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



第一篇:麻风病

麻风病的传播途径

1、间接接触:如果健康者接触了麻风病患者穿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则很有可能因为间接接触而感染麻风杆菌,从而引起麻风病。

2、直接接触:如果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的直接接触,则很容易使麻风杆菌侵入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中,从而被传染麻风病。

3、其它传染:麻风杆菌还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方式侵入人体,而导致麻风病。

麻风病的临床症状

1、皮损:麻风病的皮肤损害以皮肤斑疹、斑块、结节或浸润为主,在斑块中间常有“打洞区”。

2、神经损害:麻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还包括神经随还,常见的有耳大、尺、腓神经粗大等。

3、感觉障碍:麻风病还可导致患者出现温度觉、触觉、痛觉的丧失,引起感觉功能的障碍。

4、麻风病细菌检查呈阳性。

麻风病的治疗措施

1、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

(3)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2、免疫疗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化疗同时进行。其他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3、麻风反应的治疗

酌情选用反应停(酞咪哌酮)、皮质类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静脉封闭及抗组胺类物物等。

4、并发症的处理

足底慢性溃疡者,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适当休息,必要时须扩创或植皮。畸形者,加强锻炼、理疗、针灸,必要时作矫形手术。

麻风病临检注意事项

1。在没有瘙痒的慢性皮肤病应想到是否为麻风;

2。要严格掌握麻风的诊断标准,即在1)皮损伴或暂无麻木,2)周围或皮神经粗大,3)皮损查菌阳性,4)皮损活检有麻风特异性改变的这4条标准中,一定要符合2条以上标准方可诊断麻风;

3。要严格确认为麻风阳性体征,如神经的粗大,皮损的存在,感觉的障碍,查菌的阳性,皮损病理的麻风特异性改变。在临床和实验室所见不符时要仔细找原因,如查菌试剂问题,取材是否适当,神经是否异常粗大,病人是否配合感觉检查。未能确认的麻风体征,要谨慎考虑;

4。早期麻风皮损没有明显感觉障碍;一般病期在3个月的TT,BT麻风皮损还不会出现明显麻木,病期在1年以内的BL,LL麻风皮损没有明显麻木。在典型的临床麻风面部皮损一般没有麻木;在皮肤浅感觉检查中,应做温觉检查,在温、痛、触觉中,温觉常最先丧失;

5。早期瘤型麻风在躯干部表现为浅色斑,如指甲或银圆大小,数量多,如同白色糠疹或汗斑,皮肤损害感觉正常。这类皮损一定要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才能观察到浅色斑损害,要避免阳光直射下检查;

6。早期瘤型麻风两侧眉毛外侧稀疏脱落;

7。对疑似早期瘤型麻风检查时,要注意检查芝麻或绿豆大小的丘疹损害,这些损害在数月后将发展为结节;

8。神经检查要求两侧反复触摸对比,早期多菌型麻风常没有神经粗大,特别是瘤型麻风;

9。只要怀疑麻风就应做皮肤查菌检查,多菌型麻风查菌必然阳性,阴性就可排除瘤型或偏瘤型麻风;

10。皮损查菌未能确诊,应该做皮损病理活检;

11。仅有神经粗大和相应部位的麻木区,而无皮损,应考虑为纯神经炎麻风;

12。许多麻风患者初诊时可伴有麻风反应如I型反应或II型反应,应引起注意。

麻风病的诊断依据

麻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个别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定期复诊和随访,或请有关科会诊,给予排除或确诊。麻风病的诊断必须细致耐心,争取早期确诊、不漏诊、不误诊。早治早愈,不致时机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残废,或使扩大传染。

1、病史询问必须着重了解与麻风病有关的项目,如是否来自流行区、家族、亲友和邻居有无同样的病人,有无接触史等。

2、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3、麻风杆菌检查主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时可作淋巴结穿刺查菌。皮肤查菌取材:选择有活动性,皮肤损害,消毒皮肤。检查时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患者皮肤捏紧提起,使局部皮肤变白,然后右手持脱刀切开一个5毫米长,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组织液,涂在载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镜检。切口棉球贴压,取材部位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4、组织病理检查:对麻风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风诊断是有价值的。麻风菌素试验:是一种简易的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机体对麻风杆菌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有无。麻风菌素的种类有粗制麻风菌素、纯杆菌麻风菌素和纯蛋白麻风菌素,目前通用者为粗制麻风菌素(又称完整麻风菌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二篇:麻风病教案

麻风病教案

拟写人:喻海

教学目标

1、认识麻风病。

2、初步了解麻风病的传染途径。教学过程:

一、认识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那么,我们生活中应如何引起注意,到底麻风病是如何传染的呢?

二、麻风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可分为两种,直接接触传染与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从理论上说,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

三、师总结:

尽管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肯定什么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风的毕竟是少数。麻风院(村)附近的地区,麻风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麻风病人并问不出麻风接触史。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

温馨小贴士: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借以说明麻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

第三篇:防治麻风病

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

麻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是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有效控制麻风病的流行,消除麻风病的危害,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当前我国麻风病流行和防治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防治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60多年来,全国共免费查治麻风病患者约50万例,麻风病年发现率从1958年的5.56/10万下降至2010年的0.10/10万。“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麻风病列为重点救治的疾病,进一步强化了各项防治策略和措施的落实,全国共发现和规则治疗麻风病患者8000余例,麻风病的流行基本得到控制。

但是,目前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麻风病整体疫情并无明显下降,部分地区疫情出现波动,甚至呈上升趋势。全国现有278个县(市)患病率大于1/10万,其中46个县(市)患病率大于1/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湖南5省(区)。近5年,全国年均新发和现症病例分别为1700余例和6700余例,疫情无明显变化;新发患者中,延误诊断平均在3年左右,2级畸残者占20%以上;难治、疑似耐药病例和复发病例报告增多;一些地区不断出现新疫点,流动人口中麻风病例逐年增多,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另外,我国现有22万麻风病治愈存活者,其中超过10万人存在不同类型的可见畸残;约2万治愈残老者滞留在麻风病院(村)内。在某些地区,对麻风病的社会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麻风病的传播和流行是一个国家贫穷落后的重要标志。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彻底消除麻风病危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机制;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力争尽早消除麻风病的危害。

三、麻风病流行地区分类

按照近年麻风病患病率和发现率情况,将各省份划分为三类地区: 一类地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二类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陕西、甘肃、新疆;

三类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河南、青海、宁夏。

四、目标

(一)总目标。

到2015年,全国麻风病患者数量较2010年减少20%,全国以县(市)为单位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

到2020年,全国麻风病患者数量较2010年减少50%;98%以上的县(市)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新发现麻风病患者中2级畸残者控制在20%以内。

(二)工作指标。

2011-2020年期间,全国须保持以下指标:

——麻风病患者规则治疗率达到95%以上;

——麻风病患者开始联合化疗后2年内新发生畸残者控制在10%以内;

——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者年检查率达到95%以上;

——严重麻风病不良反应治疗率达到100%。

到2015年底和2020年底,一类地区麻风病患者早期发现率(延迟期在2年以内,且无可见性畸残者)分别达到70%和80%,二、三类地区分别达到60%和70%;一类地区新发现麻风病患者中2级畸残者分别控制在20%和17%以内,二、三类地区分别控制在25%和23%以内。到2020年底前,全国须达到以下指标:

——一类地区麻风病流行县(市)相关医疗卫生人员麻风病防治技能培训率达到90%,二类地区达到80%,三类地区达到70%;

——流行地区公众麻风病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麻风病密切接触者知晓率达到95%。

五、策略与措施

(一)早期发现病例,加强规范治疗。各地根据麻风病的流行情况,坚持主动发现与被动发现相结合,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残”等措施,最大限度发现患者,减少麻风病的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一、二类地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疫点调查、线索调查、密切接触者检查、治愈者复查、皮肤科筛查等措施,积极发现患者;三类地区要重点提高皮肤科麻风病诊断水平,避免误诊和漏诊。要加大重点地区病例筛查、治疗力度,落实麻风病病例发现激励机制,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发现和报告病例。对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要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及早发现并处理麻风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判愈。

(二)加强疫情监测,科学指导防控。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进行麻风病患者的登记、报告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加强以县(市)为基本登记报告单位的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耐药菌株、难治病例、流动人口发病情况等专项调查;加强疫情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为制订完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及早预防畸残,积极促进康复。加强针对麻风病患者和治愈者的畸残预防及康复教育,使其掌握眼、手、足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为麻风病患者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对有手术适应证者要及时实施手术矫治,并提供辅助器具和康复训练服务。对现症麻风病患者要定期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价,及早发现并正确处置神经炎和眼部损害等。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开展心理及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工作,为麻风病残疾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四)加强健教宣传,消除社会歧视。开展多种形式的麻风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要以“麻风病可防可治”为主旨,加强麻风

病日常宣传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集中宣传。进一步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和手段,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切实提升宣传效果,不断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知。各级政府领导和广大医务人员须以身作则,引导和带动社会公众转变观念,消除对麻风病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弘扬尊重和关爱麻风病患者的社会风尚,为患者主动就医、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密切合作,共同制订防治政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消除麻风病危害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共同做好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卫生部门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订麻风病防治规划、政策、策略和措施,将防治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内容,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麻风病防治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负责安排麻风病防治所需必要的工作经费。民政部门负责为符合条件的麻风病患者提供基本生活和医疗救助,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流浪乞讨麻风病患者救治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随着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公安部门负责依法打击侵害麻风病患者及家属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公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的监测与病例报告等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在麻风病流行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在医学院校相关课程中增加麻风病防治的内容;保障麻风病痊愈患者及麻风病患者子女公平享有入托、入学的权利。宣传、广电部门负责组织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残联负责为麻风病畸残者提供手术矫治、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并协助麻风病畸残者办理残疾证等工作。红十字会等其他有关部门协助开展麻风病患者的救助、慰问等关爱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完善麻风病防治机构和队伍能

力建设,麻风病防治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考虑建设规划,改善设施设备,提高防治能力。国家和省级主要负责制订、实施麻风病防治工作计划,重点开展技术指导、督导和评估等工作;市(州、地)级主要负责对所辖县(市)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县(市)级主要负责各项麻风病防治措施的落实,提供防治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开展患者发现、管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配备麻风病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测等相关工作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配备协助开展麻风病防治的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麻风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工作中的作用。卫生行政部门要在一类地区的县(市)级、二类地区的地(市)级和三类地区的省级设定点医疗机构,为伴有严重麻风反应、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患者的处理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各地要加强人才培养,利用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学术年会和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麻风病流行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防治培训,提高麻风病防治骨干的比例,建设一支精干的防治队伍,提升麻风病防治水平。要对一、二类地区综合医院的皮肤科及神经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开展全员培训,切实提高麻风病患者早期发现能力。加强麻风病防治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防治骨干的培养,提升麻风病防治业务能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措施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把麻风病防治相关工作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卫生、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确定防治工作重点和优先领域,统筹规划,合理使用,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执行,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将麻风病患者纳入相关保障制度中,降低患者疾病负担,体现对患者的关爱。

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改建后麻风病院(村)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麻风病院(村)居留人员的合法权益。改善麻风病院(村)居留人员的医疗、康复和生活水平,为麻风病现症患者提供良好的服

务。同时,进一步发挥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麻风病防治事业。

各地要提高麻风病防治人员的待遇,制订专门的工资、职称晋升政策,建立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防治人员的积极性。

(四)加强科学研究,拓展国际合作。鼓励科研能力较强的实验室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和复发等研究。坚持科学研究为防治服务的方针,选择新患者发现率在1/10万以上的麻风病高流行县(市),开展多菌型麻风病患者密切接触者利福平预防服药试点研究。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合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人员交流与科研合作,吸收、借鉴成功经验,提高我国麻风病防控水平。同时,要在国际社会广泛宣传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实践和取得的成就。

七、督导与评估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各地要根据本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本地区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二)加强督导和检查。各地要逐级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督导和检查工作,对行动计划中的工作指标、策略措施和保障措施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发现问题和困难,并及时解决,对督导和检查结果进行上报和反馈。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对有关地区落实行动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

麻风病相关知识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外周神经以及多菌型麻风(MB)的上呼吸道。麻风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和处理,可致严重的畸残。

主要预防控制措施有:

(一)人群预防

-即早发现、早治疗、防止传播、预防残疾。

-广泛卫生宣教,宣传麻风病的症状、早治早好、免费治疗,克服歧视、恐惧心理。在流行区做到家喻户晓。各地、各级医生应能发现疑似病例,作到不误诊、不漏诊。各级皮肤科医生有职责会诊。

(二)个体预防

对新病人的家属每年进行一次体查,看有无可疑症状,至少5年。对患者进行确珍后,立即开始规则性服MDT。利服平有极强的杀麻风菌作用,服用第一剂MDT三天内即可失去对他人的传染性。与此同时应对MB患者的鼻、口腔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

麻风菌的活力低于结核菌,无需特别防护和消毒。检查病人后仅需用肥皂流水洗手,污物焚烧或煮沸30分钟,衣物暴晒2小时。

(转自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第四篇:如何预防麻风病

如何预防麻风病

1.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者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如不早发现、早治疗,可造成眼、手、足的畸残。

2.麻风病可怕吗?

麻风虽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导致肢体残废和畸形,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群众常把它叫做“癞子病”,“鸡爪风”,“歪嘴风”等。并因此而遭受歧视和排斥,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

3.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麻风病属于哪类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麻风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4.麻风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一般认为,麻风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过的麻风患者,其中多菌型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多菌型患者的传播效率是少菌型患者的4-11倍。多菌型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发生麻风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5-10倍。

5.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一般来说有直接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染方式。直接接触传染是指与麻风病人长期密切接触,如同吃、同住而被感染的,这种传染的可能性较大;间接接触传染是指健康人使用过麻风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食具、生产工具等而被感染,但这种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6.麻风病传染方式有几种?

麻风病传染方式一般来说有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接触传染二种。

7.那种传染性大?

其中以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较大。

8.传染上麻风病要具备那些条件?

健康人感染麻风病,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同传染性麻风病人(或传染性麻风病人排出的麻风杆菌所污染的东西)长期密切接触。二是本人的皮肤有破溃,并且感染了麻风杆菌。三是机体对麻风杆菌抵抗力低下。三者缺一都不可能感染上麻风病。但主要决定于人体的抵抗力。

9.当前有疫苗预防麻风病吗?

当前麻风病尚无疫苗可用,尽早发现新病人并及时予以规则全程联合化疗是主要控制传播的措施。

10.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就是皮肤上出现各种皮疹,且伴有感觉丧失(麻木)干燥闭汗;或伴有外周神经干粗大。

11.麻风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吗?

不需要。现代对麻风病均采取社会防治措施,即在门诊、家庭接受治疗,不需要隔离。只要坚持服药,可以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很快即可治愈。

清凉峰镇卫生院

第五篇:麻风病知识

关于麻风病
1.什么是麻风病? 1.什么是麻风病?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也叫汉森氏病,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侵犯人体皮肤和周围神经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 染病。2.麻风病有哪些症状? 2.麻风病有哪些症状? 麻风病有哪些症状 麻风病主要症状分为皮肤症状和周围神经症状两种。皮损局部的麻木、闭汗、毛发脱落是麻 风病损害的主要特点。周围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以侵神经的粗大、疼痛、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或 运动神经障碍和肌肉萎缩等。如早期遇上不确定的皮肤疾病,应到相应的专业机构进行确诊。早期:白斑(皮损)中期:肌肉萎缩 晚期:爪形手,白内障,溃疡--骨髓炎--截肢 3.麻风病是怎样传播的确? 3.麻风病是怎样传播的确? 麻风病是怎样传播的确 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传染。4.麻风病的传染性有多大? 4.麻风病的传染性有多大? 麻风病的传染性有多大 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极低的传染病。95%的人对麻风杆菌具有免疫力,也就是说,不管如何 接触传染源都不会被传染。5.麻风病是传染病吗? 5.麻风病是传染病吗? 麻风病是传染病吗 不是,但麻风病人的家属有较高的易感性,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营养状 况有关,也可能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免疫力相对较低有关。6.麻风病能治愈吗? 6.麻风病能治愈吗? 麻风病能治愈吗 能。多种药物联合化疗(MDT)能够在 6-12 个月内完全治愈麻风病。通过 MDT 治疗,即使最 严重的病倒也会在几天到几个星期内推动传染性。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任何残疾的发 生。7.现在还有麻风病吗? 7.现在还有麻风病吗? 现在还有麻风病吗 到 2004 年全世界共有现症病人 45 多万例,08 年底中国有现症病人 6658 例,主要分布在云 南、四川、湖南、贵州和西藏等省份。目前全国有成千上万的治愈康复者生活在偏远的农村,过着与世隔绝、贫困和孤独的生活。从八十年代起,我国的新发现病人不再收治入院,而在 家中治疗。8.为什么社会对麻风病人和康复者存在如此大的歧视和偏见呢? 8.为什么社会对麻风病人和康复者存在如此大的歧视和偏见呢? 为什么社会对麻风病人和康复者存在如此大的歧视和偏见呢 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引起各种残疾,这是人们对麻 风病产生恐惧歧视的重要原因。对麻风病缺乏了解,或只停留在一些旧的错误的观念上也是 造成恐惧歧视的原因。9.宣传中常出现什么问题? 宣传中常出现什么问题? 宣传中常出现什么问题

NO.1 麻风病传染性很强----建国初期中国患病人数 52 万,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百

姓抵抗 力差,社会医疗水平低下,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麻风病的传染性与其它一些严重的传染病(如结核,乙肝等)相比还是很小的。NO.2 麻风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在麻风病人家庭中病人多发,病人在得到确诊和治疗前已 经与家庭成员长期密切接触,有些病人家属对麻风杆菌缺乏足够的免疫力,麻风病不是一个 遗传性疾病 NO.3 麻风病无法治愈--原发性: 直接导致组织反应 ◊ 手足角膜保护性感觉丧失,脱眉,睫毛脱落,爪形手,垂腕等。继发性:身体麻木部位损伤引起 ◊ 手足皲裂伤口,足底溃疡,手足指趾缺失,角膜溃疡,足 骨破坏等。麻风病一般不致命,但它会损害神经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误了治疗会给自己留下终身的 残疾!NO.4 和村里的老人接触会被传染--服药一星期,体内细菌可杀死 95%以上,患者基本失去 传染性,无需与家人社会隔离,可与之共同生活,从事他所应从事的工作。村里的老人已经 完全治愈,遗留的是后遗症,被传染的条件:长期接触未经治疗的现症患者+自身抵抗力低 下,

10.麻风病康复村管理政策 麻风病康复村管理政策 管理 皮防站 民政局(辅助 补贴钱:50~100 元/月实物:粮油衣物等 监控 村级医生培训,县级以上皮防站提供检查 治疗 新患者 保密 免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22775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