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音乐下册 第四课沙漠之旅游教案 湘教版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四》第四课 沙漠之旅游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学会用活泼、富有情趣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2.能积极参与模仿、合唱、伴奏等音乐活动,体验歌曲小主人公“我”的乐观和快乐。教学重难点
和同学合作,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两声部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教具准备
课件、磁带、录音机、等。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
新疆的风土人情、物产等。背景音乐(维吾尔族歌曲)。师:同学们,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儿?有什么特色?
出示中国地图。背景音乐(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的旋律)。
师:同学们,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吗?地图上这一部分是黄色,表示什么?连绵不断的起伏线代表着什么?
生:新疆地区。黄色表示沙漠。起伏线表示天山。
师:天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恶劣,但在这条边界线上却常年驻扎着一群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为什么守卫在这里?
出示画面——雪山,边防战士等;背景音乐(歌曲齐唱部分旋律)。
师:是啊,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边防军。虽然,边防军叔叔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的内心并不寂寞,因为,当地的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总会带来火一样的热情,他们拉着骆驼,从远处的沙漠中走来。听,那驼铃声又响起来了„
二、沙漠中的驼队 1.远处的驼铃声
播放:沙漠中的驼队。背景音乐(歌曲低声部旋律)。(1)熟悉低声部旋律、节奏。
师:谁能用铃鼓来模仿驼铃声?
(学生随着低声部音乐用驼铃模击节奏2/4 x x x x x | 或 xxxx x x | 等。)(2)模仿骆驼的脚步,熟悉低声部旋律。
师:模仿骆驼的脚步,熟悉低声部旋律。
师:谁来学学骆驼行进的步伐?可以边走边用“蹦”或“当”来哼唱。(学生随音乐模仿骆驼行进的步伐,并哼唱低声部旋律。)2.拉骆驼的小阿哥
师:伴着骆驼声,传来拉骆驼的小阿哥的声音——
播放:小阿哥和驼队的画面。背景音乐(歌曲低声部旋律)。(1)教师演唱小阿哥的歌声。
(随着学生演唱的低声部旋律,教师演唱高声部旋律。)
(学生演唱低声部旋律的同时,聆听教师演唱的小阿哥的歌声,即高声部旋律。)(2)学唱高声部旋律。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小阿哥。
师:请B组同学扮演热心、快乐的小阿哥。(学生演唱小阿哥的歌声。)3.骆驼声和小阿哥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驼铃、小阿哥给这支沙漠中的驼队增添了许多色彩,让我们一块儿来扮演他们。
(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表演小阿哥,演唱高声部;B组学生表演驼铃声,演唱低声部,并用打击乐器伴奏,进行二声部合唱。)
三、沙漠中的歌声 1.沙漠中的歌
师:在寂静的沙漠上,钢当钢当的驼铃就像一首动听的歌,别有一番风情。播放:《我跟阿爹拉骆驼》歌曲及相关图片。师:我们带着对边防军叔叔的无限崇敬,也来当一回送粮食的快乐小阿哥。(学生朗读歌词,并完整学唱歌曲。)2.歌声献给边防军
师:这首歌表达了维吾尔族人民对边防军的深厚情谊。我们把它唱给边防军叔叔听吧,他们一定会为我们感到自豪。大家说说怎么唱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情? 师:维吾尔族音乐很有特点,你能模仿歌中的一、两句吗? 师:我们试着唱一唱前面的两个乐句。
(学生表演唱前两个乐句。)
师:小阿哥的歌声伴着驼铃,形成了一道沙漠风景。你想怎样表现驼铃?吵杂还是清脆?从小阿哥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试一试。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歌词,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冰山上的边防军在倾听我们的歌。(学生按歌曲处理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四、告别沙漠之旅
师:我们的驼队走过了遥远的沙漠,终于到达高高的雪山,把粮食送到边防军叔叔手中。如果你是那位小阿哥,你想对边防军叔叔说些什么?在今天的沙漠之旅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五年级第四课音乐教案
第四课:《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广西彝族风味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情,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
教学准备:CAI课件 录音机 竖笛 电子琴 投影仪 打击乐器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用甜美的声音准确表现歌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训练
三、竖笛吹奏训练
1、《红河谷》
2、《牧场上的家》
3、合奏《我怎样长大》
四、课题引入
刚才吹奏的曲子,你们知道是哪个民族风味的曲子吗?(抽生回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彝家欣赏彝族风情吧。
五、欣赏 CAI课件制作的MV 介绍彝族风情
六、课题引入 讲解歌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彝族人把赶集叫做赶圩,“啊哩哩”是当地人 1 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吧,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歌曲是多少拍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七、初听《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材版本
1、歌曲是多少拍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2、刚才我们竖笛吹奏的是哪部分?
八、学习歌曲1—4小节
1、复习上波音
2、教唱旋律
3、师生对唱 分组对唱
九、完整跟录音伴奏《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材版本来演唱,演唱形式为分组对唱。
十、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做伴奏
1、先学习4—8小节 分别教3种乐器 重点是双响桶和串铃
2、跟录音完整的为歌曲伴奏 没有乐器的孩子唱歌曲
十一、组织学生表演歌曲
十二、欣赏歌手罗宁娜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和轮回、黑豹合唱的摇滚版本《赶圩归来啊哩哩》扩大学生视野。
十三、小结
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热爱民歌吧,这是我们生命的根和源。”
第三篇:五年级音乐第四课
第四课《可爱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过程:
2、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能力
3、学习口风琴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学内容:
聆听:歌曲《天黑黑》、管弦乐《可爱的家》、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表演: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教材分析:
1、歌曲《天黑黑》。
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名《天鸟鸟》。虽是童谣,但为大人小孩所喜爱,传唱十分普遍。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台湾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又可分两个层次(乐段),这首民歌不仅以其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情趣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并且通过它所叙述的故事给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2、管弦乐《可爱的家》。
这首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歌曲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作曲,是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利》的一首插曲,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歌曲。歌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亲人、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这也正是远离故乡和亲人的词作者佩恩的心声。他在写此歌词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哥哥说:“离家在 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使我们曾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之后,他就执笔写了一首题名为“可爱的家”的短诗。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有感人的魅力。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即最后乐句的重复)组成。第一乐段及第二乐段各包含两个平行的乐句。前乐段安详宁静,后乐段的乐句开始音区提高,情绪略显激动,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但后半句音调仍趋下落,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然后通过4小节的感叹似的音调,再现了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对“家”的执著的爱恋。乐曲基本按照歌曲旋律改编,曲首和结尾采用歌曲的第一乐句加以发展,作为引子与尾声。乐曲把歌曲主旋律重复两遍。第一遍,由中提琴主奏;第二遍,则用钢片琴及弦乐演奏。乐曲中多彩的音色和活泼的伴奏音型使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可爱的家”听带来的甜蜜与欢乐。
3、萨克斯管独奏曲《回家》。
每当提起“家”这个词,就会使人想起自己的亲人,和在家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从而感到无限的亲切与温馨。对那些远离故土、久别亲人的游子来说,“家”,更是一个为之深深眷恋、苦苦企盼的避风港。在这里,客居异乡的寂寞愁苦,坎坷生活的辛劳创伤都会得到抚慰,一切都将消融在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之中。《回家》这首萨克斯管独奏曲就是表达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乐曲共分三个部分。这首乐曲采用了现代爵士音乐的音调、节奏和伴奏形式,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有的韵味。
4、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 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
5、歌曲《牧场上的家》。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纵情地抒发了人们对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教学难点:
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学习口风琴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外婆的澎湖湾》,聆听《天黑黑》。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熟悉台湾民歌《天黑黑》。
2、情感目标:通过表演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编创节奏,更深的感受音乐的内涵。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2、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学难点:编创节奏。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听录音范唱。
2、跟琴模唱旋律,熟悉旋律。
3、学习第一部分,加歌词直接跟琴模唱。(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4、学习第二部分,模唱歌词,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5、跟琴完整演唱歌曲。
6、师范唱,生讨论情绪。
7、跟伴奏录音有感情地演唱。
8、打击乐编创:分组编创,展示。(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9、表演,自由选择演唱、伴奏。
10、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三、聆听《天黑黑》。
1、初听《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谐)
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四、课堂检测:复述歌曲《天黑黑》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萨克斯管独奏《回家》;熟悉歌曲《可爱的家》。
2、情感目标:本课乐曲是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3、能力发展目标:理解现代爵士乐对于“家”这个主题的表现。教学重点:
熟悉萨克斯管独奏《回家》,了解乐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现代爵士乐对于“家”这个主题的表现。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对于现代爵士乐学生接触的很少,它的风格很多人都不是很能接受。在学习中,对于萨克斯这种特有的西洋乐器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可以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可以范唱《可爱的家》,如有时间还可让学生哼唱。这样既可让学生熟悉内容,又可让学生熟悉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三、聆听《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四、竖笛长音吹奏练习1、1=F 音阶练习。
2、1=F 三度音程练习。
3、1=F 歌曲《大长今》
4、乐曲练习:(1)《剪羊毛》。
(2)《别处哪儿有》。二声部吹奏,注意声部的和谐与节奏的准确。
五、课堂检测:乐曲《回家》有什么乐器演奏?
请参照执行 10.27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牧场上的家》,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 可爱,“家”的乐趣。
3、能力发展目标: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教学难点:改编《牧场上的家》。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表达了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歌曲三拍子的节奏感觉对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是很重要的,所以学习中要强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表演《牧场上的家》。
1、导入:说说你们的家是什么样子。
2、教师范唱,学生初步感知旋律。(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和理解。)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可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同时找出问题。)
(2)先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三、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四、课堂检测:演唱《牧场上的家》。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四课民族音乐欣赏|湘艺版
民族音乐欣赏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分别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和歌曲独唱《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且随乐跟唱歌曲。
2、通过欣赏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
3、了解感受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有更多了解,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聆听不同版本的音乐,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长调音乐背景下欣赏草原风光。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之旅,现在我们要准备出发去往第一站,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二、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1、马头琴的故事
师:一看见内蒙古大草原,我就不禁想起了马头琴悠扬的声音,关于马头琴这件乐器还有一个传说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2、聆听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说了那么多,我都等不及要听听马头琴的声音了,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来自大草原的优美音乐
(说一说音乐表达的情绪)
三、聆听歌曲
1、介绍“嘎达梅林”
这首乐曲叫做《嘎达梅林》,讲述了一个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的故事,“梅林”是他担任的一个职务。嘎达勇于和封建势力做斗争,最后为了民族英勇牺牲。于是人们将这首《嘎达梅林》广为传唱,纪念这位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
2、聆听男低音独唱《嘎达梅林》
我们一起再来完整的听一遍男低音独唱版的《嘎达梅林》
3、师出示乐谱,请生随乐跟唱
4、视唱乐谱
5、请生配合音乐表演舞蹈片段
四、认识新疆
1、请生说一说你知道的新疆
2、聆听女中音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新疆物产丰富,又是一年大丰收,新疆人都高兴的唱起歌了。
3、简介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4、请生表演新疆舞蹈
5、聆听合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五、拓展认识
学生介绍少数民族音乐
我们班的同学音乐知识可丰富了,今天就有同学要把她喜爱的音乐分享给大家。
六、小结
今天的课上我们聆听了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音乐,观看了同学为我们表演的少数民族舞蹈,收获真是不小。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我们国家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们等待着你们去发现,感受。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们能收获更多。
第五篇:湘版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大眼睛》教案
第四课
《大眼睛》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明亮的眼睛”这一主题。
2.通过感受诗歌美丽的意境,使学生萌发大胆表现的愿望。活动准备
1.范例三张,夜晚背景图一幅。
2.四重不同的工具材料。
单色版画:
吹塑纸板
黑卡纸,铅笔,白色、湖蓝、枯黄。
铅笔浅描:
铅笔,黑色卡纸,油画棒。
印刻画:油画棒,铅笔,有边框的纸,(8K)抹布。
点彩:
小毫,水粉颜料,水,抹布,铅笔,正方形纸。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感受诗歌美丽意境。教师边念诗歌边出示教具。
1.夜晚来了,眼睛要闭上了。一个一个梦会从你的枕边甜甜地升起。假如睡不着,你睁开眼睛望出去,呀!有好多好多的眼睛和你一样睁着!(出示夜晚背景图)你看见了哪些眼睛?……我看见了星星的眼睛,月亮的眼睛,小朋友躺在床上睁着眼睛。
2.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念首诗歌,诗歌的名称叫“明亮的眼睛”,等会儿听完后,请你告诉大家诗歌中有哪些“明亮的眼睛”。
教师:夜里的风微微地吹着……
漆黑的大海上,航标灯睁着眼睛,轮船就不会撞上暗礁!
遥远的大森林里,虎妈妈睁着眼睛,虎宝宝就能安心地、甜甜地进入梦乡!
夜里的风微微地吹着……夜风里还有好多好多的眼睛睁着,但你看不见它们:
卫星的眼睛睁着,在传送电波;
雷达的眼睛睁着,在保卫和平。
夜里的风微微地吹着……
你瞧那夜空里,有好多好多星星眨着眼,它们正静静地望着你。
原来,它们也没睡着,正调皮地睁着眼睛。
提问:你听见这首诗歌中有哪些明亮的眼睛?
(二)讨论作画方法
请你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四周,在朗朗的星空中,在遥远的大森林里,还有哪些明亮的眼睛也正静静地看着你。教导学生发散思维。(路灯的眼睛,高楼的眼睛,飞机的眼睛,猫头鹰的眼睛,高架桥上的眼睛。)
(三)幼儿作画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预备了版画,点彩,线描,印画,请你想一想等会儿你画的画选哪种工具材料最方便。
(四)指导
1.指导学生较合理地安排画面。
2.及时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想象,给予鼓励。
3.指导学生用鲜艳的色彩点出明亮的眼睛。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