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点、线、面、体 教案 1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3.1.2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 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设计思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第二篇:《点、线、面》教案1
《点、线、面》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点线面在美术设计、创作中的作用,掌握简单的点线面组合。运用点线面知识进行风景写生练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习点线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点线面的写生练习。
教学难点:
理解点线面在美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创作出富有节奏感的作品。
教学准备:
写生工具。
教学课件,相关知识资料。
作业要求:
用点线面为元素创作一幅富有节奏感的风景写生画。
用毛线、碎纸片、火柴、纽扣、筷子、铅笔、橡皮、尺子、大小树叶、小石子、黄豆、绿豆、绳、彩带等等生活、学习材料进行点线面的排列。
一张片子,不管内容多么复杂或简单,它内在的构图要素还是点、线、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是什么?点(板书:点)用尺画:如果画一串点,就是什么?线,虚线。(板书:线)
谁还会画别的样子的线?请几位同学画各种线(直线、曲线、浪线……)。继续画:一条线连接起来就成了什么?(圆形)三条线连接起来就是什么?(三角形)你还会用线画别的形状吗?请同学画各种形。这些形状都是一块一块的,我们称为:面(板书:面)
二、学习新课: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点线面,我们来找找看——
①、同学例举身边的点线面,老师可以不断提示:同学们的衣服,教室里的窗,黑板报…… ②、不仅在教室,我们的家里,也处处是点线面。不信,你来看——(欣赏两幅家装照片,找找里面的点线面。)初步理解:点线面是相对的。③、在广阔的大自然,点线面也是触目可及的——
(欣赏自然风景,找找里面的点线面。)进一步理解点线面的相对性。
原来,点线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也离不开点线面。点线面是绘画、设计中的基本元素。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大师的绘画作品,请大家来找找作品里的点线面。出示一组康丁斯基的代表作品,请同学来找找作品里的点线面。总结:看,大师用看似简单的点线面,构成了这么缤纷多姿的画面!
从前面的照片以及大师的作品来看,点线面好象是三个亲密的好朋友。每幅图里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亲密无间却又性格不同。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图,来一起分析一下它们的性格到底不同在哪里。
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并板书:活泼的(点)、洒脱的(线)、稳重的(面)。三个好朋友,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点线面组图。)
看,就是这么简单的点线面,却组成了这么富有韵律、富有动感的画面!
三、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点线面知识,参考窗外的风景,写生与添加、创作相结合,画一幅有趣的点线面画面。
四、学生作业,老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展示:做好作业的同学,可以自由参观别人的作品,互相评论。
六、延伸:生活中找找身边的点线面,找到自己喜欢的画面,下节课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来。
第三篇:点 线 面
点 线 面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
[智育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
[素质发展目标]: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恰当地运用点、线、面的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欣赏图片来感悟点线面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2.引: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画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们快去看看!
3.旁白:看!舞台的布幕徐徐拉开了。第一场表演是„„。
4.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5.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引: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
设问: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怎样?
2.设问:当我们在近处看地球时,它显得怎样? 动画课件 直观地了解点、线、面的知识。
3.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我们还能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4.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三.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1.教师: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进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画面粘贴固定。我们将对作业分别评出:创新奖、制作奖、评价奖。
2.各类废弃物品。
3.几何形的彩色卡纸。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活跃学习气氛.四.作业评价
引: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
作业展示板。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五.拓展
1.欣赏:名师名画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B.凡高----《向日葵》《抽象画》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2.日常用品A.《时钟》B.《自行车》C.《雨伞》D.《建筑物》扩展学生的视野。
3.儿歌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巩固课堂知识。
教学反思:
《点线面》,促使学生在身边、家里、社会中寻找点线面,寻找魅力,体验环境中蕴涵的艺术美,感受生活。在1—2年级,对学生的要求偏重于从接触身边的美术作品和走到自然之中,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对欣赏活动的兴趣。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而不要求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像构图、肌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名词和术语,以及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这类较为复杂的活动,一般不要学生过早地接触。
第四篇:《点、线、面》教案2
《点、线、面》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方面: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知识方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能力方面: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在涂鸦版中给实物设计图样和花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难点:恰当地运用点、线、面的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动画演示点线面变化过程(点的连续形成线,线的紧密排列、点的密集形成面),帮助学生理解点、线、面之间的变化关系。
2、点、线、面如同魔术师,它们还有很多的变身。想想它们还能变成什么样子? 师生交流:点、线、面分成规则的和不规则的两大类。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点、线面给你的感受怎样?
二:学生浏览网站,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的美感
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操作简便,交互性及整体性强。学生可以随意调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形成一个自主的学习过程和环境。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网站提供五类图片:动物、植物、风景、建筑、生活应用。学生浏览网站,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的美感。找找生活和自然中的点、线、面的例子。找到相应的图片直接复制,然后提交到相应的栏目。三:教师做操作示范
学习检查:师生共同浏览学生提交的内容。请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图片,哪些地方可以看作是点、线、面。
通过图形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点、线、面不是绝对的。出示一张蝴蝶的图片,说说翅膀的灰色形状是点还是面? 学生可能会有异议。(有的说是点、有的说是面)
继续出示两张图片,将蝴蝶翅膀的灰色形状放在不同的背景中,一张可以看成是点,一张可以看成是面)师小结:
点、线、面组成了丰富的形象世界,也是一切造型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用点、线、面画出我们想画的任何东西。四: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欣赏点线面的作品,感受艺术可以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师生探讨作品主要用了什么造型元素。从大师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可以表现情感。从学生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可以表现、美化生活。通过作品的欣赏,请学生谈谈点、线、面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五:提出作业要求
用点、线、面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老师准备办一个小小的网上拍卖会,里面有一些物品(衣服、手套、茶杯、盘子),先请大家给它们设计花纹。然后我们在网上进行公开竞拍。1 进入小小拍卖会 选择感兴趣的物品,进行设计 可以单独运用点、线、面设计,也可以综合运用点线面设计。设计花纹的要求:可以画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是装饰的花纹。设计时间12分钟 5 设计完成后,保存上传,进行网上竟拍。时间2分钟 每位学生可以尽量多的参与每个商品的拍卖。同一货物拍卖最高价格:5个金币 电脑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在纸上画一幅画,同样进行公开竟拍。六:作品展示和评价
师生交流,说说你为什么愿意竟拍这个商品?
根据学生网上竞拍的结果,评选出优秀设计师,教师对他进行采访。请优秀设计师说说设计意图和感受。七:课后延伸
课后后可以用记号笔给自己的物品设计点线面的装饰花纹。
第五篇:《点、线、面、体》教学设计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从运动的角度理解体、面、线、点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点、线、面、体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形象思维能力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和转化的思想.
(3)用点、线、面、体这些基本的数学图形来初步描述、理解、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图形世界,为今后对图形世界的研究打下基础.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培养其研究的意识,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2.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学生的认知难点是理解从运动角度看点、线、面、体的关系,突破方法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用课件演示实验辅助学生理解,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分析例子中点、线、面、体分别指什么,来突破难点.
3.例、习题的意图:
教材114页观察,使学生通过主动观察、触摸、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特征.
教材115页练习,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平的面和曲的面,理解面分为两种:平面和曲面.
例1(补充题),学生动手画线,体验“点动成线”过程,能促进对知识的发现、理解、信服.
例2(补充题),课件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线动成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3(补充题),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演示课件实验,都能促进新知的发现,课件实验是对学生动手实验的完善、补充,能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和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师请学生设计实验: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练习(补充题)1、2、3,生活中大量的事例使学生看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她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感受到数学的美、实用.并进一步促进对新知的理解,应用.请学生明确每个例子中“点”(“线”、“面”)是什么,是为了使学生正确的举例,明确点动成的“线”、线动成的“面”、面动成的“体”应理解为运动痕迹(轨迹).
练习5(补充题),借助实际应用问题来巩固“线动成面”.
教材116页思考,通过实例说明“点”是没有大小的,它是抽象后的概念. 例4(补充题),借助集合的思想思考问题,借助实际生活实例感受几何图形的构成,认识到“点”是构成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发展几何直觉.
教材116页练习意图:使学生形象地感知面动成体,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新课引入: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展示一组图片(图片里面既有各种立体图形,又有“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生活中的原型),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回答问题:
①图片里有哪些立体图形?
②这些立体图形有点、线、面吗?请指出来.
一组精彩的图片,创造愉悦的氛围.从其中找出立体图形和“点”、“线”、“面”,使学生看到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复习,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观察模型,回答问题:
请学生观察触摸自制的立体图形模型,提问: ①这些体由什么围成?面有几种?
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什么?线可分为几类?
学生通过亲手触摸、观察、比较,直观地感知点、线、面、体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能启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研究的意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三、例题讲解:
例1(补充题):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用圆规画一个圆,回答点运动起来能形成什么?
点动成线
例2(补充题):教师演示“线动成面”课件(线动形成平面、曲面),请学生观察课件(图
1、图2为其中两个课件),回答:线运动能形成什么?
图1 图2 课件中,线运动生成的有平面、曲面,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小组讨论,总结出:线动成面,面分为两种:平面和曲面.
例3(补充题):直角三角板饶它的一直角边旋转,长方形饶着它的一边旋转分别形成了什么图形?分析上述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再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让学生动手转一转. 分别得到圆锥和圆柱. 结论:面动成体 设计实验,如:用一枚硬币实现“面动成体”,学生将硬币立起来,饶中轴线快速旋转;也可将一摞硬币摞起来.
观察(教材116页)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互相纠正、补充、启发.认识到点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大小,在地图上表示一个地方的位置.
例4(补充题):观察课件展示的图片(图3),你认为构成几何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
图3 学生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四、随堂练习:
1(补充题):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的例子,并分析每个例子中点是什么,“线”是什么.线能分成几种?
例子:节日礼花的奔放,流星划过天空,飞机尾部的烟雾,雨丝,缝纫机针走线,雪地上长长的脚印等
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2(补充题):举出生活中“线动成面”的例子,并分析每个例子中“线”是什么,“面”是什么.
实例:汽车雨刷在挡风玻璃上运动,孙悟空挥舞金箍棒,挥舞起来的跳绳,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用刷子刷墙,用刀切豆腐,钟表盘上分针时针的运动等.
3(补充题):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并分析每个例子中“面”是什么,“体”是什么.
例子:风扇转动,一摞作业本,旋转门旋转起来,等. 4(补充题)、下面的例子不是点动成线的是()A、用笔在纸上写字 B、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 C、节日美丽的焰火 D、汽车的雨刷的运动 答案:D 5(补充题)、小明用擦玻璃器在玻璃上从左往右擦出一块长方形的痕迹,若擦玻璃器的宽为20cm,玻璃器移动的长度为10cm,则长方形痕迹的面积为()
A、4cm2 B、100cm2 C、200cm2 D、150cm2 答案:C
6、教材116页练习可让学生先凭想象做,在动手实验验证.
五、课后练习
1、收集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实物模型,进行小组讨论;
2、研究有关“线”的知识.
3、区目标检测的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