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发展,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相融境界。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乐,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领悟力,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在强烈、愉悦的乐感声中强化对古诗词的内心情感体验。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一种更为形象、感人的沟通方式。中国文学自古便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古诗词,更是与音乐相互依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大量尝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音乐歌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
一、古诗词与音乐
我国的古诗词,远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历经《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唐诗、宋词,均为合乐之诗,直到元曲以及明清时期的“俗曲”,也都体现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从艺术起源讲,诗、歌原本是一体的。《尚书 尧典》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韵和声。”可见,诗与歌是并存的艺术形式,咏诗必歌之,歌咏则为诗。《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 乐记》中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些文献都将诗、歌、舞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形象地指出诗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诗经》就是第一部用文字记录流传在民间的诗歌的总集,是孔子搜集当时诸侯国的诗歌然后进一步选辑的,因其均为吟诵之作,305篇皆可入乐吟唱,故史书载曰:“孔子皆弦歌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在从《楚辞》中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辨》、《九歌》、《阳春》、《白雪》等。屈原的《离骚》、《九歌》自古以来既是文学名篇,也是乐舞、祭祀歌曲和琴曲,为历代文人雅士津津乐道。《乐府诗集》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5000多首,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词、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词、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音乐在唐代空前繁荣,使得歌唱成为诗歌传播的主要媒介。多数诗人的作品都有被乐工歌姬“写于声律”或“被之管弦”的经历。[1]古今送别第一曲《阳关三叠》,其歌词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属奉旨依曲所填之词,为杨贵妃而作;“七绝圣手”王昌龄运用叠字使音调悠扬、诗乐合璧;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王之涣的诗被民间艺人广为传唱,杜甫的七绝《赠花卿》更是传唱度极高的佳作。[2]渐渐地,诗与乐曲分开,从而使得词与乐曲关系越来越密切,到了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曲调的调名即词牌,词的句子可长可短,这种长短句易唱而文词高雅,使之与音乐的结合较诗更为自由。无论是依曲填词还是依词配曲,都表现了音乐与文学的紧密相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传唱柳永之词已经成为当时的时尚。《扬州慢》词曲是姜夔创作的一首声乐作品,堪称文学与音乐高度结合的典范。[3]李清照的词也被人们当做流行歌曲广为传唱。
元曲是可以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具有时代标志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利用音乐曲牌来抒情、写景、叙事的一种清唱形式,在语言方面大量使用口语,倾向于通俗化,因而有着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方色彩,保持了民间歌曲质朴自然的特色。明清时的“俗曲”,也被认为是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又叫“小令”、“杂曲”,用乐器伴奏,加入过门,实际上是艺术化了的民歌。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音乐发展的,而且也没有离开过歌唱的形式,是一种相伴相随的关系,处处体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融合境界。
二、音乐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一项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使得人们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如今,青少年学生对歌曲音乐的热爱如醉如痴,从流行歌曲到名曲欣赏,从古典音乐到现代劲曲,无不深深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如果能把生涩难懂的古诗词与音乐歌曲结合起来,无疑会使得古诗词教学走上一条快捷的成功之路。学生们对歌曲音乐的热爱必然会使他们对相关的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强意会能力,提高领悟力
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其它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是人脑对已经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相关的歌曲音乐中,学生可以结合诗词的内容,进行无限的遐想和大胆的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到幽美隽秀的亭台楼阁;从冰天雪地的塞北,“孤烟直”、“落日圆”的大漠到“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江南;从内心的酸甜苦辣到人间的真善美丑……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想象、再现和领会,驾着想象的翅膀,使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而使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体悟,极大地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从而对古诗词所饱含的丰富微妙的思想情感进行比较准确的把握和体会。
(三)古诗词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应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与领悟中培养其欣赏能力。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是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有效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诗人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第二篇:古诗词与音乐鉴赏教学的融合
古诗词与音乐鉴赏教学的融合
【摘 要】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历程中,古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在当今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有大量的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运用在课堂中,让音乐鉴赏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创作关系、通过吟诵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以及体验诗词音乐的意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能更好地达到构建多元化音乐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鉴赏;古诗词;创作;韵律;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3-0053-02
【作者简介】1.刘洁,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江苏徐州,211116)音乐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名教师;2.李庚,江苏省徐州市棠张中学(江苏徐州,221100)教师,二级教师。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诗词与音乐的相互结合。如何在教学中将“诗”“乐”融为一体,在“诗”中体验“乐”的韵律,在“乐”中感受“诗”的意境,使诗词与音乐完美契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构建人文性课堂,是值得我们探究并加以实践的。
一、了解诗词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关联诗词与音乐的结构
从《诗经》到乐府,从“徒歌”到“相和歌”,大多是诗乐一体。发展到唐朝时期,诗词(特别是七言律诗)的韵、辙、抑、扬、顿、挫与歌曲的旋律、节奏已经相当吻合。我们最常见到的绝句和律诗在创作手法上许多都运用起承转合式创作手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起,渭城朝雨?徘岢荆怀校?客舍青青柳色新;转,劝君更尽一杯酒;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古曲的创作同样运用了起承转合式的创作手法。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民歌中的创作方法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咏春》诗曰:“春风裁剪万千花,花艳香闻百姓家。家有后园恩赏月,月羞何敢对奇葩。”这是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极具代表的诗词,和音乐创作中的“鱼咬尾”不谋而合,如《春江花月夜》《沂蒙山小调》《青春舞曲》等等。“顶真”使诗词条理清晰,环环紧扣,引人入胜。“鱼咬尾”则使音乐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起承转合的功能。
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中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同之处,让学生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结构,对诗词的格律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入文学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去加以理解、揣摩,对构建多元性课堂和对诗词音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
二、吟唱相结合,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感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且节奏、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乐更是讲究节奏与韵律,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进行教学,能进一步提高艺术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学生学会吟诵诗词,但吟诵不是单纯的将诗词朗诵出来。因为古诗词的美在于声调的平仄搭配,所以要结合文字的发音和诗词自身的节奏来吟诵。比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月落”都是去声,又处在句首,所以“月”的字头“y”要咬的重一些,“落”的“uo”归韵要清晰,“乌啼”中的“乌”韵母是“u”要着重突出,而且要稍微拖长一些,“啼”是阳平音调,“i”收音要饱满、圆润,“月落乌啼”之后稍微停顿,“霜”的字头“sh”、字腹“u”、字尾“ang”都要平稳而清晰地发出,“满天”处在第一句末,可吟诵得短一些。第二句“江枫渔火”中“江枫”都是阴平调,要突出“枫”字就必须有对比,把“江”字发得短一些,“渔火”突出“火”就要发音重些,还要有停顿感,“对愁眠”中“对”要轻诵,而“愁”作为重点突出需要有所变化,要尽量拉长保持清晰,收尾要渐弱而柔和,“眠”字要轻,表现出带着些许忧愁和无奈的感觉。通过这种音高、音调和节奏的结合,对诗词进行吟诵,找出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对比,体会诗词的韵律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欣赏和演唱中准确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形象和感情基调,恰如其分地展现出诗词歌曲的韵味。
学会吟诵之后,要结合对旋律的音高、节奏分析和吟诵中所体现的韵律感来体验诗词歌曲的美感。我国作曲家黎英海的代表作《唐诗三首》,其中的《枫桥夜泊》即是古诗词音乐中的代表作,以前两句为例:
通过对曲谱的分析和对此曲的欣赏,我们会发现音乐的节奏和诗词吟诵的节奏基本一致,第一句旋律的走向为下行,突出最高音“霜”,虽然在吟诵“天”时短一些,但曲作者根据作品意境的需要,作了一个下行的拖腔处理,使演唱起来更自然流畅,同时也和第二句构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相契合。第二句的旋律走向依然是下行,但音高整体比第一句要低一些,更能表?_出“对愁眠”情绪,也为第三句的“转”打下基础。通过吟诵和对旋律的分析我们能更好把诗词的声调、节奏和旋律中的音高、节奏相结合,体验到诗词音乐的韵律感。
三、通过想象和实践,体验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情感和意境
音乐鉴赏首要的是以审美为核心。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要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具体实践体验诗词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美。情感是创作者心理情绪的流露,与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用诗词来理解歌意,以音乐来解读诗情。被称作“古今送别第一曲”的《阳关三叠》充分展现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意境之美。
《阳关三叠》原诗是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曲分为三大段和一个尾声,通过吟诵和对音乐的欣赏,学生能清晰地体会到整首诗词中充满离别的伤感之情。全曲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把浓烈的离别之情融入渭城的朝雨、客舍、柳色之中。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渭城雨后的画面:清晨的细雨打湿了细细的尘土,客舍的青砖绿瓦经过细雨的洗刷显得焕然一新,嫩嫩的柳枝经过细雨的滋润也变得青葱浓郁……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为送行的场面营造了氛围。后两句将离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没有对饯行场面的描写,只有一句劝酒词――“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既委婉含蓄又诚挚感人。让学生置身于这场景之内,体验离别的无奈与伤感之情。欣赏或演唱这首作品要注意作品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旋律区别,“三叠”之间的感情对比,要充分发挥想象,准确理解诗词内涵,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用恰当的声音与情感展现其韵味,表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境之美。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将诗词与音乐融为一体,彼此吸收借鉴,让学生伫立于立体的艺术空间中进行感受、讨论、创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古典文学的感知和理解。对构建人文性、多元性、审美性的课堂也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课堂更加丰盈。
第三篇: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自选课题(《牧歌》欣赏)案例自评
新建县第六中学
余江红
课型:综合课 年级:初二年级
教学目标:能够感受音乐的意境,以及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表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MP3播放小提琴版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闭目聆听,并想象一下音乐所描述的意境。(比起用录音机放磁带,mp3音响效果要更好。)
2.用多媒体出示这首音乐的歌词,并让学生整体齐唱一段。然后说说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个地方?----内蒙古。(比起手写的歌词,多媒体幕布上出示的要更快更清晰。)
二、新课感受
1.用多媒体出示小提琴图片和文字简介小提琴音色并分别播放各种音色的音响片段。(传统方法不能做到 ‘图-字-音’ 如此灵活展示出来。)
2.MP3播放小提琴曲《牧歌》,让学生感受小提琴所奏出的内蒙古风光。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3.用多媒体展示几段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及那人们的生活习俗的视频画面。(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真实的内蒙古,比起传统说教来的更生动,更有真实感。)
三、体验
1.先让学生说说音乐所描述的意境,后用多媒体出示音乐的文字分析段落。2.再用MP3播放小提琴曲《牧歌》,让学生重复听一遍音乐,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幕布展示与音乐相似的画面,让学生更生动的感受音乐。
3.幕布出示音乐的曲谱,简单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师生一起讨论得出结果——幕布出示A-B-A结构分析内容。(比传统手写展示来的更快捷更明了。)
四、创编表演 1.学生创编诗歌表达对内蒙古的热爱,或向往,或祝福并有情感的上台朗诵出来。老师用多媒体录音器把学生的朗诵声音录下来。
2.学生即兴根据音乐编排舞蹈动作并跳出来。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师生一起跟学几个标准动作。(多媒体视频可控制快进后退,跟学动作更方便。)
四、下课总结
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东西?听着音乐《牧歌》一起舞蹈直到下课铃响。
总结自评:音频、视频、图片等通过电脑教学课件整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好像将整个音乐世界一下子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和耳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在传统教学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篇: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音乐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音乐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音乐媒体 重要性 融合策略
在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创新课堂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音乐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将音乐媒体融合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形式。音乐没有逻辑、没有语言,但它却能很好地诠释人类的情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诚然,音乐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为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从音乐媒体的定义而言,传统的音乐媒体主要包括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等,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电视、手机、电脑等都是音乐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所谓的音乐媒体主要是指多媒体技术。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首先,音乐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音乐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渲染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播放不同情感的音乐,可以是愉悦的,可以是深沉的,也可以是悲伤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音乐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其积极意义是比较多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如何运用,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的理解和教学手段。
二、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对策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的内容,渗透音乐媒体教学,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音乐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时下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音乐媒体,有效地营造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主观注意,即学生对某件事物的注意,并不是受到主观意识的支配,而是由于事物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春联》一文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恭喜发财》,甚至可以给学生播放载歌载舞的音乐视频,给学生营造新年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年味”的课堂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激发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音乐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对于一些文章,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和情感进行有效的诠释。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如果教师将相关的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中,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活动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爱国其实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中华人们共和国国歌”,让学生在庄严的国歌中感受到老一辈的不容易,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利用音乐进行课堂教学导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不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直切主题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音乐作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到课堂教学导入中,利用音乐的带动作用,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尽快地投入课堂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广泛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音乐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情感等方式,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研究[D].宁夏大学,2013.[2]马英.海原一小三年级语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现状及培训的实践研究[D].宁夏大学,2014.
第五篇:试析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
摘 要:流行音乐是青年学生特别喜欢的,在当代流行音乐中,有不少优秀的音乐。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将流行音乐引入,与教材音乐教学融合,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音乐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就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融合进行阐述。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21-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还在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所以,音乐作为精神文化需求之一,逐渐地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中职音乐教学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又由于流行音乐深受大众的喜爱,所以现代教育正在考虑如何将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完美地融合。因此,对流行音乐的基本概述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合流行音乐的必要性,以及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合流行音乐的具体措施,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清楚明白的。
一、流行音乐的概述
1、流行音乐的含义
流行音乐是随着中国的市场不断发展起来的,其实质就是商品音乐,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在艺术的造诣上,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戏曲等便会有一些差距。但是,它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整齐、曲调平和、语言简洁等优点,正好符合人们的爱好。基于此,它们会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得到学生们的追捧。
2、流行音乐的特点
一是具有社会性。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音乐才会显现出其作用。比如,紧张工作的白领们在工作之余,欣赏一下轻松的爵士乐,必定会让他们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
二是具有通俗易懂的特性。由于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其很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而且,它们的曲调也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被人们传唱。
三是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由于流行音乐大致上的创作是反映当时的情况,所以其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被人们遗忘。
四是具有很强的新奇性。由于流行音乐需要不断地满足大众的需求,迎合大众的口味,所以流行音乐必须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从而得到大众追捧。
二、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处在青春期,因为流行音乐的大众化、潮流化,这些中职学生对其有很强的追捧欲望。加之流行音乐中含有对于感情的向往等,这些正好是这些中职学生现在的心态,所以很自然的许多中职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所以,将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举措,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起来,而且也可以提升起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后,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自身的状况进行培养。
三、流行音乐融合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1、将音乐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有效地转变
虽然流行音乐具有一定的缺点,但是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排斥它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将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会变得更加严格。如果教师不能摒弃对流行音乐的偏见,必将会与时代脱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从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此外,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态,与学生一起对流行音乐有进一步的接触,从而培养共同的灵感。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等对其进行引导性培养,在课外教学中不断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对音乐理论有更加透彻的了解。也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方面的比赛,让其压力变为动力,明确学习目标,更加认真的学习音乐,从而有进一步的提高。
2、将流行音乐的潮流结合起来,对其内涵进行深刻地挖掘
虽然大家都很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哼唱几句,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我们仅仅是表面上的喜欢,对于流行音乐深层次的理论、精髓没有基本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流行音乐的讲解更加深入透彻,对其创作背景更是要了如指掌。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流行音乐,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教给他们一些学习音乐的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分辨能力,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轻松地学习音乐。
3、将社会热点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给音乐赋予时代背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当下的一些热点结合起来,同学生关注的话题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音乐交融起来讲解给学生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学习。
4、不断地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流行音乐中
由于当代学生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对祖国的热爱程度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中日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在教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时,还要教育学生在和平时代如何爱国、怎样爱国等,从而让学生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爱国热情。
5、不断将励志精神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励志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从而在音乐中不断的影响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上时,教学生们唱励志歌曲,如《怒放的生命》等,给学生以自信与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