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向多元化,由此,对成长中的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心浮气燥、好高骛远以及以个人为中心、利益为先的思想不能不令教育者忧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单纯的德育教育并不能真正完成这个任务.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有的性质与功用,在贯彻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思想性。人类传递思想的物质外壳就是语言.语文课文更是人类杰出思想的结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沉淀了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精神的精髓.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过,我们也应认识到在完成德育任务中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而是应该在遵循语文学科固有属性的基础上把握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有机地进行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过程具有相涵性
在语文学科中.德育内容包含其中而且.同一个德育的内容会在不同的课文中出现。如爱国主义思想.既可以融人《唐雎不辱使命》《三峡》等古文作品中,也可以在《沁园春•雪》《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可以在《芦花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优秀现代文中展开。不仅如此,在同一篇文章中,也会有多个思想品德教育的点出现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既有对恩师给予的无私关爱和真诚鼓励的感激.又有作者强烈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的体现.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一篇好的课文便是一个优秀的德育教育的舞台.它以丰富的德育内涵.对学生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二、语文德育过程具有随机性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段的理解.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会在理解上出现不同。因此,学生思想的体现具有个性特点和极大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能“相机而动”.把握住德育教育的时机。其次,德育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出现并不像思想品德课本一样.各节课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会有层进的阶梯性。因此,语文课中的德育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严密鲜明的系统性语文德育内容是分散在各册和各篇具体课文之中,这样的德育内容也要求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点化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就具有了随机性,即从各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出发.采用灵活随机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行道树》这类的散文时.应该从剖析象征的表现手法人手,深入挖掘形象所代表的更深层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借赞颂行道树,来赞颂了像行道树一转自:http://www.feisuxs样默默奉献的人们,赞颂他们的高尚品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的叙事性文章,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使学生认识到战胜困难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苦难是成长的财富及怎样对待朋友;而教学《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时,可以利用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直观教具.来了解中国桥梁的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具有情理性和潜隐性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思想教育情感的学科.其内容文学成分较多,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感情体验的过程.是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德育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学生没有感受是在接受思想教育,而自己的思想却在受到深刻的教育。例如,《散步》一文,作者在初春景色的铺排、一家人选择路线的谦让以及我们慢慢的行走,无不让学生体悟到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也将引导着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浓浓的亲情。正是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给了学生心灵的感悟。那么,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1.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有效地教学方法.这样才会既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编选而成的.大多具有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些活生生的形象。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一些贴近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文章,更是会引起他们的共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教材中美好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熏陶他们的情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他们不断积极向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剖析.在人物描写的学习中去体悟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藤野先生》~文中,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声调、衣着的描写,再现了一位生活简朴的教师形象:又通过对藤野先生修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表现了先生的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又如《变色龙》一文中,通过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因为狗的主人地位不同而表现出来的言行,深刻揭示了作为反动阶级走狗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灵魂。
2.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抓住作品中具有生命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在品评中理解作品的含义。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者用他们的热情赞扬了富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总之.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师,需要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较好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品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酷爱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语文教材本身确实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其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点滴渗透,才能把思品教育落到实处。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平常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写出来求同仁指导。
一、朗读、吟诵中诱发,动情励志
语文思想教育要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吟诵,注重观点、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以情动人。如一些诗歌散文,语言文字本身优美简炼,极富情感,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去唤起学生的共振共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作品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由情化理,文中写喜时则万物俱明,写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文章大量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这些句子工于对仗,协和音律;文中第四段的“明”、“惊”、“顷”、“青”、“金”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象品龙井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与作者同步的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声情并茂的诵读、讲解之后,再抓住作品中能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提出“身处社会主义时代的我们应怎样去认识和借鉴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的问题,并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激发他们走出自我,胸怀天下,树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这样,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无声的春雨滋润心田,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这样的课还有很多,如朱自清的《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二、辨词析句中灌输,正确导向
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文章的思想意义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特别是有些词语,其自身并不见明显的思想性,可是当它处于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会顿然生色,意味无穷。教学中可抓住某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深入辨析,来挖掘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义,然后正确导向,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如我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时,就先引导学生这样辨词析句:上阕先
描写北方展现在眼前的雪景,“冰封”、“雪飘”写实,“千里”、“万里”又超出了视野,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展现出北方的具体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皆反映了北国的风貌,这不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吗?“欲”字把山人格化了,使人产生一种祖国壮美的自豪感。当时中国革命正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抗日的烽火四起,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化静为动,赋予群山以强烈的性格、自豪的感情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吗?结局双关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前十句写景之后,连用三个句子虚写,“红装素裹”把江山喻为少女,写出了她的勃勃生机,美丽动人。“分外妖娆”结束上阕,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强烈地表达了热爱祖国的心情。诵读时,可读出诗人极目大好河山的喜悦和骄傲之情。
总之,全诗字字洋溢着热爱河山的豪情,催人奋发上进,句句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精神,给人力量,鼓舞斗志,通过辨词析句,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可以说对学生的灵魂和人格进行了新的造就。
三、读写训练中比较,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写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读写训练过程中。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育人的枢纽,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借分析和评价作品说理育人时,力求渗而有度,透而有力,使学生“闻而知味,吃而识道”。比如教学日本小说家星新一的《喂,出来》时,后面有一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我就因材施教,让学生针对自己找差距,谈
体会。如平常乱扔垃圾了吗?善待自然了吗?自然界又是给我们怎样的回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明辨了是非、善恶与美丑,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做到善备、深备、精备教材和学生,着眼于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和目标性等多元化特点,有机、有度、适时地寓德育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
雁江区清水乡中心小学文德旭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我觉得只靠这科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做一个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呢?
一、利用英雄,教育学生知荣辱。
以时代英雄,进行思想教育。如《小英雄雨来》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根据地的人民配合八路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小英雄雨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的好品质使学生深受感动,我乘机教育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顽强坚韧的意志,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和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和英雄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掉陋习,争做优秀学生呢!
二、利用典型人物,教育学生真诚处世
学习《十年后的礼物》课文讲十年前,音乐家爱德华与守林人的女儿
达格妮相遇,答应十年后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果然,十年后她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献给守林人女儿达格妮》,使人感受到礼物的珍贵,从而感受到大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让学生想想自己信守诺言吗?今后该怎么做?学生非常感动,讨论时,有的红着脸说出自己失信的事,有的认识到说谎话的错。大家都说今后一定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学习《月下浆声》,课文中的小姑娘退还“我”无意中多给的鱼款,她在万般无奈之下多收了三角钱的鱼款,然后用一把大葱来补偿鱼款。“我”被姐弟俩的诚实深深感动了,以至每夜都想念他们。结合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学生适时教育,效果很好。
三.学习欣赏大自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大自然是画家,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大自然会说话,为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大自然是奇妙的,它让世界 千变万化;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时时带给人们震撼。我让学生读古诗,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怀。《海上日出》作者称赞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表达作者对这一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无限赞美及光明之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会写大自然的美景,热爱大自然。
四、了解中华文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足迹令人怀想。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心正笔正”的书法家柳公权,著名艺术家梅兰芳„„他们一个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在告诉人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使命。我在教学《孔子》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平时的言行,在这部著作中,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
家学说,教导学生怎样为人处世。在教学《“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让学生感受柳公权正直不阿,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在教学《梅兰芳》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一次次地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迫于无奈,不再登台,他的生活日渐窘迫,但他仍然坚持,等待抗日胜利。让学生理解他不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的精神。
五、欣赏名著,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一个斑斓而奇妙的文学世界:透过天窗,我们仰望星空,寄托梦想;一只小猫偷吃年糕时,竟然发现了许多“真理”,让人哑然失笑;至于大闹天空的孙悟空碰上二郎神,假扮土匪的杨子荣面对匪首的考验,喝醉酒的武松遭遇到老虎,又该是这样的精彩的场面呢?学生在阅读《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时,了解他们大战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猴王的机智勇敢。学生阅读《杨子荣借题发挥》时,知道侦查员杨子荣在虎穴中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故事,学习杨子荣的沉着、机智、勇敢。学生阅读《武松打虎》时,知道武松酒后在景阳岗上次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学习武松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
六、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在写记人的习作时,先让学生们谈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怀,但自己不知道感激,反而嫌父母啰嗦,学生们不但反省了自己,还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亲情,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学生以自己的父母为题写一篇作文。因为学生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写出了一篇篇的生动感人的文章,描写出了慈祥的父母伟大的爱,同时也写出了学生力尽孝道。相机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
(二)、在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时,以雷锋的事迹为例,学生听了雷锋的故事后,很受启发。然后在身边找小雷锋,写出了很多助人为乐的故事,也发现了不少的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不但教育了学生助人为乐,还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使语文教学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有关德育的任务。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指出了语言教学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导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可先出示颐和园的彩色挂图向学生介绍。接着问学生,谁知道这个大名园建在哪儿?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因为它是我国人民自己设计和建造的,是我国造园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最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看图来学懂生字,理解生词,掌握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通过运用讲解式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了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明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才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也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学生对趵突泉的美景有了具体认识以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喜欢趵突泉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会由觉得趵突泉的美丽进而产生对它的热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开头的一句话:“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我乘机又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名山大川,星罗棋布,它是东方的一条巨龙……”学生幼小的心灵此刻燃起了祖国的炽热之火,完全沉浸在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让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课堂上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进行分析。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充分感知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生动、具体而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利用文中的光辉榜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讴歌中外科学家的事迹的。例如《一定要争气》、《爱迪生》、《詹天佑》等。这些课文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教学《一定要争气》时,同学们被童第周艰辛求学、坚强的毅力,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感动,我就适时提示:本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童第周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经过思考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童第周那种为国争光、刻苦钻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五、借助文中优美的景物,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有许许多多,这些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特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林海》等。这些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山河,优美的风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启迪学生深思、联想,让学生从具体的画面和形象的语言描写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祖国大自然的风光,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利用录音机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陶醉于西沙群岛的美景之中,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西沙群岛吗?为什么喜欢?”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懂得了西沙群岛是祖国的南大门,是物产丰富、风光优美的地方,所以对它产生了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发问:“我们祖国像这样的地方有许许多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吗?”引导他们联想到小兴安岭、桂林等祖国的风景区,使他们了解祖国的美好,祖国的广大,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只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同步提高,才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赖丽萍单位:瑞金市云石山乡黄安小学
【摘要】根据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当前语文教学的现象,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看法。充分利用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赏析,分析辨别及写作训练等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从而增强品德意识,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教育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
一、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这里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外查找资料,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事迹,了解詹天佑的为人处世,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学生从詹天佑的杰出爱国中学到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面对困难、嘲笑。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祖国,为了集体,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类豪言壮语。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
二、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
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祖国在我心中”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
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老师深深地为之动容,深深地为之感动。我觉得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三、利用作业评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业是一个学生每天都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作业做得是否合格,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最能体现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于是我充分利用平时的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让学生保持作业本封面的整洁。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注意保护自己的作业本,一直到放学都要使作业本封面干净整洁。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了保持作业本干净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求学生每一次的作业书写都要规范,不论作业难度有多大,数量有多少,都要始终如一,书写规范。一旦有不规范现象出现,马上给他们指出来,让学生立即改正。这样经过训练之后,学生都养成了作业整洁、规范的习惯,这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做人的规范。再次,要求学生作业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做到语言表述的优美、内容表达的精确。既做到形式上的美观,也达到内容上的准确。这样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让他们在做作业中体会做人的规范,了解做人不但要外表美,心灵更要美。通过长期的作业要求及训练,学生行为习惯会有较大的改观,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正确做人制定了行为准则。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越做越好。
四、通过作文训练,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
读文章能陶冶人的情操,写文章也能塑造人的品格。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不是为“写”而“写”,而是做到“写”中“育人”,即在作文训练中,围绕写作目的,结合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选取恰当的写作题材,通过写作,达到既训练作文能力,又培养人格熏陶思想的目的。2009年下半年,我任教的五(2)班,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班风较差。于是我结合作文训练,指导学生写《我爱班级体》的演讲稿,并以此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的群体意识明显增强,良好的班风逐步形成。2010年,我任教的班有一个姓许的学生,他纪律表现较差,个性强,很难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真使我——》为题的作文,要求从“激动、高兴、伤心、后悔等词中选择一个补充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结果小诸同学以《真使我后悔》为题,写了他有一次因违纪,致使班级失去了“流动红旗”的事,表达了后悔之情。我在评讲作文时,表扬他的作文有真情实感,鼓励他克服缺点,争取进步。从那以后,他确实有了较大变化。另外,我通过学生写《理解》使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应宽宏大量、和睦相处;写《我最需要母爱》使学生懂得亲情;写《假如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机遇,正确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形式繁多,方法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从一点一滴做起,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像春风化雨那样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哺育和陶冶一代新人的爱国情操,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4.5.黄全明主编:《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教学》(月刊),太原,山西教育报刊社,2006—2011年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周一贯主编:《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经典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