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一双手
《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蒋光宏 点评:陈筛其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投影下列诗句: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 3.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老将行》6.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朗读起投影幕上的诗句,师做暂停的手势,并竖起食指靠嘴唇)
师:嘘——Silence,please!谁先来说?(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第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是怎样的手?
生1:一个女人的手。又白又嫩的手。(众笑)
生2:是一个美女的手。皮肤细腻有光泽。(众笑)
师:看,广告词都出来了!大家赞同他俩的说法吗?(生齐:赞同。)再来看第二句,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怎样的手?
生:这一句写的应该是织女的手,白白的,瘦瘦的。(众笑)
师:说得很准确。这是一双劳动妇女的手。再看第三句!
生:这双手手指又白又细,是焦仲卿妻子的手。
师:你怎么知道是焦仲卿妻子的手的?(生齐:题目里有——)哦!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善于整合各种信息。再看下面一句!
生:这是双红活圆润的手,也是一个女子的手。
生2:(迫不及待地)我知道,这是陆游表妹的手。我看过书。(众笑)
师:这位同学读的书真不少,值得表扬!第五句!
生:这是一双老将军的手,刚劲有力。
师:对不?(生齐:对!)最后一句呢?
生:这是双卖炭翁的手,黑乎乎的,整日劳累忙着烧炭。
师:不错!看了这么多的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下第一奇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双“奇手”,到底“奇”在哪里!(板书:一双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是谁的手?
(一部分学生齐说是“林业工人的手”,一部分学生说是“张迎善同志的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在预习之后,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重要的词语要提醒同学加以注意?注意什么?
生1:第二小节的“惺忪”,要注意两个字都是竖心旁,“忪”的读音也要注意,不能读半边。
师:说得很好,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是什么字?(生齐:松)对呀,所以竖心旁加一个“公”也读sōng,在学习的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就不容易遗忘了!谁会用“惺忪”造句的?(一生举手造句:妈妈叫小明起床,他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看来小明是昨天晚上预习课文到很晚,早上起不来了。(众笑)造得对不?(生齐:对!)好,请继续!
生1:还有第二小节的“镐”,读gǎo,是金字旁。第七小节里的“茧”的写法。第十九小节里的“垧”,读shǎng,提土旁。(猛然想起似的)哦!可以把它和“晌午”的“晌”联系起来记!
师:Very good!看来我刚才讲的“联系记忆法”你“嗷”的一嗓子就掌握住了!(众笑)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2:还有第五小节的“得逞”的“逞”我觉得也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写法。
生3:我觉得第八节最后的“老甘蔗”的“蔗”也要注意,要读轻声。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众生摇头,轻声说“没有”)
师:“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读书善疑,说明他善于思考,目光敏锐。相信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疑问,一定有不懂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谁能把这些疑问顺利地解决掉!
生1:第二小节的“肩镐”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2:“肩镐”就是“肩上扛着镐”的意思,这里的“肩”是个动词,就像古文里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样。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看来这位同学古文基础很扎实。好,继续提问题!
生3:第五小节里,“我”为什么要本能地想抽回手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师:是呀,为什么呢?
生4:可能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粗糙了,扎得“我”的手都疼了。(生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因为上面一节说他的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有什么特点?(生齐:粗糙——)说他的手像半截老松木其实是什么修辞?(生齐:比喻。)对了,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为什么“我”想抽又没抽回来呢?
生4:我想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握得太紧了。
师(指另一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5:我也这样认为。
师:我也这样认为啊!(生笑)好,请坐!其实这儿还有一个词也生动地表现了张迎善手的特点,大家看是哪一个词语?
生(齐):裹——
师:大家做做这个动作看!(学生兴奋地“裹”手。)“裹”表现了什么?(生:张迎善的手大而有力)好,继续提问题!
生6:第八小节为什么说“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7:前文说了,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厚。这个比喻写出了他的手指粗大肥厚的特点。
师:嗯,这位同学看书读书很仔细,善于从文中找答案,说得不错。
生6:那为什么要比作三节老甘蔗,不比作四节老甘蔗?
生(七嘴八舌):手指只有三节嘛!(生6弯弯自己的手指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描写之细致、生动、形象。谁还有问题?
生8:倒数第二小节最后说:“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句话我不大懂。栽的树怎么使西北岔河水变清了的?
师:是呀,栽树和河水变清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一个个陷入苦思冥想。不一会儿一生举手。)请你先说说看!
生9:因为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水土就不会流失了,这样就不会泥沙俱下了,河水自然就变清了。
师: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可够广的!
生8: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你是有意想考考其他同学懂不懂呀!(众笑)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沉默。)既然大家都没有不懂的地方了,我就来考考大家!文章是写张迎善同志的手的,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各种各样的手?
生9:来衬托张迎善的手。
师:说得很好!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那么这双手到底奇在哪里?(学生一边概括,教师一边板书。)
生10:它粗糙得出奇。
生11:它硬得出奇。
生12:它苦得出奇。
师:什么叫“苦得出奇”?
生12:你看,这双手呈木色,纹络是黑土色,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也染成了泥色„„说明这双手整天栽树,整天在劳作,这双手劳作得太苦了。
师:说得好,概括得妙!
生13:还有大得出奇。
师:这双手有多大?
生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同学们画画这双手,再和自己的手比比看!(学生画手,再把自己的手放上去比,一个个惊叹起来,笑了)大不大?
生齐:大——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学生沉默,思考)这双手栽了多少树?(生14读十九小节的有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奇”?
生15:栽树奇。
生16:作用奇。
生17:贡献奇。
师:都可以。我们就用“贡献奇”吧。
师:贡献大是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学生摇头。)那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18:是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表现出来的。
师:这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生齐:侧面表现。
师:从张迎善的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9:他热爱植树,工作认真负责。
生20: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生21: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张迎善的这双奇手,赞扬了他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讴歌了他热爱本职工作、为绿化事业作贡献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和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写手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手,然后把它写出来,关键是要写出这双手的特点。——当然,观察不仅只是看,你看作者除了看,还有哪些方法?
生(七嘴八舌):还和他握手。还用尺去量。还用自己的手去搓。
师:对!我们观察的方法很多,可以从视觉、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触觉、味觉等角度,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写出这双手的特点。从一上课时赏析的诗句和课文来看,在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对,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把手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课后,就请同学们以“某某的手”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一双手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一双手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一双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习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第三篇:一双手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某一外貌特征的写法
2、学习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运用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某一外貌特征的写法;
2、学习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很多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注重对眼睛的描绘,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课件导学
1、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1)标画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2)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明写“许多手”,暗写“一双手”。第二部分:(2~19)具体描写“一双手”。第三部分:(20)对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赞颂。
2、课文是如何描绘这双手的?画出描写手的语句,并归纳:张迎善有一双____________的手。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并概括:文中塑造了____________的一个人。
三、小组互助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就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全班解决或教师解析。
四、解析拓展
请你借鉴以下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1、2008感动中国人物武文斌(济南军区铁军师战士)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武文斌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2、2008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汉源彝族山村教师 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感芬的颁奖词: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参考答案:这是一双像半截老松木样的手;这是一双又粗又硬的手;这是一双神奇的创造绿色的手。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他已栽种树木26万棵。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就是造林工人张迎善的手。
五、当堂训练
在你熟悉的人中,也许他(她)的眼神、微笑、叮咛„„最能体现他(她)的精神风貌。请你选择其一,抓住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创作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第四篇:《一双手》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
2、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情况 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2)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
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 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老茧: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洋镐:刨土用的工具。垧 :土地面积单位,东北地区多数地方用,1 垧 等于 15亩。
2、整体把握 划分层次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第五篇: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
2、教给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研读文章7至9节,了解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二〕感知内容,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③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进行比较。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曾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去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阅读课文4~18节,投影要求解决下列问题:
①作者写的是怎样一双“奇”手?朗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
②作者根据自己采访的顺序,从什么角度写“奇”手的?
③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主要动词。
④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读者的最初印象的?
3、讨论
文章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没有写出这双手的特征“大”。
4、重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①说明手很大;②写出了手的力量;③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5、细节分析
文中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关注
举身边的例子阐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