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变频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文档
《变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的配套教材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变频器原理及应用》,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简介,变频器的基本组成原理,电动机变频调速机械特性,变频器的控制方式,变频调速系统主要电器的选 用,变频器的操作、运行、安装、调试、维护及抗干扰,变频器在风机、水泵、中央空调、空气压缩机、提升机等方面的应用实例等。
二、前续课程
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系统,PLC编程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
三、学时分配
总学时为64学时,包括:理论课时48学时、实验课时16学时
四、理论课程内容:(48学时)
第1章: 概述 1.1 变频技术的发展 1.2 变频器的基本类型 1.3 变频器的应用
第2章: 电力电子器件 2.1 电力二极管(PD)2.2 晶闸管(SCR)
2.3 门极可关断(GTO)晶闸管 2.4 电力晶体管(GTR)
2.5 电力MOS场效应晶体管(P-MOSFET)2.6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2.7 MOS控制晶闸管(MCT)2.8 静电感应晶体管(SIT)2.9 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2.10 智能功率模块(IPM)
第3章: 交—直—交变频技术 3.1 整流电路 3.2 中间电路
3.3 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基本形式 3.4 电压型逆变电路 3.5 电流型逆变电路 3.6 SPWM控制技术
3.7 电流跟踪控制的PWM逆变器 3.8 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的PWM逆变器
第4章: 交—交变频技术 4.1 单相输出交—交变频电路 4.2 三相输出交—交变频电路 4.3 矩形波交—交变频
第5章: 电动机与拖动系统(系统简述)
第6章: 高(中)压变频器 6.1 高(中)压变频器概述 6.2 高(中)压变频器主电路结构
第7章: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 7.1 U/f控制
7.2 转差频率控制(SF控制)7.3 矢量控制(VC)7.4 直接转矩控制 7.5 单片机控制
第8章: 变频器系统的选择与操作 8.1 变频器的原理框图与接线端子 8.2 变频器的频率参数及预置 8.3 变频器的主要功能及预置 8.4 变频器的选择
8.5 变频调速系统的主电路及电器选择 8.6 变频器系统的控制电路 8.7 变频器的操作与运行 8.8 外接给定电路 8.9 变频器与PLC的连接 8.10 变频器“1控X”切换技术 8.11 变频器与PC的通信
第9章: 变频器的安装与维护(简述)
第10章: 变频器应用实例 10.1 变频调速技术在风机上的应用 10.2 空气压缩机的变频调速及应用 10.3 变频器在供水系统节能中的应用 10.4 中央空调的变频技术及应用 10.5 中压变频器在潜油电泵中的应用 10.6 矿用提升机变频调速系统 10.7 变频器在液态物料传输中的应用 10.8 龙门刨床的变频调速
五、实验内容(16学时)
实验
一、IPM(智能)模块认识与检测技能实验
实验
二、基础型交流变频实验
实验
三、单片机控制变频系统演示实验
实验
四、PLC控制变频系统演示实验
*实验
五、单片机控制直流无刷变频系统演示实验 注明:“*”为选择性实验
第二篇: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4学分,72学时,其中实验36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ERP的发展历史;ERP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模块;ERP项目的组织与实施;ERP软件的操作与使用;ERP案例研讨;ERP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和核心业务流程,通过ERP案例研讨以及体会ERP软件系统运作的过程,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间的关系,掌握ERP项目实施的关键决策因素和组织实施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中央电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其先修课为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1.了解ERP理论的形成(发展历史);
2.掌握ERP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掌握ERP框架及核心业务逻辑流程;
4.掌握ERP项目实施的关键决策因素和组织实施方法;
5.了解ERP软件的发展状况;
6.掌握ERP软件的一般操作方法;
7.了解ERP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集成思想。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本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建议采用在计算机教室(或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的教学形式,讲授、实验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保证上机机时不少于本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
3.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理解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学时为36。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章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合计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和网上教学。
1.文字教材:主要教学媒体。是本课程教与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对其他教学媒体起纽带作用,具有导学功能。
2.录像教材:辅媒体。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在面授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内容,是对文字教材的强化和补充。
3.IP课件:重难点辅导,实验指导,系统操作录屏。
4.CAI课件:弥补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缺乏互动性的弱点,立足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声、图、动画、视频、自测练习、案例演示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互动的,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
教学内容
第1篇:ERP概述
第2篇:ERP的基本原理
第3篇: ERP的实施与案例
ERP系统的实施
ERP实施案例
第4篇:ERP综合实验
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
采购与应付管理
生产管理
销售与应收管理
月底结账
授课学时
4 8 6 6 4 4
实验学时
6 8 6 8 36
5.网上教学:教学辅导、答疑、阶段性总结和复习等。
三、教学环节
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通过录像教材、IP、CAI课件等辅助教学媒体强化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并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ERP软件系统简单流程的操作方法。网上教学与教学进度同步,辅以办学试点单位教师的面授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四、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说明统一命题;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教学要求,地方电大组织实施。两种考核方式所占比例见本课程考核说明。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1篇 ERP概述
第1章 ERP的理论发展(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ERP理论的形成;
2.ERP的管理思想;
3.ERP软件市场及其应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ERP概念;
2.了解ERP发展历程;
3.理解ERP的核心管理思想;
4.了解ERP软件市场及其应用。
第2章 ERP系统的框架及流程(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ERP系统的总体框架;
2.ERP系统的业务流程;
3.ERP系统与相关系统的集成。
二、教学要求
1.掌握ERP系统的框架结构;
2.理解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
3.了解ERP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集成关系。
第2篇 ERP的基本原理
第3章 采购、销售、库存管理(8学时)
一、教学内容
1.采购、销售、库存管理概述;
2.ERP中的采购、销售、库存管理;
3.ERP系统中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的实现。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企业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管理思想;
2.理解ERP中的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原理;
3.掌握ERP系统中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应用技术;
4.理解信息化条件下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的基本模式;
5.掌握ERP系统处理采购、销售、库存日常业务。
第4章 生产管理(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生产管理概述;
2.ERP中的生产管理;
3.ERP系统中生产管理实现。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管理思想;
2.理解ERP中的生产管理原理;
3.掌握ERP系统中生产管理的基本模式;
4.掌握ERP系统处理生产管理日常业务。
第5章 财务管理(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财务管理概述;
2.ERP中的财务管理;
3.ERP系统中财务管理实现。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管理思想;
2.了解ERP中的财务管理原理;
3.理解ERP系统中财务核算业务基础流程;
4.理解ERP系统处理财务管理日常业务。
第3篇 ERP的实施与案例
第6章 ERP系统的实施(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ERP系统实施方法论;
2.ERP与BPR的关系;
3.ERP的选型。
二、教学要求
1.理解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关键因素及项目决策;
2.掌握ERP软件项目实施步骤;
3.了解BPR的原理及与ERP的关系;
4.了解ERP的选型原则。
第7章 ERP的实施案例(4学时)
一、教学内容
典型企业ERP实施案例。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企业在ERP实施中的总体设计方法;
2.理解在ERP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管理思想、基本原理的运用。
第4篇 综合实验
一、教学内容
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操作。
二、教学要求
1.理解ERP基本原理;
2.了解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理解ERP的业务流程思想;
3.了解ERP系统的集成思想和方法;
4.了解企业的主业务流程;
5.掌握ERP系统软件中的主要功能及其主要操作;
6.掌握ERP软件中的主业务流程。
实验1 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8学时)
一、实验内容
1.完成订单录入,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
2.单据包括:订单、工单和采购单。
二、实验要求
1.了解ERP系统中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之间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
2.理解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的主要作用与目的;
3.掌握订单录入、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生成的基本方法;
实验2 采购与应付管理(6学时)
一、实验内容
完成采购管理与应付管理的基本流程;
单据包括:采购单、进货单、应付凭单、付款单等。
二、实验要求
1.了解企业采购与应付的基本流程;
2.理解ERP系统中采购管理与应付管理之间的信息流程及单据特征;
3.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4.掌握采购单录入、进货单录入、应付凭单生成的基本方法。
实验3 生产管理(8学时)
一、实验内容
完成生产管理的基本流程;
单据包括:工单、工单工艺、投料单、领料单、转移单、入库单等。
二、实验要求
1.了解企业生产的基本流程;
2.理解ERP系统中生产管理(车间管理)信息流程及单据特征;
3.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4.掌握生产管理(车间管理)中各步骤中相应操作及单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4 销售与应收管理(6学时)
一、实验内容
完成销售管理与应付管理的基本流程;
单据包括:销货单、应收凭单、收款单等。
二、实验要求
1.了解企业销售与应收的基本流程;
2.理解ERP系统中销售管理与应收管理之间的信息流程及单据特征;
3.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4.掌握销货单录入、结账单录入、收款单录入的基本方法。
实验5 月底结账(8学时)
一、实验内容
完成期末结转及结账的基本流程;
期末结转主要包括:成本计算、月底存货结转、应收应付结转、自动分录、总账结转等;
期末结账主要包括:结账、生成财务报表。
二、实验要求
1.了解企业月底存货及账务结转的基本流程;
2.理解ERP系统中存货管理与自动分录、会计总账之间的信息流程及单据特征;
3.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4.掌握月底结账中的各项操作。
第三篇:PLC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PLC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Common electric control technique
编写人:蒋小辉
一、课程性质
专业平台课
二、适用专业
自动化
测控
电气传动
机械等
三、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讲课、实验和大量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低压电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以及可编程控制器的系统设计﹑编程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和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内容
(1)电磁式控制电器的工作原理
电磁式控制电器的组成 电弧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护措施
吸力特性、反力特性和剩磁特性及其相互配合 输入输出特性(2)常用电气控制技术
常用电气控制电路绘制原则 常用电气控制电路设计方法 电动机起动控制 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电动机制动控制
电动机循序控制和顺序控制(3)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基本工作原理
1(4)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编程
梯形图编程语言 可编程控制器的内存组织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指令和编程方法
2、正确理解的内容
有触点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 典型控制电路的分析、设计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存组织
可编程序控制器机器扫描周期和工作方式 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3、一般了解的内容
常用电器元件的图形文字符号定义、使用领域、使用方法等;可编程序控制、与传统控制线路的比较;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结构、配置等;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通信与网络
五、先修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型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原理及电机拖动
六、学时安排
总 学 时:48学时
讲课学时:24学时
实验学时:24学时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 常用低压电器(4学时)
1.1电器的基本知识 1.2接触器 1.3继电器 1.4开关电器 1.5熔断器 1.6主令电器
第二章 电气控制线路基础(4学时)
2.1电气控制线路图的图形、文字符号及绘制原则 2.2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2.3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2.4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线路 2.5电气控制线路的简单设计方法 第三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概述(2学时)
3.1 PLC的产生和定义 3.2 PLC的特点 3.3 PLC的应用和发展 3.4 PLC的分类 3.5 PLC的系统组成
3.6 PLC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区别 3.7 PLC的工作原理
3.8 PLC的编程语言和程序结构
第四章 S7-200系列PLC的硬件系统及内部资源(2学时)
4.1 概述
4.2 S7-200系列PLC的硬件系统
4.2 S7-200系列PLC的内部资源及寻址方式 第五章 PLC的基本指令及程序设计(4学时)
5.1 PLC的基本逻辑指令 5.2 PLC编程简单设计方法
第八章 PLC的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2学时)
8.1 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 8.2 S7-200的通信与网络 第九章 综合设计(2学时)
9.1 设计步骤及内容 9.2 综合设计实例
八、实验内容及要求
1、实验内容
可编程序控制器实验部分(24学时)1.1、硬件介绍与编程软件的使用(2学时)1.2、常规接线回路实验(6学时)主要内容:电动机启停实验(2学时)
电机正反转实验(2学时)
电源倒换实验(2学时)1.3、综合性实验(4学时)
主要内容:
交通信号灯控制实验(2学时)简易电梯控制实验(2学时)
2、实验平台
PLC实验部分采用沈飞电子与东北大学共同研制的“电工电子实验室PLC实验平台”
3、主要设备
SIEMENS S7-200 PLC及配套实验设备
4、实验要求
详见相关实验指导书
九、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暂定)
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王永华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吴中俊 黄永红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器与PLC控制技术.张万忠 刘明芹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1 采取实验的方法。
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这必须以建立概念、形成整体思路为基础。而且在上课时会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作业:鉴于本课程理论性强,是各专业课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与先行主要课联系紧密,因此作业量较大。根据情况适当增设课堂辅导及作业评述。
课后自学:鉴于学时数限制,同时为了培养锻炼学生自学能力,部分课程内容提出自学的要求和指导,布置同学自学。比如:课堂上讲解调频系统的发送和接收模型,带宽和信噪比的分析方法,课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调相系统的特性。
实验:单列实验课,可根据实验环境条件设置主要设计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详见《通信系统原理实验课》教学大纲。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南利平著
《通信系统简明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参考书:
樊昌信等著《通信原理》第五版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年1月
张辉 曹丽娜著
《通信原理学习指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7.课程计分
该课程满分100分,其中理论课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验占30%。
8.其它
此大纲随学生程度不同要求重点略有不同,并不断完善中。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一般模型、分类、性能指标;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信和通信系统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第三节 通信发展史 第三节 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信息的传输速率和差错率
第二章 预备知识(14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信号和系统的分类;掌握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的分析方法;掌握信息的定义与度量;信息速率与信道容量;掌握香农公式并了解其意义。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号与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确定信号的分析
现代通信系统周期信号的傅氏级数表示和非周期信号的傅氏积分; 几个简单且常用 的傅氏变换对及其互易性;信号与系统特征-卷积相关-维钠-辛钦定理。第三节 随机信号的分析
二维随机变量统计特征; 广义平稳特征、自相关函数与功率普特点; 高斯型白 噪声统计特征;理想白噪声机限带高斯白噪声特征;窄带高斯白噪声主要统计特征。
第四节 信道与噪声
信道的定义和模型;信道中的高斯白噪声。第五节 信息及其度量
消息所含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的定义及定性描述。
第三章
模拟线性调制(2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线性调制定义和常规调幅(AM)、双边带调制(DSB)、单边带调制(SSB)、残留边带调制(VSB)的基本概念及系统模型;了解线性调制和解调的一般模型及该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双边带调幅
常规调幅,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
第二节 单边带调制
利用滤波法和相移法形成单边带信号的方法,单边带信号的解调方法。
第三节 残留边带调制
残留边带的产生及解调原理。
第四节 线性调制和解调的一般模型 第五节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第四章模拟角调制(2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角度调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调频波、调相波基本概念,调频波、调相波频谱,带宽和功率计算),了解调角波的调制和解调方法,了解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情况,了解频分复用原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窄带角调制
窄带调频,窄带调相。
第三节 宽带调频
单频信号的宽带调频、双频及多频信号调频及周期信号的调频,任意限带信号调制时的频带宽度。
第四节 宽带调相
第五节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直接调频法和倍频法产生调频信号,相干和非相干方法进行解调。
第六节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非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第七节 频分复用
第五章
模拟信号的波形编码(1
4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取样定理,掌握量化方法及量化噪声的分析,掌握脉冲编码调制原理及语音PCM系统基带特点,了解增量调制、差分脉码调制(DPCM)和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的基本概念,并了解这几种调制的原理,了解时分复用原理PCM基群的帧结构。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脉冲编码调制(PCM)
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抽样定理,均匀量化,非均匀量化和线性PCM编码,对数量化及其折线近似,A律PCM编码原理第二节 差分脉码调制(DPCM)第三节 增量调制简单增量调制和自适应增量调制。第四节 时分复用(TDM)
三种复用方式,时分复用原理,PCM基群的帧结构。
差分脉码调制(DPCM)和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
第六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1
2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基带数字信号的码型、波形及功率谱特征,掌握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及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即奈氏第一准则,掌握 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特性;了解奈氏第二准则与部分响应系统及信道均衡原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二元码、三元码、多元码的概念及转换规则。
第二节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
从随机过程功率谱的原始定义出发分析数字基带信号的频域特性。
第三节 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波形
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条件,奈氏第一准则,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波形,升余弦滚降特性。
第四节 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第一类部分响应波形,部分响应系统的一般形式。第五节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多元码的差错率。第六节 扰码和解扰
m序列的产生和性质,扰码和解扰原理,m序列在误码测试中的应用。第七节 眼图 第八节 均衡
时域均衡原理,均衡器构成。
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6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幅移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基本概念及这几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的抗噪声性能;了解多进制数字调制的概念;了解最佳接收的概念。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进制数字调制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或BPSK),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
第二节 二进制数字调制的抗噪声性能
2ASK、2FSK、2PSK、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及其比较。
第三节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相关接收,匹配滤波器,最佳非相干接收以及最佳系统性能比较。
第四节 多进制数字调制
MASK、MPSK、MFSK以及MQAM、MSK等调制方式。
第八章
差错控制编码(6
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差错控制编码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几种简单编码的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掌握线性分组码、循环码的编码方法、纠错原理等;了解差错控制编码对系统性能的改善。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差错控制方式及编码分类,介绍几种简单的检错码,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方法、特点及检纠错原理。
第三节 循环码
循环码的特点及表达,编码及译码。
第四节 差错控制编码对系统性能的改善
(三)教研室:合肥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教研室
执笔人:段惠敏 系主任审核签名:
第五篇:《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中的地位
《审计学原理》是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审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之后。
2、课程的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因考虑到该课程为财会专业和审计专业共用,为避免与审计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重复,故本课程教学中重在讲授基本原理,对审计实务则基本不涉及。
3、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计划课内学时72,4学分。(注册视听生财会专业课内学时54,3学分)
4、教学媒体的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基本教材、学习指导书、电视录像。其中,基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学习指导书除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方法性的指导外,还配备一定量的习题,以强化学生对审计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电视录像主要是讲述该课程的重点、难点、思路和方法及运用,而不是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全面的讲授。
二、大纲本文
第一章 总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定义,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的对象和目的,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工作任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一、审计的涵义
审计的定义 审计关系人 审计的基本特征现代审计
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 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审计产生的原因 不同组织形态审计的产生社会主义时期的审计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审计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审计的重要发展 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一、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及其发展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二、审计目的
国家审计的目的 民间审计的目的 内部审计的目的 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作用与任务
一、审计的职能
经济监督 经济评价 经济鉴证
二、审计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的作用包括制约性和促进性作用。
三、审计任务
基本任务 具体任务
第二章 审计的分类与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掌握审计方法的涵义,熟练掌握审计的技术方法,了解审计方法的意义及选用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审计分类的标准很多。参照国际审计分类的惯例,结合我国经济类型和审计监督的特点,我国的审计分类有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按审计主体分类,按审计内容和目的分类,按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分类。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按审计范围分类,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按审计动机分类,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单位分类。
第二节 审计的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方法的涵义 研究审计方法的目的审计方法的选用要求。
二、审计的技术方法
审计的技术方法,一般由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两大类组成。
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顺序检查法有顺查法和逆查法 范围检查法有详查法和抽查法资料检查法有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和分析法。
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这类方法包括盘存法、调节法、观察法和鉴定法。
第三章 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和西方民间审计组织概况,掌握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素质要求、职业道德以及法律责任。了解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职责权限以及西方国家审计机关的概况,了解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职责、审计权限以及国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概况,了解西方民间审计人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机关
一、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
中央国家审计机关 地方国家审计机关
二、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
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 国家审计机关的具体职责国家审计机关职责的特殊规定
三、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
根据国家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有10项权限。
四、西方国家审计机关
西方国家审计机关的类型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第二节 民间审计组织
一、民间审计组织
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 民间审计组织的权限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性质和职责 会员 机构设置
第三节 内部审计机构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范围 内部审计机构领导与管理关系。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
内部审计有要求报送资料权,审核检查权,参加会议权,调查取证权,临时制止权,临时措施权,建议意见权,建议反映权。
四、内部审计机构管理
五、国外内部审计机构概况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机构 国际内部审计组织
第四节 审计人员
一、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三、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四、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西方民间审计人员
第四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独立审计准则,掌握国家审计准则,掌握审计依据的涵义、种类、特点及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了解审计准则的意义、基本内容及国际审计准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准则的意义和内容
一、审计准则的意义
审计准则的涵义审计准则的作用
二、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政府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实务准则。
三、国际审计准则
国际审计准则的概述 国际审计准则的构成 国际审计准则的内容
第二节 我国审计准则
一、国家审计准则
颁布人 背景 必要性 依据 适用范围 内容
二、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准则颁布与实施 独立审计准则的体系与内容
第三节 审计依据
一、审计依据的涵义
二、审计依据的种类
三、审计依据的特点
四、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
第五章 审计程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但第二节中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关内容要熟练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程序的概念
一、审计程序的涵义
二、审计程序的作用
第二节 审计准备阶段
一、明确审计任务,确定审计重点
二、编制审计计划
第三节 审计实施阶段
一、进驻被审计单位
二、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
三、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
四、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工作底稿 第四节 审计终结阶段
一、整理、评价审计证据
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三、正确处理期后事项
四、关注或有负债
五、撰写审计报告
六、审计行政应诉
七、后续审计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及审计证据的应用,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了解审计证据的涵义、特点及分类,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种类及其填制和审核。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证据的涵义与分类
一、审计证据的涵义
二、审计证据的特点
相关性、重要性、客观性与可靠性和足够性。
三、审计证据的分类 按证据形式、相关程度和来源渠道分类。
第二节 审计证据的形成过程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
收集审计证据的基本要求、收集方法
二、审计证据的鉴定
鉴定证据的作用 鉴定证据的内容 鉴定证据的方法
三、审计证据的综合
审计证据综合的作用 证据综合的方法
四、审计证据的应用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和种类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与作用
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 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种类
审计工作底稿按形式、职能、类别分类。
第四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规划要求
第五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填制与审核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填制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
第七章 内部控制的评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初评及符合性测试、总评。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及其作用,掌握内部控制的要素和种类,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及其审计步骤。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和作用
控制与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交流 监督
三、内部控制的种类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内部控制评审步骤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调查与描述
一、内部控制的调查
调查方法 内部控制的内容
二、内部控制描述
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
第三节 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
一、内部控制的初评
内部控制初评的概述 内部控制初评的内容
二、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的目的、内容 符合性测试的方法
三、内部控制的总评
依赖程度评价 内部控制总评的要点
第八章 审计抽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样本的设计与选取,熟练掌握评价抽样结果的步骤,分析样本误差以及总体误差的推断。掌握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发现抽样等属性抽样方法,掌握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了解审计抽样的定义和种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
一、审计抽样的涵义
二、审计抽样的种类
审计抽样的种类很多,通常按抽样决策的依据不同,可以将审计抽样划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按审计抽样所涉及的具体范围不同,可以将审计抽样划分为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第二节 样本的设计与选取
一、样本的设计
二、样本的选取
第三节 属性抽样
一、固定样本量抽样
二、停-走抽样
三、发现抽样
第四节 变量抽样
一、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二、差额估计抽样与比率估计抽样
第五节抽样结果的评价
一、评价抽样结果的步骤
二、分析样本误差
三、推断总体误差
四、重估抽样风险
五、形成审计结论
第九章 审计报告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报告的涵义、种类及作用,掌握国家审计报告及民间审计报告的内容与种类,掌握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了解管理建议书的有关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涵义、种类与作用
一、审计报告的涵义
二、审计报告的种类
1、按撰写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报告、民间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
2、按报告内容分为财政财务审计报告、财经法纪审计报告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
3、按审计报告的详略程度分为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
三、审计报告的作用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一、国家审计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二、民间审计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第三节 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
一、审计报告的一般编制步骤
二、审计报告的审定
第四节 管理建议书
一、管理建议书的意义
二、管理建议书的结构和内容
第十章 电算化系统审计
本章暂不作教学要求。
第一节 电算化系统概论
一、电算化系统基本概念
二、电算化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电算化系统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二、电算化系统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三、电算化系统审计的概念
四、电算化系统审计的意义
第三节 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其评审
一、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三、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
第四节 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
一、绕过计算机审计法
二、通过计算机审计法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