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卫风氓说课

卫风氓说课



第一篇:卫风氓说课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氓》说课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诗歌的“气”,丧失诗歌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灵魂。比兴手法为《诗经》独创,重章叠句同样别致而新鲜,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进行讨论,不搞枯燥的知识传授。还引入讲故事、改写两种活泼的学习形式,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蒹葭》,营造氛围。

第一部分.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知道在古代,男女的婚嫁是有讲究的,什么“门当户对”(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那他们有没有婚姻自由?(生:没有)我们现在的婚姻也是有讲究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都是古代没有的。那么,老师的问题来了:是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就是幸福美满的呢?(生:不一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卫风氓》就是一个恋爱自由、悲剧结局的典型。(板书 诗经氓)第二部分.了解《诗经》 1.学生自由发言:我所了解的《诗经》。教师适时点拨,补充。2.强调重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为“风骚”。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第三部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背课文,配乐:二胡曲《长相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四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为二二式。正音:匪 愆 将 于 说 徂 汤 渐 裳 糜 隰 3.学生配乐朗诵,配乐:二胡曲《长相思》

第四部分.整体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第1、2章,相恋,甜蜜和幸福。

第3、4、5章,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第6章,分手,决绝。

第五部分.再一次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读出感情。

六、【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同位交流,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同时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既让我们感觉季节由仲夏而晚秋,时光在流逝,又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来反衬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七、课堂小结《氓》的思想内容:通过女子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诉说了自己内心的伤痛。

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板书设计】 氓

恋爱 甜蜜 幸福 婚后 悲伤 无奈 决绝 清醒 刚烈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积累古代诗歌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诗句,至少10句。

选做题: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可自己另拟题目。

诗经《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生: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领背与自己诵读相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剧原因。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及上节课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2、认知性诵读。这一阶段分为学生领背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熟悉文本让其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理解性诵读。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评价性诵读。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探究部分。在本环节中,通过“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悲剧原因”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5、师生合诵《致橡树》。《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如何让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树》。采用师生合诵这种方式,有两个初衷:一是丰富课堂内容,加深情感体验;二是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

第二篇:卫风·氓

《氓》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向往爱情吗?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含蓄婉转,有的荡气回肠,有的幸福,有的悲伤。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个上古时期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读(全班读)

(一)诗文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诗中以一位弃妇的口吻叙述了她与丈夫从相恋、嫁娶、到被弃的过程,抒发了悲愤伤感的情怀。)

(二)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 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第二部分:婚变(第三、四章)

1.基调: 怨恨、沉痛

2.手法: 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女子婚后表现: 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 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第三部分:被弃(第五、六章)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 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 比。抒情。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二读(自由读)

三、内容赏析

1.“桑叶” 意象(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兴: 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未婚情意浓厚;

比: 桑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茬,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千青春不再,年老色衰;婚后情意淡漠(对比)2.“洪水”意象(比兴)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1)“送千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洪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那滔滔的江水也在为我伤悲啊;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

淇水分别出现在女子热恋、被弃、反思三个环节中。女子热恋,依依不舍穿过淇水送情人;女子被弃,伤心不止越过淇水回娘家;女子躬身自省,斩钉截铁地走向淇水岸边。淇水,见证她的痴情也见证她的悲哀,更以自己无声的浸润让她在撕裂的痛楚中走向决绝。“淇水”就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而悲伤终的生活见证。

3.人物称呼的变化(赋)按照本诗的情节线索,对人物的称呼也在变化,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样的变化?

初见:氓,特指外来的民,贩夫,含初见印象欠佳之意;

热恋: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含爱慕之意;

婚后:尔,第二人称代词,显得亲切随意;

最后:士,古时男子的通称,含激愤之意;

清代学者牛运震日:称之日‘氓’,鄙之也;曰‘子’曰‘尔’,亲之也;曰‘士’,欲深斥之,而谬为贵之也。称谓变换,俱有用意处。”

按诗中称谓之变换,确可玩味。不过“氓”非贬义,曰“氓”,乃追忆初识,仍有情也;曰“士”而深责之,则讽意寓焉。

总之,女主人公的情感从热恋时的痴情、温柔、大胆,到结婚后的勤劳,直至婚变后的坚强、刚烈、清醒、理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4.人物分析

氓: 用情不专、负心无责、薄情、暴虐、言行反复、始乱终弃。

女子: 温柔热情、勤劳善良、纯真、温顺、坚强、忠贞刚烈。

四、主题探究

(一)通过对氓的分析,认识他们婚姻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夫妻决裂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对于这一点,历来有多种解渎:

士之变心说: 男子喜新厌旧,年老则色衰,色衰则爱驰,爱驰则恩绝,氓的反复无常,用情不专,这是导致女主人公被弃的最根本原因;

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不待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千·滕文公》下)。朱熹《诗集传》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君不闻,“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社会制度说: 男女不平等。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冶上部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二)谈谈这场婚姻悲剧的启示

女性要自立自强,不能把一生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

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

爱情不是冲动,应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不要匆忙结婚,少一份冲动,多一份理智; 爱情不是一味地迁就对方,唯愿满足对方的要求,女人,在恋爱时不要失去自我; 不要盲目天真,对待感情要慎重等。三读(全班读)

五、拓展阅读

《诗经》 中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 《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汉乐府 《上山采靡芜》、《怨歌行》、《白头吟》和《孔雀东南飞》等。

第三篇:卫风 氓

《 卫风。氓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媒。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涕泣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不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损。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四篇:《卫风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也就是比喻之意。“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正在河水那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师:上个班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请大家拿起笔,范读。

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有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

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

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个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

一起翻译文本。翻译: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请你不要生怨气,秋天为期我等你。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彩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多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就对我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

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师: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

生9:婚前,婚后,回家。

师:婚前一般叫——恋爱,前两节。

回家 最后一节。

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叙事诗,女子自述婚姻的悲剧。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那我问问,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因为依依不舍。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这个女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

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桑之未落„„桑之落矣”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避免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2起到暗示作用,女子生活以后的不幸。

3前面写婚前,后面写婚后,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1唤起联想。用以比喻女子容颜的衰老,推测这是“氓”变心的主要原因。

2用女子熟悉的桑叶做比,“抱布贸丝”可看出她是养蚕的。富于生活气息,暗示她的勤劳。

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但吃多了会因醉昏迷;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吗。

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桑女是有着高尚纯洁的心灵、敢于追求爱情、面对困境勇于决裂,这样的一个形象,这样一篇优美的诗歌,给现代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生(甲):男女平等。

生(乙):人生在面临困境、困惑、难以抉择时要果断作出结果。

生(丙):男女应互相理解、互相关爱。

生(丁):我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对于男子,需要对自己的家庭与承诺付出一份责任,做事不可只图新鲜感。

对于女子,在爱情方面需要更加的理智,要用冷静的头脑面对生活、当断则断。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对于这篇诗歌有着很深刻的见解。我们要关注男女平等、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更要对自身问题关注,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当面临困难时,当机立断。我们还可以由此感受到桑女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第五篇:《诗经.卫风.氓》

《诗经.卫风.氓》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