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丝路驼铃》音乐教案
主题:丝绸之路(1)
课程:基于唱歌的综合课程
成绩:一年级
上课时间:一班
教学辅助:多媒体,钢琴,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目标:
(一)中国甘肃西北部,新疆等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兴趣,并主动接触相关学科,探索
丝绸之路音乐文化。
(B)可以用明亮活泼的情感和灵活的声音唱青少年舞蹈,了解王洛宾的主要作品
贡献;可以使用自然的一轮声音,亲切地唱着梦幻的骆驼铃。
(C)听着山上的歌曲王平川,敦煌,演奏鼓唱歌和合奏马伊拉,一种感觉
通过他们的情感和风格的音乐,体验花的艺术特色;区分冬季不拉等新疆少数民族乐器;(4)积极参与音乐练习活动,鼓手,铃鼓或自制打击乐器为青年舞蹈和其他歌曲
欣伴奏,试玩,舞蹈等表演形式。尝试创造,表演音乐的梦想;在两个即兴创作合唱前尝试魏成歌,并进行相互评价。
(5)可以用单簧管(或口琴)打马亚拉 学习第二指法的si。
教学重点,困难:
宋青年舞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学日常管理:检查学习工具。
二。享受歌x好:
1.进口:丝路北路在裕门路,南路,杨冠,我们来到美丽的新疆,这里的少数民族是什么?什么是专业?
答案: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塔吉克语,乌兹别克语。有芳香的羊肉串,美丽的挂毯,帽子二重奏的死角,瓜,葡萄干,牛奶茶等。
问:新疆有什么特色?在这里我们赞赏一首歌x好。
享受这首歌。答:x新疆有很多矿产资源。
第三,享受歌曲Ma Yila:
1.问题:x新疆有热情好客,唱歌跳舞,爱赛马是什么国家?
答:哈萨克。
哈萨克有一个美丽的女孩马伊拉,我们来听她的歌。2.听着马亚拉两段。
刚才,我们不仅听了这首歌的声音,还看着美丽快乐的新疆舞。3.歌曲的特点:
用几个音调,哪个声音到底?
七音组成,大调。调用声调,旋律的迂回。节奏快乐。
第四,听小合奏马亚拉:
1.介绍:哈萨克有一句谚语:歌曲和马是哈萨克的两翼。2.介绍:
马依拉的歌曲由作曲家丁善德陪同钢琴伴奏,也喜欢长长的翅膀飞越祖国南北,成为女高音歌手最喜欢的音乐会剧目。谁会唱这首歌? 请唱几个学生。其他学生长笛。
第一段几个女学生唱歌,所有学生长笛单簧管。
4.我们刚刚演奏了马雅拉,下面我们欣赏根据马雅拉改编的乐器合奏,听主音乐是什么乐器?
享受。
6.问题:什么乐器用于音乐?
答:冬天不拉。(项目一组乐器,让学生识别哪个不拉冬天。)
7.X新疆乐器介绍:我们说中国的乐器分为几类?教师简介x江仪器。
冬天不拉:(哈萨克语)采摘乐器,木制扬声器,平面 和勺型二。钢琴细长,张二串。一般用于自唱。
很久以前,一个英俊,勇敢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当他提议给女孩,顽皮的女孩指着一侧的松树说:如果你可以让松开为你结婚,我会娶你。在约定的日期,机智的年轻人采取了一个松树做的冬天不拉钢琴,手拨钢琴体羊的眼睛弦,带有旋律的声音心的声音表达真诚的爱,终于触动了女孩的心。此后,哈萨克斯坦对冬季的传播拉扯这一工具。
后来到十三世纪,据说有一天,然后皇帝成吉思汗是一个大宴会客人,突然来了消息,他的爱人的病重,左右右的不敢把这个A坏消息告诉成吉思汗,但害怕被调查和责备后,是困境,一个名叫凯尔巴哈萨克斯坦冬天的人不拉钢琴运动员志愿者完成这项任务。他来到宴会,要求一个非拉音乐的戏剧。悲伤的音乐传达死亡的消息,成吉思汗从音乐中听到的是他亲爱的儿子不幸,流下了泪水的苦涩。继承人 成吉思汗后不仅不生气,而且还命令奖励民间艺术家。
鹰骨长笛:(塔吉克)管乐器。管体为鹰骨制成,开6孔,打法和汉笛相似。
艾杰克:(维吾尔)弦乐器。喇叭木半球型,一侧的羊皮。张四根根弦,用马尾弓拉。
热插拔:(维吾尔)拔取器械。喇叭木半球型,头部装饰有角,张五弦。在右肩时玩乐器,用表盘演奏。
铃鼓:维吾尔打击乐器。中文叫鼓。木制圆鼓架,直径约40厘米,一面羊皮或Wyrmhide,箱内建许多小铁环。播放鼓的两侧,左右手交替鼓,或摇动鼓环。
老师用鼓演示给学生看,打节奏。学生左右手拍摄左右腿。节奏是:左右左右。8.练习表明文书在右边的国籍。
Fives。宋青舞:
(1)请学生听一组王罗宾收集的维吾尔歌曲:
问这首歌的歌,作者。
1,掀开你的头巾
2,u003cah 拉木汗 3,半个月上来
4,一个可爱的玫瑰花 5,在遥远的地方
(2)查看歌曲Youth Dance,钢琴伴奏。(投票歌曲的分数)
评论歌曲 B 审查歌词;C 全曲全曲。
(3)询问歌曲的特点?
歌词的哲学语言的形象唱歌:鸟飞不回来,青春永远。警告年轻人珍惜时代的青春。这首歌使用了一个小调,节奏密集,光和活泼,旋律起伏,光滑和美丽,相当一个舞蹈。
(4)回顾,表演青少年舞蹈(小手鼓,单簧管伴奏,唱歌,表演舞蹈)
让学生谈论节目。
低音炮组,舞蹈组,单簧管组练习曲,请音乐班代表组织。
学生表现。
(5)教师评价:
六。概要:
今天,我们延伸丝绸之路欣赏甘肃,新疆地区代表的音乐作品,了解相关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无限。丝绸之路有一种非常丰富的文化和动人的音乐灵感,学生感兴趣,可以在课后继续理解,探索。
课后注意:
一些班级学生表现不错,但大部分班级表现不好。
第二篇:《丝路驼铃》音乐教案
《丝路驼铃》音乐教案
题:丝路驼铃(1)
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 年级:初一年级
时:一时
教具:多媒体、钢琴、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目标:
对我国西北甘肃、x疆等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主动联系相关学科,探
索“丝绸路上”的音乐文化。
(二)能用明朗活泼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背唱《青春舞曲》,知道王洛宾的主要作品
和贡献;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梦驼铃》。
(三)聆听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敦煌》、《打起手鼓唱起歌》和合奏《玛依拉》,感
受其音乐情绪和风格,体验“花儿”的艺术特征;分辨冬不拉等x疆少数民族乐器;
(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用手鼓、铃鼓或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等歌曲即
兴伴奏,试用演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尝试创作、表演一段表现梦的音乐;试以《渭城曲》前两句即兴编唱,并相互评价。
(五)能用竖笛(或口琴)演奏《玛依拉》,学习“si”的第二种指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学常规管理:检查学习用具。
二.欣赏歌曲《x疆好》:
.导入:丝绸之路北道过玉门关,南道过阳关,我们来到了美丽的x疆,提问;这里有哪些少数民族?又有哪些特产呢?
回答: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有香喷喷的羊肉串,美丽的壁毯,死角刺绣的小帽“朵帕”,哈密瓜,葡萄干,奶茶等。
提问:x疆还有哪些特产呢?下面我们欣赏一首歌曲《x疆好》。
2.欣赏歌曲。回答:x疆还有许多矿产资源。
三、欣赏歌曲《玛依拉》:
.提问:x疆有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爱赛马摔交的是什么民族?
回答: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位美丽的姑娘玛依拉,我们来听听她的歌。
2.听歌曲《玛依拉》的两段。
刚才,我们不仅聆听了玛依拉动听悦耳的歌声,还观看了优美欢快的x疆舞蹈。
3.提问歌曲的特点:
由几个音组成,结束在哪个音上?
七个音组成,大调式。呼唤的音调,回旋的旋律。节奏欢快跳跃。
四、聆听小合奏《玛依拉》:
.
导入:哈萨克有句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
2.简介:
《玛依拉》这首歌曲经过作曲家丁善德配上钢琴伴奏,也象长了翅膀一样飞遍祖国大江南北,已经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喜爱的演唱曲目。你们谁会唱这首歌?
3.请几个同学演唱。其他学生吹竖笛。
第一段请几个女同学唱,全体同学吹竖笛。
4.我们刚才演唱演奏了歌曲《玛依拉》,下面我们欣赏根据《玛依拉》改编的器乐小合奏,听一听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
.
欣赏。
6.提问:乐曲用什么乐器主奏?
回答:冬不拉。(投影一组乐器,让学生辨认哪个是冬不拉。)
7.x疆乐器介绍:大家说出我国乐器分为几大类?教师简介x疆乐器。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音箱木制,有扁平和瓢形两种。琴杆细长,张两根弦。一般用于自弹自唱。
冬不拉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英俊、勇敢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当他向姑娘求婚时,调皮的姑娘却指着身旁的一棵青松说:“你如果能让青松开口替你求婚,我就嫁给你。”到了约定的日子,机智的青年拿了一把用松木制成的“冬不拉”琴,用手拨弹着琴身上的羊肠弦线,用婉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心中真挚的爱情,终于打动了姑娘的心。从此,哈萨克就流传冬不拉这一乐器。
后来到了十三世纪时,据说有一天,当时的皇帝、成吉思汗正在大摆宴席招待宾客,突然传来消息,说他的爱子术赤得急病死了,左右的侍从们谁也不敢把这一噩耗告诉成吉思汗,但又怕事后遭到追究和责难,正在左右为难时,一位名叫克尔布哈的哈萨克冬不拉琴手自告奋勇去完成这一任务。他来到宴会上要求为大家奏一支冬不拉乐曲。悲切的乐声传达了死亡的消息,成吉思汗从乐曲中听出了是自己亲爱的儿子遭到了不幸而流下了辛酸的泪。嗣后,成吉思汗不但没有发怒,还下令重赏了这位民间艺人。
鹰骨笛:(塔吉克族)吹管乐器。管身为鹰骨制成,开六个按孔,吹奏方法与汉族的笛相似。
艾捷克:(唯吾尔族)拉弦乐器。音箱木制半球型,一面蒙羊皮。张四根弦,用马尾弓拉奏。
热瓦普:(唯吾尔族)弹拨乐器。音箱木制半球型,琴头有装饰用的弯角,张五根弦。演奏时将乐器横置右肩,用拨子弹奏。
手鼓:维吾尔族打击乐器。汉语称手鼓。木制圆形鼓框,直径约40厘米,一面蒙羊皮或蟒皮,框内置许多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执鼓边,左右手指交替击鼓面,或摇动鼓身振响铁环。
老师拿手鼓示范给学生看,拍打节奏。学生左右手拍左右腿。节奏是: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
8.习题用连线表明右侧的乐器所属的民族。
五.歌曲《青春舞曲》:
(1)请学生听一组全部由王洛宾收集整理的维吾尔族歌曲:
提问歌曲的曲名,作者。、《掀起你的盖头来》
2、〈啊拉木汗〉
3、〈半个月亮爬上来〉
4、〈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在那遥远的地方〉
(2)复习歌曲《青春舞曲》,钢琴伴奏。(投影歌曲的乐谱)
a>
复习歌谱;
b>
复习歌词;
>
完整地演唱全曲。
(3)提问歌曲的特点?
歌词以形象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唱出:小鸟飞去不回来,青春一去不复返。告诫年轻人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歌曲采用小调式,节奏密集,轻快而活泼,旋律上下起伏,流畅而优美,颇具有舞蹈性。
(4)复习、表演《青春舞曲》(手鼓、竖笛伴奏、演唱、表演舞蹈)
请学生讲讲表演的方案。
分声乐组,舞蹈组,竖笛组练习歌曲,请音乐代表组织。
学生表演。
()教师评价:
六.小结:
今天,我们延着丝绸之路欣赏了甘肃、x疆地区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了解了相关文化,感受到民族音乐无穷的魅力。丝绸路上还有极丰富的文化和动人的乐歌鼓舞,同学们如有兴趣,可在后继续了解、探索。
后记:
有的班级学生表演的很好,但大部分班级表演的不好。可以在表演前老师提示一下,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尺度
第三篇:河南省第一初级中学七级音乐《丝路驼铃》教案
丝路驼铃
课 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 级:初一年级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对我国西北甘肃、新疆等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主动联系相关学科,探 索“丝绸路上”的音乐文化。
(二)能用明朗活泼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背唱《青春舞曲》,知道王洛宾的主要作品 和贡献;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梦驼铃》。
(三)聆听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敦煌》、《打起手鼓唱起歌》和合奏《玛依拉》,感 受其音乐情绪和风格,体验“花儿”的艺术特征;分辨冬不拉等新疆少数民族乐器;
(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用手鼓、铃鼓或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等歌曲即 兴伴奏,试用演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尝试创作、表演一段表现梦的音乐;试以《渭城曲》前两句即兴编唱,并相互评价。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青春舞曲》。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歌曲《新疆好》:
1.导入:丝绸之路北道过玉门关,南道过阳关,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新疆,提问;这里有哪些少数民族?又有哪些特产呢?
回答: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有香喷喷的羊肉串,美丽的壁毯,死角刺绣的小帽“朵帕”,哈密瓜,葡萄干,奶茶等。
提问:新疆还有哪些特产呢?下面我们欣赏一首歌曲《新疆好》。2.欣赏歌曲《新疆好》。
三、欣赏歌曲《玛依拉》:
1.提问:新疆有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爱赛马摔交的是什么民族? 回答: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位美丽的姑娘玛依拉,我们来听听她的歌。2.听歌曲《玛依拉》的两段。
刚才,我们不仅聆听了玛依拉动听悦耳的歌声,还观看了优美欢快的新疆舞蹈。
四、聆听小合奏《玛依拉》:
1、导入:哈萨克有句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2、简介: 《玛依拉》这首歌曲经过作曲家丁善德配上钢琴伴奏,也象长了翅膀一样飞遍祖国大江南北,已经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喜爱的演唱曲目。你们谁会唱这首歌?
3. 欣赏根据《玛依拉》改编的器乐小合奏,听一听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 回答:冬不拉。(投影一组乐器,让学生辨认哪个是冬不拉。)7.新疆乐器介绍:大家说出我国乐器分为几大类?
8、教师简介新疆乐器。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音箱木制,有扁平和瓢形两种。琴杆细长,张两根弦。一般用于自弹自唱。
冬不拉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英俊、勇敢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当他向姑娘求婚时,调皮的姑娘却指着身旁的一棵青松说:“你如果能让青松开口替你求婚,我就嫁给你。”到了约定的日子,机智的青年拿了一把用松木制成的“冬不拉”琴,用手拨弹着琴身上的羊肠弦线,用婉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心中真挚的爱情,终于打动了姑娘的心。从此,哈萨克就流传冬不拉这一乐器。
后来到了十三世纪时,据说有一天,当时的皇帝、成吉思汗正在大摆宴席招待宾客,突然传来消息,说他的爱子术赤得急病死了,左右的侍从们谁也不敢把这一噩耗告诉成吉思汗,但又怕事后遭到追究和责难,正在左右为难时,一位名叫克尔布哈的哈萨克冬不拉琴手自告奋勇去完成这一任务。他来到宴会上要求为大家奏一支冬不拉乐曲。悲切的乐声传达了死亡的消息,成吉思汗从乐曲中听出了是自己亲爱的儿子遭到了不幸而流下了辛酸的泪。嗣后,成吉思汗不但没有发怒,还下令重赏了这位民间艺人。鹰骨笛:(塔吉克族)吹管乐器。管身为鹰骨制成,开六个按孔,吹奏方法与汉族的笛相似。艾捷克:(唯吾尔族)拉弦乐器。音箱木制半球型,一面蒙羊皮。张四根弦,用马尾弓拉奏。热瓦普:(唯吾尔族)弹拨乐器。音箱木制半球型,琴头有装饰用的弯角,张五根弦。演奏时将乐器横置右肩,用拨子弹奏。
手鼓:维吾尔族打击乐器。汉语称手鼓。木制圆形鼓框,直径约40厘米,一面蒙羊皮或蟒皮,框内置许多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执鼓边,左右手指交替击鼓面,或摇动鼓身振响铁环。老师拿手鼓示范给学生看,拍打节奏。学生左右手拍左右腿。节奏是: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8.习题用连线表明右侧的乐器所属的民族。五.歌曲《青春舞曲》:
(1)请学生听一组全部由王洛宾收集整理的维吾尔族歌曲: 提问歌曲的曲名,作者。
1、《掀起你的盖头来》
2、〈啊拉木汗〉
3、〈半个月亮爬上来〉
4、〈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5、〈在那遥远的地方〉(2)复习歌曲《青春舞曲》,(3)提问歌曲的特点?
歌词以形象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唱出:小鸟飞去不回来,青春一去不复返。告诫年轻人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歌曲采用小调式,节奏密集,轻快而活泼,旋律上下起伏,流畅而优美,颇具有舞蹈性。
(4)复习、表演《青春舞曲》(手鼓、竖笛伴奏、演唱、表演舞蹈)请学生讲讲表演的方案。
分声乐组,舞蹈组,竖笛组练习歌曲,请音乐课代表组织。学生表演。
(5)教师评价:
第四篇:浅谈驼铃
浅谈驼铃
——《冬阳•童年•骆驼队》后记
驼铃是西部地区特有的。因为气候干燥,沙漠和草地众多的缘故,西部最常用的脚力就是骆驼,有骆驼就会有骆驼商队,只要是成队的骆驼出现,肯定就会有驼铃声相伴,听着驼铃叮叮咚咚的响声,主人才知道最后一头骆驼还没有丢失,整个驼队也还安好,而那驼铃所发出的声响就成为一支驼队的标志。
可事实上,驼铃又被细分为“叮铃”和“咚铃”,一支完整驼队要同时备有两种驼铃,它们也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叮铃,因为发出的声响是“叮呤,叮呤„„”,所以名字也被叫做“叮铃”。
这个铃铛被驼队主人拴在最后一头骆驼的脖子上,只要还能听到这个声响,就说明骆驼没有丢失。叮铃用黄铜铸造,所以周身黄色,用生铁敲击时,声音十分清脆响亮,在茫茫沙漠之中,铃铛声的穿透力是最强的,所以通常被挂在驼队最后一头骆驼的脖子上。
因为叮铃要挂在骆驼脖子上,所以不能太大,否则太沉,也不能太小,不然声音不够响亮,所以大小和骆驼脖子粗细差不多,同时为了叮铃能够结实的固定,且不会磨伤骆驼,就用驼毛捻成毛线再编制成绳子固定在骆驼身上,而铃铛上部的铁棍直接穿入带子固定,也防止了驼绳断裂丢失驼铃。
咚铃发出的响声是“咚哒,咚哒„„”,因为咚铃的体积较大,所以发出的声响也比较沉闷,主要固定在运送的货物上面,防止货物
丢失或滑落,只要驼商听到咚铃的声音就意味着骆驼身上所背的货物还在。
咚铃是用生铁制造的,直径应该在40厘米左右,形状类似庙里的钟,长条形,上面的部分是椭圆形,下面的边缘就是扁口状,所以声音有些出不来,就类似“咚咚”的声音。
这个铃铛一般放在离驼商较近的贵重货物上面,因为声音沉闷,所以穿透力不强,因为长途跋涉之中,很少有停下来休息的时间,驼商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驼背上度过的,在驼背上吃干粮,在驼背上打瞌睡,还要承担了辨认方向,寻找水源等等重要的工作,所以不能无时无刻去关注身后的骆驼以及驼背上的货物,为了防止货物滑落或丢失等情况,这才有了咚铃。
不同的驼队有着各自不同的咚铃,因为大小形状不同,发出的声响也有所不同,经常外出拉骆驼的人们一听就能辨认出驼队的主人。因为咚铃体积较大,重量也不轻,只有出发前,上路时才会挂在货物上,之后的几个月时间中,驼商耳边就被这叮铃和咚铃交织出的特有音乐陪伴着,一路上,跟着骆驼一脚深一脚浅的节奏感,和着同样节奏感的“叮呤„„咚哒„„叮呤„„咚哒„„”的驼铃声。
第五篇:丝路
丝路:历史与现实
作者: 赫立军 | 发表时间:2013.12.09 刊发于总2039期《中国经营报》[先锋话题]版
近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中国领导人在西北方向经济外交的新蓝图,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接连在中亚就该计划发声,让外界开始聚焦中国于中亚方向新一轮的纵横捭阖。加上近年来中国能源外交在俄罗斯及中亚接连取得的进展,政治层面的亲疏离合不论,经济合作层面上中国在北方及西北方的表现也可用惊艳形容。
只不过这种惊艳却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自丝绸之路衰败以来,中国在西北方向的经济权力一直一落千丈,与其直接相关的地缘政治表现自也让人神伤。其中,尤以沙俄的入侵和强迫通商为甚,而哈萨克人在中俄间的离合更为中国权力丧失增添了悲伤的注脚。屈辱往事
此间的“丝绸之路”指的自然是横贯欧亚大陆东西的那条陆上丝路。当1280年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这条丝绸之路的东端已经开始荒废,战争和气候变化决定了它的这种命运。这意味着中国西北、中亚乃至中国北方的经济版图及商贸道路要在未来的某个时段里重新塑造开启。当英国人从海上叩击中国的大门,与其在整个欧亚大陆上进行帝国主义争霸的俄罗斯人也在从北方和西北方向窥视着在俄语中用“天下”指代的这个东方大国。此后发生在这里的贸易拓展大多存在于中俄之间,而未如历史上那般贯穿欧亚。也许下一次欧亚贯通要等到俄国人修好西伯利亚大铁路,但19世纪他们对中国国门的叩击还是成为了这里经济版图重塑的一次尝试。尽管这里写满了中国人的屈辱。
以哥萨克为先锋的俄国扩张大军先向东进发,直达太平洋沿岸。最初由康熙皇帝与其订立的《尼布楚条约》确立的边界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最终被推翻。而由此产生的地缘压力传导至中国西北,向南进发并已占据哈萨克草原,威胁希瓦、布哈拉、浩罕的沙俄侵略势力对中国西北的威胁更加严重。19世纪上半叶便已修筑了“锡尔河碉堡线”和“新西伯利亚碉堡线”的俄军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绝非中国可比。在此之前,战事频仍的欧洲让俄国在西方的贸易大受影响,东方商贸活动愈发显出重要作用。所以,通过中亚对中国的贸易也愈发重要。
早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就写入了埋下沙俄侵占中国西北领土伏笔的条款。它们意味着沙俄的进犯只是时间问题。1864年,浩罕将领阿古柏趁中国新疆少数民族起义入侵新疆,而沙俄则以防止阿古柏倒向英国为借口入侵中国伊犁。由此形成了沙俄在西北方向对中国的第一次严重啃噬。左宗棠率军收复失地,随后收回伊犁成为中俄两国焦点。
可谁承想,收复失地反倒会造成新的损失。清廷派去的谈判大臣崇厚带回了《里瓦吉亚条约》,内中规定了中国要向沙俄裂土赔款的内容,尽管沙皇答应归还伊犁。同样重要的则是通商条款,规定俄商可以在中国蒙古地方和新疆全境免税贸易,还增辟中俄陆路通商新线。
崇厚带回这么一个谈判结果,让清廷感到无法接受。他被革职,新谈判代表曾纪泽在圣彼得堡周旋良久,拿回一个内容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的《伊犁条约》。里面仍然规定中国要裂土赔款,而通商内容则变成: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由俄国运入该处的货物,按旧例减税三分之一。俄商贩货由陆路运入中国,可照旧经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和内地市场销售;俄人得在设领各城及张家口建造铺房、行栈。另外根据同时签署的中俄《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及其附件《俄商前往中国贸易过界卡伦单》,陆路商路除恰克图至天津一路外,增辟尼布楚——张家口——天津及科布多——张家口——天津两条新线;俄商所往通商路线各处如通州等也准销售货物;所有完纳税饷等事,均按新章办理;俄商来蒙古、新疆贸易的过境卡伦增至35处。
通过这一条约,俄国经济触角不但从西北方向进入中国国门,还比原先更加深入地进入了中国腹地。哈萨克人的“摆渡”
在《伊犁条约》中有一项特殊的规定,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中国官员不得阻拦。这成为沙俄侵华的又一种形式。
纵观俄国人侵入中亚的历史过往,以尊重伊斯兰教并满足哈萨克少数民族需要为主要策略的沙俄政府在哈萨克草原上展开攻势。而帮助中国境内哈萨克人回归历史祖国便也成为其中一种举措。更何况沙俄还可坐收人口利益。这也是沙俄政府在《伊犁条约》中载入上述条款的初衷。
协议签署后从1881年到1884年就有7万多名哈萨克人移居到了沙俄境内。这成了哈萨克人在中俄两国间不停“摆渡”的开始。到了一战,早在尼古拉一世时期就开始实行“俄罗斯化”、追求用统一标准要求并塑造各个民族的俄罗斯人决定向哈萨克人征召士兵上战场。而过去,哈萨克人是可以免服兵役的。这一决定遭到普遍的反抗,结果,5万多哈萨克人又跑到了中国境内生活。到了上世纪30年代,哈萨克草原上发生大饥荒,又有数万哈萨克人来到了中国。
当然,此后的历史许多人都很清楚。苏联煽动的“塔伊**”造成将近7万哈萨克人越界进入苏联。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独立后,这个新国家又向全世界哈萨克人号召回到“历史祖国”,又有十多万中国哈萨克人来到这个新独立的国家生活。
哈萨克人这种独特的历史际遇成了中国在西北方向地缘权力及经济权力不断变化的一种独特写照。伊朗的逻辑
当下中国在西北方向的成功自然与国力的增强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百多年前沙俄向东和向南的进取部分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压力,那么今天中国的成功也部分得益于这种压力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说,这倒也构成了一种历史循环。这种循环在能源领域表现地尤为明显。眼下,当伊朗重新开始同西方坐下来谈判,油价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感到最多压力的想必就是能源封锁战略破产的俄罗斯。
伊朗与六大国达成伊核问题十年来第一份阶段性协议,用部分限制其核计划换取国际社会部分取消对其能源出口的制裁。决定作出,伊朗宿敌以色列的总理内塔尼亚胡第一时间评价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错误”。而代表美伊双方在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和伊朗外长扎里夫以及他们各自背后的总统奥巴马和鲁哈尼都顶着国内保守派的压力,犹如芒刺在背。
敌对数十年,双方和解力量自然要在压力下勉强伸张意志。而促使伊朗方面改弦更张的因素竟是西方石油禁运带来的经济困窘。几年前伊朗前总统内贾德动辄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来切断波斯湾石油运输扰乱国际原油贸易的图景仍历历在目,但眼下德黑兰的大佬们却从当年封锁贸易的威胁中退了出来,在作为与西方矛盾核心的核问题上用退却来换取石油贸易的恢复。
类似伊朗曾经的挟能源号令天下的动作并不让人陌生,从石油危机到俄罗斯切断中亚天然气入欧路以垄断市场谋取政经红利,能源大户们总觉得扼住了各国能源咽喉便可取得不对称的利益,但伊朗的动作及近些年来最喜玩弄此类把戏的俄罗斯选择弱化立场的事实说明,垄断能源只能是一时的,而威胁切断能源贸易的前提则是自己首先能够承受由此带来的财政压力。垄断总被新的能源来源打破,更何况能源富有国往往将能源出口作为财政支柱,他们玩弄的封锁能源贸易把戏本来就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游戏。
从秸秆、树枝到石油、天然气乃至核能,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对应于该时代最主要生产方式的能源品种。自一战之后,石油开始取代煤炭的第一能源品种的地位,此后独领风骚一百年。而眼下则日益成了石油与天然气一同起舞的时代。纵向看,烧树枝的先辈们怕是怎么都想象不到核能是什么东西,而波斯拜火教的信徒们会想到他们眼中的圣火会在家家户户的炉灶中点燃吗?遵循同样的逻辑,我们虽只能凭空想象未来能源品种的样貌,却可断言它们必将出现,取代石油、天然气及核能的地位。未来的人类子孙们怕会抱着嘲笑的态度看待饱受雾霾侵扰的先辈们,因为能源的进化从来都遵循着更高效、更廉价、更清洁的规律而向前迈进。
说到底,真正的财富是人类的智慧和向前探索的雄心。只要有了它们,新的能源品种将会不断出现,同一能源品种也将因为它们而不断被发现并不断被升级,就像石油天然气储量从未停止的攀升和开采、运输方式的不断创新一样。
所以,以垄断能源来源或运输为手段来追逐政经利益,可能一时得逞,却不可能持续使用。
俄罗斯被迫转向
如今最懂得这个道理的或许是俄罗斯总统普京。2008年,俄罗斯深陷经济危机,普京欲与造访莫斯科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做一笔买卖:用一笔大额石油买卖合同换取中国贷款。那一次,被俄方延宕十多年的中俄石油合同在普京的直接指示下迅速签署,莫斯科没有在价格、管线乃至日本的游说影响上做过多纠结。
但自从普京权力体系掌握了俄罗斯油气资源,他们就从未停止将其作为一种武器去震慑地缘对手,甚至合作伙伴。在西面,他们控制着从俄本土及中亚向欧洲输出天然气的管道,死死地防止欧亚大陆上出现一条可能替代俄罗斯管线的新通道。在东面,他们瞅准了中东油气无法满足中国日益膨胀的能源需求,在对华出口石油、天然气问题上磨蹭反复。
普京的这些算盘在停止向乌克兰、白俄罗斯输送天然气而让下游欧洲国家直接受难的几场天然气“冷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俄《机关报》的记者在《“俄气”——普京新武器》一书中引述一位俄国有的、居于垄断地位能源公司“俄气”的一位高管的话说:“我们的输气管道里涌动的不是天然气,而是意识形态。”正如此言,当俄与其天然气管道过境国乌克兰、白俄罗斯产生矛盾,莫斯科毫不犹豫地掐断输气管,丝毫不管他们是否与管道另一端的欧洲国家签有供应合同。2009年,当其与乌克兰又打起“冷战”,保加利亚那边甚至有人在一场罕见的严寒中冻死。
谁能说那几条无辜生命的丧失一点都怪不到莫斯科头上?
那虽是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但深谙普京王道的人均明白,普京如此妄为恰是因为将控制天然气走向及供应的能力视为一种武器,用它去部分恢复苏联帝国垮台后迅速丧失的影响力。
当普京如此“冷”待欧洲,他在东面也没有对自己的战略伙伴中国十分热情。虽然在分拆著名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手下最重要资产“尤科斯”集团的战役中可以看到“中石油”挺身相助的身影,但无论石油还是天然气,普京都没有急于送入东方大国。霍多尔科夫斯基早有石油输华计划,却被普京一棒子打入牢笼。担任总理的卡西亚诺夫也早与中国签署石油购销协议,但合同却在这位总理被普京免职后作废。那些年,普京没少在中日之间游走,做着两边逐利的游戏。因为他看准,中日都急于从俄罗斯得到石油。
拥有天量油气资源的俄罗斯在普京权力体系日臻完备的年月里确实因为在一定地理范围上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垄断而坐收不少渔翁之利。那不仅体现在俄罗斯的财大气粗上,更由其与小布什的美国处处针锋相对时的强势上。一定程度上可如此判断,俄对油气的垄断部分转化为政经红利,部分填补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国力的虚空。
但日历翻到2011年,普京却当着全俄罗斯电视观众的面要求俄罗斯几大能源企业将发展重点转向中国。那一次,“俄气”在欧洲的代表机构遭到搜查,俄罗斯在欧洲经营的能源生意遭遇空前打击。
就这样,俄罗斯的石油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直至今年签署了2700亿美元的石油大单。而随着普京签署LNG出口自由化法案,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入中国也是早晚的事情。加上伊朗的转向和中亚早已对中国输送石油天然气的事实,这一切都意味着普京曾经经营的能源封锁战略的破产。
从当年被沙俄叩响国门,到哈萨克人在中俄间的摇摆,再到今日在西北方向上不可阻挡的崛起,中国迎来的是国力增强之后向境外自然的力量辐射。而在西北,昔日的竞争者未能追上中国的发展脚步,哪怕是曾经不可一世的俄罗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