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绝品》教案及反思
“提升学习力 构建高效课堂”教案
课时教学目标:
1、明确《绝品》小说要素,借助背景资料,运用批注的读书方法,理顺情节,解读人物。
2、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3.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学生的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操。
课时重点难点:解读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谈歌及其作品、创作风格。--参见《同步练习》,要点勾画
2、自读课文,字词注音、释义。
3、针对小说要素结合文本设计问题或者提出疑问。--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
二、回顾旧知,提问导入
1、这几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一直在哪一种文学体裁中潜心修炼?从七上到七下,我们学习了几篇小说?想必大家对小说这种文体以及如何学习小说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和收获了吧? 大家各抒己见,老师期待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A小说的基本常识,B分析小说的常见方法
2、这节课我们就学以致用,用刚才大家总结的学习小说的方法自主学习七下的最后一篇中国当代小说《绝品》
三、出示目标
1、明确《绝品》小说要素
2、重点解读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
四、构建目标
1、五分钟的时间默读,再次熟悉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描写。用批注的方式简单梳理情节。
2、大屏幕展示 常先生:荐画
刘三爷: 买 画(鉴画 卖画)赎 画 送 画 王商人: 买画 退 画 得画
3、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人物性格的展示,又离不开故事情节,因为只有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这篇小说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解读人物形象,所以还是让我们走进情节从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课前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设计的问题或者提出的疑难,我们一同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
4、大屏幕展示
1)常先生为什么不将字画送给刘三爷而是高价卖给他呢?
2)常先生冬天突然回到保定城,夜半敲门,天明就告辞,这期间,对马氏的讥笑,常先生先是“一愣,旋即大笑起来”,对马氏的不理解,他解释了吗?为什么? 3)
常先生离开的时候“重重的看了三爷一眼,拱拱手,大步出门去了,并不回头。”为什么要“重重”看一眼,出门时“并不回头”,这种毅然决然说明了什么?
4)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古画“看不出名堂”,为什么还重金购买? 5)马氏请来京城的古董行家鉴定常先生推荐的那幅古画是揭品后,马氏和刘三爷的态度一样吗?你的感受是什么? 6)刘三爷为什么在马氏卖掉收藏后,要冒雪赎回字画? 7)
王商人为什么 把字画退给了三爷?
8)
三爷为什么会把包括那幅唐代珍品的字画无偿赠与王商人收藏?
9)“绝品”指什么?
10)文章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小结明确
A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刘三爷重情重义、一诺千金,豪气与儒雅并存,;王商人: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B“绝品”?①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②装裱技艺,天下一流,可谓装裱技艺中的“绝品”;③常先生和刘三爷的为人,可谓人中“绝品”④两人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可谓情中“绝品”。C、对联小结:一幅古画成就天下绝品,三位男儿书写民族大义。
五、拓展阅读
1、在谈歌的创作中有一类作品,构成了他的“绝”字头小说系列,比如《绝品》《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等。这些作品描绘的都是发生在作者老家古城保定的故事。展卷细读,你会看到发生燕赵大地上的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掩卷遐思,充盈脑海的是那些鲜活形象背后承袭着的慷慨悲歌之风。保定有古称燕南赵北,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无一不在为我们画出民族大义的精神轨迹,结合你预习作业中查找的资料资源共享。
其实,这义的轨迹在中华大地处处都有体现。代代都在传承。
2、大屏幕展示
感动中国 胡忠、谢晓君夫妇之高义薄云
其实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应坚守这份正义,这种义,金钱名之而不变,严刑生之而不屈,这种义如山在野,平地仰止;如坝挡水,波浪不惊。这种义,永远都是支撑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提升、积极进步的精神力量。
六、课堂练笔
为绝品中的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任意一位写一份颁奖 大屏幕展示 来自民国的感动
常先生 刘三爷 王商人
七、课堂结语
感谢谈歌,感谢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感谢各位组委会成员,感谢你们让人间正气的高歌唱响在语文课堂上,感谢你们让民族大义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并且,永开不败。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1-9题
2、练笔积累:本文三位主要人物的颁奖词
九、板书设计
一幅古画成就天下绝品 画 义 三位男儿书写民族大义 技 情
十、课后反思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小说《绝品》教学反思
当“学习力”这个概念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后,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再一次意识到要从“根”上解决学习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找准孩子学习问题的“根”,而这个“根”就是孩子的学习力。怎么样在语文课堂是提升学习力,提高课堂效率,我在小说《绝品》的教学中尝试构建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在理科学习中应用比较广泛,在文科学习中实践,对我来说,是一种尝试。
在小说《绝品》的教学中构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第一步是,在课前准备的学案中,布置了三道预习题,最后一道就是结合情节提出疑难或者设计问题。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结合对小说的学习,联系自身的学习水平,触碰思维,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我的想法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高兴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上来,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的第二步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在预习作业问题汇总时,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按照小说要素将其归类,合并同类项,这样一个汇总了10个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在情节发展中感知人物形象,把握绝品的主题,这不就达成了我的自主学习教学目标了吗?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的第三步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借助“绝品指什么”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总结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主题,设计对联完成对人物主题的学习。并且延展谈歌的绝字头小说系列,借燕赵大地的豪杰英雄、借感动中国的人物再一次体现民族大义的精神轨迹。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课堂亮点,因为它又可以体现一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契机。但课堂实际中,有点太匆匆的感觉,言犹未尽。教学主任特意针对这个环节向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文本分析之后,一定要有一个课堂的高潮,学生通过赏读评议,问题分析的很好,教师的引导也很到位,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把呼之已出的主题加以明确、升华。千万不能着急,不要急着上你预设的教学内容,好好地做个该有的总结。她建议我可以通过完整板书,强化板书以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第四步是让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完善认识,升华认识。教学预设中,我想到了写作颁奖词。颁奖词要求必须对人物的事迹进行言简意赅的介绍,并对人物的行为作恰如其分的评价,更要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来升华人物的灵魂,从而达到动人心魄、奋人精神、弘扬正义的的目的。《绝品》教学中写作颁奖词我觉得应该是对完成学习目标的一个深化。在课堂实践中,学生明确阅读目的,通过写作颁奖词,对主题的思想认识、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遗憾就是,前面用时太多,学生的许多颁奖词都没有来得及诵读。
再看课堂视频,重新审视这节语文课,我对于自己大胆实践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不后悔,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至少现在看来我学会了,围绕文本,结合学生,问题一定要有效梳理,问题要有探究性,有学习价值。在接下来的课堂实践中,我还会继续坚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设置框框,坚决做好引导,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真正做到合作探究,提升学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绝品》教案
《绝品》导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
2、学习并积累本文精短含蓄的语言。
3、多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字里行间的精妙语言,欣赏小说对人物的精彩描写。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一、导语。
今天,我们一期走进一个故事,这里有画、有人、有情、有义。这就是谈歌的《绝品》。打开书,我们共同学习《绝品》。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三、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五、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明确:“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
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一句:“三爷啊,善待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
(二)二“绝”——装裱技艺 1.找出相关语句: “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果然是了。” “若复原,怕是要有绝代高手才行。我家三代做收藏生意,父辈只说过有倒揭两层者的绝技,不曾想还有倒揭三层者的。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2.补充书画装裱知识: 三分画,七分裱!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书画墨宝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历代书画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经精心装裱,则犹如枯木逢春,一些珍贵画作文物因此不致湮没失传。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进行装裱。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1)常先生: 手艺绝(“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眼力绝(“皆货真价实”、“先生目力老到,辨得真伪优劣。”)人品绝(“举止不凡”、“十分豪气”、“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临刑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舍生取义)(2)王商人: 重情重义(“王商人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诚信待人(实话告知:“那幅画为宝中之宝。”)热爱收藏,保护国宝(“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4.文中马氏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衬托作用:以马氏的多疑与对藏品的处置衬托刘三爷的重信守义。5.学生讨论,重点分析刘三爷的形象。
(1)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赝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2)马氏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卖了字画,刘三爷为什么要赎回这些画?既然已经赎了回来,为什么又送给了王商人?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6.讨论:
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他们身上共同之处是什么?
三人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能够不顾个人利益,倾力保护国宝,由此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四)小结。
“绝品”泛指最宝贵,最珍贵的物品或艺术品,小说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
二、无人能及。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文中的人,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
如果说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实现了“铁肩担道义”,那么作者则真正做到了“妙手著文章”。文章精短含蓄,标题内涵丰富,构思绝妙奇特,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在读者心目中也可称为绝品。
六、布置作业。积累字词
板书设计:
技艺(天下一流)
常先生: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画
绝品
人
刘三爷:重情重义
一诺千金
义(宝中之宝)
友情(肝胆相照)
王商人:舍利取义
不忘祖训
第三篇:《绝品》教案
《绝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2、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4、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2、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氛围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
二、讲授新课:
1、掌握字词。
装裱(biǎo)茶肆(sì)
闲聊神侃(kǎn)半晌(shǎng)呷(xiā)
怔怔(zhèng)
战战兢兢(jīng)战祸迭起(dié)唱—个喏(rě)埠(bù)
2、文学常识。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置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三、复述小说情节。通过默读然后按照情节的 开端高潮-结局
概述小说。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
四、课堂作业:
注音 装裱(biǎo)茶肆(sì)
闲聊神侃(kǎn)半晌(shǎng)呷(xiā)
怔怔(zhèng)
战战兢兢(jīng)战祸迭起(dié)唱—个喏(rě)埠(bù)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
1.文题“绝品”二字有何深刻内涵?
“绝品”二字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世上罕有,没人能赶得上”。
2.文中何为“绝品”?(围绕“绝“字展开小说的分析:画和人)①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
②装裱技艺,天下一流,可谓装裱技艺中的“绝品”; ③常先生和刘三爷的为人,可谓人中“绝品” ④两人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可谓情中“绝品”。
3.绝在何处?
①画,常先生说此画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价值连城。王商人鉴定此画为宝中 之宝,而常先生将画交与三爷时的那份郑重与叮咛也告诉我们此画非同一般。②这幅画倒揭三层后装裱,而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说过倒揭两层的,这种装裱技艺也堪 2 称一绝。
③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刘三爷重情重义、一诺千金,豪气与儒雅并存,可谓一绝; ④常刘肝胆相照的友情,可谓一绝。
二、探究课文
1、在保护国宝这件事上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身上体现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他们身上有一种重情重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慷慨赴难的民族大义,爱国主义精神。
2、分角色朗读语言描写,在课文空白处做人物点评批注。学习谈歌创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形象。(1)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2)马氏是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逼不得已才把这些字画卖了,刘三爷为什么要赎回这些画? 既然已经赎了回来,为什么还要送给王商人 ?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3)联系全文,问:
常先生把这幅画揭为三层的目的是什么?
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因此他选择了刘三爷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并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
(4)既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为什么常先生不把这些画送给刘三爷而是卖给他呢? 因为常先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那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他是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4、刘三爷和常先生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刘三爷和常先生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之中,能够不顾个人利益,而保护这些国宝,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正面与侧面结合)
语言、行动细节,环境描写等 常先生---舍生取义 刘三爷
—重信守义、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大度 王商人---深明大义 爱国主义精神
三、小结: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四、布置作业
1、人物分析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刘三爷在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
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因此他选择了刘三爷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并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因为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那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他是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2、“绝品”的含义
①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
②装裱技艺,天下一流,可谓装裱技艺中的“绝品”; ③常先生和刘三爷的为人,可谓人中“绝品” ④两人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可谓情中“绝品”。
3、结尾环境描写
“雪,哑哑地落着” 衬托人物的高贵品格 “四野一时无声”渲染了悲壮、肃穆的气氛
第四篇:绝品教案
课题:绝品 课时: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二字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感受人物的民族大义,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和解读小说人物,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2.学习人物的精彩描写手法。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为中国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如:(展示图片并讲解);同时更积淀下来许多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诚实等等。这些艺术品和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绝品》,一起去体味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顺情节,解读文本,赏析人物。
2.深入理解小说题目“绝品”二字的含义。
3.感受人文精神,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三、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当代作家。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在谈歌的创作中有一类作品,如《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绝品》等,形成了他的“绝”字头小说系列。这个系列的小说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作者家乡古城保定的故事。“绝”字头小说故事悲壮凝重,情节大起大落,气势威风凛凛,饱含着对重义轻利、知恩图报、扶危助困等民族传统美德以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讴歌和赞美。(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三、整体感知
1.谈歌说:小说因有故事,才有了无穷的魅力。那么《绝品》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明确:
开端
一、茶楼相识,收藏字画 发展
二、推荐绝品,重金收藏
发展
三、行家鉴定,绝品有“诈” 发展
四、再见先生,竟成诀别 高潮结局
五、赎画知价,义赠绝品
2.小说题目为“绝品”,在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小组讨论)
明确: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
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一句:“三爷啊,善待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二)、二“绝”——装裱技艺
提问:找出相关语句?
“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果然是了。”
“若复原,怕是要有绝代高手才行。我家三代做收藏生意,父辈只说过有倒揭两层者的绝技,不曾想还有倒揭三层者的。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三)、三“绝”——人
1、提问:小说中哪些人可以堪称绝品之人呢?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
2、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三人乃人中“绝品”呢?
(分组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感受其人品之绝)
任务一: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言行的文字。
任务二: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赏析人物形象。
任务三: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总结人物品格。
(1)常先生:
手艺绝(“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眼力绝(“皆货真价实”、“先生目力老到,辨得真伪优劣。”)
人品绝(“举止不凡”、“十分豪气”、“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临刑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2)刘三爷: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赝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重情重义、一诺千金)(3)王商人:
重情重义(“王商人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
诚信待人(实话告知:“那幅画为宝中之宝。”)
热爱收藏,保护国宝(“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五、拓展延伸
1、讨论: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他们身上共同之处是什么?
三人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能够不顾个人利益,倾力保护国宝,由此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民族大义,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2、提问: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他对国宝,珍爱保护;他对朋友,一诺千金,信守承诺。他的这种诚信,可以说是做人之本,更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我们同学作为年轻一代,要肩负起传承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责任,多一些真诚与信任,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本的赏析,了解了小说以“绝品”为题,一语三关,文中的“绝品”即画绝、技绝、人亦绝。文章表面看,讲述的是收藏书画之事,其真正内涵则在藏画之外,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谈歌让我们从“画之绝品”感受“人之绝品”,铸造我们重信义、守诺言的高尚人品。
正所谓:一幅古画亦真亦假成就天下绝品,三位男儿重情重义书写人间传奇。
七、布置作业
寻人启事:寻找历史上和我们身边的绝品人物,并以百字进行推崇。
第五篇:绝品教案
《绝 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5、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2、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氛围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二)讲授新课:
1、掌握字词。
装裱(biǎo)茶肆(sì)闲聊神侃(kǎn)半晌(shǎng)呷(xiā)怔怔(zhèng)战战兢兢(jīng)战祸迭起(dié)唱—个喏(rě)
埠(bù)
2、文学常识。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 曾让你傻半天》等。《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置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三)复述小说情节。
通过默读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小说。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
(四)理解课文
1.文题“绝品”二字有何深刻内涵?
“绝品”二字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世上罕有,没人能赶得上”。
2.文中何为“绝品”?(围绕“绝“字展开小说的分析:画和人)
①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②装裱技艺,天下一流,可谓装裱技艺中的“绝品”;③常先生和刘三爷的为人,可谓人中“绝品”④两人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可谓情中“绝品”。
3.绝在何处?
①画,常先生说此画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价值连城。王商人鉴定此画为宝中之宝,而常先生将画交与三爷时的那份郑重与叮咛也告诉我们此画非同一般。
②这幅画倒揭三层后装裱,而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说过倒揭两层的,这种装裱技艺也堪称一绝。
③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刘三爷重情重义、一诺千金,豪气与儒雅并存,可谓一绝;
④常刘肝胆相照的友情,可谓一绝。在保护国宝这件事上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身上体现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他们身上有一种重情重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慷慨赴难的民族大义,爱国主义精神。
2、分角色朗读语言描写,在课文空白处做人物点评批注。
学习谈歌创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形象。
(1)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2)马氏是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逼不得已才把这些字画卖了,刘三爷为什么要赎回这些画 ? 既然已经赎了回来,为什么还要送给王商人 ?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
(3)联系全文,常先生把这幅画揭为三层的目的是什么 ?
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团此他选择了刘三爷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并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
(4)既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为什么常先生不把这些画送给刘三爷而是卖给他呢 ?
因为常先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那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他是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4、刘三爷和常先生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
刘三爷和常先生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之中,能够不顾个人利益,而保护这些国 宝,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正面与侧面结合)语言、行动细节,环境描写等
常先生---舍生取义
刘三爷—重信守义、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大度
王商人---深明大义
民族人士---爱国主义精神
(五)小结
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六)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知识点
2、完成本课练习册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