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3《山中避雨》教学案语文版
3.山中避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生于一八九 八年。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更是多国语言的翻译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五十多种,堪称著作等身。其以寥寥数笔刻画出的漫画,韵味无穷,号称“中国漫画之父”。他的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三、预习检测: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仓皇寂寥冗长惜别萍水相逢
怨天尤人望洋兴叹乐以教和陶冶依依 嘈杂趋之如归
2、解释下列词语: 寂寥: 怨天尤人: 嘈杂: 冗长: 望洋兴叹: 陶冶: 萍水相逢: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五、合作探究: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讨论问题:
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5.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精读品析: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拓展延伸: 教师导入: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教师播放曲子,学生听后发言交流。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乐——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教——欢喜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和——无比快 教学反思
《山中避雨》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音乐感染学生。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三、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寂寥()冗长()和着歌()c‚o杂()陶y‡()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苦闷万状。()
⑵我对他的拉奏(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始终学他不来。()⑶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的人呢?()
⑷其艺术(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3.课文以
为顺序记叙了“山中避雨”的全过程,避雨途中他们做了哪些事? 4.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课文中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了比较,作者这样写想要说明什么? 6.文章的主题句是哪一句?
7.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8.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或激昂,或悲愤,或娴静,或热烈,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音乐曲目,请举出一两例,并说说给你的感觉。阅读
前天同了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准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象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9.从体裁上看,这篇文章属于()
A、随笔
B、小说
C、议论文
D、说明文
10.课文中所写事件的时间是
,地点在,起因是
。11.写“我”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写两个女孩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4分)写“我”心情的句子: 写女孩心情的句子: 12.“山色空蒙雨亦奇”语出苏轼,这里的意思是:。13.第二段中的“这种境界”是指:。14.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怎样的性格特征? 15.课文写茶博士拉琴有什么作用?
1.略 2.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萍水相逢;陶冶 3.时间;听茶博士拉琴、“我”自己拉琴、两个女孩和着唱歌 4.略 5.略 6.“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写因为音乐,作者和三家村的青年的相识、惜别的感情。7.文章通过游山遇雨,避在茶店,因见胡琴,借来一乐之事,表达了“乐在教和”的主题。8.略9.A 10.前天、西湖、天忽下雨 11.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12.《饮湖上初晴后雨》;山色迷蒙,若有若无,这种雨天景色也很不寻常。13.“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14.天真,幼稚。15.正因为有茶博士拉琴才激起了“我”的兴趣,“我”才想到借琴来拉,才有了后文“乐以教和”的主题。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 3《山中避雨》人教版教案
山中避雨
丰子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 寥(liáo)嘈 杂(cáo)冗(rǒng)长 里 弄(long)
工 尺(chě)陶 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 两个女孩 青年们 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 “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 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板书设计:
叙事 抒情
山中避雨 扫兴
女孩心境 苦闷 山中避雨 借琴抚慰 欢喜
我拉众唱 兴奋
还琴辞别 难舍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练习题[人教版]
《山中避雨》知识点拨及同步训练 【疑难解析】
1.通读全文,本文叙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试理清全文的脉络,看看文章是怎样推动情节的?
·第一段写作者山中避雨。
·第二段引出作者和两个女孩因遇雨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第三段写作者向茶博士借琴安慰两个女孩。
·第四段写作者拉琴,大家齐声歌唱,尝到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第五段写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2.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主线,品读全文,说说本文通过音乐引起了人们情绪上的哪些变化?
甲生:作者最初因游山遇雨而觉得扫兴,感受到“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后来和大家齐声歌唱,品尝到音乐的趣味;最后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
乙生:两个女孩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3.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从文中将对比的地方找出来,说说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思路:对比手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抑此而扬彼,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本文中的对比及作用主要表现为:
·作者把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对比,突出“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突出音乐可以使人和谐相处。
·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
·将胡琴和其他乐器比较,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使“乐以教和”这一古语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重点品析】
1.“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温暖”既是写环境的温暖,其实也是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闹”字则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作者用排比的句式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用排比的句式,点出了具体的地点,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的确到处可见。此外,连用四个“有之”,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3.“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为什么在这里作者要用反问句呢?)
作者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显得更加有力量,更加肯定,也更有情感,让我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课外知识补充】
相信读了下面的故事,你一定收获不少!
桃李不言
汉朝初年的勇将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他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
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匈奴兵都精于骑马射箭,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七十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匈奴单于(国王)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
可是汉朝却始终没有重用他。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后因没有向导,迷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自刎而死。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
司马迁赞颂道:李将军老老实实像个极普通的人一样,口才又不好,很少说话。但是他死的时候,无数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可见他一贯忠诚、全心为国的精神,比能说会道的士大夫们要高明得多啊!真是俗话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句俗话的意思是: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被踏出一条路来。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工尺________________ 冗长________________ 乐以教和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下列加粗字的含义吗?
趋之如归______________ 怨天尤人______________ 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 3.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尤其是美的音乐更使你陶醉。或许你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你当时真切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为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文人、隐士多得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清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清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10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春去秋来,梅凋鹤去,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4.读完本文,你认为林和靖与白居易、苏东坡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谴责和批判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的文化人“急流勇退”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对隐士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春 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8.请你用你认为恰当的两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北国的春风与江南的春风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是喜爱江南的春风还是北国的春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本文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hě rǒng yuè 2.小步急走;责怪;浮萍。
3.开放性题目。只要是围绕着音乐对人心境的调节作用来回答或陶醉于音乐之中的情形作答即可。
4.相同点:他们都有才华而得不到施展。不同点:林和靖隐居孤山,而白居易和苏东坡都是大材小用。
5.作者批判了中国文化人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批判了他们为了自卫和自慰而清除了志向。
6.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
7.开放性题目。最好是谈对隐士的否定,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8.朴素、自然。
9.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温柔的女性体贴万物。北国的春风卷着尘土飞沙,从塞外滚滚而来,像力大无比的大汉,粗犷、豪放。
10.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1.开放性题目。说得出道理,能符合文意就行。
第四篇:3山中避雨
3.山中避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寂寥li o:寂静空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尤,责怪。
嘈c o杂:声音杂乱,喧闹。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惜别:舍不得离别。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生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十一月九日,在家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姊姊,下有一妹二弟,二弟后皆早夭。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父亲丰璜,长于诗文,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人(光绪八年,1902年),科举废除后,仕途随之断绝,只得在家设立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丰子恺五岁起,即由父亲启蒙教授。可惜父亲庇荫的日子并不长久,八岁的时候,父亲因肺疾病故,享年只有四十多岁,只得由母亲茹苦含莘地和姊姊们相依为命。
父亲病逝后,九岁时又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进石门湾溪西小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时成绩为全校第一,母亲为减轻家中生计,鼓励丰子恺投考公费的浙江第一师范。当年报考人多,丰子恺怕考不上,多报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种商业两所学校。结果,连中三元。
丰子恺就是在读师范时期,因为两位恩师的带领,培育了丰子恺的艺术心灵和认真苦学的精神,也启发他的文学才华和悲天悯人的胸襟,奠定一生事业、理想的基础。这两位恩师,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李叔同先生,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李叔同先生不但精于图画、音乐,也擅长文学、书法与金石,而在其它方面的知识,诸如国文、英文、历史、博物等科目,常是专业科目老师望尘莫及,所以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丰子恺更是如此。
丰子恺的日语是当年向两位曾是日本留学生老师──李叔同、夏丏尊先生学习的,所以选择东京为成完成留学深造美梦的地方。
在日本求学期间,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决定了他一生从事美术的方向。
对丰子恺而言,随笔和漫画是两位一体的:“在得到一个主体以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郁达夫曾批评丰子恺的散文说:“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是说丰子恺的散文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细腻贴切,有时意在言外,灵巧高妙,有时连他最擅长的绘画也有不及之处。丰子恺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写生活平凡中的点点滴滴,读者可在字里行间察觉出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源头,体会到生活的美与哲学。其实古今中外凡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莫不拥有这样的特色,那就是借着敏锐的观察,加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自然能创出「凡景语皆情语」的作品。而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正是丰子恺将俯拾即得的生活场景,赋予一种新奇的美感,唤起世人对于平日视而不见的事物,给予无穷的关注。
丰子恺是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更是多国语文的翻译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五十多种,堪称著作等身。其以寥寥数笔,刻画出的漫画,韵味无穷,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二、文章脉络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三、重难点导析 ⑴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⑵文章叙事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结尾点明主旨。在西湖山中游玩遇雨,急奔到一个三家村,在一家小茶店避雨,很是扫兴。但作者不这样认为:“山色空蒙雨亦奇”,“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有雅兴拉胡琴。但同行的两个女孩却体会不了这种境界的好处,怨天尤人,苦闷万状。为了安慰两个女孩,“我”从茶博士那里借来胡琴。“我”当过七八年的音乐教师,记得很多曲谱,胡琴也是很早就入了门。于是,我在小店的雨窗下,从容拉了种种曲子,两女孩和着唱,当唱到《渔光曲》时,三家村的青年们也齐声唱,一时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这使我尝到了从未有过的音乐趣味。我们走的时候,三家村的青年依依惜别,送我们上车。这次经历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由此,作者想到了要扩大音乐教育效果,一定要使音乐流行起来。胡琴曲是最能在中国民间流行的,所以,他希望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这样,故事的主题有了进一步深化。
⑶文章用词典雅,意境优美。短短的1100多字,成语有“萍水相逢”、“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趋之如归”;引用诗句、古语如:“山色空蒙雨亦奇”、“乐以教和”;引用琴曲名如:《梅花三弄》、《渔光曲》;另外,如“寂寥”、“冗长”、“陶冶”、“依依”等词语的运用,使得文章词采雅丽。再加上西湖山中的一爿小店、茶博士的二胡、雨窗下的琴曲、女孩和青年们的歌声、黄包车……构成了一幅清丽的风俗画。读文章,如徜徉于画廊中,湖光山色、烟雨蒙蒙、风土人情,令人赏心悦目,有一种美的享受。
【类文品读】 大家
按事先约定,旅行社的中巴将于下午1时离去。归程漫长,路途险峻,不得不早点发车。大多数游客恋恋不舍地告别神秘秀丽的喀纳斯湖,按时上了车,只有三个人迟迟不归。
1时半,那三人仍不知去向,大家难耐车内的燥热,纷纷躲到树阴下抱怨,历数三个家伙的种种不是,从第一天上车就看他们不顺眼,没有一回准时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是图财害命,别是潜逃的特务吧?就他们那熊样,哪有人家特务那两下子。
2时,人还没回来,大家开始担忧,频频向远处张望。在这支临时拼凑的松散团队中,众人与三位失踪者毫无瓜葛,但同情心和不安感还是有的。湖区一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早年还有“湖怪”吞噬骆驼的传闻,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几个人不像缺心眼儿的二杆子啊。
2时半,失踪者总算出现了,每人骑一匹马,由哈萨克族小孩牵着,优哉游哉,毛发未损。原来他们的迟归,只是因为贪玩。
大家松口气,纷纷回到车上,准备出发。不料那三人下了马,并不上车,和导游打了招呼,就旁若无人地钻进路边的一个小饭馆。
人们震惊了,愤怒了,这么晚回来,还好意思吃饭?素质太差!这不是欺负人吧?拿我们当什么了?谁去说一说,快开车吧,太晚了不安全,尽是盘山道,车翻了大家一起玩儿完,谁也跑不了。
愤怒了半天,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人独自下车,前往交涉,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
北京女人进了饭馆,试图阻止那三人点菜,建议他们买点干粮带走。未遂。向导游和司机求助,也未遂。导游、司机看来与饭馆老板很熟,他们伙在一起,劝北京女人不要着急。
煎炒烹炸的油烟中,北京女人咳嗽两下,言词激烈起来,其关键词有信用、权利、做人、回扣、大家,等等。迟归者中的一个冷冷反驳道:“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人就代表大家了?”
北京女人满脸通红,疾返中巴搬救兵。谁知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北京女人进退失据,在阳光下傻傻地干晒。
3时,迟归者吃完饭回来。车上的人适时转了话题,谈起奶茶和伽师瓜。中巴启动时,北京女人突然出人意料地提议,由迟归者向大家道歉。
全体游客一愣,当即鸦雀无声。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许多时候无声处不一定有惊雷。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有人小声说:“得了,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一些人随声附和:“那是那是。”
北京女人冷笑,自言自语:“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无人接话,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困惑地看着成人,中巴改换低档运行,地势陡峭起来。
1.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大家在不同阶段的态度:、、、、。
2,“人们震惊了,愤怒了”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中两个“愤怒”的词性不同,前一个是
词,后一个是
词。“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这句话带有 意味。
3、文章刻画北京女人主要用了 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 的人。
4、“谁知道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这里“当救兵”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5、“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
6、北京女人为什么说“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
7、在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中“地势陡峭起来”相呼应的词句。
8、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参考答案:
1、抱怨、担忧、愤怒、怕事、谅解(开脱)
2、形容词、动词、讽刺 3.语言;比较正直、有自尊
4、①和北京女人一起去当面指责迟归者。②大家不愿当面得罪人,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氖环境渲染了车内紧张、沉闷的气氛。
6、因为她从今天这件事上看到了中国人胆小怕事的奴性。
7、第一节中的“路途险峻”。8.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中国的将来又会怎样?这个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担忧。)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教学难点: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
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
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小结。
第五篇:《山中避雨》的教学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交流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板书课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板书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二)、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扫除生字词语: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有感情,不会读的地方可查字典,其他同学认真听,比谁能发现读错的地方并给以改正,时间是五分钟。
2、学生自由读文,并给以纠正。
工尺 冗长 里弄 陶冶 嘈杂 寂寥 ......
3、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三)、学生轮流读文,出示自学指导
(一): 自学指导
(一):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有感情。
2、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四)、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积极思考下面的问题,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五)、当堂训练: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五、设计说明: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双龙中学:何举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