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佛教名山(四大名山)教案[定稿]

佛教名山(四大名山)教案[定稿]



第一篇:佛教名山(四大名山)教案[定稿]

第十一课时 佛教名山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佛教的源远流长,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四大名山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名山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佛教四大名山吗?你对佛教四大名山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四大名山,看看这些山有多美。[板书]佛教名山

二、指导学生自学 五台山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巍然耸立,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又因山上气候多寒,别称“清凉山”。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居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有“金五台”之称,尤以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候寺和菩萨顶为五台山五大禅院,香火旺盛。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是五台山得名的由来。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以前称九子山,因李白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名句而改名为九华山。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有“佛国仙城”的美誉。

九华山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除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岛东侧,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的寺庙始建于唐时,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是普陀山的三大寺庙。普陀山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情境地”。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林深邃见长。登山览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蜀地峨眉山市境内,是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不仅以秀丽的景色名扬四海,更以她那日出、云海、佛光、圣灯使峨眉山久盛不衰。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而也使峨眉山形成了景点多、变化多的特点——移步景殊,云浮山动,变幻无穷。峨眉山古木参天,流泉飞瀑,风景独秀,随着季节的变化和山势的不同。阴、晴、风、雨、云、雾、霜、雪的渲染,景色奇丽,形成了著名的“峨眉十景”:圣积晚钟、九老仙府、萝峰晴云、双桥清音、白水秋风、洪椿晓雨、金顶祥光、象池夜月、大坪霁雪、灵岩叠翠。这些景点各具佳趣,引人入胜,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三、拓展活动

了解四大佛教名山系列邮票“峨眉风光”“九华胜景”“五台古刹”“普陀秀色”,领略祖国名山的美丽风景。

四、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四大名山有哪些了解?

2、有机会亲自去爬一爬这些山,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第二篇:四大佛教名山详解

导游知识: 导游知识:四大佛教名山及其他佛教胜地
四大佛教名山是中国最有名的佛教旅游圣地. 据说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大智显灵说法的道 场, 四川峨眉山是普贤大行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是大悲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 道场, 安徽九华山大愿是地藏王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2010 年导游考试 论坛|导 游证考 试|导 游试题| 导游词 |导游 报名|导 游证培 训|外 语导游| 全国导 游论坛 7 & B 2 j9 E " i, C % P1

【五台山】 位於山西省五台县东北. 原名清凉山, 后因有五座峰顶如平台的高峰, 故名五台 山.有"清凉佛国"之称.相传为文殊菩萨居所.文殊, 是文殊师利的略称, 意为妙吉祥或 妙经. 专司智慧, 人称"大智菩萨". 他头顶有五髻, 表示五智. 一般手持宝剑(或宝卷)以 示智慧锐利, 身坐狮子, 表示智慧威猛. 隋文帝时, 五个台顶各有一寺, 每寺所供文殊菩萨 的法相和名号不同, 五个台顶都去朝拜的, 称"大朝台". 黛螺顶在台东镇的山脊上, 寺内 供有五尊不同法相的文殊. 如仅朝黛螺顶的称"小朝台". 北魏时所建的佛光寺, 唐时所建 的南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原创导游社区& h(l$ d/ g, v-g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市西南7 公里处, 有"峨

眉天下秀"之称.又名光明山.相传为普贤菩萨现相处.普贤菩萨一般手持如意, 身骑白象 以示专司理德, 人称"大行菩萨".著名的寺院有报国寺、万年寺、光相寺、华严顶等.光 相寺相传是普贤菩萨示现的灵场. 万年寺内有普贤所乘象之铜像, 高24 米, 长4.7 米, 重62 吨.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除寺庙外, 还有峨眉宝光、舍身崖、洗象池, 龙门洞 等胜迹. 【普陀山】位於浙江普陀县, 在舟山群岛中部有"海天佛国"之称.据说在五代后 梁贞明二年(公元916 年), 有个叫慧锷的日本和尚, 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乘船回国, 但是行至普陀山时触礁, 他认为是菩萨显灵, 不欲东渡, 於是留像於岛上, 并建"不肯去 观音院". 观世音菩萨一手持净瓶, 一手持杨柳枝, 以示大慈大悲、广大灵感, 人称"大悲 菩萨". 据佛经记载, 观音菩萨住在南印度洋的补怛洛迦山, 因此便附会该岛为"普陀山"(谐音), 另一小岛为"洛迦山",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 年), 下旨在普陀山正 式建寺, 赐"圆通宝殿"额, 指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 南宋时, 普陀山的佛教各 派统一於禅宗.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合称普陀三大寺.普济寺的圆通宝殿, 正中供奉高 8.8 米的毗卢观音, 两侧端坐32 尊化身, 极为精美.法雨寺中的九龙殿是从南京明故 宫移來的, 也十分珍贵. 此外

还有梵音洞、潮音洞、磐石洞、多宝塔、南天门等多处胜迹. 【九 华山】位於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旧名九子山.因李白三游九华山, 并留下"昔在九江上, 遥 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 绣出九芙蓉"的名诗, 便更名九华山.有"仙城佛国"之称.相传 唐朝时, 新罗王族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75 年, 於唐贞元十年(公元794 年)农历七 月三十日圆寂, 时99 岁; 三年后开函, 仍"颜色如生", 时人视为地藏王菩萨的化身. 月(肉)身殿是其塔院.地藏王菩萨像一般为手捧明珠或手持锡杖, 以示"地狱未空, 誓不成 佛"之大愿, 故人称"大愿菩萨".祇园寺、化城寺、百岁宫等是九华山名刹.其中百岁宫 内有无暇和尚肉身坐像,近400 年不腐, 为国内仅有.除四大佛教名山外, 尚有三大石 窟, 更有一大批著名寺院, 如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天台国清寺、北京雍和宫、杭州灵 隐寺、苏州寒山寺、宁波阿育王寺, 上海龙华寺与玉佛寺、奉化雪窦寺等.【三大石窟】石 窟寺是古代印度佛教徒为纪念释迦牟尼和学习他的苦修而筑的.大都开凿於悬崖绝壁之间,

有札拜窟和禅窟之分, 前者供朝拜用, 后者供修禅和居住, 石窟传入中国后也已中国化, 成为中国文化与外來文化的结晶.在众多的石窟中,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 石窟合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它們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位於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公里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峭壁上.始建於前秦建元之始(公元365 年), 历经千 年开凿. 保存至今的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 个, 壁画总面积达45 万平方米, 彩塑2 400 多幅件.是一个由建筑、壁画、彩塑组成的综合体, 以壁画、泥塑为主, 是我国和 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持最完好的瑰丽壮观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位於山西大同西16 公里的武周山麓.始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 年), 主要石窟竣工於太和十 八年(公元494 年).石窟依山开凿, 东西绵延1 公里, 现存主要石窟53 个, 有石 雕佛、菩萨、飞天等共51000 多尊, 其中最大的石雕像高达17 米.龙门石窟位於洛 阳市老城南12.5 公里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的山崖上. 石窟於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 后的(公元494 年)时营建, 大规模的雕凿延续至唐天宝年间. 现有窟、龛2100 余 个, 造像10 万余尊, 题记碑碣3600余块, 佛塔40 余座, 其中奉先寺的卢舍那佛 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 堪称石雕艺术奇观.【白马寺】位於洛阳市城东12 公里处.汉 永平七年(公元64 年)时, 明帝夜梦金神绕殿飞行, 询问群臣

臣得知是佛, 遂遣使西行求 法.使臣路遇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 於永平十年(公元67 年)以"白马负经而 來", 次年於洛阳建寺以白马名.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座寺院, 有"僧寺之祖"之称. 寺 院最盛时僧人多达千人. 现存建筑是在明嘉靖时的遗物基础上修缮的. 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天 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城嵩山西麓.始创於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 年), 因寺建在 少室山阴的密林之中, 故名"少林寺".北魏明帝孝昌年间(公元525 年前后), 印度僧 人达摩來此传授禅法, 开创了禅宗, 被尊为禅宗始祖.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唐初, 少林武 僧援助秦王李世民作战有功, 后得唐皇朝厚遇.最盛时僧房达5000 余间, 僧徒上千人, 一时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美誉, 少林拳也名扬天下, 寺内千佛殴后墙有300平方米的 大幅明代壁画 《五百罗汉朝毗卢》 还有少林武术"锤谱"及"十三和尚救唐王"等壁画. , 地 面砖上的许多脚踏的线凹坑, 是千年來寺僧們演练少林武功时留的痕迹. 【雍和宫】位於北 京雍和宫大街, 曾是清雍正皇帝即位前的"潜龙宅邸". 乾隆九年(公元1744 年)改为 喇嘛庙.建筑巍峨庄丽,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牌楼、昭泰门、雍和门、四体御碑亭、大殿、永 佑殿、法轮殴、万福阁、绥成楼等, 两侧对称排列钟鼓楼、碑亭、密宗殿、讲经殿、药王殴 等配殿.楠木雕佛龛、白檀香木雕弥勒大佛和紫檀木雕500 罗汉山, 是雍和宫木雕"三 绝". 【国清寺】 位於浙江天台山南麓. 创於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 智大师云: " 寺若成, 国即清", 故名"国清寺".为天台宗祖庭, 与南京栖霞寺、荆州玉泉寺、济南灵 岩寺并为我国佛教四大丛林. 寺内尚存清代重建殿宇14 座, 房屋600 余间, 由50 个 大小不同, 风格各异的院子和建筑群组成, 并由1800 多米长廊贯穿全寺, 集中了我国 古建筑中多种廊沿形式, 为古建筑之珍贵遗产. 【灵隐寺】位於杭州西子湖之西.东晋咸和 元年(公元326 年), 印度僧人慧理來此, 面对飞來峰, 疑是印度灵鹫山飞至, 說: "佛 在世日, 多为仙灵所隐", 即面山建寺, 名"灵隐寺". 寺中有三处名贵塑像: 一是天王殿的 韦驮, 是用整块香樟木雕成的宋代遗物; 二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 身高9.1 米, 是用24 块香樟木雕成; 三是大雄宝殿佛像后面高宽20 余米的"五十三参"群塑, 塑像150 尊, 形态各异, 栩栩如生, 为同类作品中之最精美者. 【寒山寺】位於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始

第三篇:四大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的朝圣之旅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梦幻般神奇的旅游线路,它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朝圣之旅、缘满之旅,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大名山融观光游览、佛教建筑参观、休闲度假为一体。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佛教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旅游环境、极富个性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正是四大名山的魅力所在,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充满诱惑的朝圣目的地,是海内外游客一生不可不去的无悔选择。

金色世界———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自东汉明帝以来,即成为佛教圣地,经历代修建,塔幢林立,佛刹棋布,五峰内外佛寺最多时达360所,僧尼达万人之众,堪称为我国最大的寺庙建筑群。五台山融会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晋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显密并行、诸宗竞秀、青庙和黄庙、子孙庙和十方庙共存的模式,是“中国佛教的缩影”,并被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和“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五台山以其佛教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革命遗址众多,集佛教圣地、避暑胜地、革命圣地于一体,融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皇家文化为一炉。

五台山节日与特色活动:

节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五台山将举办奉旨道场、放焰口五爷庙会。每年7月25日至8月25日,举行“五台山国际旅游月”等活动。

住宿餐饮:五台山各种档次的宾馆饭店众多,设施齐全,清静舒适,家庭旅社也十分活跃。

特产:台蘑、台参、金莲花茶、莲花豆、台砚、木碗。

交通提示:可先乘飞机或火车抵太原,太原长途汽车站平均每30分钟有发往一趟五台山的长途车,交通十分方便。

银色世界———峨眉山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

峨眉山位于四川西南部,距成都市130公里,经成乐高速公路一个半小时即可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以雄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充满神秘传说的佛教、道教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享有“峨眉天下秀”、“天下名山”、“动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之美誉,主峰金顶海拔3077米,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1996年被纳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节日:峨眉山特色节庆活动常年举办。峨眉山普贤文化节每年9月—10月举行;峨眉山朝山会每年3月—4月举行;峨眉山传戒法会影响深远;峨眉山“万盏明灯供普贤”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都将在万年寺举行。

住宿餐饮:峨眉山各种档次的宾馆饭店众多,红珠山宾馆、峨眉山大酒店、峨眉山饭店、金顶大酒店等是理想的下榻之处。

交通提示:成都新南门、高升桥、西门等汽车站有定时班车至峨眉山;乘火车可在成昆线上的峨眉山站下车,然后换乘汽车直达峨眉山风景区大门报国寺。

琉璃世界———普陀山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雄峙于杭州湾以东的莲花洋中,与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自唐建立观音道场以来,经历代兴革,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篷,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节日:中国普陀山观音香会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海内外佛教徒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参加法会。

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是以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为内涵的佛教旅游盛会。

中国“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是融群众娱乐、游客参与为一体的互动性大型旅游娱乐文化活动。

住宿餐饮:普陀山集中了大批中高档宾馆和私营旅馆。

特产:普陀佛茶、观音素饼、黄鱼、墨鱼、观音水仙、“佛手”。

交通提示:可先乘飞机或火车抵杭州或宁波,再乘汽车抵沈家门后乘快艇到普陀山。也可直接从上海十六铺坐船抵普陀山。

莲花世界———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的池州市境内,原名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游此山见山色奇秀,状如莲花,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之诗句,九华山因此得名。

九华山天开神奇,清丽脱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群峰竞秀,怪石峥嵘,植被繁茂,飞瀑流泉。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佛教文化融入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菩萨,现可供观瞻的有5尊,其中明代无瑕和尚真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大肉身是世界上惟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名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节日:

1.地藏法会日(农历7月30日),这一天是地藏菩萨金乔觉的诞辰日,又是圆寂日,即成道日,各寺庙都举行隆重的佛事活动,热闹异常。

2.庙会:起源于唐代。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法会这一天,各地香客居士和山民云集九华,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民俗表演和各项商贸活动,从而形成了传统的庙会活动。

住宿餐饮:九华山共有遍布各景区景点的星级宾馆和各类饭店近百余家。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还有各种风味小吃店100多家。

特产:九华佛茶,地藏黄精,天台石耳,闵园竹笋,香菇,百合,蕨菜,葛粉,竹编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佛事用品等。

交通提示:

民航:乘飞机可至南京、合肥、黄山、安庆等机场,然后乘汽车直达九华山。

火车:乘火车至铜陵、合肥、安庆、屯溪、南京,然后转乘汽车直上九华山。

汽车:合肥、芜湖、安庆、铜陵、黄山、贵池、青阳等地均有往返客车至九华山。九华山下柯村新景区每天都有循环交通班车至九华街和凤凰松景区。

第四篇: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剖析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串璀璨夺目的项链———“金色世界”五台山、“银色世界”峨眉山、“琉璃世界”普陀山、“莲花世界”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那里有看不尽的自然风光,享不尽的佛教文化,解不开的神奇惊叹,观不完的民俗风情,抹不去的回味思念……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梦幻般神奇的旅游线路,它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朝圣之旅、缘满之旅,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大名山融观光游览、佛教建筑参观、休闲度假为一体。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佛教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旅游环境、极富个性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正是四大名山的魅力所在,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充满诱惑的朝圣目的地,是海内外游客一生不可不去的无悔选择。

相传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故称之为 “佛教四大名山”,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五台山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忻州地区东北部,由忻州、定襄、五台、繁峙、代县、原平六县市组成,是一个以五台山佛教寺庙群革命纪念建筑物、温泉保健、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区。旅游区内可供旅游参观的名山胜水、名人故居、寺庙、古人类和文化遗址以及革命纪念地等共七十多处。五台山历史悠久,是中国佛教著名的 活动场所,位列“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世宝库,文物荟萃,珍品云集。全山现有各种寺庙50余座,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4座,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20余座。我国保存下来的木结构建筑,最早的是 唐代遗物,全国仅有两座,皆在五台山。五台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层峦叠嶂,出岳交错,形如虎踞势若龙蟠。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滴水涓流,随处皆是。而洞旁树盛,泉边花浓,满山覆 岭,都是葱绿,俨然一座高山公园。全山植物品种多达六百余种,其中优质牧草近四百种,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达二百多种。

峨眉山

峨眉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而得名,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山坡西缓东陡,东坡为逆向坡,另有断层崖,山势险峻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高出东麓峨眉平原2600米。形成于新第三纪末。山体主要由碳酸盐岩、花岗岩、玄岩和砂页岩等构成,地层明人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叠系沉积相当典型,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已建有多个标准地质剖面。山上动植物种类繁多,计有动物2000余种,植物3000余种,且多珍稀种类,动物中如枯叶蝶、凤蝶、弹琴蛙、树蛙、大蚯蚓等为峨眉山所特有。植物中有第三纪子遗植物珙桐、银杏、洪椿、桫椤等,是全省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

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以其雄、秀、奇、幻著称于世,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1997年2月,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方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12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林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

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初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20公里处。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名九子山。唐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诗句,后遂更名为九华山。佛教传说释迦牟尼逝世后1500年,地藏菩萨降生于新罗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开元间(一说永徽间)渡海至此,见山明水秀,于此修行。至德初年构筑禅宇,不数年成大伽蓝。建中初,德宗赐名化城寺,为九华山第一座寺庙。贞元十年(794,一说贞元十九年)七月金乔觉示寂,信徒因他是地藏菩萨化身,称他为金地藏,遂建塔纪念。此后每年农历七月底前后,朝九华山者日以万数。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中华五岳

泰山、恒山、华山、蒿山、衡山历来被称为中华五岳。中国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古人曾以“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蒿山如卧,衡山如飞”形象地描绘出五岳的特色。

东岳泰山

坐落在山东省中部,为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高度居五岳第三位,但它却被历代称为“五岳独尊”,原因首先是泰山平地拔起,山势雄伟,更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目前山上有古寺庙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摩崖石刻1018处。泰山山麓的岱庙为泰山第一名胜,天贶殿是岱庙主殿,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画有《泰山神出巡图》。岱庙内陈列的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誉为泰山镇山“三宝”。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期改称泰山。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地,故有“五岳之长、五岳之首、五岳独尊”之誉。泰山成山于25亿年前的太古代,在年龄上也为五岳之中的“大哥哥”。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在五岳中排行第三。泰山气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谷幽溪深,劲松飞瀑,云海翻腾,景色秀丽。山上名胜古迹众多,为中国名山之首,因而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有“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的佳句,杜甫《望岳》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岱顶四大奇观。泰山不仅以雄奇壮丽的风光称著于世,而且是中国碑刻最多的名山。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87年,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泰山上汇集了中国14个朝代1242块碑刻,人称”历代书法展览馆“。其中,秦”李斯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北齐“经石峪大字”、唐“纪泰山铭”等都被视为稀世国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把泰山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城南。海拔2160米,以险峻著称。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华山五峰为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北峰云台。峰上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苍龙岭均为名闻天下的极险之道。华山脚下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的神庙,创建于西汉,至今仍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因其形制与北京故宫相似,有“陕西故宫”之称。华山因“远望之若花状”而得名,又以其西临少华山,而称太华,为中华五岳之一。因地处西部,故称西岳。华山主体由年龄1.5亿岁的花岗岩组成,是五岳中的“小弟弟”。华山海拔1997米,仅次于北岳居第二位。华山以奇险峻秀冠天下,“自古华山一条路”便道出了华山的“五岳独险”。华山倚天拔地于800里秦川的南侧,远远望去,浑然一体,四面如削,五峰对峙,万般险峻,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东岳独尊,中岳独雄,北岳独高,南岳独秀,西岳独险”。巍巍五岳,各具特色,为中华名山的代表,历代文人墨客曾为中华五岳留下了几多赞美篇?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中部衡山等县境内,海拔1290米。南岳古木参天,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郁香,以风景秀丽著称。南岳庙是衡山最大殿宇。祝愿融峰之高、藏经楼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称为衡山四绝。近年又开辟了麻姑仙境、穿岩诗林新景点。有“五岳独秀”之誉的衡山,为中华五岳之南岳,其“奠基石”为10亿年前的沉积岩,在五岳兄弟中排行第四。绵延不断的衡山群峰,屹立于滔滔湘江之滨,跨越湘中八百里,山热雄伟,峰峦叠衬,千姿百态。古人有诗云:“行尽千山与万山,衡山更在碧云间。”衡山主峰祝融海拔1290米,可俯瞰群山,观赏日出。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为南岳“四绝”。到南岳,春来游花市,夏能观云海,秋宜望日出,冬可览雪景,是一个览胜、探奇、度假、云游的极好去处。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东,海拔2017米。相传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见此山势雄伟,遂封北岳。恒山分东西两峰,双峰对峙,浑水中流。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楼台殿宇,以幽静著称。恒山景观之最为悬空寺,建于恒山金龙口西崖峭壁上。据恒山志记载,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全寺有殿琮楼阁40间,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风景优美,别具一格。

恒山又称太恒山、元岳、常山,为中华五岳之一。因地处北部,故称北岳。恒山最老的岩石年龄已有20亿年,若论“资”排“辈”,在五岳中排行第三。恒山连绵数百里,横亘塞上,主峰在山西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为五岳之冠,故有“五岳独高”之称。恒山号称一百零八峰,诸峰起伏,峰峰出奇,危岩峭壁,高耸入云。“望常山之峻险,登北岳而高游”就是对恒山的赞誉。山间名胜古迹甚多,闻名于世的悬空寺,就建在恒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有特定环境和时间的自然景观,更令游人神往。

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海拔1440米,以峻闻名。嵩顶有峻极峰,是嵩山最高峰。嵩山东端中岳庙,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庙宇。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嵩阳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山西部北麓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发源地,也是我国少林拳的发源地。

嵩山古时曾称嵩高、崇山、岳山。为中华五岳之一。因居泰山、华山、衡山、恒山之中,故称中岳。嵩山是在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中隆起成山的,在“五兄弟”中年龄屈居“老二”。逶迤百里的嵩山,雄居中原腹地,七十二峰,峰峰拱嵩,崖仞屏立、山石峥嵘。古云“嵩高维岳,峻极天下”,因此有“五岳独雄”之美誉。登峰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就坐落在五乳峰下。

三山

三山传说编辑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三山”即海上的“三神山”,因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从此以后海中三神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是传说,不存在的。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间选择新的三山,三山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另有一说为: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四川峨嵋山。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生态保护完好,动植物众多。

庐山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历代题诗极多,李白《望庐山瀑布》尤为著名。

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距杭州297公里,距温州68公里。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总面积450平方公里,500 多个景点分布于8个景区,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特别是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中国一绝。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第五篇: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来历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来历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本岛东75公里海中的一个岛。“普陀洛迦”是梵语,义为小白华或光明,原为南天竺秣罗矩吒国海中山名(印度古代只是一个地名,不是国家,在现古天竺领土上有很多小国家,为了记事方便,把古天竺分为南天竺、北天竺、东天竺、西天竺,大概是现印度、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国),相传是观世音菩萨住处。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有一位天竺国僧人来到浙江,在此岛潮音洞中见到观音菩萨的瑞相,因此建茅屋而居,并取名朝音洞。在后来的五代时期的梁(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于五台山得观音像准备回国,所乘之船漂到了普陀山,于是慧锷在此筑阉供奉观音像。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王舜丰出使三韩(即今韩国),遇到风浪,舜封望潮音洞叩祷,得平安到达三韩。回来之后,以上述遭遇奏请朝庭,在普陀山修建宝陀观音寺。自此以后,出海的人都要遥拜此山,祈求平安,于是普陀山就成了观音圣地而名列四大佛教名山。

日本在侵华时曾欲占领此岛,但是就在向普陀山进发的途中,发现在普陀山海面上出现一片佛光,相信佛教的日军纷纷对光磕首,认为普陀山有神灵庇佑。其实是海里的一种虾发出的光。

附二:普陀山普济、法雨、慧济三寺年表

普 济 禅 寺

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愕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载归本国,舟过潮音洞附近遇风涛,留像于洞侧,居民张氏请去供奉,称“不肯去观音”。

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山上有今称观音、灵鹫双峰,时称双峰山)建“不肯去观音院”。

宋元丰三年(IO80)内股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韩国),归遇风险,望山作礼有感,以事上奏,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庆元年间(1195—1200)准卫工史弥远奏,列宝陀寺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

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风,圆通宝殿毁。七年,从住持德韶请,赐钱万缗修圆通殿。御书殿额,建龙章阁藏之。

元大德二年(1298)中宫命内侍李英降香修殿宇。二年,朝廷命宿卫李罗降香,赐金百两修殿宇。五年,命魏也先、太出、李铁木儿不花赍钱3千缗建演法堂。

至正十五年(1355),寺因争论事废,住持大干慧照修复之。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以本山“穷样多险,易为贼巢”,毁寺徙僧,迁观音像至明州(宁波)栖心寺,重建大殿,改名补陀寺。山中仅留潮音洞铁瓦殿1所,使一僧一役守奉之。

永乐四年(14O6),尚有僧祖芳等居山,此后五十余年,逐渐荒芜。

天顺年间(1457—1464)有僧在潮音洞结茅,屡建屡禁。

正德十年(1515),僧淡斋募铁瓦2万,砖1万,建正殿5间,方丈殿 20间于潮音洞,重兴宝陀寺。

嘉靖六年(1527),河南辉府施琉璃瓦3万,砖1万,鼎新潮音洞无量殿。嗣后,鲁王捐资建琉璃殿、梵王宫。

嘉靖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1547—1553),王直等引倭寇骚扰山寺。三十二年秋,都司刘恩至等灭倭于潮音洞一带。督军工杼命把总李秀会同主簿李良模带兵到山,拆寺迁僧。三十六年,总制胡宗宪迁寺至镇海招宝山巅。四十年,总兵庐螳拆圆通殿至招宝山麓,另建寺院,僧真海奉观音像西迁,山中空虚。自天顺至嘉靖近百年,宝陀寺址在潮音洞。

隆庆六年(1572),五台山龙村寺僧真松来山,以山中废状闻于礼部,得宫保大学士严养斋支持,给札郡县,准其住山。真松重兴宝陀寺于太于塔西山窝内,规制不广。

万历二年(1574),僧真表“违禁”上山,觅得宝陀寺故址(故址自洪武至万历,荒废近20O年)搭建庵宇,随被定海(今镇海)总兵徐景星奉命拆毁,又经宁波知府周良宾批示:“将真表等姑拟杖罪具招。”六年,真表接任住持,创建天王殿、云会堂。十四年,皇太后颁赐藏经,真表建藏经殿。

二十四年五月,督抚军门刘某再次勒石禁建寺院。

二十六年十月,寺遭火焚,宁波海道按字使范某传令禁止复建,经结绅力请,始准重建藏经殿。

二十七年,神宗遣汉经厂掌坛御马太监赵永、曹奉再赐藏经。二十几年,住持真宰进京请求复兴本寺,病逝于京。翌年,赵永以事上奏,四月,遣御用太监张随、内宫太监王臣资金千两间视故址,重建寺院。三十三年七月,复遣张随及御马太监党礼、张然资采金2千两,太后捐金千两,清宫及公主各捐金有差,督造寺院。张随以“旧基形局浅漏,辟迁麓下”,改北向为南向,寺门正对永寿桥,栋宇巍峨,金碧辉煌,赐额“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清康熙十年(1671),海疆不靖,督镇迁僧内地。十四年,游民失火,焚烧圆通、白衣、绣佛诸殿及左右厢房,普陀寺毁。二十三年,弛海禁,僧众归山复业。二十五年,住持照机稍事修建。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到嘉兴城郊,定海总兵黄大来启奏普陀废状,康熙赐金千两,遣使重建大圆通殿,黄大来捐俸金重建藏经殿。二十九年,定海总兵蓝理请潮音和尚为住持,宏开法席。于原寺址偏西拓宽,经十年,先后新建天王殿、宝珠轩、翠竹轩、钟楼、鼓楼、全彰堂、藏经阁、景命殿及左右厢房等,初具巨刹规模。三十八年,康熙再次南巡,遣使资金千两,传旨:“山中未完之工,住持须竭力图成。”赐额“普济群灵”,改名“普济禅寺”,亦称前寺。

雍正九年(1731)三月,赐金7万两大修普济、法雨两寺,历时3年,新建道头牌楼1座,寺西南石牌坊1座,荷花地南御碑亭1座,八角亭及东西罗汉堂、得月楼、护法堂等,规模宏蔽,延袭至今。

嘉庆五年(1800),千人楼、钟楼遭火,住持承德重建。光绪七年(1881),僧梅卓建梅曙堂。十五年,住持隆章重修大圆通殿,加琉璃瓦。民国元年(1912),住持文莲建于人接后瓦房14间。四年,住持了余建功积堂楼房及东西楼。1966年“文革”爆发,佛像全毁,寺产被劫一空,寺荒废。1979年归还,普陀山佛协始逐年对寺院进行全面修复,重塑各殿佛像。1986年新建方大楼、灵鹫楼,1997年拆建内坛。今寺绚灿辉煌,面貌全新。普陀山佛教协会设寺内。法 雨 禅 寺

明万历年八年(1580),蜀僧大智首创海潮庵于千步沙北上。二十二年,郡守吴安国改额海潮寺。二十七年,钦赐龙藏。三十三年,如寿、如光增建殿宇。三十四年,赐额“护国永寿镇海禅寺”。三十九年,钦赐藏经,四十年闰十一月十九日,寺尽焚。四十二年,住持了空重建斋堂、止阁等,后逐年恢复。崇帧十六年(1643),圆通殿遭火。清顺治三年(1646),住持明如于圆通殿旧址建小殿5间,小殿前建伽蓝殿5间。康熙八年(1669),海寇乱寺,又遭火灾,唯存殿塔顶。十年,水师提督张杰捐建大殿5间,当年遣僧,寺渐沦为荒墟。二十三年弛海禁,住持明益治荒结宇。二十六年四月,提督陈世凯及同乡屠粹忠公请别庵性统为住持,夏,建藏经阁、东禅堂、三圣堂、官厅、三生堂、印寮。翌年建智食楼、教诫楼。二十八年春赐帑金,建正续堂(方丈殿),次年建留云堂。三十年建圆通宝殿、雨花楼、香积厨、鹤烟居,次年建留衣堂、祖塔院、先觉楼。三十二年,建大雄宝殿及蓝公生祠。此后,又有西禅堂、安乐堂、捐翠轩、天章阁、芋香楼、列职察、牧生寮、无隐轩、白华楼、水月楼、松风楼、移情室(后改名怡情室)、舍利塔、天主殿、雷音阁之建。三十八年,赐帑金续建,拆金陵(南京)明故宫移此,重建为圆通宝殿(又称九龙殿),赐额“天花法雨”,改称“法雨禅寺”,亦称后寺。雍正九年(1731),准浙江总督李卫请,赐帮金大修,新建御碑亭、天后阁、石碑坊等,历时3年,琳宫辉煌,遂成巨刹。光绪初,住持立山翻建大圆通殿及大雄宝殿、准提殿,重建藏经阁、。怡情室、西禅堂。光绪十二年(1887),住持化闻新建拜经楼。后经10年,先后重建白华楼、智食楼、捐翠轩、祖堂、后斋堂、龙井室、如意寮等。至解放前夕,年久失修。1956年,住持妙善进行全面整修。“文革”间全部佛像被毁。1983年开始由普陀山佛协大水师提督张杰捐建大殿5间,当年遣僧,寺渐沦为荒墟。二十三年弛海禁,住持明益治荒结宇。二十六年四月,提督陈世凯及同乡屠粹忠公请别庵性统为住持,夏,建藏经阁、东禅堂、三圣堂、官厅、三生堂、印寮。翌年建智食楼、教诫楼。二十八年春赐帑金,建正续堂(方丈殿),次年建留云堂。三十年建圆通宝殿、雨花楼、香积厨、鹤烟居,次年建留衣堂、祖塔院、先觉楼。三十二年,建大雄宝殿及蓝公生祠。此后,又有西禅堂、安乐堂、捐翠轩、天章阁、芋香楼、列职察、牧生寮、无隐轩、白华楼、水月楼、松风楼、移情室(后改名怡情室)、舍利塔、天主殿、雷音阁之建。三十八年,赐帑金续建,拆金陵(南京)明故宫移此,重建为圆通宝殿(又称九龙殿),赐额“天花法雨”,改称“法雨禅寺”,亦称后寺。雍正九年(1731),准浙江总督李卫请,赐帮金大修,新建御碑亭、天后阁、石碑坊等,历时3年,琳宫辉煌,遂成巨刹。光绪初,住持立山翻建大圆通殿及大雄宝殿、准提殿,重建藏经阁、。怡情室、西禅堂。光绪十二年(1887),住持化闻新建拜经楼。后经10年,先后重建白华楼、智食楼、捐翠轩、祖堂、后斋堂、龙井室、如意寮等。至解放前夕,年久失修。1956年,住持妙善进行全面整修。“文革”间全部佛像被毁。1983年开始由普陀山佛协大规模修复,重建拜经楼,大修九龙殿。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龙壁和石经幢2座,1995年在莲池畔建石碑坊1座,殿堂楼阁,气势非凡。通殿及大雄宝殿、准提殿,重建藏经阁、。怡情室、西禅堂。光绪十二年(1887),住持化闻新建拜经楼。后经10年,先后重建白华楼、智食楼、捐翠轩、祖堂、后斋堂、龙井室、如意寮等。至解放前夕,年久失修。1956年,住持妙善进行全面整修。“文革”间全部佛像被毁。1983年开始由普陀山佛协大规模修复,重建拜经楼,大修九龙殿。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龙壁和石经幢2座,1995年在莲池畔建石碑坊1座,殿堂楼阁,气势非凡。

慧 济 禅 寺

位于佛顶山巅,亦称佛顶山寺、佛顶山庄。原有石亭、供石佛,明万历间,僧圆慧创慧济庵,尚宝司丞沈泰鸿题额“宝月含空”。清康熙间,八世孙普顺重修,后几度兴废。乾隆五十八年(1793),僧能积在山巅发现石碣上镌“慧济禅林”四字,募创圆通、玉皇二殿,建钟楼、大悲楼、斋楼等,嘉庆元年(179)初开钟板,挂单安众,扩庵为寺。二十二年,住持登泉增置田产。咸丰元年(1851)传大戒。光绪二十一年(1895)大火,殿宇皆毁,经韩山曦处士捐资重建大雄宝殿、玉皇楼、钟楼等,于二十七年落成。三十三年,住持德化请大藏经贮寺。民国初,又经文质长老增建殿堂,遂成巨刹,一切规制与普济、法雨两寺鼎峙。解放初,僧善余等居之。“文革”期间,拆去禅堂70O余平方米,殿宇荒芜,佛像被毁,寺由部队进驻。1979年10月,驻军腾退。198O年开始,由本山佛协集资全面修复,重塑佛像。1988年新建观音殿,1989年10月举行佛像开光典礼。1991年观音殿镌刻历代名画观音圣像123帧,1992年建汉白玉莲花池。1993年6月翻建大悲阁;10月,大修西厢楼。1994年12月新建发电间等附属用房。1995年IO月新建梅檀阁,拆建斋堂。装修8间楼为新颖宾客楼。1997年重建阅藏楼5间。1998年,监院戒忍发起錾刻西院壁间释迦佛应化事迹浮雕32帧,雕琢山门口龙宫。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