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安全应对自然灾害 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安全应对自然灾害 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安全应对自然灾害 教案

安全应对自然灾害 教案

备课人:李顺杰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并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

2、知道在遇到地震、雷电和泥石流这几种常见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安全应对。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此次地震中,一所普通乡镇中学的师生幸免于难。从2005年开始,这所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科学、严谨的紧急疏散演习。地震发生后,得益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教室紧急撤离,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全体师生毫发无伤。而此时8栋教学楼出现部分坍塌,已全部成为危楼。

那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安全应对自然灾害》的课堂。

二、了解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时自然界中发生的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异常现象或事件。地震、雷电和泥石流等是几种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三、遇到地震、雷电和泥石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地震灾害勿恐慌:

1、冷静处理,切勿着急。如果所处的是平房,那么你要迅速跑到门外;如果是楼房,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2、先找到藏身处,再离危险区。迅速抱头,躲在室内墙角或桌子等坚固物体下。注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躲在墙角,应用手保护头部和颈部;躲桌下,要用手抓紧桌腿。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如若被埋,切勿慌张,留存体力等待救援。

(二)防避雷电要细心:

1、室内预防雷击。关好门窗,不用电器并拔掉电源插头,不打电话,不靠近金属设备。另外,不穿潮湿的衣服,不靠近潮湿的墙壁。

2、室外预防雷击。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线,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大树等,躲避在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中。不在旷野行走,不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不用金属雨伞,不把铁锹、锄头扛在肩上。

(三)泥石流来两侧跑:

1、判断泥石流。一看:河(沟)床突然断流或流量突然增大,并夹有大量柴草、树木;二听:河(沟)谷深处有轰鸣声并伴有轻微的震动感。以上现象说明河(沟)上游可能发生泥石流。

2、躲避泥石流。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注意不要在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

四、训练场。

(一)地震逃生演练。

(二)防避雷电知识抢答。

第二篇:科学应对自然灾害教案

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2.地震发生是怎样保护自己。

3.知道怎样减轻热带风暴的危害。

4.知道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教学过程:

一、认识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的减少损失。

结合图片了解自然灾害

二、避震自救常识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小组讨论:在教室、体育馆;商城、书店、展览馆、地铁;在行驶的汽车或火车内,我们该如何自救。

小组排演并认真记录。

班级交流小组学习中收获的方法并记录。

三、雷电、洪水自护

交流资料,了解在雷雨天气中的自我保护。

小组学习水灾前的准备工作并记录。可以围绕选择避难地点、收集气象信息和必要的物资准备讨论。

想象情景,假如在洪水中被困,我们该怎么办?

提示学生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饮用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教后反思:学生学习了灾害自救措施,效果如何尚待观察练习。

第三篇:突发自然灾害及其应对

我国突发环境灾害事件及其应对问题思考

摘要 人类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灾害相伴随前进,与自然环境灾害不断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国的环境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自然生态带来重大破坏。本文主要分析了突发环境灾害事件的相关问题,并给予初步思考,以期带来有效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 灾害 环境事件 开县井喷 政策应对

一 突发环境事件相关概念概述

研究环境灾害事件,首先要明确相关的概念涵义,如灾害、环境灾害、突发环境灾害事件等。

灾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耳闻的词汇,大家对此并不陌生,灾害可以说是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灾害的认识也一直在进步,防范灾害的方法也很多。但是对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是有难度的。对于灾害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都给予了一定的回答,其中国内学者的论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灾害是由某种不可控制或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过本地区防救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群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第二,有的学者把灾害的含义衍生,包括自然发生或认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灾害性后果的所有事件与现象,尤其是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或带来较大危害的,甚至是毁灭性危害的自然或社会事件。第三,是将生态与环境的危害包含在内,是指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致超过该地区承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想象。本文采用张雨萍、张妙仙所编著的《环境灾害学》中对灾害所下的定义,即灾害是指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内,由地球内部演化、外部自然和人为作用所引起的,突发的或通过累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超过承灾能力的,致使当地的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的自然-社会现象。①

环境问题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日益突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环境的恶化表现在江河湖海、动植物等各方面,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关①张雨萍、张妙仙.环境灾害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页.于环境灾害的内涵而言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环境灾害是指自然环境中蕴藏的对其自身有威胁作用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累积超过一定临界度,致使自然环境系统的功能结构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进而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狭义的环境灾害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超越了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环境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违背了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致使自然环境的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以至于部分或全部失去其服务与人类的功能,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和环境破坏,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并因此反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自然社会现象,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本文更多的是涉及到狭义的环境灾害。

突发性的环境灾害对人们的正常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有巨大危害,它本质上是人类行为带来的环境风险向现实危害的转化。②突发环境灾害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的事件,以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产生、衍生的环境灾害。突发环境灾害主要分为三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和核辐射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河流水域、化学烟雾、海上泄露等事件,它具有影响长远并难以消除的特点。它的频繁发生,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生命财产健康的损失,并且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生物物种安全事件包括人类对生物物种的大量猎杀等行为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核辐射污染更容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最近的事例如2011年3月发生在日本的事件。

二 具体案例的分析之2003年重庆开县井喷事故

(一)开县井喷事件经过、应对措施及影响危害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事故发生地点位于开县高桥镇晓阳村境内,井喷发生在罗家16号井。罗家16号井隶属于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在23日钻探过程中井底突然发生溢流,并迅速造成井喷失控,具体时间为21时55分。井喷发生之时,来势特别凶猛,失控的有毒气体在空气中迅速扩散,使受灾面积迅速扩大。② 廖建凯.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分担[J].行政与法 2008,(04)第22-25页.23日22:30分左右,钻井队在组织井控无效的情况下,开始组织撤离井口周围居民;22:45分,井队向高桥镇政府通报情况,并要求紧急疏散井口周围3-5千米的居民。23时左右,经四川、重庆安监部门的通报,重庆开县政府开始组织抢险救灾,至24日16时井口抢险套压成功,事态得到控制。信息 发布,救援措施,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24日上午,重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12•23”抢险指挥部,科学组织救灾和安置。首先,确定有毒气体的扩散方向和浓度状况,将处于危险范围内的群众全部转移。群众疏散分为四个方向,设置了十五个集中救助点,各救助点在医疗、后勤等方面组织力量全部到位。此次事件共转移6.5余万人,规模相当之大。其次,进行受灾群众的搜救和安置工作。组织搜救队对井口以及周围几公里范围内逐一排查,尽最大限度救出滞留群众。同时从各大医院抽调医务人员赶赴灾区救援,开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在井喷得到控制之后,有序组织灾民返乡。在27日控制井喷后,指挥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组织灾民返乡。整个过程按照先后顺序,第一步组织五公里以外的灾民返家,第二步组织事故重灾区灾民返家。最后,在灾民返家之后,工作重心开始放在稳定灾民情绪、进行灾后理赔等方面。在这次救灾抢险过程中,政府科学决策,有效组织,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井喷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救灾抢险做了重要指示,对于事故原因,国务院进行了专门调查。经过国务院调查小组的努力,最终确认此次事件为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并将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确定为以下七点:第一,有关人员对罗家16H 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第二,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的钻井工艺不成熟;第三,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重不够;第四,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第五,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这些都是导致井喷的主要因素;第六,有关人员违章卸掉钻柱上的回压阀,是导致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第七,没有及时采取放喷管线点火措施,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周围群众疏散不及时,导致大量人员中毒伤亡。除了这些直接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影响范围。例如,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少想用的事故应急预案;开采之前没有对周围群众进行安全告知,没有让群众知道天然气的开采具有危险性;居民缺乏安全防范知识,没能

正确及时的选择逃生;决策失误等。

开县特大井喷事件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危害影响。事件造成9.3万人受灾,241人遇难,同时有大量人员和牲畜家禽等伤亡。井喷事件对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万余元,更重要的是对灾区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此外,这是继“非典”事件之后又一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卫生事件。

(二)开县井喷事件的总结与反思

2003年12月的这次特大井喷事件留给我们的是惨痛的教训,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

首先,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事故发生后生产职工和附近居民都是一种慌乱盲目地自逃行为,严重缺乏组织性。由于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有关部门没有进行对民众的安全教育和逃生技能培训。

其次,安全监督力度不到位。天然气开采属于高危高风险行业,在开采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开采条件和选址要求,在这次事件中恰恰是这些没做到位。中石油公司并没有告知居民关于发生井喷的危害性,中石油在生产中所受到的监督是很缺乏的。生产操作者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进行作业,这种失职所导致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管理和监督的不到位。

第三,应急机制不健全。目前,就我国的整体情况而言,应急救援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薄弱。在此次事件中,石油公司和政府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致使在应急处理中显得力不从心,当地政府和生产者之间在前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延误了救援时机,扩大了危害。

开县井喷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我们以后的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有重要的警示和启示作用。第一,针对高危生产行业,我们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督体系,确保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安全同步。第二,做好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沟通及安全教育工作。企业在生产中要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及时向居民传达相关危险事项,使居民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应具备的安全知识和危险防范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第三,建立完善国家级特大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对于特大突发事件应完善国家、地方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实行统一规范的应急救援。

三 突发环境灾害事件的应对思考

(一).更新观念,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灾害问题日益恶化的当今社会,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长期以来,在人们所习惯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如果我们还仍以对立的关系处理人和自然,必将危及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同自身的关系。人类以来自然生存和发展,自然生态代表着人类的根本利益。破坏自然生态就意味着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要做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③

(二).谋求经济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高投入、环境大破坏、灾害事故频生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不可取的。因而,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降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负面效应。首先,加强我国产权制度,尤其是主要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建设,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实现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再次,调整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市场潜力而又能节约资源与能源、可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产业领域。

(三).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和减轻灾害问题,努力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承灾能力

灾害只有在致灾力源的作用超过作为承灾体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抗御能力时,才会发生。减灾实际上是限制和削弱灾害源,保护易损性的承灾体和提高其承载能力的过程。由于灾害的频繁和巨大的破坏力,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人类的应付和驾驭能力还不能完全控制灾害源及其致灾介质,而通过对承灾体的保护,减少社会经济系统的易损性,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因而,人类社会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将减灾纳入到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减轻灾害问题做更多的工作,即在经济发展的投入当中应当计入用于减灾的支出,从而使减轻灾害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四).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产业化 ③ 战友.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第49页.将减灾工作渗透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各级政府均应将减灾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灾系统计划,并纳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总体计划,大力推行与完善减灾系统工程,发展减灾产业,使各个环节逐步走向产业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地方政府在灾害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要在保护公共利益、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④加强公众的防灾教育,使减灾成为一项社会公众事业,使公众在生产与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减灾的意识和责任,提高全社会合理利用资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防灾抗灾的技术水平,懂得在危急时刻采取相应的自救行动抗御灾害;提高全民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张雨萍、张妙仙.环境灾害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战友.环境保护学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梁茂春.灾害社会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4.陈新,张华东,陈荣光,贾庆良.开县特大井喷事件及严重后果成因与反思[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5.张华东,陈新,潘仲刚,贾庆良.开县特大井喷事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6.张华东,陈新,徐少华.开县特大天然气井喷事件对灾区环境影响评估[J].现代预防医.2007,34,9.7.陈安,赵燕.我国应急管理的进展与趋势[J].安全.2007,03.8.徐继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责任研究[J].探索.2003,03.④ 参见秦启文、李天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新华出版社.

第四篇: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孟连县2010及“十一五”期间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为有效处理我县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孟连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孟连县农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处理工作。现将2010以及“十一五”期间突发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孟连县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冻害等。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对我县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等几种类型,影响面广、危害较大的有六次:

(一)2010年10月份以来,孟连县旱情持续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收到严重影响。全县受灾面积48.38万亩,成灾面积20.93万亩,绝收面积4.3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1.56万亩,成灾1.26万亩,绝收1.11万亩,经济作物受灾44.95万亩,成灾17.86万亩,绝收3.01万亩,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354万元。

(二)2006年10月7日—10日,孟连县境内普降大雨、局部大暴雨,娜允镇(县城)、景信乡、芒信镇、富岩乡、勐马镇、公信乡降雨量累计分别达276.6毫米、325毫米、145.4毫米、169毫米、190.6毫米、112毫米,尤其是娜允镇(县城)三天时间内降雨量为全市最 1 多,是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的72小时降雨量最大值,造成了50年一遇的暴雨洪涝灾害。境内南垒河、南碾河河水暴涨,6个乡镇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娜允坝、景信坝受灾最为严重。洪灾造成泥石流严重,人员被卷走或围困,农田(地)、鱼塘被淹没或冲毁,农作物被掩埋,民房被损毁,粮食和家禽被冲走,山区旱稻、玉米、甘蔗大面积倒伏,部分山地被雨水冲刷、塌方,已成熟的玉米、旱稻因不能及时收获,造成发芽、霉烂,使我县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2077万元。

(三)2007年6月3日,宁洱县遭受6.3级地震,我县境内震感强烈,县境内农田、沟渠、房屋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712万元。

(四)2007年8月25日,孟连县境内普降暴雨,其中勐马镇降雨量高达116.5毫米,致使粮食作物、道路、电力设施以及水利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450万元。

(五)2008年8月9日,孟连全县范围出现大雨、暴雨强降雨天气过程,其中勐马镇和公信乡降雨量分别达到92毫米和163.5毫米。致使部分民房、农作物、经济作物、交通和水利等公共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17.1万元。

(六)2008年8月16日-18日,全县范围内出现大雨、暴雨强降雨天气过程,致使全县部分农作物、经济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50万元。

二、应对工作

(一)组织领导

孟连县农业自然灾害由孟连县农业局负责应急处臵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种子站、植保站及各乡(镇)农业工作站站长为成员的孟连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承担日常工作。

(二)预案编制

孟连县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由县农业局负责,并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准后公布实施。

(三)应急队伍建设。

孟连县农业局成立了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随时听候县处臵突发性自然灾害领导小组调遣,开展应急调查和抢险工作。

(三)资金投入

为保证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工作专项经费。如遇突发事件,相应安排救灾、抗灾、减灾经费。

(四)物资保障

由于重大病虫草鼠害和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具有爆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根据病虫草鼠预测预报,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及时主动与农资部门沟通,做好常用药物、器械的调运贮备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为抗灾救灾服务。县种子公司在做好备荒种子贮备的同时,一旦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相应的农作物良种,确保改种补种需求。

(五)监测预警预报

预警信息包括县气象局的低温冻害、干旱、洪涝等预警信息,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网络信息及病虫草鼠情报,各乡(镇)农业重大灾害发生情况的传真、报告等。采集内容包括农业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结果、发生流行趋势、发生危害面积、损失程度和防治措施等。灾害发生后,由县农业局于第一时间向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六)应急防范处臵

自然灾害发生后,农业局在接到灾情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判定自然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规模等,提出应急处臵措施,并按灾害规模逐级上报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七)调查处理、恢复重建和科普宣传

自然灾害发生后,县农业局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调查,掌握灾情的类型、规模、威胁范围和人数等,向受灾群众积极宣传抗旱科普知识,同时上报县人民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财政补助经费,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八)临灾和灾后的应急措施

根据我县重大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一旦发生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前兆或灾害发生时,主要采取的措施为:报告县政府请求立即做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实施应急预案;办公室迅速组织力量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为领导小组和县政府决策提供准确情报;根据受灾程度制定救灾、减灾措施,并 帮助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报请县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组织生产自救,减轻灾害损失。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排灌不畅,易受涝灾。二是群众对自然灾害自主防范意识不够强,主要依赖政府防灾,且防灾知识掌握不多,造成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不知道如何应急处臵、开展自救,而是等待政府求助,没有真正达到全民防灾的工作局面。三是信息传输机制不健全,一些灾情信息不能及时的到达老百姓的手里。四是自然灾害多发生在雷雨期间、往往会发生道路、通讯设施中断,造成信息反馈滞后,应急指挥、救援人员和物资无法及时到位。五是农业保险覆盖面小,救灾资金缺乏。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意识,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更加重视防灾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应对和防抗,更加有力地落实责任。对每一次洪灾、旱灾要根据气象情况,结合风情、水情、雨情,从最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考虑防灾工作决策和部署,把各项防范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些、更严密些。坚持科学防灾,依法防灾,立足于早计划、早准备、早行动,更好地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进一步完善防灾工作预案,把防御自然灾害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把防灾预案做得更严密,重点更突出,措施更有力,确保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进一步创新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 信、手机信息等媒体及流动宣传、发放传单建立信息传输平台,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宣传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知识。

(三)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制,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的责任制。严格工作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县、乡镇、村(居)委会领导三位一体的捆绑联防责任制和责任公示制。特别要针对以往有些村发动不到位的问题,今后要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把责任落实到村(居)一级,把村居干部、党员群众的作用发挥出来。

(四)进一步加大农田基本设施恢复和建设力度。分田到户以来,由于村民过渡开荒种地,对基本农田和农业生产基本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排灌不畅,从而导至某些地方受灾严重,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农田基本设施的恢复和建设力度。

(五)加大农业生产保险的覆盖面。建立财政专项救灾支农资金账户。

四、典型案例分析

去冬今春以来,孟连县旱情持续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收到严重影响。全县受灾面积48.38万亩,成灾面积20.93万亩,绝收面积4.3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1.56万亩,成灾1.26万亩,绝收1.11万亩,经济作物受灾44.95万亩,成灾17.86万亩,绝收3.01万亩,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354万元。面对旱情,孟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协调配合,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全力以赴抗大旱、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

(一)以目标责任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灾情发生后,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各部门积极加大抗旱资金投入力度,共计安排农业抗旱保春耕资金368万元。为确保2010年全县各项工作目标责任落实,5月17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农、林、水、牧目标责任书签订会议,县人民政府分别与6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孟连县2010年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工作目标责任书》,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农业部门积极应对,先后两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为抗旱灾区捐款共计7270元,制定了《孟连县农业局抗旱保春耕(Ⅱ级)应急预案》,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抗旱保春耕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精心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抗旱救灾科技措施,确保抗旱促春耕工作有序开展。

(二)多措并举抗旱魔,千方百计保民生。

为确保抗旱保春耕工作,县农业局全体干部职工紧急动员,抽调科技骨干组成抗旱工作组深入各个乡(镇)春耕生产第一线调查灾情,为灾区群众提供各项技术服务,指导和帮助群众做好抗旱播种、抗旱栽插,查苗补苗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力保“小春损失大春补”。

1.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进程,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全县有耕地57.24万亩,其中13.48万亩属于中低产田地,土壤肥力质量差、排灌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基本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制约着全县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县农田建设保护站针对县域内渠路不配套、渠道质量差、作物灌溉不便易、多旱等一系列农田基础建设薄弱的实际,精心制定改造方案,进行高规格、集中连片规划建设,共完成农田建设1.4501万亩,建成坡改梯 地0.32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6346万亩,农艺措施0.4955万亩,建成田间排灌沟3条,总长16.511千米,建成田间机耕路21条9.405千米。经过改造,全县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有效增强了全县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2.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县农业局积极组织科技骨干加强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农业试验、示范推广项目,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旱情发生时,正值小春播种关键时期,农业局结合旱情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积极组织科技骨干,利用县域热区土地资源,扩大旱作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缓解了灾情。

3.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利用世行项目、新型农民教育等项目深入村(组)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和农资使用技术现场培训和指导。共开展科技培训8期,培训农科人员300余人;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发放农业科技宣传单2000余份。

4.农业损失劳务补。为实现“农业损失劳务补”,确保大灾之年农民持续增收,县农业局认真研究部署,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筹措、整合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共计46万元,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共开展培训25期2186人,成功举办现场招聘会2场,转移农村劳动力2278人,实现劳务收入1733.6万元。

5.加强农机培训,利用农业机械化提高抗旱能力。农机局积极组织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培训,组织拖拉机驾驶员培训8期,375人。开展大小拖拉机手培训50人、微耕机操作手100人、联合收割机手30人,检验拖拉机2398台,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同时,累计投入农机抗旱车辆15车次、农机技术人员70人次,投入抗旱操作手2434人次、抗旱农机具1426台套,农机具备耕面积22666亩,投入抗旱排灌机械492台次,抽水浇灌5112亩次,有效推动了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类破坏自然.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根据这些情况,制定了一些措施。

一、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

三、组织管理

园内要成立由园长负责的自然灾害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预防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故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宣传和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4)检查、督促学园各处、室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落实情况。

(5)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园内演习,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

(6)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四、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工作纳入学园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等建筑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进行师生员工疏散演练。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故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五、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

(1)县市区和学校在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故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利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故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六、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启动响应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学校发紧急撤离、集中信号。

(2)学校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上课的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制定路线到指定地点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1、雷电灾害与防范

雷电大自然中静电放电过程,是雷云接近大地时,产生云和云之间以及云和大地之间放电,迸发光和声的现象。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电,雷电天空已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1)最好就近进入避雷装置良好的建筑物内,这是最安全的。千万不要进入庄稼地的小棚房,小草棚,因为在那里避雷雨很容易遭受雷击。

(2)要远离高烟囱、铁塔、电线杆和大树等物体,千万不要站在大树下避雨,否则是很危险的。

(3)打雷下雨时,注意不要打金属骨架雨伞,或者扛举长形物体。

(4)不要或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不宜停留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轨附近。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不宜进入和靠近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车库、车棚、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停留在游泳池、湖泊、海滨、水田等地和小船上。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钓鱼杆等扛在肩上。

(6)当感觉到身体有电荷时,如头发竖起,或者皮肤有显著颤动感时,要明白自己可能就要受到电击,应立刻倒在地上,等雷电过后,呼叫别人救护。

(7)雷雨天气应该留在室内,关好门窗;在野外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要将手表、眼镜等金属物品摘掉,千万不要在离电源、大树和电杆较近的地方避雨。

(8)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以减少直接雷击的危险,双脚要尽量靠近,与地面接触越小愈好,以减少“跨步电压”。野外最好的防护场所是洞穴、沟渠、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林间空地;

(9)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要靠近打开的门窗、金属管道。要拔掉电器用具插头,关上电器和天然气开关。切忌使用电吹风等。不宜使用水龙头。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2、地震灾害与防范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灾害现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平均每天13700多次,被人们称为群灾之首。

(1)学校防震措施

教师应经常在课堂宣传防震常识,并教会学生避难事宜,举行防震演习。

a、教师的照明灯具应加以固定。

b、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c、地震时切记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的上下楼梯。

d、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

(2)地震来临前的征兆

a、动物异常:狗狂叫不止,鸡、鸭、猪不进窝圈,大量的老鼠白天出洞,不畏追赶。

b、地下水发生异常:井水的水位突然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c、大气异常:地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旱、大涝等等。

(3)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

a、如果在楼房里,突然发生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床等家具下面,以及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头部。

b、如果住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子、枕头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在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在走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c、如果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门的同学可以迅速的跑到门外,中间的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的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

d、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

e、如果在大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等危险的地方停留。

f、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该做到的是:

☆尽量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旁边的尘土,露出头部保持呼吸通畅。

☆避开身体上方的危险物。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是在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的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利用一切可用的东西,如敲击物体等待救援,不要盲目的乱喊,保持体力。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3、暴雪、冰雹灾害与防范暴雪、冰雹比较常见,虽然不一定会形成灾害,但也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1)暴雪天需注意添加衣服,注意保暖,要减少室外活动,避免冻伤。

(2)下冰雹时,应在室内躲避,如在室外,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好头部,并尽快转移到室内避免砸伤。

学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首先结合本地实际,向学生介绍了雷电、水灾、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特点,结合学校周边实际情况,列举了近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例,让同学们了解到这些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同学们分析和讨论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保障、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在关于自然灾害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学校经常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然灾害防范教育。增强防范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与自然灾害息息相关。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掌握基本的常识,提高警惕。面对自然灾害要放正心态,正确对待。充分发挥自人保护作用。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学校也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演练。例如: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1、在外出时遇到雷雨天气,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狂奔、停留。手中的通讯工具要关闭。

2、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如铁锹、金属杆雨伞),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能拿着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3、特别要小心的是,遇到雷电时,一定不能到高耸的物体(如旗杆、大树、烟囱、电杆)下站立;也不要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物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还要远离输配电线、架空电话线缆等。这些地方最容易遭遇雷击危险。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应对措施,当自然灾害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能做到不慌乱,冷静沉着对待。

除了这些我们农村常见自然灾害外,我们同时要让孩子全面了解我们国家,我们这个地球所面临的各大自然灾害,也能让孩子掌握在各大自然灾害中,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了解自然灾害是除了指洪水、雷电以外,还有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例如: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

除了教育学生一些自然灾害的知识以及应对措施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镇定的心理素质,学生正处于身体、心里发展时间,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里素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