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套中人》教学设计
《套中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读作品思想内涵。
2、探究作品的警示意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式 【课时】 1课时 【教学思路】
1、作品中“套中人”的表现在哪儿? 明确:
(1)生活上有形的套子。
套鞋,雨伞,棉大衣,装怀表、小刀的套子,高高竖起的衣领,坐车支起车棚,用棉花堵耳朵眼,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字等。别里科夫无论睛雨,都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自己的用具也都包在套子里,因为“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所以他总是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
(2)思想上无形的套子。
教古代语言,老是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千万别闹出乱子来”的口头禅等。
村长的妻子玛芙拉,她“一辈子从没走出过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近10年来一直守着炉灶,只有夜间才到街上去走一走”,玛芙拉蜷缩在自己的村子和家里,我们不难想象她狭小而可怜的人生。
2、“套中人”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套中人”现象的形成,与专制制度密不可分。生活在沙俄时代的无数个别里科夫,他们的胆怯、退缩、躲进套子,正与治者的高压统治有关。而套中人对于人们生活的监视、钳制,和社会整体的沉默无声,也与治者的高压统治有关。
专制统治下,屠刀的指挥作用是极强的。清朝的辫子,就是在血腥的屠杀之下种了下来,并成为中国人的标配。因了专制的力量,屠杀的作用,民众就如羊一样顺从,自觉地走进、遵从和维护屠杀者的套子了。
3、“套中人”现象的危害是什么?
明确:人变得谨小慎微,畏葸不前,人生的质量与生活的幸福被剥夺,社会活力被禁锢。
4、你认为“套子”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是人的懦弱与退缩,健全的人应该具有活力、创造力、开拓精神、进取意识,应该无畏于天地间,不断开创未来。
5、作品还写到生活中的哪些“套子”? 明确:
“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爱打官司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往而不在套子之中。总是有许多有形无形的,让人厌恶却又无奈的,关乎政治、文化、道德、习俗的种种套子制约着人们,窒息着社会。
“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你自己也做假,还微微地笑,你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做个一钱不值的小官儿罢了。”
憎恨套子的人同时也在遵从和维护套子,从而导致“套中人”现象难以破解,就像我们憎恨腐败和特权,却又积极托人情走后门,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一样。别里科夫们已成为套子的一部分,而厌恶套子的人何偿不在纵容和利用套子?何尝不在“自套套人”,使之成为难以破解的死结?
6、我们的历史和现实中还有哪些“套子”现象? 明确:
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与退缩。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将思想言行禁锢在繁文缛节的套子里,如女人裹小脚,残杀祥林嫂的节烈观等精神的套子。
不敢打破世俗的盲目偏执,不敢打破既有的惯性思维,没有勇气克服自我的惰性。
7、“套中人”现象的警示意义及人文思考 明确:
警惕“套中人”现象,避免其持续泛滥,生活在套子里的“人”如何自救,如何破除种种窒息活力阻碍发展的“套子”,如何解放“人”。
【教学反思】
《套中人》这篇小说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契诃夫幽默夸张的艺术风格,对主人公别里科夫“套子”表现的惊诧,更是寓言般地昭示了我们生活中的“套子”式的思维模式:如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盲目跟风地报理科,不肯突破自我惰性,对语文的认真学习从明天开始等等。通过教学,学生内心真正受到了震撼,意识到了自己某种程度上也是别里科夫,进而开始自我反省。我认为通过这堂课,人文教育的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第二篇:教学案例套中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能力目标:
1、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听、读、说、写训练
2、培养欣赏小说能力
三、德育目标:认识装套子的两面性,形成对套子的正确认识。教学重点: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的分析
2、对“套子”的理解 解决办法:
1、研读课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弄清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
2、课堂师生研讨,联系社会背景,深入挖掘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对套子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理解小说情节结构。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导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契诃夫笔下的因狗主人不同而态度瞬息万变的“变色龙”奥楚篾洛夫吧,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中,契诃夫会让我们结识另一位世界级的特殊人物--套中人别里科夫。
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结构(10分钟)
1、阅读提示:
开头方法:许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主人公做一个全景式的介绍,然后再慢慢展开故事。如《项链》。本文在主体事件“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先声夺人。给人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如果去掉这一部分,这将是一段没有意义的恋爱故事。
叙述角度:本文通过第三人称(医生和教师)谈话的方法叙述故事,一者便于叙事,二者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别里科夫这个人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 第三部分:别里科夫之死
三、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1、活动主题: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
2、情景导入:1898年4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班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3、活动方式:分组调查(限时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个选题,然后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4、公布选题,提出要求。(板书)A、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B、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C、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D、别里科夫的遗书(别里科夫的自白)E、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的死因)
5、学生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成果 课堂交流(15-20分钟)
各组分别宣读书面报告,师生共同研讨报告得失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五、布置作业:将上面书面报告整理成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典型意义
2、研究性学习,形成对套子的正确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死因调查,对人物有了一个全面地认识,也了解了别里科夫身上有形无形的套子。那么,在“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主体事件中,别里科夫的套子思想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板书)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时间 高潮:当面争吵 结局:婚事告吹
三、课堂活动:
1、这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有什么表现?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神志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嘴唇发抖。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难堪极了 骑车事件 脸色发白 还成体体统吗?这怎么行? 心神不定
当面交锋 恐怖的神情,脸色发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情愿摔断脖子,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2问题讨论: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讨论 明确:
①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撮合,游说,华连卡的好感都是外在诱惑。并非内心萌发真心爱意,是“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②双方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事物;另一个则是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二人不可能发展真正的爱情。
③婚事结局: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使他无法承受爱的温馨和幸福,漫画事件气得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看到别人骑自行车,脸色发白,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婚事对别里科夫而言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是一场灾难。总之,别里科夫对爱情也是害怕、恐惧,甚至无法理解,根本不能萌发真爱。作者只讲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深入,对人物的刻画多么准确真实。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没有爱的人,装在套子里的社会也是不会有爱的。
3、别里科夫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一方面它总是生活在莫名的恐惧之中,战战兢兢。另一方面,教师们以及与全城的人都怕他,受他的辖制,为什么?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讨论明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社会秩序,全城的人都怕他,向他妥协,“战战兢兢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都怕”,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与沙皇专制制度是一致的。他自觉地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没有勇气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管辖。
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装在套子里。可怕的是象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而是一类。他们分布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监视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如此全天候全方位的刺探与监视,使得本已禁锢森严的社会更加黑暗,令人窒息。国人相见,也只能“道路以目了”。
4、研究性学习,理解套子: ①教师讲解
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广义的套子(练习四):
套子也可以说成是规矩,模式等。总之是一种限制、约束,甚至是束缚,它限定和主导人“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但如果走了另一个极端让套子阻碍了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法容忍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你怎样看待它们,请以“套子”为话题,写一篇课堂随笔。课堂交流。
②课堂活动:学生写作
课堂交流
四、布置作业:以“套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第三篇:套中人
《套中人》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2.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字音、字形:
qí(祈)祷xiá(辖)制讥qiào(诮)yōu(忧)郁陶yě(冶)促xiá(狭)sǒng(怂)yǒng(恿)cuō(撮)合战战jīng(兢)jīng(兢)胆qiâ(怯)
安然无yàng(恙)车pãng(棚)/(篷)成fân(分)纯cuì(粹)荟cuì(萃)忌huì(讳)通xiāo(宵)â梦(噩)zēng恶(憎)孤pì(僻)
谈笑风shēng(生)piānpiān起舞(翩翩)缺hàn(憾)cuō手(搓)打dǔn(盹)出bìn(殡)严jùn(峻)近义词填空:
1、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垂头丧气。(违背违反)
2、他来到一位教师家里,总是坐下来,就此一声不响,仿佛在(考察)什么事似的。(考察考查)
3、况且,也该想到他的年纪,现在已经没有(工夫)来挑啊捡的。(功夫工夫)人物形象分析:
1、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
生活上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用具、习惯方面。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职业上的套子:教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论调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2、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3、柯瓦连科兄妹俩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轨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社会环境分析:
4、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写作手法总结:
1、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2、肖象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之一。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的外形、衣着等进行适当的描绘,这种描绘,叫做肖象描写。本篇文章作者对别里科夫做了细致的人物肖像刻画。
第四篇:套中人范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
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读课文疏通情节: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高潮:争吵(18—36)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 套死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教学方法】点评、研讨。【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二部分。
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1: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2: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3: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三、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一、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
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5、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6、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 恋爱。通过恋爱时间来展示“套子”的危害。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①别人撮合,华连卡表示好感。
②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出生较高有田产。③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人。
小结:以上种种均为外在因素或外在诱惑,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准备结婚只是昏了头。
7、这件婚事成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①有人画了幅漫画。②华连卡骑自行车。这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结果华连卡不在,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所以婚事失败了。更致命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在这笑声中结束了。他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
小结: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最大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8、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9、讨论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
揭示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6、讨论课文中
三、写法分析
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教师点拨要点:
① 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② 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 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五、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第五篇:套中人文档
一、导语设计
先给学生出示一首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课件显示)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他们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显示课题)
二、作家简介:(投影显示)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全盛期。这时期他由于到沙皇流放犯人的库页岛去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统治的罪恶,作品的批判性日益加强。
三、解题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怖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夺人民自由的罪恶。
四、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4):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二(5-38):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爱情故事
讨论划分出这一部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卡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三(39—40):写别里科夫之死。
五、解读人物,总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小说的阅读,首先是对人物形象的感知,继而才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学们读了这篇小说后,主人公别里科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思考后自由发言,多生描述人物形象,既尊重文本,又有所创新]
1、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守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小结: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①衣着打扮——肖像描写;②生活习惯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逃避生活,精神钳制
2、别理科夫的口头禅是什么?——语言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学生默读文本,标划经典语言〕
他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这一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体会人物心理:反
复品读-→指名仿读-→师生评读]
这句话以不同的方式在文中出现九次之多,充分表现他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
令禁止的事物都觉得胆小、多疑、害怕的心理。
例如:“我真傻,真的”--------祥林嫂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
“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这些语言都极传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小说中典型人物均有典型的语言。
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的特点。
3、契诃夫刻画别里科夫的传神之笔是什么?
提示:例如,鲁迅《药》中突出描写了华老栓的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通过对手的刻画揭示他此刻的复杂心理;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生活及不幸命运。
明确——脸色。
①小说中多次刻画别里科夫的脸,最能表现别里科夫心理变化的是哪几次?
“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他俩走远了,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②在上述脸色变化中揭示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心理变化?
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
③那么能不能把对别里科夫“脸”的刻画换成对“眼睛”的刻画?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答案,体现多元解读)
不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他僵死的心灵早已把这扇窗户关闭。
能。由别里科夫性格决定,他的眼神也应是胆怯,多疑,呆滞,无神„„可从这些角度描写。
(学生言之有理,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表达教师个人见解)
④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了,你怎样看待别里科夫的死?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专制制度毒害了他,他又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4、华连卡姐弟在文中的出现有什么作用或意义?从品味语言入手。
(1)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①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②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六、探究:
我们对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深感悲哀,中国有句老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别里科夫的“套子”和我们的“规矩”二者之间的关系,你有怎样的认识?请以“套子与规矩”为话题,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思考,交流观点,推荐发言,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先明确观点,再加以阐释)
教师总结:“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小说人物及社会意义的认识与理解,达到了小说与现实的碰撞的目的,增强了理性的认识。”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而阻碍历史发展的往往就是各种各样的“套子”,但是套子不等于规矩,摒弃套子,不代表不要规矩。是否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区分套子与规矩的标准。抛掉套子,尊重规矩,革新思想,社会才能进步,时代才会发展。
一个别里科夫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别里科夫依然挺立着。不只是在19世纪,他还可能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在被套子束缚。“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七、迁移延伸,警示后世之人
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披套而生,何苦;郁闷而终,何必
在封闭的套子中忧郁而活,在忧郁的套子里无奈而死
活在过去的套子中躲避现实,死在崭新的精神下大快人心
装在套子里的人物,躺在坟墓里的时代
八、小结(师生齐读)
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愚蠢的沙俄大衣,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
岸然的大盖帽,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
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
你活着——是一只口袋,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杯黄土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