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案设计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宾语前置句与现代文异同。
2.掌握并运用宾语前置句的四种判断规律判断宾语前置句。【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宾语前置句四种规律。
难点:学会运用判断规律判断宾语前置句。
【教学过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
(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
(《逍遥游(节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
(《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奚适”即“适奚” ——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 ——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 ——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 ——放(运)到哪里。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例如:
(10)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翻译成“说的就是……”。例如:
(13)“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节选)》)
(1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命是从”等。
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五、课堂小结: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动(介)+疑问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动+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第二篇: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文中的一般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基本一致。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古汉语中存在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所谓文言特殊句式,这是我们应特别关注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主要就倒装句中最重要的宾语前置句展开分析。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指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沛公安在?(《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或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和“唯„„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问”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一言以蔽之(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第三篇:宾语前置句教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总复习导学案 课题:高三第一轮复习编制人: 洪秀娟 审核人: 审批人: 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4、10、29
文言句式之
(2)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与用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
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学会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一、分清概念
1、什么叫宾语? 【现代汉语】 我看书 我为人民服务
析:动词是看,书是看的宾语
为是介词,人民作为的宾语
小结:根据这两例,现代汉语的宾语的位置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辨别下列哪些句子属于宾语前置?(1)何有哉?
(3)甚矣,汝之不惠(4)童子何知?(5)客之美我者(6)何以伐为?
小结:由此看出,古代汉语的宾语位置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
2、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二、规律探究
探究问题: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奚适也? 4彼且恶乎待哉? 5籍何以至此
6客何为者
小组合作:出示几句文言句式
小组讨论句都是什么句式,有何相同点,派代表回答 同:疑问代词作宾语
翻译:
师:如果按照正常的现代汉语语序该怎么说呢?
(1)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1
(《鸿门宴》)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总复习导学案 课题:高三第一轮复习编制人: 洪秀娟 审核人: 审批人: 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4、10、29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大王来,拿了什么礼物? 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否定句中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在疑问句中动词前的代词是否作它的宾语。是,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动词前。总结规律:
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的条件: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其间旦暮闻何物?
E、君何患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要求同上)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分析句子特点: 总结规律:
1、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
(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余” 作动词“欺”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古代的人并没有欺骗我们啊!)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 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常见的代词:【余、吾、之、自、汝、尔、是】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总复习导学案 课题:高三第一轮复习编制人: 洪秀娟 审核人: 审批人: 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4、10、29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小试身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寂寥而莫我知也。
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陋之有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夫晋,何厌之有?
前置宾语(如(2)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厌”的定语,则一起前置作整个句子的宾语,以区别于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是否是动词所关照的对象(如(1)句中“句读”“惑”是“不知”“不解”所关照的对象)。它们往往和“之”“是”配合使用,“之”“是”一般无实义。(四)、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2、唯利是图。3、唯才是举。分析句子特点:
规律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般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般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2)夫晋,何厌之有
(一般语序为“夫晋,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2)夫晋,何厌之有
(一般语序为“夫晋,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3)何陋之有
(一般语序为“有何陋”)(《陋室铭》)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3)何陋之有
(一般语序为“有何陋”)(《陋室铭》)(4)宋何罪之有
(一般语序为“宋有何罪”)(《公输》)
(1)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 前置在动词“不知”、(5)何功之有哉
(一般语序为“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不解”前,表示强调。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2)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陋”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要看疑问代词的定语和中心语是否一起作
(1)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 前置在动词“不知”、“不解”前,表示强调。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2)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陋”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总复习导学案 课题:高三第一轮复习编制人: 洪秀娟 审核人: 审批人: 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4、10、29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要看疑问代词的定语和中心语是否一起作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前置宾语(如(2)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厌”的定语,则一起前置作整个
D、何厌之有?
句子的宾语,以区别于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是否是动词所关照的对象(如(1)
六、巩 固 练习
句中“句读”“惑”是“不知”“不解”所关照的对象)。它们往往和“之”“是”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配合使用,“之”“是”一般无实义。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语或句子: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唯利是图(一般语序为“唯图利”)D、不然,籍何以至此
(2)唯命是听
(一般语序为“唯听命”)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3)唯余马首是瞻
(一般语序为“唯瞻余马首”)
A、陈利兵而谁何。从三句中可见“唯……是”已成为一种固定格式。(1)句句意是:只讲求利益;B、古之圣王,唯此之慎。(2)句句意为:只听从命令;(3)句句意是:只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C、古之人不余欺也。
退)。
D、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首先要看句子是否是“唯……是”,“唯……以”的格式;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再看“唯”后的名词是否作宾语,“是”后的动词是否作谓语。A、之二虫又何知?
五、小结:
B、卿欲何言? 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 C、安得广厦千万间。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D、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③用“之”、“是”作标志把宾语提前。
卷)
小试身手: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 项()
A、君何以知燕王?
A、无乃尔是过与?
B、夫子何哂由也? B、何陋之有?
C、夫晋,何厌之有?
06年广东)(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总复习导学案 课题:高三第一轮复习编制人: 洪秀娟 审核人: 审批人: ____________ 使用时间:2014、10、29
D、何故而至此?
5、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08广东)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
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6、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
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七、结语
这节课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一下文言句式,并重点探究出了宾语前置的几种规律,我希望以后同学们能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文言文的学习当中,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辨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别这些句式。其在君乎?”
阅读下文,口头翻译全文,找出文中的倒装句并翻译
师旷撞晋平公①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②!惟其言而莫之违③。”师旷侍坐于前④,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⑤。公曰:“太师谁撞⑥?”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⑦,故撞之。”公曰:“寡
八、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立足于高中的必修课本,自行找出所学课文中的被动句,像宾语前置一样,探究一下其规律。
2、完成下一张导学案练习。
九、课后反思:
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⑧之言也。”左右请除之⑨。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①选自《韩非子》②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③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④师旷侍坐于前——师旷(名乐师)陪坐在前面。⑤琴坏于壁——琴在壁上撞坏。⑥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⑦言侧——于侧言。⑧是非君人者——这不是统治者。⑨除之——除掉他 译
文
“没有谁比做国君
第四篇: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 教师版
要点一: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它们所涉及的对象。宾语一般回答“谁”“什么”“哪儿”等问题。而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就是宾语前置。
举个例子:我们做作业。“我们”是主语,“做”是谓语,“作业”是宾语。其中宾语“作业”应该在谓语“做”的后面。
如果把“作业”放到“做”的前面:“我们作业做”,这就叫做“宾语前置”。现在看来这样的句子非常别扭,但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现代汉语的词语特别是成语中,还保留着相当一部分“宾语前置”的现象: 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 自信心:信自心唯利是图:唯图利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举例: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②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自信”即“信自”,意思是“相信自己”。
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贯:侍奉也。“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汝,指统治者。译为: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词。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之有”即“有之”,意思是“有这样的人”。
⑤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这句话是倒装。
如果我的品格(情,在这里是个人品格的意思)真的美好(芳,在楚辞中用于表示美好的品德),别的人不了解我也就罢了。
“不吾知其亦已兮”这句是宾语前置句,“吾”作“知”的宾语成分。“其”在这里作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⑥子曰:“莫我知也夫!”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⑦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译文:(诸葛亮)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⑧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⑨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这句是宾语前置:爱护百姓,行王道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⑩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己知”即“知己”,意思是“了解自己”。
患:忧虑、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举例: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
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③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吾孰与徐公美?”应为 “吾与徐公孰美?”宾语“孰”放在前了。整句意思是我和徐公比谁美。
④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⑤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⑥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⑦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举例: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译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 是宾语前置,不过是变成“法何古”。③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④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话就能概括它”。“一言以蔽之” 即“以一言蔽之”。
③ 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夜以继日”即“以夜继日”。
④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⑤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卿欲何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沛公安在?(《鸿门宴》)尔何知?(《崤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命是听。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何以言之?(《赤壁之战》)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宾语前置句。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为了突出 “ 全石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为了突出 “ 是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译文:因此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受一成不变的旧规例。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黔之驴》)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请谅解我)、“ 见教 ”(请指教我)、“ 见示 ”(请指示我)、“ 见告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第五篇:宾语前置教案
宾语前置教案
一什么是词序
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主 语 + 状语 + 谓 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
如 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 偏正 述宾)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主谓 述补 介宾 偏正)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2)分类: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1)疑问句的定义:
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 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 谁 安 孰 曷奚等)如 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那儿。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法孰】
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 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 【谓何;说什么】 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 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
【取奚】
【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臣实不才,有谁 敢 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
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法何古,循何礼何分别做古及礼的定语】 B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1如果是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一般都置于介词前 如:①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你跟谁防守
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放在与的前面】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奚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为的宾语】 ③曷为久居此围成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为何
为什么】
古代汉语中形成的一些凝固句式(1)
何如
如何
“何如”又可说成“如何”,在“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何如
如何意思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①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②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敌人受伤还没有斯,为什么不再杀伤】 ③一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如何”是“如„„何”的紧缩式,并不是疑问代词“何”的宾语后置,因此在这里如何意义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么”“怎么办”。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具有动词的性,但凝固后与“如何”含义相同。如 使之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奈何怎么办】(2)如„„何
奈„„何
若„„何
在如„„何
奈„„何
若„„何中间插入词语,意思为“把(对)„„怎么样” “把(对)„„怎么办”
例如
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玉何?《孟子·滕文公下》【把宋玉怎么样】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你怎么办】(3)如之何
若之何
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意思为“怎么”也可以放在句尾,意思为“怎么样” ①如受吾幤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②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奈何”“若何”与“如何”相类似,也是一种紧缩形式,“奈何”是“奈之何”的紧缩形式,“若何”是“若之何”的紧缩形式,例如 : 先生助之奈何
【奈何怎么样】(4)何以
表示用什么、拿什么
有时还可以表示为什么 如
何以效之《论衡·订鬼》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
2为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有时置于介词“以”前
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
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②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禧公四年》)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 ③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4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以是介词 何是宾语 何以教寡人就是以何教寡人,其中““何以逐渐成为凝固形式,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旧用何以,但意思不是以何了而是为什么】 这种情况,“ 于 ” 为常见。例如: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3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一般置“以、用”前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很多人认为几乎没有例外,是相当严格的例如《马氏文通》就认为“此不易之例也”。这种情况,反映了疑问句中宾语后置的过程是很缓慢的。但是,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也偶然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不过这种情况在先秦以前比较少见。例如:
① 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子夏说了些什么,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就放在动词云的后面】 ② 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经。小雅。白驹》)【于焉逍遥在那儿游息宾语疑问代词焉就放在介词于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代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1)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2)语法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代词“莫(没有谁)”
如 不若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君”“子”虽然具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在否定句中不能放在动词之前。】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未绝鼓音
《左传·鞍之战》
【这两句都是否定句,但是二毛古音都不是代词,所以不前置】 宾语前置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
如,①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谕尹何为邑》
【不吾叛 就是不叛吾 】
②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
【 未吾亲就是未亲吾 】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句项"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④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前一分句有否定词“.不”因此代词宾语我前置,后一分句没有否定词,因此我放在与后边】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时不我待
(3)分类:
A动词前面有“不”“未”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它一般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子不我思,岂不他人?《诗经·郑风》
【不我思就是不思我,因为这是个否定句,动词思的宾语我是代词,按照规律,我放在思的前面】
②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庄子·知北游》
【中;心里此句中,“欲告我”是肯定的宾语我虽是代词,也要放在动词告的后面,“不我告”是否定的,宾语我是代词,就放在动词告的前面了】
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之未见也。《论语·里人》
【“盖大概盖有之矣”的之字是代词,指上文的“力不足者”,充当有的宾语,因为这句不是否定句,所以放在动词有的后面,而“我未见之也”“之”也是代词,并且也是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它充当动词见的宾语,因为这句是否定句,所以放在见的前面】 B以无指代词做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前面
(1)无指代词:古代汉语有“莫”“无”等字,当它们在句中分别充当主语的时候,意思是“没有人”或“没有东西”等等,这种用法的“莫”“无”,我们叫它无指代词
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离娄上》 【莫不仁 没有人不仁莫不义没有人不义】 ②(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相人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为没有人赶得上你刘季的相貌,】 这类否定句,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子曰;“莫我知也夫!”
【这句话的意思为,没有人了解我啊,它是以无指代词莫做主语的否定句,动词知的宾语是代词我,所以放在动词之的前面】
④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莫之养”译为没有人养活他“之”是代词指代上文的老父,充当动词“养”的宾语,因为这是个否定句放在养的前面】
(4)【注意】 ①否定句中,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代词宾语一般置于助动词或副词之前。
例如
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国语·齐语》
莫之敢禁《。吕氏春秋·勿躬》
②句法结构中如果具有两个否定词,构成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是表示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充当宾语不前置。例如 物莫不若是。《庄子·人间世》
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远不如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那么严格。在先秦古籍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相当数量的不前置的句子。(否定代词作宾语《吕氏春秋》中共出现68例,其中代词宾语前置49例,后置19例上文说否定代词作宾语一般要置于述语动词之前,正是基于定量的统计)例如
无欺我也。《吕氏春秋·贵因》
【无通毋】
两组典型例句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
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
两种词序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为之从动词前移向动词后的演变。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的
(1)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把宾语从动词或介词的后面,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加助词‘之’‘是’等来标志
(2)语法条件:除否定句中的代用宾语、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可以前置外,普通宾语也可橱置,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当其要对宾语的意义进行强调的时候;第二、必须加代词“之”、“是”、“之为”等进行复指,除宾语前置外,复指代词也要前置,其前置位置在前量宾语和动词之间
(3)分类
A动词的宾语提前,加助词“之”或“是”等来标志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 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我们的国君正担心着他自己的罪过,还敢过问鲁国的困难吗为了强调恐的宾语其罪,而将它提至动词前,并加助词之标志】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亡之不恤,其实是不恤亡的倒装意思为,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为了强调动词恤的宾语亡,而将其提至动词前并加助词之来之 群臣是忧助词是乃是宾语群臣提前的标志】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④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生,这样必定会死,如果只看到利,这样的话,他必定会受害。“生之为见”动词是“见”,宾语是“生”“苟利之为见”动词是“见”,宾语是“利”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提前,‘之为’二字加载提前了的宾语后面,作为标志,不过,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少见
】
B 介词的宾语提前,加助词“之”或“是”来标志
①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一人指楚康王楚国之为为一人行也由于为的宾语一人无所强调,就没有把它提前,因而也无需助词之来标志】
②鼋鼍鱼鳖之与处,而蛙黽之与同陼《国语·越语》
【鼋yuan,鳖一类的动物鼍tuo鼍龙,鳄鱼的一种鳖爬行动物,俗名甲鱼 蛙黽,属于蛤蟆一类 陼通渚,水中的小陆地(我们终年)跟鼋鼍鳖相处在一起,跟蛤蟆住在一个地方】
3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齐侯说:“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继承先王的友好的关系”
【不谷是古代君王自己的谦称,这里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被强调提前后,加助词“是”来标志下文先君之好是继继是动词先君之好宾语是是动词提前后所加的标志】
【注意】有时在提前了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或惟)字,构成了“唯„„是„„”“唯„„之为„„”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但强调了动词的宾语,而且表示了动作行为对象的(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现代汉语的“唯你是问“唯利是图”的说法就是这种结构的遗迹
如 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等于说唯求敌】
② 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唯仁之为守,等于说唯守仁 唯义之为唯行义】
(4)【注意】(1)带语法标记的宾语前置句,产生于西周后半期,其初始阶段语法标记是不固定的,除“是”“之”外还有“焉”“斯”“于”等,如 朋酒斯享,曰杀羔羊 《诗经·豳风·七月》 【朋酒斯享就是享朋酒 译为饮上两壶酒】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晋郑焉依就是依晋】
其中的“焉”、“斯”都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到了春秋除宾语前置的语法标记才固定下来以"是""之"为主.
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左传·昭公十一年》
【感通憾表示怨恨,唯蔡于感表示只恨蔡,于复指前置宾语】
①通过对战国时期的五部古书(《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的考察,发现在这五部古书中,“宾·是·动“句式仅有三例,(庄子1例荀子2例),而“宾·之·动”句式共出现196例,以上数字表明,战国时“宾·是·动“已经成为了时代用语的残迹,而“宾·之·动”句式仍活跃在当时的书面语言中。
(2)如果复指的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不用“是” 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我之谓 ;谓我 说的是我 复指的宾语是我为代词用之不用是】 ②“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 说的就是这件事 斯为代词用之不用是】
这种格式形成了“是之谓”(谓是,其中是是代词)“此之谓”(谓此)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文中常见。
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谓是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谓此不朽,这就是不朽】
(3)代词“是”作宾语时,可以将其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而不用代词复指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是问:问是 问一问这件事 】 君子是则是效
【是则是效“遵循此效法此”是作为宾语置于述语动词“则”“效”之前,没有任何标记】
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也时常前置,构成“是以”“是用”,意思都为“因此”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博弈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③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四、被人忽略的两种种 宾语前置句
(1)、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2)、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
①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若,如此;见,相当于偏指一方的“相”,这里可译为“我”;录,记取,收留,这里可译为“惦记”。兰芝这两句话,从“感君”而来,又引出了下文的信誓旦旦,表现了兰芝刚强之外,更有深情的一面。】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例①的 “ 见 ” 代 “ 我 ”(刘兰芝),例② 的 “ 见 ” 代 “ 我 ”(李密),这两个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请谅解我)、“ 见教 ”(请指教我)、“ 见示 ”(请指示我)、“ 见告 ”(请告诉我)等。【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上面所说的两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两种宾语前置句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五、宾语前置的发展史
(一)西周以前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萌芽时期。它的特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没有出现;否定句宾语前置条件极为严格;肯定句仅出现了有惟句。
(二)西周到汉代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兴盛时期,各种格式广泛见于各类文献中。疑问句中自从疑问词产生后就严格遵守前置的规则,例外并不多见,得到了普遍应用;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继续发展,但同时后置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左传》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代词宾语前置。肯定句中出现了“惟„„是(之)„„”句式。
(三)汉代到魏晋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衰落时期。疑问句中从以前置为主到前置的情况极为少见;否定句和肯定句中的更是迅速消失。
(四)魏晋以后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衰亡时期。疑问句中还有一些用例,但只是一种仿古现象;否定句和肯定句中的前置极为罕见,较多的是前置凝结成的固定格式,其中有的一直使用到今天,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等。
六、扩展练习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秦客何言?
《吕氏春秋·应言》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 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韩非子·内储说》)仲尼日:“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家宰三年。”(((礼记 胡为疑问代词做介词为的宾语
君何患焉?(《左传.郑伯克段于部》)——您忧愁什么呢?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莫许之;没有人赞同他。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不恩我;不对我施恩)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郑伯克段于鄢》)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昭二十三年》)
(亡国之君)虽闻,何闻?虽见,何见?虽知,何知?《吕氏春秋·任数》 古之圣王,唯此之甚《国语·周语下》
【如果前置宾语由代词充当的话,语法标记用之,不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