稽查口。挂号口和正税口一般归就近的正税口统辖。据《粤海关志》所载:“正税之口三十有一,在琼州者十,在潮州者九,在惠州者四,在广州、雷州者各二,在肇庆、高州者各一;稽查之口二十有二,在雷州者八,在广州、高州者各五,在惠州者三,在廉州者一;挂号之口亦二十有二,在潮州者十,在广州者九,在惠州者三”①。以上共为七十五口。这是道光年间的关口数。而在不同时期,关口数并不尽相同。乾隆八年(1743)策楞在上奏中说,“查通关口岸大小共四十三处”②。这些关口中有七个总口,即:省城大关,澳门总口,潮州菴埠总口,惠州乌坎总口,高州梅录总口,雷州海安总口和琼州海口总口。其余的关口分别隶属于七个总口之下。无论是总口或隶属总口之下的小口都由粤海关监督会同地方派员管理。整个粤海关的各种管理人员大概如下:监督1 人,总口委员7 人,总口书吏8 人(其中大关2 人,各总口1 人),大关案书6 人,库书2 人,库大使1 人,大关平柜1 人,各总口柜书10 人,各口清帮书47 人,家人24 人,巡役36 人,守库武弁2 人,大关库丁18 人,各口水手227 人,水火夫11 人,火夫22 人,大关杂役30 人,以上共计456人,此外尚有大关各房膳写书,人数不定①。

在这些人员中,粤海关监督是最重要的。他是粤海关的把持者,全衔是“钦命督理广东沿海等处贸易税务户部分司”,由皇帝亲自简点派充,每届任期为一年,“管理关务,例应一年届满之前,预行奏请钦点差员更换”②。如再被简点,则可连任。而粤海关监督这个肥缺通常由内务府人员所垄断。《澳门纪略》中说:“国朝康熙二十四年设粤海关监督,以内务府员外、郎中出领其事”③。从乾隆十五年到道光二十年间出任粤海关监督的三十三人,就全都是内务府人④。

①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5。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军机处录付奏折,关税类(以下略作: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八年,策楞折。

① 《粤海关志》卷7。

②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二十年,李永标折。

③ 任光印:《澳门纪略》卷上,页48。

④ 参看《粤海关志》卷7。

粤海关监督的品级一般都在督抚之下,在地方行政上没有任何指挥权,在中外通商中,如有涉及民事、刑事的情况,也交由地方行政处理。“海关监督则专以课税为事”⑤,朝廷还往往命广东的督抚兼管关务,特别是对税收的稽查。但实际上,粤海关监督在税收问题上是大权独揽的。粤海关是户部的一个直属机构,不受地方行政管辖,监督直接向户部负责。由于监督由皇帝从内务府中简点,因而又向皇帝和内务府负责。他直接听命于皇帝,而皇帝给予他极大的权力,规定“监督征收税课及其应行事宜,..不必听督抚节制”①。督抚以外的其他官吏更无权干预关务。粤海关监督直接向皇帝和户部奏报每年的贸易和关税收支情况,向户部和内务府报解税饷。监督有权选派亲信及家人到各关口负责征税。外国船只的进出口及开舱贸易,均须监督许可,外国大班从澳门来广州处理商务,及贸易事竣后从广州回澳门过冬,皆向监督请牌,行商的充当及退行都须监督的批准,甚至连买办、通事的充任也得监督的肯首。可见其权限之广大。

监督作为粤海关的总负责人,其下辖有七个总口委员,作为七个总口的主要负责人。在广州的省城大关及澳门总口的委员,一直由广州将军衙门选派的旗员担任。而惠、潮、高、雷、琼五总口的委员,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以前,是“每年由藩司于现任及试用佐杂人员内详请督臣委派,前往稽查约束”②。但由于所委的佐杂人员品级较低,又不是本地官员,对在各口稽查征税的书役、家人毫无约束之力,致使家人、书役在各关口胡作非为。因而,乾隆五十一年两广总督孙士毅和粤海关监督穆腾额奏请停委佐杂,而就近交由地方管理。其后,惠州府同知,潮州府海防同知,雷州府同知、琼州府同知、高州府通判便分别成了惠、潮、雷、琼、高五个总口的委员。

实际上,在各关口把持税收大权的,不是各总口委员,而是粤海关监督的家人及各口的书吏、巡役。清代外任官员允许携带家人亲信赴任,各官吏上任后自然尽力安插其亲信、家人于要害部门。粤海关“于大关、澳门两总口,又分附省十小口,向由监督及奉旨兼管关务之督抚分派家人带同书役管理。此外惠州、潮州、高州、琼州及雷州五总口,并分隶五总口之各小口四十余处,监督亦分派家丁带同书役分路查察”①。经粤海关监督穆腾额的奏请,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后,惠、潮、高、雷、琼五总口,及所属各小口停遣家人,但地位最为重要的省城大关、澳门总口,及所属各小口,仍由监督派家人前往管理。这些家人“向由监督自行签派”②,并随监督而去留。而书吏、巡役则是从地方招募的,虽然也“由监督将各税口掣签轮派”,但并不完全依附监督,他们往往长期盘踞关口,“世代相承,视同置产”③。

⑤ 《清朝经世文编初续》,郭嵩焘:《查粤海关税收积弊疏》。

① 《光绪会典事例》卷239,页3。

② 《粤海关志》卷7。

① 《粤海关志》卷7。

② 《粤海关志》卷7。

③ 军机档,录付关税,光绪三十一年,张人骏折。

这些把持着各关口的家人、书吏及巡役,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利,进行钻营肥私,勒索商旅,这是清代关政极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康熙二十四年粤海关设关,到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止,广东行商是把持中外贸易的垄断商人,又是在中国官方与外国商人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中介人,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清政府的外交代理人,中外贸易中的事情经常由行商处理,外国商人的要求要通过行商转达中国官方,而中国官方对外商的政策及态度等也通过行商转告外商,行商还要对在广州的外国商人的行为负责。当然,行商最重要的责任是向粤海关负责征收对外贸易的关税。粤海关“每年征收税项,多藉外洋夷船,其进出输纳各项税数,并非该夷商亲身自行完缴,向来俱于进口之日,先投省行住歇,并将货物起贮行内,由行商报验,核明税额,填单登簿,俟货物逐渐销售,照例陆续交库”①。总之,行商虽然不是粤海关行政体系内的员役,但却起着行政上的某些作用。

粤海关的关税作为一个封建海关,其首要的职责是征收关税。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的税收名目繁多,但按监督在奏报关税时的奏折,则可分为正税和杂税两大类。

粤海关的正税包括“货税”和“船料”两项。《雍正大清会典》上说:“国家设关榷税,则例不一,有征商税者,有征船料者,有商税船料并征者。”②粤海关是商税、船料并征的。

商税即货税,是对进出口的货物所征的从量税。“凡商船出洋进口各货,按斤科税者为多,有按丈、匹、个、件者,各因其物,分别贵贱征收。”③粤海关的税则中,将进出口货物分为“衣物”、“食物”、“用物”和“杂货”四大类。前三类中的各种物品,税则中都有具体税额的规定,如“番布衣每百斤税五钱”(衣物),“芝麻每百斤税二钱”(食物),“天鹅绒每匹税四两”(用物)等等。至于“杂货”类的物品,除了某些特作规定税额的以外,一般是“每百斤税二钱”④。

粤海关对货物的征税率,并没有进口与出口的严格区分,也不区别国外贸易或国内贸易,这是一种封建的财政关税,并没有保护或促进本国生产的含义。并且“许多课物照件数课税,不管它的长短、宽窄、单幅或双幅,所课相同”①,可见其不合理性。

①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四十六年,和珅等折。

② 雍正《大清会典》卷52。

③ 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47。

④ 嘉庆《钦定户部则例》卷87。

船料又叫船钞或梁头税。是根据船只的等级与大小而对每只商船所课征的税项,原税则中对东南亚一带来华的“东洋船”的课税标准如下②:等级面积(平方丈)税额(两)

14002 15.4 11003 12 6004 8 400康熙二十四年经题准,减二成征收,实征八成。初时,欧美来华的“西洋船”,其船钞额比“东洋船”的要高得多。一等船为3500 两,二等3000两,三等2500 两。康熙三十七年(1698)以后,“西洋船”的船钞均照“东洋船”例征收。据马士(H.B.Mor)的记叙,西洋船只分为三等,其一、二等船的大小与东洋船的一、二等者略同,其余的均作三等船。纳税的办法和标准是:先将各船的长阔尺数相乘,除以十,得出“单位”数,然后按一等船每“单位”课7.777 两,二等船课7.142 两,三等船课5 两,求得标准钞额,再扣除20%的特免,即为实缴船钞之额③。例如一艘长尺,阔尺的船,其船钞额是: 75 2475 24107 777100 20100′′ ′-=.()1120两。

以上是对外国船只的征钞标准。

粤海关对本国出洋贸易及沿海贸易的船只也征收船钞,出洋船只的征钞标准如下①:等级面积(平方丈)每平方丈钞额(两)船钞额(两)16.06 15 240.92 14 13 1823 10.8 11 118.84 8 9 72本国出洋船只的船钞额仅占同等外国船只的大约20%,至于其他沿海贸易的船只,其钞额更低。

上述货税及船钞两项,便是粤海关的正税。

① Johnphipps:practical Treatiscon the China and Easter Trade.p140,见姚贤镐编《中国近代贸易史资料》第一册。

②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47。

③ H.B.Morsc:The Che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of China,1635—1834,Vol.I,P199。① 嘉庆《钦定户部则例》卷87,页16。

与正税相对而言的便是杂税。杂税主要是由原为各口管关人员私索的各种陋规报出归公而来的。雍正以前,关税的奏销中只有正税,没有杂税,雍正年间,清政府整顿财政,将原来各级官吏在征税中的种种私索报出归公,使之合法化。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养廉银制度,使官吏于正俸之外又获得一笔为数更大的合法收入。粤海关是在雍正四年至七年间(1726—1729)广东巡抚杨文乾管关时,将各种私索报出归公,作为关税收入中的“杂税”向朝廷报解的。杂税的条目繁多,而分头、担头、规礼、耗羡等项是其中最主要的条目,现将这几个条目的情形略述于下:分头银两又叫“估值”银,是对出口货物加征的税项。“其粤海关估值一项,系将该商出口货物,估计价值,按货本一两征收银四分九厘,名为分头”①。对货物的估值一般比较稳定,不是随市价波动的,只有在估价与市价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才稍事调整,并且要报经皇帝批准。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于当时对出口茶叶的估价远低于市价,粤海关监督尤拔世奏请,“将武夷茶每百斤原估价八两,酌改每百斤十三两,松萝茶每百斤原估价七两,酌改每百斤估价十二两”,经皇帝钦准后才施行②。分头银是只对西洋船只的出口货物征收的,“至吕宋系近处洋船,与本港船一例,向来不征分头”③。

担头银简称担银,是各关口对往来贸易物品所课征的税项,不论是国内贸易或是国外贸易,不论是进口或出口,一律按担抽税。至于税率则各口不一。“查各口征收担规银色,高低不同”④,即使是同一关口,对不同的货物,或往来不同地方的船只的物品,其征收的税率也是不同的。通常是每担征银三分上下,但有的不足一分,有的则超过四分⑤。

规礼银是对进出口商船所征的银两。自设关开征以来,收泊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就遭到各种管关人员的多方勒索,一艘洋船进出口时要给书役、家人等缴送的陋规名目多达六十八条。杨文乾将之报出归公,作为关税收入中的一项,称归公规礼银,每艘船不分大小,一律缴送1,950 两,唯法国船加100 两,苏禄船减100 两。本国贸易船只也要缴纳规礼银,但数额不多,“进口归公银十七两五钱九分,出口归公银七十三两九钱九分二厘。内江南沙船加收二两”①。

耗羡银两。赋税加征耗银是宋朝以后中国封建税收中的通例,粤海关也不例外。粤海关的对外贸易税,从征收到熔成银锭,到上缴关库均由行商负责。而国内贸易的商税则由监督派人收取,海关要将收缴的零碎银两熔成银锭,在熔销中会有一定的损耗。而实际加征的耗银远多于损耗之银,这个差额叫耗羡。雍正初年以前,粤海关的火耗是加二征收的,雍正后期即按加一征收了②。粤海关的火耗主要是按货税额加征的,而“粤海关船料向不加耗”③。这是对洋船而言,对本国船只,船料是仍要加一征税的④。

① 《清朝文献通考》卷27。

②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二十五年,尤拔世折。

③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四年,郝玉麟,隆升折。

④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九年,策楞折。

⑤ 《粤海关志》卷11。

① 尤拔世:《粤海关改正归公规例册》,页1—8。

上述几项是粤海关杂税中的主要项目,此外尚有各口书役、家人在稽查往来船只时向各船索取的“饭食舟车银”,“挂号银”等名目。杂税在整个税收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几乎与正税相当。

粤海关自设关开征以来,其关税额几乎是直线上升的,这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省城大关征收的对外贸易税通常占粤海关税总额的70—80%,特别是乾隆中叶以后,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这种比例便大为提高。乾隆中叶,“粤海关每年收税五十余万两”,而大关以外各关所征,仅共得“

十二、三万”,“惟大关税银四十余万..全藉洋般出入,按则征收”⑤。因而管关人员经常向朝廷奏报:“粤(海)关每年征收税数,向视洋船多寡以定盈绌”①。乾隆末年以后,粤海关的税收总额经常超过一百万两,而大关以外各口的税收仍仅十余万两。以道光十一年(1831)和道光十二年为例,即可窥知其大体。道光十一年,粤海关各口共征税银1461806 两,其中省城大关以外各口所征为135000 余两,占总数的9+%,而大关一口所征税银达1325000 余两,占总数的91+%②;道光十二年,各关共征税银1532933两,其中大关以外各关共征税银仅为134000 两,占总数的9+%,而大关所征对外贸易税达1398000 余两,占总数的91+%③。这表明了对外贸易税的征收在粤海关税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粤海关税额的不断增长,反过来又说明了清代前期对外贸易的发展。从《粤海关志》和一史馆关税奏折,可以看出洋船进口数与关税征收额的密切关系。

粤海关为清廷提供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以嘉庆十六、十七年(1811—1812)为例,即可见粤海关税收在全国关税中所占的比例。清代户部所属共二十四关,嘉庆十六年,粤海关的税收额是1165263.1 两,是其余二十三关税收总额3111300.7 两的37.45%;嘉庆十七年,粤海关的税收总额为1347936.8 两,是其余二十三关税收总额的3131271.2 两的43.05%。再与广东省的地丁、盐课银比较,嘉庆十七年,广东全省实征地丁银为1054724.2两,较同年粤海关税银少293212.6 两,而该年广东的盐课银为703641.1两,仅及粤海关税银的52.2%④。足见粤海关税收在清代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

②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元年,张廷玉等折。

③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5 辑,页106。

④ 尤拔世:《粤海关改正归公规例册》,页2。

⑤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四十六年,和坤等折。

①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二十五年,李侍尧折。

② 军机档,录付关税,道光十一、十二年,中祥折。

③ 军机档,录付关税,道光十一、十二年,中祥折。

粤海关税的去向主要有三个方面:海关管理费用;供给内务府银两;由户部支配的税银。

粤海关的管理费用,在关税奏销中常称为“通关经费”,是粤海关一年中为自身的运转而消耗的银两。所包含的开支项目颇多,如官员的养廉银,书吏、巡役等人的火足及工食银两,税馆及巡船的修理费,办公用的纸张,各关口的神诞、戏供等费用。每年约需经费4 万两,在杂税项下开支。管理费用仅占粤海关税收的极小一部分,乾隆中叶以前约占税收总额的10%,其后则仅占3%上下①。

粤海关每年都要将部分关税送给内务府,以供皇室之用。关税中支付内务府的银两主要有备贡银和公用银。清代地方官向皇帝进贡物品是常见的,但一般是私人的呈供。而粤海关除了监督的私人进贡之外,关税收入中也用一部分来为皇室采办贡品之用。按常例,粤海关每年要进贡四次,即于新年呈进年贡,元宵节呈进灯贡,端午节呈进端贡,皇帝生日呈进万寿贡②。此外还不时有“传办方物”的任务。粤海关在杂税收入中开销备贡银两,始于乾隆三年(1738),初时并无固定数额,而是根据贡品的实际费用开支。乾隆七年(1742),监督伊拉齐等才奏请定制,每年的备贡银定为五万五千两,其中以二万五千两按年解京,交内务府造办处,留三万两于粤海关,以备办贡品之用,年终结算时,三万两中如仍有余存,则亦需将余存部分银两解交内务府造办处,如三万两不足办贡品,则另从杂税中补支③。乾隆五十年,朝廷命停办贡品,而每年将五万五千两备贡银全数解京,交内务府造办处①。道光十年,粤海关又奉旨,从该年始,每年于杂税收入中,“拨内(务)府广储司公用银三十万两”②。解交内务府的税银在粤海关税收中,仍只占很小一部分,在道光十年开始拨解公用银三十万两之前,仅占总数的5%左右,其后则约占20%。这些解交内务府的银两,对于供养清皇室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银两,是“供应内廷差务要款。即如坤宁宫、奉先殿、御茶膳房供用,自鸣钟讨领诸大端,较之外省军需尤为紧要,此外复有紫禁城内值班八旗,内务府三旗官兵,每日口分,万难一日延缓”③。

粤海关税收的绝大部分是由户部支配的。除了“通关经费”和解交内务府的银两外,其余税饷全归户部支配。据历年的关税奏销统计,乾隆中叶以前,属户部支配的部分约占关税总额的70—80%,乾隆后期则波动于80—90%之间,乾隆末至道光十年以前,则在90%以上,道光十年后,由于拨解内务府公用银三十万两,户部所占的比例才降到75%左右。属户部支配的税饷,一般是要运送北京,“解交部库,以供京营兵饷及一切经费等项之用”的④。此外,属户部支配的税饷对于地方财政及某些临时急需的饷银也提供不少的支持。如广东省兵饷,在额征地丁银中支放,“不敷之数,在于粤海关岁收盈余银内酌筹拨给”⑤。急需的河工费用及军事行动的费用,更是经常以粤海关的税饷支给。如嘉庆九年(1804),拨给河南省河工用费一百万两,嘉庆十九年(1814)又拨给河南省河工用费八十万两,嘉庆二十四年(1819)拨给河北省河工用费七十五万两①。用于军事行动方面的则为数更大,特别是乾隆末至道光初年,根据该时期中的二十个的关税奏销折统计,粤海关这二十个的税收被拨用于军需的银两竟达八百八十余万两之多。这些军需银两往往是用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如乾隆末年,清廷为了镇压湘、川、黔地区的苗民起义,和嘉庆初年为了镇压川、楚、陕等地的白莲教起义,都从粤海关抽调了不少税饷。

④ 《史料旬刊》,第26—30 期,“汇核嘉庆十七年各省钱粮出入清单”。① 参看军机档,历年关税录付奏折。

②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四十六年,李质颖折。

③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七年,庆复、伊拉齐折、乾隆四十八年,李质颖折。①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五十三年,孙士毅、佛宁折。

② 军机档,录付关税,道光十一年,中祥折。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 辑,页51—52。

粤海关的税收,无论对清廷的财政或是政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清政府为了确保这一财源,而对税收实行一系列的考核制度。首先实行的办法是规定关口的最低征税额。粤海关最初的定额是九万一千七百一十四两五钱,后经几次递减,康熙三十八年以后定为四万两二分,常作四万两。同时尚有铜斤水脚银三千七百五十两,其中扣除一百六十两作粤海关的经费,乾隆八、九年之后,只报解铜斤水脚银三千五百六十四两②。以上两项称为正额税,是粤海关的最低税额。康熙时,监督只需缴足正额税,其余的归自己处理,如有多缴,则属私捐。但当时的情形是“不但无余,并不敷正额”,“而当时风气俱视缺额为份所当然”③。

雍正初年,清廷为扭转财政拮据局面,厉行整饬关务,关税实行尽收尽解,超正额部分称为盈余,也要解交,“于是各关以盈余报者相属”①。从雍正初年到乾隆初年,对盈余银的报解是没有定额的,由监督自行奏报。但户部总想从关口榨取更多的油水,“各关报满之时,如盈余浮于上年,则部中不复置议,如减于上年之数,即行驳复”②。这实质是以上一年的盈余为下一年的最低限额,而各关监督为了保证盈余年多于一年,必然大肆勒索,苦累商民。

④ 军机档,录付关税,道光四年,英和等折。

⑤ 嘉庆《钦定户部则例》卷51,页18。

① 参看:军机档,录付关税,嘉庆九年,延丰折;嘉庆十九年,祥绍折;嘉庆二十五年,阿尔邦阿折。② 《雍正大清会典》卷52。

③ 《清朝文献通考》卷27。

① 《清朝文献通考》卷27。

②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48。

乾隆六年,大学士与户部遂旨议准,关税盈余只要与上年数目相仿即可,如相差悬殊,则命督抚查核③。乾隆十四年朝廷又决定以雍正十三年的盈余额为标准。但此后关税收入不断增加,这个标准不能起到督促作用。乾隆十九年户部又请仍行与上届比较的办法④。但因关税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难免参差不齐,仅与上届比较,固为不妥。乾隆皇帝觉得“通计三年,即可得大概,若多寡不致悬殊,原可无庸过于拘泥”,因而乾隆四十二年以后便实行与上三届比较的办法,只要本的税收不比上三中任何一年都少即可通过⑤。乾隆四十五年(1780),皇帝觉得粤海关的税收情况有其特殊性,与一般关口不同,因而下旨,“嗣后该部查复粤海关征收税课,即以该年之船只货物查核考察,毋庸照各关例将上三届比较”⑥。不作任何比较,实质盈余无定额,户部是不放心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议准,“粤海关税课以乾隆四十一、二两年作为比较”⑦,该两年的税收额皆为五十八万八千四百余两。而实际上,此后粤海关的税收既要与乾隆四十一、二年(1776—1777)比较,又要与上三届比较,并且变成与上三届中的最高相比较。

乾隆后期以来,除粤海关外,其他关口税收皆趋减额,与上三届中最高比较的办法委实难行。到嘉庆四年(1799),朝廷便放弃这种考核的办法。而重新规定各关口的盈余额,并规定定额之外的多征,亦要尽收尽解。粤海关的钦定盈余额是八十五万五千五百两①。其后粤海关没有再出现缺额的情形。

税收定额的一变再变,反映了清朝廷和管关官员在瓜分关税这块肥肉时的利害冲突。中央政府以定额作为保证中央财源的一种手段。而所谓定额,只是税收的最低界线,超额部分也是要尽收尽解的,不足额则要受到处罚。如果短缺正额税,则会遭到降级或革职的处分,如短缺盈余定额,则会受到罚俸或降级的处分,监督还要赔补不足额部分。

既然定额是税收的最低限度,朝廷就会设法促使关税的尽收尽解,于是便利用税册对税收的实际情形进行考核。规定关口征税时,必须使用由户部发给的盖有关印和部印的商填册、循环册和稽考册进行登记。商填册是由纳税人亲自填写的,同时收税人根据税额写立一式二份的红单,其一给纳税人,其二存底,叫红单底簿,即循环册。然后管关人员依商填册和循环册编制稽考册,又叫清册,按日登记纳税情况,一式三份,一送户部,一存海关,一由监督私人收管。户部根据三种税册进行核对,如无差错,即可通过,如有数目不符,即行追究②。

③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48。

④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十九年,萨克岱折。

⑤ 《清朝文献通考》卷27。

⑥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四十八年,尚安、李质颖折。

⑦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五十二年,孙士毅、佛宁折。

① 《粤海关志》卷14。

利用三册考核,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了解关税征收的情况,在三种税册的填写中,弄虚作假,串通舞弊是司空见惯的事。因而朝廷也并不太相信税册的作用,而经常命督抚查察税收实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命嗣后粤海关“其每月到关船数若干,所载货物粗细若干,责成该督抚详细查明,按月造册密行咨报户部,俟一年期满时交部。(户部)将该督抚所报清册与该监督所报清册总汇核对,如有不符,即行参办”①。户部如认为监督有舞弊情形时,即派专人赴关查办。实际上往往亦徒具形式而已,清代关政的腐败是人所共知的。

② 《粤海关志》卷14。

① 军机档,录付关税,乾隆五十九年,苏楞额折。

第五篇:文学艺术教案

《现代文学艺术成就》教案

红岩中学

粟国曙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记住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了解毕加索及他的艺术成就,知道好莱坞及电影业的发展,说出爵士乐及现代音乐的发展。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从文学与艺术领域出现的杰出代表及他们的代表作入手,归纳出现代文学与艺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现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学习和初步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现代文学艺术成就,认识文化呈现的世界性,民族性与多样性,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通过了解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视野欣赏文学艺术。二 教学重点

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毕加索的艺术成就。三 教学难点 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四 教学用具

多媒体,纸质白鸽。五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 教学过程1、2、直接导入《星光大道》模式,介绍嘉宾和学生。

把学生分成“文学”组,“绘画”组,“音乐电影”组。

交代竞争机制。

3、第一关:“走进教材”。

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学习教材内容,合作分工,探究讨 论。

4、第二关:“知识积累”。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出教材最重要的历史信息。

著名文学作品

1.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圣女贞德》《苹果车》 2.苏联现代文学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美国著名文学家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4.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老人与海》

传世的名画 1.西班牙现代艺术家毕加索 2.代表作《格尔尼卡》 3.毕加索的《和平鸽》 通俗音乐与电影

1.通俗音乐的兴起及发展(爵士乐和摇滚乐)2.美国电影业(好莱坞)3.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 4.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5、第三关:“你说我说”。

让学生用教材上的文字,或者补充的课外资料,多角度介绍本小组学习的内容。

6、第四关:“放飞梦想”。

多彩纷呈文学艺术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它让我们体会人间的真善美,你一定有话要说……

让我们放飞梦想……

从学生的感受中切入到战争与和平,让学生用手放飞 白鸽,教师把自己准备的纸质白鸽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和平的白鸽在教室中间尽情的飞舞,让和平的歌声在教室中间回荡。

7、8、课时小结及作业安排。评价和颁奖。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