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的收割人教案-教学教案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
(3)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⒊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相同处:(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不同处:(1)从写作内容看,《孤》侧重于抒情,《观》侧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3)表现手法不同。《孤》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⒋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黄杲忻译)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1] [1]
第二篇:高二语文培优教案:03祖国 孤独的收割人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了解莱蒙托夫 2.了解华兹华斯
3.了解莱蒙托夫,华兹华斯各自不同的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
(二)学习指导 1.了解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出身于贵族家庭,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一八三四年入骠骑兵团服役。他在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受到普希金和拜伦的影响。一八三七年普希金遇害,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激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一八四一年他在一次决斗中被害。
莱蒙托夫的青年时期,正是十二月党人失败后俄国反动势力猖獗,一部分群众情绪低落的时期,这对他有极大影响。他的诗歌浸透着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同时又流露出一种孤独、伤感和绝望的情绪;《孤帆》(1832)便是一例。这反映出,在贵族革命阶段,进步贵族一方面憎恶现实,另一方面又远离人民,看不到变革社会的力量。因而陷入悲观的境地。《诗人之死》直接抨击沙皇及其宠臣们,诗人直呼他们为“扼杀‘自由’、‘天才’和‘光荣’的刽子手”。一八三八年所写的《沉思》,对贵族青年的冷漠怯懦的生活态度进行了谴责。莱蒙托夫在他的后期抒情诗中,已开始认识到两个对立着的俄国。从一八四一年所写的《别了,满目疮痍的俄国》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老爷的”俄国无比憎恨。
总的说来,莱蒙托夫的作品渗透着对封建农奴制俄国的不满和抗议,从艺术方面看,他是继普希金之后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他的创作中,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兼而有之。
2.写作背景: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立场的人对爱国主义有不同的理解。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3.诵读提示:
这两首是外国诗歌,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要想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若就民族性格而言,俄国人比较容易激动,而英国人比较平和;但若就写诗而言,没有激情则无论何种性格的人都是写不出来的。反复诵读这两首诗,并仔细品味诗人激情的表现方式有怎样的特点。
《祖国》的诗句节奏有变化,长短交错,原文即是如此(短者4音步,长者7音步),译文忠实地体现了它的这个特点,但由于语种不同,不能机械地照搬,都按4至6拍处理,例如:“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都——不能——激起——我心中——慰藉的——幻梦”诗的开头(前6行)是诗人愤怒地斥责沙皇御用文人的反动论点:中间写的是诗人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最后8行写俄罗斯纯朴的民风,表现了诗人和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朗读时要注意诗人情绪上的变化。
4.诗歌分析:
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说理。诗人以坚定雄辩的言辞驳斥了统治阶级所夸耀的那种虚假的、表面的爱国主义。“鲜血换来的光荣”指的是沙皇帝国抵御外族侵略或向外扩张的战绩,也可指沙皇政府在镇压国内外人民的起义方面犯下的累累罪行;“虔信”指的是百姓对沙皇的温顺和崇拜,也可指地主阶级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远古的珍贵传说”指的是沙皇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的东正教的传说。这些都使莱蒙托夫漠然置之,无动于衷。
第二部分是写景。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却描绘了俄罗斯最普通的森林、草原、河流、小路、荒村、野火。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景色有些凄清冷落。那苍茫的夜色,那广漠的草原,那风中摇曳的森林,那荒村抖颤的灯火,仿佛都笼上一层阴郁惆怅的色彩,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节诗的后半部分,情调骤变,豁然开朗起来。那丰收的谷物,那农家茅屋温暖的灯火,还有淳朴农民无拘无束的谈笑,都给诗人带来无限喜悦和慰藉。尤其是节日夜晚,和农民的欢快畅饮,纵情狂舞,更使诗人青春焕发。
5.鉴赏要点:
(1)诗人对祖国的复杂感情
在《祖国》一诗中,诗人对俄罗斯大地和人民表现了热烈而深厚的爱,但从自然景物和民风的描写中也映照出了俄国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贫穷。这种矛盾的感情,正如比他稍晚的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
“你又贫弱,又富足,你又强壮,又孱弱。
——俄罗斯母亲呀!”(引自《在俄罗斯谁生活得好》)
在封建农奴制桎梏下的俄罗斯祖国,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优美富饶的大自然和淳朴乐观的俄罗斯人民是可爱的,而沙皇专制暴政给祖国带来的贫穷、落后和灾难却是可憎的。这种复杂的矛盾情感,是黑暗年月一个正直爱国诗人所常有的。
(2)风景、民俗描写。
《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辽阔的森林草原,奔涌的大河,同幽静的村落小路,闪光的白桦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再轻轻抹上一层薄雾轻烟,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充满浓郁的诗意。诗的后半部分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画,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使读者的视、听、嗅觉都得到愉快的享受。在这首短诗里,我们不但能看到草原、村落、农舍、灯光,听到林涛的呼啸、激浪的澎湃和农人的欢颜笑语,还仿佛能闻到谷茬焚烧后青烟的气味和农家醇酒的醉人芳香。
6.华兹华斯与《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这首诗据说就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7.诵读提示:
这首诗的标题,英文是“The Solitary Reaper”,中文有多种译法。“孤独的割麦女”(飞白译)“孤独的刈女”“孤独的收割者”等等,从中可以窥见诗难译之一斑。全诗八行一节,共四节,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诗人在这里选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自然的语言,其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变换的句式、自然律动的情绪,给诗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孤独的收割人》原文的诗句节奏除个别有变化外,基本上是整齐的,都是4音步,译文保持了这个特点,一般都按4拍处理,例如: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译文将原文多次换韵改为一韵到底,更便于我们朗读,一定要把韵脚读得清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8.鉴赏要点:
(1)委婉而强烈的感情表达 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在这首饱含真情、激情荡漾的诗中,他为读者真实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劳动者的形象。然而诗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深刻地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引起人们的思考。
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女郎在湖区的山间收割。她收割什么?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告诉。„„姑娘美丽的身影与周围美丽的湖光山色交织成的画面令人心动„„更令人心灵震颤的是姑娘那哀婉动听的美妙歌声,沁人心脾,使人惆怅、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节诗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反衬姑娘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寒冷苍凉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是它们比起姑娘的清唱却大为逊色。在这里华兹华斯通过富于内涵的自然景观和朴素的日常生活,以含蓄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诗歌给心灵孤独的人们以精神的慰藉,使他们在迷失航线的时候找到引路的灯塔,重新回到温暖的人间,带给人们力量和信心,这正是艺术的感染力所在。
在诗的第三小节里作者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刈麦女歌声的内容:是唱那往昔的伤心事,无尽的战乱,还是“通俗的小曲”,叙说已经发生的故事还是将要出现的?这里,华兹华斯以疑问句的形式暗示抒情主人公对歌词的猜测。
第四节是诗人的抒情:他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心头长留。为什么一曲悲歌能让诗人如痴如醉?也许因为英国人是伤感的民族?也许因为悲哀比欢乐更能打动人心?也许悲哀的曲调与诗人悲哀的心情暗合?
(2)关于歌声的描写:
《孤独的收割人》中关于歌声的描写十分动人,首先指出这歌声的色调是“凄凉”的,又用“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表现音的流动状态,接着诗人描绘了这歌声引起了他的想象,并细致地勾勒出两幅图景:一幅是“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时,听到了夜莺的啼啭;另一幅是“在遥远的赫伯利群岛”,在“海上辽阔的沉寂”中,传来了杜鹃的报春之声。这两幅图景生动地说明这歌声能给人带来慰藉、喜悦、温暖和希望。循此继进,诗人又写了一连串的猜想,想她所歌唱的内容,来证实他所感受到歌声的色调。这种从多种角度来描写一件事物的方式,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很值得品味。
诗人这样来描写这位高原姑娘的歌声究竟用意何在呢?很可能是:姑娘用歌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凄凉感,却给他人带来了美感。审美不常常是从悲剧开始的么?
(三)例题精讲: 1.例题: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与《孤独的收割人》作比较,看看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多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分析及解:
《孤独的收割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加上诗人的想象,着重发掘一个正在收割的孤独的农村姑娘的内心世界。以发掘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正是由华兹华斯开创的。这首诗写得很含蓄,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观刈麦》是中国古典的悯农诗;主题较为明确。诗歌将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而且不仅写了事,还写了内心世界,包括诗人的内心和劳动人民的内心。白居易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的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委婉,用心良苦,但主旨是明确的。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1.基础性训练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 慰藉()颤()抖 镶嵌()....憩()息 啼啭()屏()息 深邃()....疲惫().(2)文学常识填空
①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意大利的,他的代表作是。
②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是俄国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是诗体小说。
③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诗歌,是作者花了60年时间创作成功的。
④拜伦和雪莱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诗体小说 ;雪莱的代表作是 和。
⑤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为了控诉沙皇和上流社会杀害普希金的罪行而作的诗,被高尔基誉为“俄国诗歌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诗”,他还写有著名长篇小说。
(3)阅读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回答问题: ①作者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为什么是“奇异的爱情”?
②第二节中诗人描绘了一系列的意象,表达了极其丰富的爱国之情,请分类说明:
A.草原,森林,河水
B.小路,夜色,宿地,灯火,轻烟,白桦
C.打谷场,草房,小窗,节日夜晚,农人笑谈和舞蹈。2.提高性训练题:
(1)下面是《孤独的收割人》第1段的原文,试据你的理解将它译成中文,然后跟课文对照并回答问题。
The Solitary Reaper William Wordsworth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 or gently pass!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O listen!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生词表
reap [rip] v.收割 vale n.谷(文学用语)
behold v.看(文学用语)profound [prə’faund] adj.深的 yon = yonder adj.& adv.那边 overflow [‚əuvə′fləu] v.流过,溢出 lass [læs] n.少女 ①译文: ②译成中文时,哪个地方你能翻译得更准确些。
(二)能力训练点拨与解答
1.(1)qián jiâ chàn qiàn qì zhuàn bǐng suì bâi(2)①但丁《神曲》 ②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③《浮士德》
④《唐璜》 《西风颂》 《云雀》
⑤《诗人之死》 《当代英雄》
(3)①作者的爱国主义与沙皇统治者宣扬的所谓“爱国”截然不同。作者爱的是祖国的美丽山河和勤劳勇敢的人民。②A 由衷的赞美,让人顿生豪迈之情。B 这是另一景致,在赞美的同时又包含着忧郁之情。C 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广大人民的热爱。
2.(1)①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你停下来(不要惊动她)
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②“Stop here, or gently pass”是诗人向读者(假定此刻在场)发出的祈请,跟第1行的Behold和第7行的Listen用的都是命令式(第二人称),意思是,你停下来(不要惊动她),或者轻轻地(从她身旁)走过去。
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
孤独之旅教学教案
授课人:姜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第四篇:大家要做收割人
各位弟兄姐妹们
圣诞聚会真高兴
唱歌跳舞荣耀神
好欢欣
主的降临实在近
预备灯油很要紧
切切警醒等候神
要警醒
救主恩典何等深
我们要做报恩人
努力做工事奉神
很要紧
多奉献、多探访
到处去把福音传
抢救灵魂归向神
快救人
同心合意最要紧
一切患难凭信心
一切工作要耐心
多读经
不怕环境不看人
谨慎自守顶要紧
仰望主、事奉神
生命长进
你叫人、我背凳
你看望、我帮忙
你领祷、我讲道
讲得好
放下重担得清心
主的道路要跑尽
发光作盐顶要紧
荣耀神
主的恩典何等深
我们要作报恩人
把主的话藏在心
合:大家要做收割人!
收-割-人!
第五篇:孤独之旅情境教学教案
《孤独之旅》情境教学教案
梁山县韩垓镇初级中学“情景教学”课题组
齐惠
• 教学目标:
1、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2、品味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
1.标题的含义
2.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长:一课时
•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启发式教学
•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课前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心理吗?当觉得父母唠叨时,我们希望早日长大;当看着网吧“18岁以下禁止入内”的告示时,我们盼望马上长大;当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时,我们渴望快点长大。可是,怎样才算真正的长大呢?成长旅途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曹文轩在少年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感悟孤独与成长。
二、活动任务
(一)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
(二)品味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三、活动过程
• 活动一:快速浏览文本,感知故事。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结合小说三要素概括)
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 活动二:品人物语言,走孤独之旅; •
听孤独心声,说孤独人物。•
1、赏析杜小康的语言
师: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生读课文,勾画人物语言。)(课件展示。)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师:请一位同学都出这四句话。(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
2、老师以赏析第一句话为例,教授赏析语言的方法。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师:请同学们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生读。)
师: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哪一段交代了原因? 生1:因为他家由富变穷了。课文第1段。
师:这段中哪一个词鲜明地表达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生2:“只好”写出了杜小康无奈的态度。
师:杜小康无可奈何和父亲踏上了放鸭的旅程,当他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 生3:他非常害怕。生4:非常恐惧。
师:为什么害怕、恐惧呢?
生5:因为他要离开疼爱她的妈妈,离开熟悉的朋友、学校。师:的确如此。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孤独的感受吗?(设置情境)生1:初一刚开学,我又第一次住校,周围是陌生的环境,没有熟识的朋友,父母又不在身边,我觉得很孤独。
生2:父母出去旅游了,我自己留在家里,那几天每天放学回到家我都觉得很孤独。
师:你们那时的心情就和杜小康此时的心情有几分相似。杜小康以前可不简单,你们知道放鸭之前杜小康的生活情形吗?昨天老师了解到咱班有几位同学看过《草房子》,谁来介绍一下放鸭之前杜小康的情况。
(一生介绍。)
师:你的确是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小说中这样写到——(课件展示。设置语言情境)
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
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2、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
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3、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4、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师: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生:(众)不愿意。
师:于是他对父亲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师范读,生自由读。创设语言意境)师:我们从这句话中看出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生2:一个不懂事、任性、爱撒娇的杜小康。生3: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师: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小组合作探究)•
3、品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后三句话。
• 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 • 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一个懂点事的杜小康。
一个在逐渐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
一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要面对困
难的杜小康。• 第三句话呢,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 一个成熟的杜小康。
一个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杜小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 文中其实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成熟。请同学们找出刚到达芦荡,鸭群被刮散后杜小康父子的表现,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
• 刚到芦荡时,杜小康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肯入睡。•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定。• 鸭群被刮散后,“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 师:第四句话,你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 一个收获喜悦的杜小康。一个激动的杜小康。
• 师小结:简单的四句话,我们读出了故事的情节,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小康的性格由不成熟到成熟。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是长大呢?
• 活动三:悟孤独与成长,塑坚强自我。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
2、是什么促使杜小康长大?(孤独)
• 孤独的内涵
• “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1)背井离乡的痛苦寂寞。•(2)情感世界的孤独。•(3)对自然环境的恐惧。•(4)对前途的恐惧。
3、结合杜小康的成长,谈收获与启示。
• 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 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要敢于面对磨难、孤独,磨难造就人。• 人定胜天
• 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活动四:探究质疑,拓展提升
1、你还有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杜小康是在孤独中成长的,你的成长经历怎样?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我在____ ____中成长”为话题说一段话(设置情境,.创设想象)
五、小结全文。
同学们,人的一生成长时刻进行,孤独如影随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倘若你正遭遇孤独,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忍受孤独,面对孤独,享受孤独,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播放音乐《挥着翅膀的女孩》渲染美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
失学离家
茫然恐惧
不成熟 芦荡安家
害怕孤独
逐渐成熟 雨夜寻鸭
平静
成熟 少年长大
惊喜
收获
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