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观经济学入门[推荐]
微观经济学入门——07年春季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十七讲 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及其影响
1.1外部效应的定义
一般说来,如果某人或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那么这种危害或利益称为外部效应。
1.2 存在条件
当个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的成本或利益不一致时,对于个人是最优的决策就不是社会的最优决策,此时就存在着外部效应。
1.3 外部效应的影响(1)造纸厂的污染
造纸厂不考虑污染的成本,其自家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因此,造纸厂所决定的最优产量就会高于社会的最优产量。如图17.1所示:造纸厂的产量QP高于社会理想产量QS。
(2)造纸厂附近的居民怎么办? 正外部效应?
造成实际产量QP低于社会理想产量QS。类似于图17.1,作图说明。
(3)结论:
在有负外部效应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导致生产或消费过多。在有正外部效应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导致生产或消费不足。
2.针对外部效应影响的对策
两种思路:主张政府干预的人,推崇自由市场的人 微观经济学入门——07年春季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1 税收和补贴(1)原理:
使得个人的成本与收益与社会的成本和收益一致。这样市场就能够达到效率配置。(2)污染的例子:
如图17.2,继续图17.1的分析:政府对造纸行业征收污染税,每单位纸产量缴税t元。此时的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从而使Qt恰好等于社会理想产量QS。(3)教育的例子:
如图17.3所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实际的教育均衡数量QP低于社会的理想数量QS。政府对教育的补贴降低了个人的教育成本,此时,私人教育的最优数量提高到了Qb。
2.2 污染标准
(1)一个问题:两家造纸工厂A和B,每天各排出污物3吨。政府决定降低三分之一的排污量。清除第一吨和第二吨污物的成本,对A厂分别是3000元,4000元;对B厂,其成本分别是5000元,6000元。现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一刀切方案。
A、B两厂各减少一吨污染物。则A、B的成本以及社会成本各是多少? 第二种方案:区别对待方案。
要求除污成本较低的A厂减少两吨的污染物,则A的成本以及社会成本各是多少? 问:
①两种方案,对整个社会来说哪种成本更低?对A、B厂来说呢?
②现在如果A、B两厂同属一家公司,则该公司会选择两方案中的哪一个?
③现有经济学家建议引进市场机制,建立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即,让政府给每个工厂各颁发2张排污许可证,每张许可证允许工厂排放一吨污物。此时社会的排污量是多少? 政府还允许排污许可证自由买卖。则A、B两厂之间会有交易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交易?如果没有,为什么?请对结果做出评价?
2.3 外部效应内部化
(1)上游的造纸厂和下游的养鱼场
假设造纸和养鱼两个行业都是完全竞争的,纸的市场价格为60,鱼的市场价格为42。造成厂和养鱼场的成本函数分别为:C1x2,C2y2xy,其中x和y分别表示纸和鱼的产量。微观经济学入门——07年春季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问:
①两个成本函数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 ②若造纸厂和渔场各为独立企业时,纸和鱼的产量各是多少?各自利润数量以及总利润呢? ③当造纸厂和渔场属于同一业主时,纸和鱼的产量又各是多少?此时的总利润数量? ④前面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好?为什么?由此判断,两厂是否可能合并?
(2)结论和启发
上面的例子表明:外部效应的内部化,使公司必须考试外部效应,协调各项决策。这种协调进而会带来Pareto改进。
3.产权的界定和科斯定理
养蜂场和果园?
3.1 科斯定理
(1)科斯定理:
如果产权是明确定义的,如果协商是毫无成本的;那么,在有外部效应的市场上,交易双方总能通过协商达到某一帕累托最优配置,不管产权划归哪一方。
(2)理解科斯定理1:造纸厂和养鱼场的例子。
——假定法律规定渔场有权享用不受污染的河水,能否达到Pareto最优配置?
首先,思考以下两种方案,何者为Pareto较优分配?
方案1:渔场禁止任何污染,造纸厂关闭。此时,渔场实现的最大化利润是多少?
方案2:渔场让造纸厂生产不超过24单位的纸张,并向它征收500元的污染赔偿费。在此安排下,两者各自的最大化利润又是多少? 比较两种方案,哪一个是Pareto 较优安排?
另外,再看方案3:
若造纸厂进一步建议让它生产26单位的纸,并答应向渔场缴付518元赔偿费。这时,渔场的最优产量和总收益是多少?此时,造纸厂的净收益是多少?三种方案何者为Pareto最优?
——假定法律规定造纸厂有权污染河水,则能否达到Pareto最优配置?
方案1:如果造纸厂对污染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其产量和利润为多少?渔场的情况呢? 方案2:如果渔场提议,如果造纸厂压缩产量,渔场愿赔偿全部的减产损失。经协商,造纸厂产量为26,此时渔场产量应是多少?双方净利润各是多少?此状态是否Pareto优于方案1?是否为Pareto最优配置?
(3)理解科斯定理2:用Edgeworth Box说明
你和你的邻居都享受同一数量的音量。但对你来说,音量越小越好,邻居却喜欢音量越大越好。这些偏好在图17.4中描述出来。
——现在假定:法律规定居民有权享受宁静,这一产权界定使得你和邻居的初始配置处于图微观经济学入门——07年春季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中的哪一个点?此时,你和邻居开始谈判,谈判结果能够达到的Pareto最优配置在何位置。——现在又假定:法律允许居民在深夜大放音乐,此时的情况又是如何? 比较上面的两种情形,说明两种法律规定对Pareto最优配置的影响?
(4)结论:
不管产权归谁,无成本的谈判总能达到某一个Pareto最优配置,但不一定是同一个配置。
3.2 如果产权界定得不清楚呢?
公海,公寓,“三个和尚没水喝”,“人人所有,即是无人所有”。一个例子:公地的悲剧
一个公共牧场,牛的价格为P,牧场成本是C(X),其中X牧场上牛的头数。(1)如果该牧场归私人所有,则最优产量由下式决定:
PC(X)
(2)如果牧场是公产,牧民们各自决定其放牧的牲畜数量,而牧场的成本则由牧民们共同分担。进一步假设:有n个牧民,成本由他们平均分担。这时,每个牧民的目标函数为:
C(X1X2Xn)PXn上式中,Xi为第i个牧民放牧的数量,记全部放牧数量X1X2Xn为X,则每个牧民的最优产量由下式决定:
PC(X)/n
比较两种状态下的牧场总产量,有何结论?
3.3 如果协商成本很高呢?(1)协商成本很高的的例子:
奥地利和斯洛伐克之间关于核能发电厂的谈判。(2)结论:
由于协商成本太高,因此Pareto最优配置可能无法实现。此时,产权规定的现状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效率。所以,产权的划归应该以最小化外部效应对社会造成的损失。(3)应用:夜间噪音,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
1.为了表彰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天宣布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克鲁格曼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理论:从长期看,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很多商品和服务都将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他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而小规模的适用于当地市场的生产方式将被大规模的全球式的生产模式所取代。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相应的产品。比如说瑞典既是汽车的生产国也是进口国。这种贸易模式的结果是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规模化生产,最终可以降低产品价格,同时提供更具有多样性的产品。
成就:因研究自由贸易获奖
曾预测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
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
2.亚当·斯密(1723~1790)是的主要创立者。主要理论
分工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货币理论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价值论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分配理论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资本积累理论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赋税理论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3.郎咸平,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
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郎咸平用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著名观点论题
[6][6] 2012年郎咸平“郎氏观点”盘点:[6]
一、未来3年到5年,民营企业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
二、民营企业应知所进退 藏富于民是真谛
三、中国的房地产比美国的房地产保值
四、花了买房的钱,却得到了租房的效果
六、请证监会砍掉左右手
七、印度阻挡不了中国制造
八、中国再度出现GDP亩产万斤神话
九、日本人为何偷不走中国茅台
十、中日货币直兑或引发大灾难
[6]
十一、中国人的生活为何伪幸福[6] [6] [6] [6] [6] [6] [6]
第三篇: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案例之海尔的品牌战略
关键词:海尔 品牌 偏好 启示
一、案例分析
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由当时担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的张瑞敏出任厂长。张瑞敏仔细分析市场形势后发现,尽管市场上中国自己的冰箱品牌不少,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牌冰箱”。从此,“名牌战略”成了贯穿海尔整个发展之路的核心战略。“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
经过几年呕心沥血、脚踏实地的奋斗,张瑞敏决定扩建海尔的规模,并提出了“联合舰队”的组织管理模式。1991年12月20月,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处境艰难的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
海尔集团自1998年9月8日发起以定单信息流为核心的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到2004年已精心打造了六个年头,通过再造,海尔建立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扁平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市场链结构,建立了对市场和用户需求敏捷的反应机制,锻造了每个员工直面市场的管理体系,加快了与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零营运成本“三个零”目标的实现。
海尔集团经过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海尔的对品牌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如今,海尔给品牌做了一个“三性”的定位--时代性、国际性、超值性。
二、研究问题
1、海尔品牌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海尔品牌战略的实施对消费者偏好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3、如果海尔集团是完全竞争企业,那么海尔集团的市场价格如何变化?
三、背景分析
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这家刚成立的电冰箱厂几乎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生产定点厂家。当时,国内电冰箱生产企业林立,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挤满了市场,其中不乏“省优”“部优”产品。
1989年,原材料价格失控,其他冰箱品牌纷纷降价促销,而海尔逆其道而行之,给自己的冰箱提价12%。在其他品牌的冰箱严重滞销,许多冰箱厂关停并转的情况下,海尔冰箱却始终畅销不衰。京津、西安等地还出现了消费者凌晨排队购买的情景。
然后,2010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中国冰箱品牌占据了国内冰箱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海尔冰箱以25.2%的市场占比遥遥领先其他品牌,成为中国市场的冰箱销量冠军,且份额超过了第二名与第三名的市场份额之和。这已经是海尔连续20年夺得市场销量冠军。在这二十年中,其他家电产品的行业冠军大都多次易主,而海尔冰箱稳扎稳打,一直占据着冰箱市场销量第一的位置,创造了行业奇迹。
四、问题讨论
1、“名牌战略”的核心是产品的高质量。在商品化经济中,“高质量”的内涵已远远不是仅仅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即可,而是适应市场的需求,并利用高科技来创造市场引导消费。同时,名牌应该由消费者来评,而不是由政府部门来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产劣质产品等于砸自己的饭碗。因此,“质量高于利润”成了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的经营理念。为此,海尔集团在“用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用户永远都是对的”这些服务理念的指导下,订立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星级服务目标,设计了“售前、售中、售后”的星级服务内容。
2、①品牌偏好:品牌偏好是品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喜好程度,是对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意愿的了解。消费者在采取购买行动之前,心中就已有了既定的品味及偏好,只有极少数的消费者会临时起意产生冲动性购买。整体而言,就算消费者的购买是无计划性的、无预期性的,仍将受到心中既有的品味与偏好所影响。事实上,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战争,说穿了就是一场由营销传播与促销所构建成的消费者心理战,每个品牌都竭尽所能的想击败对手,获取最高的品牌偏好与忠诚度。
海尔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消费者最高的品牌偏好与忠诚度,从而对消费者的偏好产生了影响。
②需求联想:20年代期间,当俄国心理学家巴夫罗夫的“Classical Conditioning”理论首度在美国发表后,很快即被美国的广告主应用到实务操作上。该理论的精髓很简单,建立品牌偏好只要同时将产品或品牌名称及特别需求表现出来,并不断地提醒消费者,即能水到渠成。
在提高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如文中所提到的海尔集团在1996年夏天推出了容量仅为1.5公斤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它以其“体积小、及时洗”的优势,成功地填补了机洗和手洗的空白。
③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集(consumption set)X也可称为选择集(choice set)X,通常假定集合X是k维实数空间R k中的一个非负子集。如果行为主体对集合X中的选择束具有偏好关系,而这些偏好关系又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和连续性的假定(事实上,这些假定已经包含在“理性人”的预设中),则偏好关系就可以用一个连续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存在一个函数u:X→R,使得x1>x2,当且仅当u(x1)> u(x2)。如此,我们就可以把行为主体内含的偏好关系转化为一个函数关系:U = u(x1,x2,…,xn)
我把上述函数称为“广义效用”函数,因为其选择集X中的偏好项xi可以用来表示包括经济偏好、道德偏好(我们可以把“纯粹利他偏好”包括在“道德偏好”中,因为“纯粹利他”是道德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情感偏好、审美偏好、甚至宗教偏好和信仰偏好在内的所有偏好,只要这一偏好是相对稳定的、可观察的。
“消费一服务一生产”的这一结构已成为当今世界先进经营秩序的基本框架,服务在其中起着沟通消费与生产的中介作用。而这一点恰恰使海尔满足了消费者偏好。
3、由于生产规则为MC=MR,完全竞争企业在MC=MR处生产,且MR等于企业出售产品的价格。假设生产成本不变且成本曲线不移动,只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不变,单个企业面临的需求和价格也不变。如果市场需求和价格增加,那么企业的需求和价格也会增加。如图现实了曲线是如何移动的。原始的市场需求D1使得市场价格为P1[图a],右侧推导出单个企业面对的需求为d1[图b]。然后,企业根据d1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来最大化利润。此事,企业生产q1的产品。
当市场需求增加到D2时,价格升高到P2,单个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增加到d2。在这个更高的价格下,边际收入更高,完全竞争者可以承受一个更高的边际成本。企业产量会从q1增加到q2。同理,如果市场需求增加到D3,那么企业产量也会增加到q3。
五、结论与启示
海尔的经验品牌加规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从海尔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作、合资等手段,迅速由单一冰箱产品进入白色家电领域、黑色家电领域、米色家电领域又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进而盘活闲置资产,擦到在最短时间内把海尔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
与此同时,海尔认为企业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可分为三种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海尔借助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一个同一的形象,对提高海尔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海尔认为最重要的是品牌内涵,即每一个员工,每一台产品,每一项服务都让用户感到真诚,提升其自身的信誉度,美誉度。
海尔的经验告诉我们,从文化提升品牌价值,不仅要选择适合企业的一系列文化资源,同时,结合时代精神、消费态势通过与消费者沟通而构建的一种价值观念。这些都需要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发展的哥哥环节中,成为发展企业全过程的指导思想。首先,要符合品牌定位。并注重挖掘品牌精神,体现品牌个性。品牌精神就好比企业精神一般,是战士给消费者的一种风貌和姿态。在广告中一声:“海尔:中国造”,不但在消费者面前展示了海尔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创业精神,也使消费者完全相信它会在创业中把中华商业文化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融入到品牌的光环之中。
六、参考文献
《MBA 微观经济学》 理查德·B·麦肯齐 《营销学》霍尔·布朗
《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 G.《张瑞敏 决策海尔的66金典》 迟双明
第四篇:微观经济学,
泥瓦工工资与大学生工资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泥瓦工的工资高于大学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根据供求理论解释,大学生人数过于多,其次是泥瓦工的工作过于劳累,作为大学面对着现象,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认真学习,因为大学生的工资低于泥瓦工只是一开始的,大学生的工资可以根据经验的累加提高的,而且泥瓦工过于劳累,一般大学生根本受不了的。从长远考虑,还是大学生获益的。
关键字:供给理论,工作劳累程度,文化水平
最近网上盛传一份民工工资表,显示泥瓦工日工资为220元,最高日工资是队长的350元。目前用人单位针对本科应届大学生,开出的月薪基本不超过3000元,但据南京师范大学一位老师计算,大学生每天上学的成本为282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活了二十年左右了,几乎从懂事开始就在不断的学习学习,每天早起晚归的学,学到了现在,到了大学,想的为了以后能更好的生活,为了拿到文凭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现实是毕业后的我们面临的是就业的压力,工作无处可找,找到的也是写工资不高的岗位,月工资却远不及那些没什么学位的泥瓦工。这看似非常的不公平,也令人费解,而且读个大学,花的学费不少,学生就是一个消费者。那大学生的月工资远不及泥瓦工月工资的原因出在哪里?
首先,我认为这跟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有关。在马歇尔的供给理论中,谈论的是需求量与需求价格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马歇尔的供给理论来分析这个现象就能理解了。现在的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泛滥成灾”,有种说法说在大街上随便抓几个人问问,其中一定有大学生,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那样稀有,上大学已经不算是一个梦想,一般的人都可以上大学了,而泥瓦工呢,这活是又脏又累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这样一来大学生的供求量过多,泥瓦工的供求量过少,自然而然,供不应求的“商品”的“价格”就会提高。而供大于求的“商品”的“价格”就降低了。举个其它类似的例子来说,民工荒,也是可以根据供给理论来说明的。近几年,民工的工资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不高,而且,不同的地区民工的工资也是有明显的差距的。原因在哪?还是供给关系。在“长
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比在“珠三角”的民工工资多,民工工资不高的原因在于首先民工的数量较多,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民工的工资就不会高,“长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高于“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工资的原因也是如此,“珠三角”地区的民工数相对多,而且“珠三角”地区所需要的民工数又相对较少。所以就出现了上述的情况。
其次呢,泥瓦工的工作有苦又累,很多人都不愿意干的,泥瓦工工资虽然高,但他们所花费的劳力是相当大的,而大学生的工作都是些比较轻松舒服的工作,这样一比较,所花费的精力不同,工资拿的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者,泥瓦工很多福利保障都是没有的,所以说,泥瓦工的工资多于大学生的工资也是情有可原的,是有其原因的。
既然大学生的工资不及一个普通的泥瓦工,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否会想一个泥瓦工的工资都比我们高,我们上大学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去做个泥瓦工来得实在,现在在学校,花的学费,生活费都是一大笔的开支······要是这样想,那作为一个大学生,你的想法也太短浅了,也太想当然了。第一,不考虑其它的,就泥瓦工这个工作来说,就算给你每月这么多工作让大学生来做,大学生是能受得了吗?每天过着舒服日子的大学生让他每天风吹日晒的,他能坚持做吗?做不到的,人家泥瓦工拿的全是血汗钱,虽然没有动什么脑力活动,但所花费的体力劳动是不可估量的,还存在不小的风险在内的。往长远的方面考虑,泥瓦工能做几年呢,他们在得到高薪之外,还付出代价的,每天风吹日晒的工作能坚持多少年,这些泥瓦工在进入老年期时,必定在身体上留下一些后遗症的。他们的未来是没有保障的,只有趁年轻多赚钱。而我们大学生呢,一开始的工资是不高,但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工资可以一点一点的增加的,一般的工作也是有很多福利保障的,工作也不像泥瓦工那么的累,从未来考虑,大学生还是有其优势的。
数据显示的是平均工资,不代表每个大学生的工资都是低的,要是你学的好,有本事,有技术,那么,这些大学生的工资不会比泥瓦工低的,就算一开始低,但过不了多久,工资会不断增加的。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该考虑的是如何能使自己学的更多,更好,在将来能找份较好的工作,只有学得更好,将来的工资才会更多,每一个岗位都是给那些又能力的人准备的,也是给有能力的人获利的。
参考文献:
1.陈良璧,1981.马歇尔的经济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出版社.2.向宏志 ,2012.西方经济学.东林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具有客观性)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不具有客观性,与一定的价值判断结合)第二章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个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是指商品需求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求量的变化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需求的变化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如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价格等等的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供给是指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与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供给量是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量的变化是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对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化。
供给的变化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变化,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弹性理论!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它的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程度.销售收入与Ed的关系:Ed>1富有弹性,销售收益与价格反方向变化; 0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Ei>0,为正常品(>1为奢侈品,<1为生活必需品)Ei<0为低档品 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会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问题(供给,需求曲线的移动) 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市场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多余部分必须由政府收购。限制价格引起过度需求,商品短缺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得以解决,只能通过配给制解决。引起排队,抢购,黑市交易。 征税时,哪一方对价格变化相对缺乏弹性,就会承担更多的税(供给,需求曲线越平缓,价格弹性越大。 第三章 基数效用论 在一定时间内,某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实现先用最大化的均衡原则:MU1/P1=MU2/P2 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表示的就是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或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 特征:1.无差异曲线图中任何两条曲线不能相交。2.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斜率为负。3.良好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4.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大,而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小。 预算线,及其变化: 价格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影响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即 收入消费曲线表示的是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系列的最优商品组合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而移动所形成的曲线。用收入消费曲线能够推导出一种商品的需求与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恩格尔曲线。 价格消费曲线: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某种商品不同价格相联系的消费均衡点的轨迹。 (会画图并说明)第五章 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定的投入与可能得到的最大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区别 短期:存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长期:不存在固定投入,只有可变投入。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边际产量走向。 合理的生产区域 2 区。临界点是AP和TP的最大值。 长期 等产量线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以生产出相同产出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称为等产量曲线。也称为生产的无差异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企业在保持同一产出水平时,减少一种要素投入的数量与必须增加的另一种要素投入的数量之比。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 等产量线的形状。 等成本线:在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时,用等量成本所能购买到的各种生产要素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也称为厂商的预算限制线。 最优要素使用原则:MPL/MPK = w/r。 规模报酬 1.如果a+b>1,规模报酬递增;a+b<1,规模报酬递减;a+b=1,不变 2 模式的计算 第六章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短期的七个成本之间的关系及与产量曲线的对偶关系 长期D点之前规模经济,D点规模经济不变 D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也可能是亏损的最小条件)第七章 完全竞争企业拥有一条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且该曲线与AR线、MR线重合。AR=MR=p 完全竞争市场短期 供给曲线是平均变动成位于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计算题??) 在最优产量水平上(MC=MR),厂商是盈利还是亏损,则取决于平均成本与市场价格的比较。长期 供给曲线是LMC在LAC上面的那部分 均衡时利润为0.生产者剩余:厂商出售一定产量实际得到的收入和他愿意得到得最低收入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代价与他实际支付的代价的差额。)第八章 如果将MR(Q)= P(1-1/|Ed|)=MC(Q)重新排列,可得:(P-MC)/P=1/|Ed|,(P-MC)/P度量价格中超过边际成本部分的比例,被称为价格加成指数、勒纳指数,记为:L=(P-MC)/P=1/ |Ed|,勒纳指数用来测量市场的垄断程度。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为:MR=SMC(在短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最大利润,也可以利润为零,也可以蒙受最小亏损。)长期均衡条件 :MR = LMC = SMC。因为存在进入壁垒,垄断厂商可以在长期中维持高额利润。 !三级价格歧视的计算!1)总产量的确定(MC=CMR)。2)总产量的分配。(MRa=MRb=CMR=MC) 3)各市场价格的确定{MR(Q)= P(1-1/|Ed|),MRa=MRb} 例题。已知某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该厂商在两个分市场销售产品,两个分市场的需求函数为别为: 如果该厂商实行价格歧视,试求利润极大时两个分市场的价格、销售量和厂商总利润。 一级价格歧视掠夺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二级价格歧视掠夺部分消费者剩余。论述题;;;七八两章结合起来评论市场效率或市场结构 一.试比较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与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说明为什么垄断会造成低效率。 二.什么是自然垄断?为什么说完全垄断条件下存在着低效率?政府对自然垄断厂商应采取哪些措施以使其提高效率? 自然垄断: a.从生产成本来看,一个企业生产比多个企业生产更有效率。b.需求原因 1.增强竞争: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anti-trust law);拆分企业2.政府管制价格。边际成本定价:P=MC平均成本定价:P=AC 三.试从资源配置、价格、产量、社会净福利等方面比较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对利润最大化厂商来说,均衡条件始终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经营,而完全垄断厂商是在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地方经营;完全竞争厂商总是在平均成本最低点处进行生产,而垄断厂商却经常在平均成本尚处于递减的阶段进行生产。完全竞争厂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最优效率;垄断使社会福利减少,造成无谓的效率损失。第九章 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条件:MR=SMC(可能有亏损);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MR=LMC=SMC,AR=LAC=SAC(利润为0)掌握古诺模型的计算 假设市场需求曲线为P=a-bQ=a-b(q1+q2)。 假定两厂商的边际成本相等,且等于零,即MC1=MC2=0(R=Pq,再求MR,MR=MC) 得出 q1=a/2b-q2/2 q2=a/2b-q1/2 解得:q1*=q2*=a/3b Q=q1*+q2*=2a/3b P=a-b(q1+q2)=a/3 第十章 博弈论 纳什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唯一的。(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均衡,占优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第十一章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使用原则 短期中MR=MC为产量决策原则;P•MPL=W,为要素使用原则。为什么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替代效应:工资率上升即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就变得更昂贵了,导致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减少,即以收入替代闲暇,劳动供给增加。闲暇的替代效应是负的。 收入效应:工资率上升增加了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就会增加,此时劳动供给减少。闲暇的收入效应是正的。 工资率上升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反方向的,那工资率的提高究竟增加还是减少劳动供给,就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了。 一般说来,在工资率比较低的阶段,闲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此时工资率上升,人们会减少闲暇,所以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工资水平之后,工资率进一步增加,闲暇的收入效应占了上风,即劳动者觉得收入已经颇为可观了,宁可少工作多休息,所以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第十二章 帕累托效率: 如果改变某种资源配置后已经不可能在不使一些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使另一些人境况变好,这种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有效的。 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边际替代率 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 边际技术替代率 (配置)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下,存在帕累托最优? 完全竞争市场下,P=MC,所有决策者面对同一组价格。所以三个条件得到满足。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影响而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政府解决外部性的办法:数量控制;税收和补贴;排污权交易;企业合并;产权方式。公共产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免费搭车:是指某些个人不付费也可以同享公共产品的好处,完全依赖于他人付费。在这种情况下,愿意支付代价而消费的人必将大幅度减少。 选择题!给出例子会判断。逆向选择:劣品驱逐良品。例如旧车市场、保险市场解决办法:发送信号(如果市场上信息多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将信号传递给信息少的一方。)道德风险:是指在协议达成后,信息多的一方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例如保险市场。当一方当事人即委托人雇用另一方当事人——代理人——代表委托人完成某些任务时,代理人可能不以委托人所请求的方式行为,且委托人不能直接监督代理人的行为。这就是―委托–代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