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讨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讨
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受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困扰着广大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推出非常赞成,迫切希望通过整本书阅读来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尝试整本书阅读已有好几年,当时是作为课外阅读来开展的,但是这次课程化以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了很多案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一、关注学科特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Z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以上表述来看,整本书阅读应关注学科特色,立足语文学科,聚焦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除了和别的学科一样要感知和了解,获得情感熏染和精神影响外,还有独特的学习内容,那就是语言运用。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仅停留在感情精神层面,只是局限于讨论思想主题、人物性格、人生启发、社会意义等,就体现不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整本书阅读不能只关注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更应该考虑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获得的影响和成长。
例如,在《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自主阅读阶段主要解决情节、小说人物性格、作品情感等问题;在阅读第二阶段――专题探究阶段,则要从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做专题研究,设计如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小说语言特色、小说的艺术手法、从《边城》看诗化小说等专题,希望通过这些专题让整本书阅读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二、关注学情特点,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道:“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整本书阅读具有阅读时间长、阅读自由度高、阅读内容丰富的特点,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学生能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思想行动,与书中的人物直接对话,共同体会喜怒哀乐,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要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感悟、思考和收获,而不是教师为考试准备的阅读问题答案。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落实阅读进程以及解决学生在阅读中的疑惑,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出现的问题,共同欣赏文本的美好。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顺着学生的读书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
例如,在《老人与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边阅读边摘录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课堂上朗读这些优美或意蕴丰富的句子,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然后带着这些体验与感受再次阅读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高涨。
三、关注阅读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中一般要进行读写练习和专题研究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好专题,提示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自己研究专题的相关内容,及时在书中标记出来,有些内容可以摘抄下来,以备日后所用。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特色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为三国人物立传”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挑选一位喜欢的人物,收集文中的相关信息,梳理人物的发展历程,提取突出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各类人物传记的体例,在此基础上完成人物传记。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关注阅读评价,重视学生整体发展
整本书阅读的容量大,时间跨度长,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完成学习任务,过程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整本书阅读应该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学管理者、社会等,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学校评价等,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由于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应该是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学习目标,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方向。同时,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只有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2]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当作语文学习头等大事[J].语文建设,2016(9).[3]吴欣歆.书册教学阅读现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6.
第二篇: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听课有感
瑞鹊小学柯美真
3月17、18日,我有幸参加在厦门举行的为期两天的“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名师教学观摩学习,近距离地真实感受到名师的教学智慧。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倪鸣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语届“四大天王”支玉恒老师执教的《草原上的花》,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的《图象诗》,以及全国优秀教师王文丽执教的《李白的送别诗》,全国知名教师蒋军晶执教的《祖父的园子》等等。活动为期两天,共观摩了7节名师课堂,聆听了四个报告。这些课虽然课型有别,风格迥异,却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名师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无一不让我们深深地为之折服,如饮甘霖,如沐春风。下面我将针对蒋军晶老师的讲座《多面向的阅读教学,单篇、群文、整本书的阅读》中“整本书的阅读”,谈谈自己收获和思考。
一、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
1、阅读前提示方法。
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文字浅显明白的,不妨少点工夫,看下去就是。文字深微曲折的,就得精细得解说,周到的剖析,达到透彻了解的地步,才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
2、阅读中进行指导。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
3、阅读后组织讨论。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除此之外,“文字最好能读熟”“文字又最好能复习”,交流讨论以后,可以形成文字材料,也可以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更多的感受,这样不但能把一本书读通读透,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浅尝辄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整本书阅读如何讨论。
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不同。一本书留给学生什么印象,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的。在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试以三本书为例,谈谈小学各个年段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低年级
低年级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在阅读《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情节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很多关键地方教师都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温馨与感人。尤其是书的最后小甲龙跑到山顶的部分,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出示下一个画面。相信学生一下子会被感动,因为他们想不到小甲龙竟然找到了父母。一年级的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一定能把小甲龙想象成自己。其实,整个故事孩子都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甲龙。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故事中的温情。
2、中年级
以《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可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进行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学生会选择不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这样可以丰富每一个学生读书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书本。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3、高年级
整本书阅读讨论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例如,开展《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读书交流,适于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按照人物进行交流。可以将一个人物或两个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秃鹤”和“细马”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先说出对这两个人的印象,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他们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自己推测,看看作者为什么给这两个人起这样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探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同时了解作者给人物命名有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最后,围绕“两个人身上哪里最让你感动”进行交流,理解“尊严”和“责任”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中的空白处进行阅读交流。《草房子》这本书中每章节的每个部分只用“一、二、三”来划分,让学生给每一部分命名,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对情节的整体把握。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第三篇: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浅谈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湟中县拦隆口镇西拉科学校 张永琴
1941年,叶老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对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语言材料,承载语言本身的美。因此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阅读指导:
一、整本书的选择
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先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学生。
选择整本书,是师生必然经历的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一般的选本,作者不同,形式有变化,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取向、作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选择整本书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作家笔下的人”单元时,可以读《小兵张嘎》《红楼梦》《儒林外史》《百万英镑》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内容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小王子》《毛毛》《爱德华奇妙之旅》《彼得·潘》中任何一本,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这属于表达方式的延伸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阅读以前对于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这是很明晰的指导过程,有读前和读后的指导,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有指导。对此,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1、按照读物特点提前指导阅读方法。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童话集编选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话。有重点地选取经典的部分,如,《丑小鸭》等进行讨论,要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不把学生拉回现实的场景。设计讨论话题,也要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童诗以儿童的语气表现儿童的所思所想。知道诗的类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带来的快乐。读懂诗的意思;想象诗的画面;领悟诗的情趣;欣赏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学生往往读上几遍就可以背诵,老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指导。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版本所以还要进行版本指导与序目指导。使学生“将来读书不但知道求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用无穷的。”版本指导,有利于学生选择书籍,对书籍本身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实现读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终身阅读,终身受益。“读书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利用目录可以整合自己想看的内容。如重点研究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可以通过目录跳跃性的看,从而把某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理情事件发生的脉络,有利于了解梗概,如果是自序的话,能够清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着序文可以探究作者的思维线路;如果是他人作序,对书的内容有一些评价,提示读者注意书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阅读时注意重要部分,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与序文作者进行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
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那么最要紧的是在阅读中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2、按照本身的规律去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可见在叶老心中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可并不是说‘指导’就是由教师一个人这样从头到尾讲下去。‘指导’得在讨论里。”指导要注意方式,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的内容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阅读交流以后,学生能更细致的重读,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可以读的书,学生愿意带动身边的人阅读,学生课下自愿的交流讨论,这样阅读指导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把阅读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知音,有利于他们持续阅读。
总之,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人是学生,每次都要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提出最想指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1、对阅读结果的评价。
阅读要关注差异,但是也要有基本的速度要求,大多数学生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不能按时完成的,教师要了解是没有兴趣,还是阅读速度慢,通过阶段性讨论做出相应的调整。对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可以通过规定时间读完短文等方式提高其速度。此外,还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就锻炼学生不指读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在班级讨论中看阅读深度。“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指导步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进于标准。”教师在指导阅读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班级讨论中,通过学生的发言能够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好与不好的评价,而是通过评价发现阅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使阅读更有实效。也能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的不同对个别学生进行再次指导。查阅资料,了解阅读的真实情况。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所读的书做简单的读书卡,或者用图画表现自己的读书所得。中年高年级学生可以做程度不同的读书笔记。“笔记大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中年级学生通过摘录,加上感受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如果允许的话,可以在所读的书上批画圈点。高年级学生可以就书中的章节或者人物,写出自己完整的心得。不论是“读书报告”还是“研究报告”都以学生真实的感受为主,不是为了应付老师,那样反而破坏了读书兴趣,做了不如不做。
教师要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笔记,使学生乐于做笔记,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笔记的作用。要让他们认清,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参考得来的零星材料,临时触发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贯穿之用,怎能不记录?极关重要的解释与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就在他日还值得一再检览,怎能不记录?研究有得,成了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若不写下来,也许不久又忘了,怎能不记录?这种记录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
教师指导如何做笔记的基础上,在阶段性阅读和完整性阅读以后,可以通过查阅笔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有了准备,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或临时信口乱说了。”读书笔记为班级讨论做好准备。班级讨论以后,通过查看笔记的方式,了解讨论是否加深了学生的了解。“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2、对阅读指导过程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以师生充分自读为基础,以班级讨论为主要交流方式,以教师的评价为指导,以促进师生语言与精神成长为归宿。教科书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在于“语用”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整本书阅读通过对“语用”规律的把握,体悟作品描述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对学生而言,获得阅读乐趣是他们进行阅读的核心动力。让学生经历乐趣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还有冒险的体验,紧张的体验„„这些乐趣有时来自书的插图,有时来自文字欣赏,有时来自故事情节。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本,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乐趣来自于交流活动本身。教师组织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如在进行了《小淘气尼古拉》的读书讨论时,让学生把自己一天中有趣的事情画下来,组成漫画集《我的淘气史》。学生在想和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在阅读中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打动人心的力量、让学生的目光从书中回到现实,看看身边的人,看看自己。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节来交流,看学生对作品细微处的理解,同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丰富。引导学生发现经典的优美的语言,并且能够感受这些语言,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发展树立一个标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需要,我们有责任呈现的丰富,没权利专制于一种。让学生经历发现美、感受美文学成就。
总之,阅读的本质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所有走进来的人有所收获,让所有走出去的成为新我。整本书阅读是在学校语文课程内的阅读,同生活中的自由阅读、消遣阅读不同,势必会关注到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整本书阅读要通过阅读整本书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不能读无所获,所以整本书阅读要在统一阅读的情况下进行。书中的文化特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书中的文化因素,精神特质,在师生而言,应该也是在无形中吸收的,绝不能为了方法,而使阅读失去魅力,失去兴致。
整本书阅读是需要统一的,需要指导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再去自由阅读,收获会更多。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在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实现的,因为在所有的条件中,文字是受限制最小的。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书的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想办法解决,不能读书,可以读报,不能读报可以读广告,关键是要把有汉字的东西给学生,给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由此看来,整本书阅读的“整本”又不是单指物理形态的一本书,而是一种整合的思想,一种整体的意识。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读到的读物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就像叶老所说,只要内容和形式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拿来读。学生读了就会有益,就会比一本课本的教学丰富。
第四篇:推荐整本书教案
《懒猫伊万内奇》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
设计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懒猫伊万内奇》的兴趣。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懒猫伊万内奇》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4.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懒猫伊万内奇》的兴趣。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懒猫伊万内奇》
2、《懒猫伊万内奇》阅读推荐课课件
第五篇: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
一年级:《小猪唏哩呼噜》《笨狼的故事》《小熊温尼•菩》《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木偶奇遇记》《小巴掌童话》《洋葱头历险记》《君伟上小学——1年级鲜事多》
二年级:《鼹鼠的月亮河》《绿野仙踪》《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狐狸列那的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安徒生童话》《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君伟上小学——2年级问题多》
三年级:《小狐狸阿权》《长袜子皮皮》《火鞋与风鞋》《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一千零一夜》《亲爱的汉修先生》《格林童话》
四年级:《嘭嘭嘭》《皮皮鲁传》《乌丢丢的奇遇》《夏洛的网》《小鹿班比》《时代广场的蟋蟀》《鲁宾逊漂流记》《水浒传》
五年级:《草房子》《我要做好孩子》《我的妈妈是精灵》《柳林风声》《西游记》《西顿动物故事》《彼得·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六年级:《城南旧事》《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小王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昆虫记》《狼王梦》《希利尔讲世界史》
图画书:
一年级:《猜猜我有多爱你》《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古利和古拉》《小塞尔采蓝莓》《奥莉薇》《母鸡萝丝去散步》《彩虹色的花》《鸭子骑车记》《小蛇散步》《小黄和小蓝》《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小魔怪要上学》《臭臭的比尔》《凯能行!》
二年级:《两棵树》《我是霸王龙》《可爱的鼠小弟》《小黑鱼》《青蛙弗洛德的成长故事》《十四只老鼠》《古纳什小兔》《小真的长头发》《让路给小鸭子》《小猪变形记》《三个强盗》《有个性的羊》《农夫去旅行》《聪明豆绘本》
三年级:《我爸爸》《逃家小兔》《一园青菜成了精》《蚯蚓的日记》《大猩猩》《不一样的卡梅拉》《大脚丫跳芭蕾》《我不知道我是谁》《神奇校车》《绘本中华故事十二生肖》《儿童之友金色绘本》《青蛙和蟾蜍》《自然科学童话》
四年级:《爱心树》《小房子》《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獾的礼物》《三毛流浪记》《鸭子农夫》《犟龟》《穿靴子的猫》《我的课外观察日记》《哲学鸟飞罗》《感动世界的摄影狂想曲》《绘本版西顿动物记》
五年级:《爷爷变成了幽灵》《花婆婆》《石头汤》《世界为谁而存在》《大脚丫跳芭蕾》《100万只猫》《活了100万次的猫》《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一粒种子的旅行》《小牛顿科学馆》
六年级:《我的爸爸叫焦尼》《桃花源的故事》《荷花镇的早市》《团圆》《绿池白鹅》《父与子》《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勇气》《一片叶子落下来》《西雅图酋长的宣言》《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请到我的家乡来》《黎明开始的地方》
日有所诵
低年级:以韵文为主,既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又有想象丰富、富有童趣的童诗,还补充了适合孩子诵读的精短古诗和《三字经》、《晨读对韵》等读本,内容丰富且充满情趣,帮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激发儿童的诵读兴趣,扩展视野;
中年级:题材、体裁、风格更加丰富多样,选文力求文质兼美、易于记诵。在选择《老子》、《论语》等传统经典片段时,努力做到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契合儿童心性;另外还选择了古诗、儿童诗,以及《沙与沫》、《飞鸟集》等外国经典文本的片段供学生诵读;
高年级:选择现代诗歌、古诗、唐宋词等诗性文本,以及《孟子》、《大学》和《中庸》等国学原典中的部分章节,适当补充古代寓言、散文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