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书][医学][中医][经络][推拿按摩手法]上肢 推拿 按摩 教学 1 - 肩关节
上肢推拿按摩教學1-肩關節
一、肩關節檢查
(一)一般檢查
1、望診:觀察兩肩外形是否對稱,高低是否一致,有無畸形。肩關節的腫
脹較輕時不易看出,正常鎖骨的外下方是凹陷的,腫脹時則該處 膨隆。對比兩側胸鎖關節、肩鎖關節是否對稱
2、觸診:(1)注意局部皮膚溫度,有無腫脹,硬度如何;如系腫物,要檢
查它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2)常見壓痛點圖解(圖肩-1)
3、X光片判圖。
(二)特殊檢查
圖肩-1
肩部常見的壓痛點圖解
1、杜加斯氏征:正常人將手放在對側肩上,肘能貼胸壁,肩關節前脫位肘內收受限,傷側的手放到對側肩上,肘不能貼胸壁,此為杜加斯氏征陽性。
2、痛弧:肩峰下的肩袖有病變時,在肩外展60~120°範圍內有疼痛,因為
在此範圍內該肌腱與肩峰下面摩擦、撞擊,在此範圍以外則無疼 痛。(圖肩-2)
圖肩-2
崗上肌腱病變
引起的肩外展
(三)肩部常見傷病的檢查及體徵: 痛弧
1、撞擊綜合徵:
(1)水腫和出血階段
(2)纖維化和肌腱炎期
(3)肩關節損傷
第二篇: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慢性腰痛按摩手法
2008年03月21日 星期五 下午 04:56
慢性腰痛按摩手法
揉:取坐姿,两手五指并拢,分别放在左右后腰椎部,掌心向内,上下缓慢揉搓,至发热为止。
滚:两手握拳,放腰部向四周滚动、按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多次进行。头部可配合前倾后仰。
推:两手对搓发热之后,重叠放于腰椎正中,由上而下推搓 30-50次,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压:两手叉腰,大拇指分别按于腰眼处,用力挤压,并旋转揉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 36圈。
捏:两脚前伸而坐,或弯曲膝盖,或正坐姿势均可。两手分别捏拿、提放腰部肌肉 15-20次。
叩:双手握拳,两拳手心向外,轻叩腰部以不引起疼痛为宜,左右同时进行,各叩 30次。
抓:双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压于腰侧不动,其余四指从腰椎两侧处,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肤,从腰眼抓到尾部,两手同时进行,各抓 36次。
抖:两手置腰部,以掌根按腰眼处,手心向内快速上下抖动 15-20次。按:取坐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尖按揉人中穴 1-2分钟。
点:取坐位,以两手中指尖分别点按两腿上的委中穴(膝关节后),点按 1-2分钟,直至被按部出现酸、麻、胀的感觉。
第三篇:按摩推拿
按摩推拿,揉腹6大养生奇效
一、揉腹防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每天早、中、晚饭后各揉腹l次,每次约揉5分钟,可达到辅助治疗溃疡病的目的。因为胃溃疡病的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经常揉腹,可促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阻止胃酸过量分泌,防治溃疡病。
二、慢性肝炎
每天早、晚坚持揉腹,则舒肝解郁、调理脾胃,可解除肝区隐痛、腹胀不适、食欲不振等。
三、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从而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从而预防和消除便秘,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四、手术后肠粘连
患者在伤口完全愈?ΣφR话阌υ诿刻煸绯科鸫睬啊⑸衔?10点、下午3点钟和每晚睡前各揉1次。揉腹能促使肠道蠕动,有利于局部组织对手术后渗出液吸收。
五、腹部按揉利于减肥
因为按揉腹部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促进脂肪消耗,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六、睡前按揉有助睡眠
揉腹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气和,血脉流通,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第四篇: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
一共有6大类。
一:摆动类手法(1,一指禅推法;2,拇指禅推法;3,滚法;4,揉法)
二:摩擦类手法(1,磨法;2,擦法;3,推法;4,搓法;5,抹法)
三:挤压类手法(1,按法;2,捏法;3,拿法;4,掐法;5,踩跷法)
四:振动类手法(1,抖法;2,牵抖法;3,振法)
五:叩击类手法(1,拍法;2,击法;3,弹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1,摇法;2,背法;3,扳法;4,拔伸法)。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理筋整复等
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肿胀;⑤温通经络;⑥疏通狭窄;⑦分解粘连;⑧滑利关节;⑨整复错位。我们又可把①至④概括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为温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为助动作用;⑨可概括为整复作用。
推拿有什么特点?
推拿是一种治疗范围较广泛地的物理疗法,属于中医的外治疗法之一,它不仅对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各科的许多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无服药之不便、针刺之痛苦,经济、安全,故易为患者所接受,而且如果方法得当,长期推拿治疗没有副作用。尽管如此,在临床上为了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严格的掌握了推拿的治疗范围、禁忌、注意事项、体位和介质等仍是十分重要的。
推拿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1、伤科疾病:各种急、慢性脊柱、四肢、关节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性疾患等。如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肌肉劳损、胸胁岔气、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折后遗症等。
2、部分内科疾病:头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感冒、咳嗽、哮喘、胆绞痛、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便秘、偏瘫、痹证等。
3、部分外科疾病:手术后肠粘连、乳痈、褥疮等。
4、部分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盆腔炎等。
5、儿科疾病: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痛、泄泻、呕吐、便秘、遗尿、消化不良、斜颈、脑瘫等。
6、部分五官科疾病:咽炎、青少年近视、斜视等。
五、推拿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
1、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
2、某些感染性的运动器官病症,如骨结核、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3、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
4、各种出血病,如便血、尿血、外伤性出血等。
5、皮肤病变的局部,如烫伤与溃疡性皮炎的局部。
6、肿瘤、骨折早期、截瘫初期。
7、孕妇的腰骶部、臀部、腹部。
8、女性的经期不宜用或慎用推拿。
9、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过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之后、严重心脏病及病情危重者禁用或慎用推拿。
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两手交叉,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外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4)按动脉法:以拇指或掌按于人体大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或掌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拔伸法
(一)颈部拔伸法
①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腹部顶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
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处,两手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③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两个踝关节。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双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渐向上拔伸患肢。拔伸过程中,也可瞬间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医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五)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先使患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牵拉法
牵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经根受牵拉的方法。如使颈部极度屈曲牵拉颈肩部肌肉;使膝、髋关节极度屈曲对腰背肌进行牵拉;肩关节上举、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可牵拉臂丛,分解颈部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踝关节极度背伸、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可牵拉坐骨神经,分解腰部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粘连;患者俯卧,将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以牵拉股神经及股四头肌。扳法
(1)颈部扳法
①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
②颈部侧扳法:以头向右侧屈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肘压患者的左肩,右手从患者头后钩住患者的颈部,左手置于患者头侧(左耳上方)。先使患者头右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瞬间用力,加大侧屈(5~10),随即松手。
③颈部仰卧位扳法: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双手置于患者颈后,以一手食中两指置于偏歪的棘突,然后使患者颈部前屈,至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的颈部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2)胸部扳法
①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用两手托住患者两肘。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手向后上托至最大限度,嘱患者头后伸,待患者放松后,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胸椎对抗复位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一: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医生两手从患者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握住前臂的下段。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前臂及手向后上方提拉,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椎对抗复位法二:本法亦可嘱患者坐于床上进行操作。
胸椎对抗复位法三:患者站立,两手交叉叩住置于颈后,两肘置于胸前。医生站于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手置于患者两肘前下方并将患者抱紧,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手向后上方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③胸椎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手掌根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背部后伸并且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胸部提抖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医生站在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上肢从上臂之前绕至颈后,并且交叉扣住置于患者颈后。先环旋摇动患者,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上肢迅速向后上方提拉,同时医生胸部向前顶,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⑤仰卧位胸椎整复法:患者先坐于床上,双臂交叉置于胸前。医生一手半握拳,置于患者偏歪棘突的两侧,然后使患者逐渐仰卧于床上,医生胸部抵住患者两臂,并嘱患者呼气,在呼气末的瞬间按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腰部扳法
①腰部侧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上肢置于胸前,患侧上肢置于身后。医生站在患者腹侧,一手置于患侧肩前,另一上肢的前臂尺侧置于患者臀后。医生两手相对用力并逐渐加大患者腰部旋转角度,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加大旋转的角度,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腰部后伸扳腿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侧方,一手置于对侧大腿下段的前外侧,另一手按压患者腰骶部。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后伸5(~10)。
③腰部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右手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并向右方推;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右手置于颈后。一助手固定患者的大腿部。医生坐在患者右后方,左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的右侧,右手从患者右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置于患者颈后。先使患者腰部前屈至所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腰部左侧屈并且右旋至最大限度(以上3个动作在腰部旋转过程中同时进行)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直腰旋转扳法 ⑤
直腰旋转扳法一: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前方,以右腿的外侧顶住患者右大腿的外侧。医生左手置于患者右肩前,右手置于左肩后,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旋转5(~10(,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直腰旋转扳法二: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前方,用两腿夹住患者的左膝部以固定,左手置于患者的左肩后,右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的腰部右旋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患者腰部右旋的角度。
第五篇:推拿按摩1
头部穴位
(1)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证;中风,癫狂,痴呆;
咽喉肿痛,失音。
(2)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主治:头痛,头晕,昏迷。
(3)迎香:鼻翼旁开0.5寸。
主治:鼻部疾患。
(4)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5)颊车:下颌角前0.5寸。
主治:牙疼,面疾。
(6)下关:耳屏前0.5寸。
主治:耳部疾患。
(7)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
(8)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聋哑,中耳炎,面神经麻痹
(9)晴明:位于目内眦外,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
主治:目赤肿痛,憎寒头痛,目眩,迎风流泪,内眦痒痛,胬肉攀睛,目翳、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10)攒竹: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11)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颈部痛,耳鸣。
(12)印堂:两眉内侧端连线之中点。
主治:头痛,偏头痛,失眠,鼻疾。
(13)鱼腰: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跳动,眼睑下垂,目翳,近视,急性结
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眉棱骨痛。
(14)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移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眼疾,偏头痛。
(15)人中:鼻唇沟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主治:昏迷急救,急性腰扭伤。
(1)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等。
(2)天宗:肩胛岗下缘正中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肩胛部痛,落枕。
(3)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下肢麻痹等。
(4)大椎: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发热,颈痛,中暑。
(5)夹脊: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主治: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6)腰眼:在眼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主治:劳瘵,腰痛等。
(7)肺俞:第3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肺经及呼吸道疾病。
(8)心俞:位于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9)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小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10)肝俞:第9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胃肠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肤粗糙、失眠等。
(11)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12)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13)胃俞: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14)肾俞:第2、3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肾病。
(15)大肠俞:第4、5腰椎棘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肠炎。
(1)膻中:两乳头之间。
主治:胸痛,肋间神经痛。
(2)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
(3)梁门:位于脐上4寸、旁开2寸处。
主治:胃脘痛,呕吐,泄泻,胃下垂等。
(4)天枢:脐旁开2寸。
主治:胃炎,肠炎,腰痛。
(5)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阳痿等。
(6)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7)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炎、阳痿、遗精、闭经、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等。
(8)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主治: 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9)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神经衰退,肚腹疾患。
(10)水分: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主治:水肿,小便不通,腹泄,腹痛,反胃,吐食。
(1)肩髃: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肩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
主治:上肢功能障碍,肩周炎。
(2)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在肱骨头下方,喙肱肌与肱三头肌之间的凹陷
处。
主治:心痛、胃痛、咽干烦渴、干呕、胁肋疼痛满痛、瘰疬、肩臂肘疼痛
寒痛、肩臂不举、目黄。
(3)肩贞:后侧腋缘上1寸处。
主治:肩周炎,肩臂酸痛。
(4)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5)曲池:半屈肘,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外上踝之间。
主治:肩臂痛,发热,过敏。
(6)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7)少海: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
(8)小海: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肘臂疼痛,癫痫。
(9)天井:在上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耳聋,瘰疬,瘿气,癫痫。
(10)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11)列缺:在桡骨茎突的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头疼,颈疼,腕部损伤。
(12)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13)合谷:第1、2掌骨之间,靠近第2掌骨体的中点。
主治:牙痛,上肢痛,头痛。
(14)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健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15)内关:腕掌侧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昏迷,胸痛,肘、腕、指痛。
(16)外关:腕背侧横纹上2寸,桡、尺骨之间。
主治:腕臂痛,落枕,头痛。
(1)环跳:股骨大转子与骨骶裂孔连线以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腰痛,髋痛,坐骨神经痛。
(2)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3)风市:股部外侧,膝上7寸,立正、两手下垂,中指尖到达处即是。
主治:腰腿痛,下肢萎缩。
(4)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5)梁丘: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尿血。
(6)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7)曲泉: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
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
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8)委中:腘窝正中,腘窝横纹中央。
主治:腰背痛,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中暑。
(9)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的凹陷。
主治:膝痛。
(10)足三里:外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腹痛,膝痛,有强壮作用。
(11)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12)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13)承山: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
主治:腓肠肌痉挛,腰痛,坐骨神经痛。
(14)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5)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
主治:踝关节肿痛,足跟痛,腰背痛。
(16)昆仑: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主治:腰痛,踝痛。
(17)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18)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19)涌泉:脚底凹陷中,在脚底正中线前1/3与2/3后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