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彩调教案
广西民族风情——彩调(综合欣赏课)教案
1.教学内容:彩调(综合欣赏课)
2.教学目标:初步感受彩调“哪嗬嘿”的独特魅力,带领孩子们尝试、模仿,亲身体验彩调的趣味,走进祖国民族艺术宝库,了解有关彩调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孩子们挽救这生活喜剧的意识,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广西传统民族戏曲文化的热情。
3.教学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了解悠久的民族艺术——彩调,增强兴趣。
4.教学难点:彩调的产生发展,表演艺术,艺术特色,现状与困境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脸谱图片、剧照图片、音响资料、视频等 6.教学程序:
一、老师随着彩调剧的锣鼓声进教室,营造学习氛围。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流行歌曲请大家欣赏,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与我们以往听过的流行歌曲的风格有何不同
课件一小部分播放《新贵妃醉酒》
生:有戏曲的感觉,是京剧嘛?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首歌曲的确有京剧元素在里面,可是它并不是京剧的调子,在我们广西呀也有一种戏曲形式它叫做“哪嗬嘿”知道什么叫“哪嗬嘿”嘛?它就是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的“彩调”。老师刚刚放的不是京剧的锣鼓声而是彩调的锣鼓声。它听起来更加诙谐幽默欢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课堂,走进彩调的艺术世界,学习了解我们中国的另一戏曲形式彩调的有关知识。
1.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彩调?彩调是怎样产生的?先让同学们猜想举手回答,讲到起源和由来时会提前请几个同学商量好让他们表演剧情,老师在旁边生动有趣的讲述旁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结束时问同学们上面的同学表演的好不好,掌声感谢。)
彩调的含义:彩调是广西民间俚曲小调,是很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广西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关于彩调的起源与形成有以下四种说法:
1.明永乐年间彩调起源于桂林永福县罗锦镇林村。
明永乐年间福建莆田人郑曦到永福任知县,他带了一个姓林的侍从,该侍从后在永福罗锦林村定居,因水土不服,便回福建老家请了令公托塔天王李靖的牌位和神像回来镇邪,在祭祀令公牌位时分别耍武术和跳令公(神灯),俗称为武灯和文灯,后又在祭祀时自我模仿摊戏演出来助兴。后这种祭祀形式与福建采茶戏、桂林傩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桂柳方言演唱、带有浓郁桂北风情的地方戏曲——调子。[2] 2.清代中期,由赴京赶考的落选秀才将江西采茶歌传播到广西。
广西一些赴京赶考的落选秀才,返回广西途中,路经江西,闷中寻乐,学唱江西采茶,并把学到的剧目和曲调带回广西传播,这才有了彩调戏。[3] 3.彩调是由湖南的花鼓戏演变而来。
“彩调源于湘南的花鼓戏,但难以说明何年何月由何人何班传入,实际上当湖南各地花鼓戏流行之时,不同的班社(或个人)从不同的渠道随着移民纷纷进入广西。” [4] 4.彩调是清代初年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湖南花鼓、江西采茶的曲调而形成。
(老师摇头晃脑的说道:“彩调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 “彩调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接受外来影响而形成。”[6]《南宁府全志》载:“元夜名坊寺庙,老少咸集,庆灯宴乐,或扮故事游行,金吾不禁饿。”)
二、猜剧目
规则: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以下剧目,其中有彩调的剧目还有京剧的还有其他杂类的,并且全部都打乱板书。要求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在底下商量划分清楚什么才是我们彩调的剧目,并且如果还知道其他的剧目属哪科也可得到相应的一学分。5分钟后由组长代表上讲台把他们各自分类贴到黑板上,由老师点评打分并奖励胜出的那组每人5学分,这个得分很高哦,成败就在这里了。提示:彩调是演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让百姓自己看的懂得内容。所以同学们可以按照老师的这个提示去选择。(增强互动,调动活跃度,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助)
彩调:《五子图》《五娘剪发》《土地帮工》《王麻接姐》《狗保闹学》《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刘三姐》《娘送女》《换子记》《媳厉婆》《王二报喜》《汪三吹烟》《双打店》《隔河看亲》、《二女争夫》《三看亲》、《大山小村官》、《梦里听竹》《哪嗬咿嗬嗨》 京剧:《奇冤报》《青霜剑》《李逵探母》《空城计》《铡美案》《赵氏孤儿》《定军山》《西厢记》 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花木兰》 浙江越剧:《祥林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安徽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总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条规律只要是我们的彩调,它的名字就很通俗易懂对不对?那是因为它是专门演给我们劳动人民看的,演的就是我们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具生活趣味。)
三、彩调角色划分几行?并附有相应的图片。
(我们知道京剧角色划分为几大行吗?要求同学举手回答,答对的可以获得1分学分,同样让他们联系彩调,一共划分为几行,答对的同学获得同样的奖励)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
1、生行(生、老生、娃娃生三类)
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2、旦行(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
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摇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
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
3、丑行(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观看彩调影片。(最后要求孩子们回答里面的角色是属于什么角色,答对的奖励3个学分)
四、课后作业,调查问卷:发调查问卷下去,要求回去给家人填写。也让我们知道更多社会上的彩调知名度。也让更多人了解彩调这种艺术形式。
五、总结:我们这节课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了什么是彩调,以及彩调的起源,猜了很多有关彩调的剧目还有彩调角色划分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广西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许多传统彩调剧目,如《杨京带小》、《王三打鸟》、《娘送女》等,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爱情,深受百姓喜欢。然而,信息发达的今天,昔日曾经辉煌的彩调,如今却面临发展瓶颈。我们同学们怎么舍得让这么有趣的彩调就这么消失呢,我们要尽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力量让广西的彩调再次重现辉煌,让它带给更多人欢乐。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下课。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彩调艺术
桂林百姓大舞台
(现场速录稿)覃明德:彩调是老百姓的艺术
主持人: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您来到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彩调是我们桂林百姓喜闻乐见传统艺术形式,是国际级首批非物质遗产,为了更好传承地方戏曲,今天请一位专家谈谈彩调艺术,他就是覃明德老师,是仫佬族,原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现为桂林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他从事彩调艺术45年,从小受仫佬山歌和民间彩调的影响,对彩调艺术有其独特的见解。让我们掌声欢迎他,让他给我们讲讲“彩调是老百姓的艺术”。
覃明德: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桂林市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自它创立以来一炮打响,在全国、全区都有很大的反响,很多专家、学者来过这个大讲坛,从去年创建以来各方面专家,利用这个舞台传播了多种知识、科学知识,给我们桂林市广大的听众朋友享受到了真正的文化大餐。
今天,请我到这里来,我首先声明这不是大餐,我今天是来唠嗑,桂林话叫聊天、谈板路,谈桂林老百姓的板路,标题就是“老百姓自己的艺术”,本来我普通话不行,肯定讲一些方言,尽管来桂林四十多年,但是桂林话讲得不好,我是仫佬族,我讲桂林官话,经过25年的桂林生活,讲到半生不熟的桂林话,请大家包涵。
上台演出万人观众我见过,我今天到“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是第一次。前面我们的专家和学者给大家享受文化大餐,今天我要讲的是老百姓土了不能再土,素了不得再素的便餐。
我们生活中有一句顺口溜,穿衣穿棉布,吃饭多吃素。我觉得这个讲坛的名字起得相当好,非常接近老百姓,“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我冲着百姓两个字撞着胆子上来,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我这个老百姓今天来了,以后可能会有更多老百姓上来,不仅是桂林的,国内的或者海外的都会有,为什么?有一句话讲“学海无涯”。所以我今天到百姓讲坛来的,我通过这个语言撞我的胆,请在座的高雅的听众多多包涵,要降低你的期望值。
“老百姓的彩调”,我再次简单地介绍一下彩调剧的基本情况。
据记载,彩调有300多年的历史,从康熙年代就有了,彩调它的剧目已经在唱500多个,唱腔300多,但是常用的唱腔100多个,彩调怎么形成的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知道这个“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将来要请省一级的戏剧、戏曲研究专家、学者,甚至是我的老师来讲座,都是在广西研究戏曲市场有名的权威人士。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不能信口雌黄,但是讲彩调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情况。
因为是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前面我们听过很多名嘴,我今天讲老百姓的东西,也许我们当中有高层次老百姓,有普通老百姓,彩调面向观众大都方向在城区、社区、乡镇、农村群众、城市居民,今天我一再声明我们高雅听众,让我把老百姓的事聊一聊。
彩调从哪里来?在学术上争论,有些说彩调是广西桂林土生土长的,但是我们要尊重历史,广西岭南从历史发展来讲,广西是荒蛮之地,中华文化传播五千年来,应该从北到南,彩调也是一样,它是从北方流入,应该说现在的彩调不是完完全全桂林的土生土长的。
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彩调作为民间的戏曲,最早有哪些,讲远一点是北方,讲近一点中原黄河以南,江浙、安徽、湖北更接近湖南、贵州,这些地方传过来的。大家知道东北的二人转,全国家喻户晓,这个调子和我们彩调有一模一样的,比如说“哪嗬亿哟嗨”,还有江浙彩调,人家叫《茉莉花》,桂林叫《雪花飘》,安徽的凤阳大鼓戏里有“打猪草”,桂林叫做“跨菜园”等等。
建国前、江西、湖南在桂林落户的占桂林原住民70%,他一来就带了文化过来,有书和戏,《我们下南京》《下湖北》这是完完全全按照地名来开的。
所以彩调最早由广西北面省份而来,随着手艺人、小手工业者,一敲二鼓三打铁,简称阉猪佬,油漆匠,砖瓦泥水匠,裁缝师傅等等都是这些人从不同的地方到南方,到广西包括桂林来谋生,最初他们在乡村农村搞小生意,有一句话说的是“湖南人又会补锅头、倒泥头,又会唱戏”。
随着这些小手工业者在我们桂北这些地方,通过他们的手艺维持生活,跟我们原住民的结合,带来了桂北各省、县的文化,形成一个桂林特有的方言——桂林话,讲大一点就是桂柳话,桂林方言和桂柳话应该说大同小异,语调不同,我在桂林四十多年,但是我听久了桂林话比桂南话要好听一点,软和一点。
桂林话接近于普通话,所以是形成彩调的主要语言——桂林话。这个说明我们的彩调绝对不是土生土长的。语言对中华民族来说简直是太丰富了,村与村有语言,民族与民族又有不同的语言,我们桂林市480万人口语言非常丰富,每个人有语言的特征。
彩调只能以桂林话和桂柳话为母语。
彩调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音乐,戏剧种类繁多,以什么为标准划分剧种,最标志就是音乐,不管什么戏京剧、越剧、桂剧,我们熟悉的桂剧在广西来讲属于皮黄类,皮黄戏来得比较正版在戏曲类。
彩调属于声腔类,讲得简单一些,非常富有民间小曲、小调,旋律非常简单,为什么呢?它所处的环境是老百姓,没有文化的口传心授,不可能搞大把的唱腔,只有上下句。
(哼唱)
我讲我身边的故事,我的单位分来一个军转干部,从部队到文化部门,才一两个月,有一次在活动中开会,他说彩调好玩,他觉得很容易学,没有几天他就哼了起来了。所以说彩调的特色和旋律非常简单,因为它就在老百姓当中。
彩调是土生土长,来自我们民间,老百姓很喜欢,所以必须简单,却在老百姓当中好东西,由于建国以后,彩调品味的提高、尤其举目的提高,从民间进入都市,也进入了高雅殿堂。现在街上的残疾人、大街小巷都唱我们的彩调。过去彩调表现的人物是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小生就是年轻的后生,小旦18到19岁姑娘,小丑在戏剧当中有好的小丑,也有坏的小丑。
现在通过艺术家们的搜集整理提高,把原来上下彩调的格式创造发展了,就可以拿起来了,如果从历史上来讲,彩调确确实实它反映的就是我们身边或者我们当中最普通劳动人民。
彩调还有一个特征,它的唱腔以什么形势形成的呢?它的唱腔是劳动人民或人的行动而定的,它一句腔就是一个动作,比方说“挑担花”是挑担唱的,“哭腔”,是哭的时候唱,“相思花”是男女相思的腔等,这个腔太多了,什么“怀胎腔”,“瞎子腔”都有,是根据形象定的腔。
彩调的腔调非常有个性,合唱有合唱的腔,算命的有算命的腔,我们这个唱腔简短,旋律简单,容易接受。
我讲一个故事,那个时候我的家乡演彩调,有一次演出,演“将相和”这个戏,50年代,山区一听到唱戏的来了,不得了,我小时候没有见过汽车、点灯,就见过单车,有人唱戏不简单,人山人海就来了,那时,他们点五个汽灯开台唱,走四门,走一个方位唱一把,这一唱就是两个小时,唱着唱着人走完了,怎么一回事?因为这些人不懂啊,你唱他们不懂的,人家不久走光了,最后剩一个老太婆,团长很激动,团长说,只剩下一个人我也要坚持到底,最后把戏演完了才问那个老人家,说,“你很好,把这场戏看到底,我们唱得怎么样”,这个老人说,“这里好啊,这里亮看得到我拉鞋底,你五盏灯,我家的桐油灯不好打鞋底”。
我们的艺术、文学都要讲对象,讲层次,在那个偏远的山区,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演一个《将相和》,肯定老百姓听不懂,如果你演《王山打鸟》,你看看他们走不走,所以我们要提醒我们的作者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老百姓。我们剧目演出也讲策略,讲对象,不能做在底下打鞋底的事情。剧目也有特点,它是很平常很生活的东西,《王山打鸟》讲什么,讲封建旧社会普通劳动人民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现在《王山打鸟》还是不衰,因为它是反映劳动人民当中的故事。《地保贪财》,地保是村上这么一个人,讲他坑蒙拐骗的小小戏来说。《小小菜打猪草》,《瞎子闹店》瞎子去闹店,所以剧目也好,唱腔也好,音乐也好,是要贴近老百姓的。
第二个问题,彩调与老百姓的艺术,彩调是老百姓的戏,这个覆盖面有多大?有多少老百姓?我们的彩调是由广西往北的乡民的身份,由最初小手工业者带着他们不同的地方文化知识和手艺,在我们这个荒蛮之地传播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式和技术,同时也带来了这些省不同的民间文化,正因为有这个基础,我们这个彩调的覆盖了湘桂,粤桂、黔桂周边地区,包括赣南地区,广西12县五城区,包括我们的社区观众是有的,它覆盖面和受众面具体有多大,我们桂林市的市区今天和明天起码有五六个彩调团在演出。晚上玻璃桥天天有演出,七星岩后门,甲山等等的地方,12个县也有,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彩调在民间艺术队有千个,像龙胜一个县就有120个彩调队,现在的彩调团多半以家庭或者自然村屯为载体,龙胜县前不久举行一次盛大的彩调会演。
但是世界上只有三个彩调团,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还有桂林市彩调剧团。临桂县前不久又成立了一个彩调团,临桂可以说是彩调之窝,为什么讲世界彩调团,因为有一句话讲:民族就是世界的,那么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还是桂林市彩调剧团,就是世界的彩调团,其他地方还有吗?
广西彩调剧团又叫刘三姐民族歌舞团。讲到刘三姐,我讲一个故事,《刘三姐》最早出生,在五十年代出名,由柳州,然后到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出来了,后来《刘三姐》名气大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都想要民族文化品牌,什么《刘三姐》什么公司都出来了,大家在抢。
《刘三姐》唱她的歌,唱响了代表壮族人民的歌,直到现在我们唱《刘三姐》的歌,都久唱不衰,所以《刘三姐》太有魅力,它的音乐元素太有生命力太有代表性了,其他的歌我没能记得下一句,但是《刘三姐》的歌,我句句都记得,不代表我们壮族的歌,老百姓不喜欢传唱,所以为什么《刘三姐》的歌传得这么长久,就是因为他们接近老百姓。桂林彩调观众涉及面、覆盖面、受众面,周边的贺州,梧州、河池地区、柳州地区、百色地区这些地区都覆盖,还有广西的边界,都不是吹牛,前几年桂林彩调跟自治区文化厅影像公司联合制作出版彩调,剧目160多个种类,这个了不得,其他的种类可没有这么多。
我们桂林市的彩调深入人心,第二方面彩调剧包括彩调演员在普通老百姓当中是什么印象?讲一个故事,是因为光碟的传播,彩调观众和彩调演员结缘。贺州有一个富川的观众,她看了彩调,她哪一个都熟悉了,她通过电话打到彩调团,要求见一下演员,这个观众从富川直达桂林总站,见了演员,满足了心愿,又买了票又回去了,她想目睹一下我们彩调演员风采,所以说彩调是老百姓的。
第三个问题,彩调的功能和现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它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个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文化传媒,它有什么功能。我讲一个例子,因为彩调音乐和舞蹈同样起着催人奋进的作用,在欧洲战场上打着军鼓,进行着战争,我们彩调也有这个作用,广西彩调团,上个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一个剧目,以桂林两江一群热衷唱调子的老百姓,在战争年代全部从军,他们从军与一般军人不同,人家抗大枪手榴弹,他们拿唱调子的家伙,有人看不起他们,鄙视他们,讲是戏子,调子佬,他们在战争的时候唱起了调子,久而久之这彩调在军中形成非常壮丽风景线,逐步得到其他军人的喜欢,在一次非常严峻突围战中,由于指挥有误,这个部队进入了敌人的包围圈,战争打得非常惨烈,全军覆没,突然一曲悠然彩调曲子油然而生,荡漾在激进的战场上,就在这样时候,有人在人群里面发出一句,“哪嗬嗨”调子出来,这里冒出一句,然后那里又冒出一句,不同方位,跌跌撞撞站出几个人来,一身伤痕的伤员汇集在一起,唱一句“哪嗬嗨”,彩调的乡音唤醒我们战士的灵魂,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惨烈的机关枪打出来,他们面对着桂林,这是我们桂林在古战场上的桂林崽,一首彩调化成灵魂,当然这是戏。
彩调不仅是供人茶余饭后娱乐欣赏的艺术形式,它也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一个武器,平乐县一个边缘乡镇,由于一个村和临村为了土地纠纷问题和税源问题,经常发生纠纷和斗殴,有人伤,有人流血,自古到今纠缠不清,结果这个村有一个老的文化站长,他本来生活很平静,日子过得蛮悠闲,但是村里人经常打架影响正常生活,他想成立一个彩调团,就到发生纠纷的村请一个师傅,这个师傅答应来了,后来站长干脆到隔壁村成立彩调团,就成立两个彩调团,他的剧目有反应乡村生活的话题,有了两个彩调团以后你来我往,演来演去,演出了感情,这个时候文化站长,看时机成熟了,在一次两村联合会演的时候他说了,“乡亲们,我们以前搞得不高兴,这几年我们彩调团成立了,我们村和村的关系和睦了,你看我们这个关系怎么处理,”两个村的村民就答应和解了,此后两个村始终没有发生过山林、水土所有权的纠纷。彩调起到一个先进文化的一个支撑,我认为它是润滑剂,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化解了矛盾。
比如说,八十年代创造一个剧目叫《五子图》,简单概括就是弘扬中华美德尊老爱幼一个剧目,广西自己创造的剧目,年年演,至今而不衰,不敢说有多少演出,我当团长的时候就演了500场,湘、罗、赣都演过。我们在贺州演出,天天演,演了46场。
我最后一个问题,我谈彩调的生存发展情况。我刚才说这么多,以为彩调有这么厉害,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传统的东西对年轻人不一定懂,但是老百姓当中仍然很活跃。我们现在桂林彩调团,请戏的,点戏,点人的都有。现在我们有些演员看成国家一级、名演员。在座的朋友真正叫得出名字的有几个,没有,我讲的,所以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靠我们从事彩调艺术的创造者,在保留原来特有民族特色以外,要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新,从内容上要不断地注入适应人民群众所需求的现代文化、知识的营养,在样式上要调用最积极最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才能够吸引观众,我们的演员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演员。
我们的艺术家和演员不要空得其名,要真正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于社会和行动,成为名副其实人民所喜爱的演员。彩调源于老百姓,有了百姓沃土,何愁彩调不根深叶茂。
下一个讲繁荣,兴旺,我总结了我们的艺术包括彩调在内的东西,文革以后,包括我们戏曲受冲击,走入低谷,也是社会进步发展一个好现象,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形式到内容到品种非常丰富多彩,外来文化的引进,必须要寻求和希望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满足,所以我们的党委或者政府对文化艺术,特别是有民族性和代表性的剧目,也是重视的。前不久,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活动,都非常重视,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一部分观众,甚至有领导地位的观众,有钱的观众,要钱的戏死不看,不要钱的戏看到死,看一场戏花十块钱不舍得。
我们要扶持我们的桂剧,我们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这些年来不断采取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比方说我们桂林市彩调团为了桂林市老百姓专门制作三套彩调光碟《欢乐彩调大家唱》给大家传唱,前不久在临桂举行彩调会演,临桂县推出两江作为彩调之窝。我觉得临桂两江彩调窝比较合适,永福也出了不少调子,我们桂林穿山乡也是调子之乡,所以党委政府采取彩调大赛,都是说明我们政府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我相信在党和政府阳光沐浴下,彩调会更加郁郁葱葱,根深叶茂,谢谢。
第三篇: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2010-05-13 15:09中国文化传媒网
新版歌舞剧《刘三姐》: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歌舞剧《刘三姐》剧照
歌舞剧《刘三姐》剧照
5年前,“年近半百”的“刘三姐”以北京为首站,开启了广西本土艺术作品商演的新局面。如今,这个代表着广西最高艺术水准的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已成为全国各地以及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舞台上的新宠。
《刘三姐》一剧中的音乐是令人神往的,它渗透着广西音乐工作者对本土、本民族音乐的长期思考与实践。从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来看,其唱段可分为彩调与山歌两类。其中,大量的过场音乐以及带有“哪嗬咿嗬嗨”(彩调的传统衬词)一类的唱段,都是穿上了“新装”后的传统彩调音乐,如第二场中,刘三姐与莫怀仁以“花名”为考题,上演的一出互相刁难的“盘花”对唱;又如王媒婆出场时所唱的“化子腔”和“媱旦腔”等。另一方面,全剧中经典的《刘三姐》山歌名曲,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年年三月是歌节》和《了了罗》都是早已为观众所熟知的佳作。
彩调与山歌在《刘三姐》中的交融是该剧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柳州彩调剧《刘三姐》中,此二者便已初见端倪了。而知道这一情况的人,如今却是寥寥无几。为追溯《刘三姐》音乐创编理念之发轫,我们须将历史翻回至20世纪50年代末。
第一方案:《刘三姐》音乐的分水岭
作为前些年“《刘三姐》著作权纠纷”中的主角——彩调剧《刘三姐》,因这场经典的官司,如今已小有名气了。但官司闹的是剧本,至于音乐,还得从这柳州的彩调剧《刘三姐》说起。1958年冬至1959年初,柳州剧本创编者曾昭文(已故)完成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该剧于1959年4月上演,是首个带有彩调和山歌两种音乐素材的《刘三姐》剧目。“第一方案”以前虽编演过数个《刘三姐》类戏剧,但它们的音乐均不具备此二者。
在“第一方案”之前,广西的《刘三姐》戏剧编演已经处在一个活跃时期。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刘三姐》由于故事性和音乐性不强,还成不了当时台上的角。在这些《刘三姐》中,有音乐方面记载的现今仅知道两个戏:一为广东省海陆丰县在20世纪初上演的正字戏《刘三妹割草》,二为1957年在宜山县(今宜州市)上演的桂剧《刘三姐》(又称搭桥戏《刘三姐》)。据正字剧老艺人陈宝寿说,《刘三妹割草》是正字戏中唯一说客家话、唱客家山歌的。江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对彩调进行收集和整理的戏曲音乐工作者,他与笔者谈到桂剧《刘三姐》的音乐时说:“搭桥戏《刘三姐》唱的是桂剧,与彩调剧《刘三姐》的音乐不是一回事。”
然而,当“第一方案”剧本(1959年4月14日发行的油印剧本)唱词出现之后,《刘三姐》一剧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根据曾昭文作为“第一方案”剧本编写唯一署名人这一情况推测,该剧中的大部分山歌歌词应由他进行收集、整理和编写。今天,我们从“第一方案”中“对歌”一场双方所唱的24首山歌中,可以看到这50年前的地方小戏中活跃着的山歌元素。在这山歌唱词与新式彩调故事结合之后,两个新的《刘三姐》音乐创编理念应运而生,《刘三姐》类戏剧作品也由此打开了新的局面。
山歌与彩调同剧开演
1959年4月,柳州和南宁两地上演了“第一方案”。当时,有人看了该剧演出后说:引起座上观众称赞不已的,有柳州市彩调团演出的彩调《刘三姐》,这出戏……一方面它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和舞蹈(矮步、扇花等)……另一方面又深入民间,吸取了来自群众中的山歌艺术的精华,最美好的山歌丰富和充实了彩调舞台艺术。(《柳州日报》,1959年5月22日)可想而知,这由山歌与彩调结合的新式《刘三姐》音乐,其创编理念和分工实践是在“第一方案”剧本的山歌唱段出现之后开始的。笔者为了解此事,于去年采访了“第一方案”的音乐创编者李家辉。据李家辉回忆,在接到曾昭文的“第一方案”剧本后,他与郭冠芳(已故)设计其中的山歌音乐,黄友琴(已故)设计其中的彩调音乐(由彩调团叶春旺提供彩调音乐材料),最后由他负责统筹安排全剧的音乐。
事实证明,该尝试在“第一方案”试演中收效显著。而面对这个新式的《刘三姐》,当时人们所投入的热情并不逊于今天的新版歌舞剧。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刘三姐作为唱山歌的能手,这已是人所皆知的事。但在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中,莫怀仁和王媒婆出场时唱的彩调音乐也留给了观众同样深刻的印象。近年来该剧在各地的巡演,使广西的彩调唱腔也得以广传。其实,这“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的音乐创编理念同样来自“第一方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柳州音乐创编者中的李家辉编写剧
中“正面人物”如三姐、小牛等人的唱段;黄友琴编写剧中的“反面人物”如莫怀仁、莫进财等人的唱段;郭冠芳编写“中间人物”和群众场面如“对歌”等场面的音乐。
刘三姐唱山歌的歌仙形象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认可。但是,以山歌和彩调来安排正、反面角色的音乐编排手法,却是之前各类《刘三姐》戏剧所不具备的。“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的创编理念是对《刘三姐》中人物音乐形象的全新定位。该理念的提出和运用虽较为笼统,它最终成为《刘三姐》类戏剧创作的一种模式,不失为该剧创编初期的又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
《刘三姐》一剧的音乐初创情况是有历史意义的,但这逝去的往事今天已不再为人们所纪念。本文借近年来活跃在各地舞台上的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回顾了50年前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的音乐创编情况。当年,两个创编理念在“第一方案”中的确立,是对之前《刘三姐》音乐的重大突破。今日,它们仍是新版歌舞剧《刘三姐》得胜的重要法宝。如今,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在此音乐设计传统之上,加大了剧中山歌所占的比例,又在音效、配器等方面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今天,我们在《刘三姐》这一经典剧目艺术性日益完善的同时,追念50年前“第一方案”音乐的历史性开局,以此表达我们对该剧最初创编者们由衷的敬意。(李林)
第四篇:09.04.21宜州市彩调培训班汇报演出主持词
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众所周知我们宜州是广西有名的彩调之乡,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宜州人上演的彩调剧《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怀仁堂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高度赞扬,为广西为宜州赢得了殊荣。彩调是宜州人的骄傲,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振兴宜州彩调,帮助一批青年演员和基层文艺骨干迅速提高彩调表演综合素质,培养彩调艺术后继人才,市文体局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彩调培训班,培训班荣幸的聘请到原柳州彩调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陈锦文老师授课,今晚,为更好的展示学员们的学习情况,特举办彩调培训班汇报演出。
首先向大家介绍莅临晚会指导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中共宜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黄柯云、宜州市人大副主任莫秋婷、宜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春烨、宜州市文体局局长韦昌忠、副局长韦宏谋文化馆馆长
首先我们有请宜州市文体局滕副局长讲话,掌声有请!
1、开场舞
卢:首先请欣赏用彩调三件宝,也就是彩扇、手巾花、长稠演绎的开场舞蹈《彩调欢歌》
2、彩调基本舞蹈展示:
彩调的表演艺术基本特征包括扇花、转身、亮相、手花、步伐,下面就请欣赏各个组合的表演。
1、(画外音)彩调的步伐在彩调的表演中也是最为鲜明的,彩调的步伐有小重步、小跳步、大扭步、等等,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女子组步伐展示,由宜州市文工团青年演员表演
2、(画外音)彩调的步伐在彩调的表演中也是最为鲜明的,彩调的男子步伐分为三种:矮步、中步、高步,也叫做矮桩、中桩、高桩。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男子组步伐展示,由宜州市文工团青年演员表演
3、(画外音)扇子是彩调“三件宝”中的最主要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还可当作用具和兵器,故有“万能”道具之称。扇花有:波浪扇、半月扇、高低扇、望月扇等等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女子组扇花展示,由宜州市文工团青年演员表演
4、(画外音)男子扇花有砍扇、平肩扇、扑蚆扇、弱扇等等: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男子组扇花展示,由宜州市文工团青年演员表演
5、(画外音)彩调的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有兰花手、子姜手、云手、穿手等等,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女子组手花展示,由宜州市文工团青年演员表演
6、(画外音)亮相在彩调表演中较为重要,有金鸡独立、魁星点斗、大鹏展翅、回头望月等等,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男子组亮相展示,由宜州市文工团青年演员表演
7、(画外音)这次的裁掉培训班吸引了不少宜州本地的彩调爱好者前来学习,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女子组扇花展示,由宜州市彩调业余爱好者表演。
8、(画外音)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女子组手花展示,由宜州市彩调业余爱好者表演。
小戏片段
彩调,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彩调都以歌颂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内容为主,它的形式活波自由、在歌在舞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自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彩调剧《王三打鸟》、《探干妹》、《龙女与汉鹏》、《双摆渡》就都是受到观众朋友的喜爱的剧目,下面就请欣赏这些剧目的片段。
(画外音)
1、彩调剧《王三打鸟》片段 表演者:唐慧、黄俊泽
2、彩调剧《探干妹》片段 表演者:卢宣、潘锡堂
3、彩调剧《龙女与汉鹏》片段 表演者:刘夏
4、彩调剧《双摆渡》片段 表演者:姚丽彬、张南大合唱
每种戏剧之所以读成一家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不仅仅表现在表演上,也体现在唱腔中。彩调的唱腔是在本地民歌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由于它的曲调平易和口语、易懂易学,所以很容易在民间流传。彩调的唱腔具有优美、圆润、明快开朗、节奏鲜明的风格特点。接下来就请欣赏全体学员表演的唱腔选段《钱牌腔》、《盘花腔》、《路腔》。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欣赏彩调唱腔联唱:
(画外音)
1、《四平腔》选段表演者:韦耀华
2、选段《刘三梭》表演者:唐慧
3、《挑担腔》选段表演者:谭思延 邓世霜
4、选段《十月花》表演者:黄俊泽、李木子
5、选段《三板腔》选段表演者:潘锡堂
6、《诉板》选段表演者:姚丽彬、曹小春
7、《採莲春》选段表演者:王一波
8、《正花腔》选段表演者:
9、《老旦腔》选段表演者:
10、《雪花飘》选段表演者:
11、《八洞神仙》选段表演者:
12、《黄花腔》选段:韦耀华、结束舞蹈《十月花》
接下来请欣赏结束舞蹈《十月花》
结束语:
观众朋友们:我们的彩调培训班的汇报演出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学员们的表演,让我们高兴地看到彩调表演艺术古风犹在,传承有望。这也正是广大彩调爱好者们所期待的,在此我们衷心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它,热爱它,把这个快乐的剧种不断的发扬光大。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原柳州市彩调团副团长、广西著名彩调表演艺术家陈锦文老师。感谢他不辞劳苦为我们传经送宝,为振兴宜州彩调事业出谋出力。让我们用鲜花和掌声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谢谢!好!2009年宜州市彩调培训班汇报演出到此结束,观众朋友们,再见!
第五篇:彩调悠扬山歌响,宜州民俗远名扬
彩调悠扬山歌响,宜州民俗远名扬
这里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山歌之乡、彩调之乡。这里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这里是广西历史上八大重镇之一。这里连续8年成为全国重要桑蚕生产基地县(市)这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宜州,是一座拥有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县、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全市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30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瑶、苗等。
宜州市自然环境优越,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使得这里的物产极为丰富,不但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是中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沙田柚、果蔗、桑蚕茧、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远近驰名。野生动物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在这里逍遥生活。
宜州是“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和中国最具有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自古以来,宜州的旅游资源就十分丰富,曾吸引各方贤士、文人墨客、佛道高僧旅宜,并留下不少诗词、碑刻和文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宜州旅游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风景名胜有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含古龙漂、珍珠洞、民族村、刘三姐书院等),有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宋黄庭坚逝世处遗迹、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仙女岩、九龙岩、三门岩、多灵山、镇远峰等。
宜州还是著名的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市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市举办。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山歌唱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宜州不但有优美的旅游风景区、丰富的物产和源远流长的山歌文化,还拥有无数的优秀青年们,如全河池市惟一的文化部朗诵考级高级教师戴煦昀,蚕药代理、丝绸店老板、自创品牌,带动上万蚕农、一年赚上百万的蚕丝姐韦玲,优秀的文化馆舞蹈演员、业余办班、下乡演出上百场的小舞娘刘夏,优秀的缫丝挡车工、技术能手的快手女韦雪菲,刘三姐文化传习中心歌手、声乐比赛全市第一的小歌仙黄媛圆等。
出生于宜州小龙村的戴煦昀是国家文化部的朗诵考级高级教师,也是宜州目前唯一一个河池(地级)市朗诵考级高级教师。他连续五年主持宜州春晚,市里大型活动都有他的身影,他白手起家,经过五年的艰辛创业,成功在宜州开了三家少儿语言培训机构,年收入三十万元,他是同龄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可是忙碌的工作却阻碍了他的婚姻,然而千里姻缘一线牵,更何况宜州靓丽、温柔、贤惠的女孩众多,这次,他将从四位优秀女孩中选出自己的意中人。
优秀的缫丝挡车工韦雪菲,是全厂丝轴打结最快的,在生活中,无论是搞卫生,还是做饭、吃饭、刷碗、走路,等等,都很快,虽然她希望两个人的事情能尽快有个好结果,但是戴煦昀却认为两个人的性格都属于比较快的,犹如高速路上两辆快速车,在生活中容易产生矛盾,而放弃了她。
小舞娘刘夏,6岁学跳舞,大学学的是京剧,获得过很多省级奖项,现在是专业的舞蹈演员,业余办班教小朋友跳舞,她的学生获得过国家级一等奖。虽然她能歌善舞,但因为她的消费观不被戴煦昀接受,只得惋惜放弃。
蚕丝姐韦玲和小歌仙黄媛圆让戴煦昀犯了难,两名女孩都极为优秀,选择哪一位进入约会环节,就成了一个难题,在做出最后的选择前,戴煦昀认真听了两位女孩的秘密。
蚕丝姐韦玲自2000年毕业后,做了一年的农资销售,然后自己创业做水稻玉米种子的推广。如今光彩照人的成就,包含了她太多太多的艰辛。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美丽多金、勤劳能干的她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开车到家门口的时候,为了帮助自己缓解每天的压力,就会在车里听着轻音乐痛快哭一场。
小歌仙黄媛圆不仅爱唱歌、会唱歌,还是做饭做菜的高手,还特别爱收拾家,尤其爱煲汤,如当归乌鸡汤、天麻猪脑汤、白果老鸭汤、莲藕排骨汤、花生猪蹄汤、猪尾汤等等各种汤都信手拈来。因为父母婚姻的不幸,黄媛圆要求结婚七年后再要孩子,虽然这一要求不太符合老一辈人的观念,可是她的贤惠、优秀,仍深深打动人心。
在戴煦昀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宜州市委书记黄平权送上了真诚祝福:“让我们真诚的祝福这几位青年吧,我们壮族的绣球文化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年是我们壮族的年轻小伙子。姑娘们,定情的道具,我们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打柴的地方,还有对歌的地方,还有定情树都在,所以说是我们整个宜州市旅游的瑰宝圣地,现在我们逐步开发,热情地欢迎全国的游客到我们宜州来做客,来观光,来体验我们山歌文化的魅力。”
最终戴煦昀牵起了黄媛圆的手,两人的爱情树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飘荡在他们身边的美丽爱情花,飘荡于宜州的热情山歌,带着灿烂、祝福、幸福,拥着人们一起奔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