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重难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PPT呈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卡夫卡《变形记》
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明确:(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了寒气,灌得满屋冰凉。(2)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探究二:赊煤为什么失败了?
思考: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但是拒绝了。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探究三:“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而不是拎着桶走着去赊煤? 提示:
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创作意旨是什么?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如果是以骑桶飞的方式去赊煤,创作意旨是什么?
明确:A、骑桶飞去没有借到煤创作意旨就很丰富。如果是老板娘听到了,不愿借,那么小说主旨就是谴责人的自私和冷漠;
(串:“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B、如果是老板娘没有听到,那么没有借到煤的原因就在于我自己了——我自己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此,贫穷 使“我”变得畏缩自卑了。这些导致我没有能和老板和老板娘好好沟通,才导致借煤失败,小说主旨就变成了抨击人与人的隔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3)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
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
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
“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孕妇与牛》小说阅读练习。
骑桶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重难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一、前节课内容回顾
二、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三、内容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我”骑桶飞着赊煤的情节?
明确:情节是虚构荒诞的,但是虚构背后“我”的内心世界是真实的,艺术虚构表现心灵的真实,凸显人物形象和心理,揭示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许多作品都借助艺术的虚构来表现人物的这种生存困境。
骑桶者的生存困境不也是《城堡》中土地测量员K的困境吗?
K离乡背井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庄,在茫茫雪海中,作出生存的斗争。他一心想进入城堡,但他始终进不了城堡,明明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对k而言,目标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
四、深化体悟
1、领会作者困境
卡夫卡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人物的困境呢?在这些人物身上其实也有着作者的影子。
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卡夫卡
德国卡夫卡研究专家对卡夫卡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曾作了精彩的总结: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卡夫卡有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呢?
他是一个没有归宿感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卡夫卡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在社会上更是如此,总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加剧。来自社会的各种压迫、剥削、歧视、欺凌、欺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相互残杀,特别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痛苦。
陷入痛苦的他并没有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他一生怀抱悲悯情怀寻找归宿、寻找精神家园,只不过至死未能找到。
2、体悟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虽然离我们很远了,但是他是一直是文学界研究的焦点。作家奥登对卡夫卡的生存困境有过这样的评述: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旅美英籍作家奥登
现代人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呢?差不多和卡夫卡同一时期的爱因斯坦有着这样的体悟:
在战争时代,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多数是一天到晚地厌倦地工作着,他们无法享受劳动的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可怜的一点点收入。——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应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生活的乐趣越来越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理想难以得到实现。这应该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骑桶者,面临和他一样的生存困境。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呢!我想困境既然是普遍的,我们还是应该积极面对,而不该绝望!
五、作业布置
完成《董师傅游湖》小说阅读练习。
第二篇:骑桶者 教案
《骑桶者》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关系。
3、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能力和方法目标】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具体的肖像、语言、运用等描写,仔细揣摩,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呼唤爱心,学会与人沟通,与世界沟通。
【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课前准备】
1、发给学生有关卡夫卡生平介绍的资料。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
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改写小说结尾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五、板书设计 骑桶者
骑桶者的角度:
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卡夫卡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我”物质困乏 “我”畏缩自卑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真诚沟通、互相关爱
第三篇:《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
2013-1-16
一、导入新课:
博尔赫斯借助“想象和虚构”为我们描绘了一本神奇的“沙之书”,表现了人们在“无限而又神秘的事物”面前的无所适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借助“想象和虚构”来完成的杰作——《骑桶者》(板书),看看作者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他又想借助这个故事表现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心中的苦闷。代表作:长篇《城堡》《审判》《美国》(均未完篇),短篇《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小说特点:善于运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这种个人生存状态也被看作是“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2、关于背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骑桶者》写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三、内容探究:
问1: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明确:穷得买不起煤的“我”,骑着煤桶飞到煤店向老板赊煤,结果非但没赊到,反而被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问2:你觉得小说中哪些情节属于“想象和虚构”的?
明确:骑着煤桶悬浮、飞翔,被扇到冰山区域。
齐读小说的第一段。
问3:“我”为什么要去赊煤?(注意:找到相关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明确:
1、穷困的生活处境——煤全部烧光了,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只得去找煤店老板乞讨残剩的咖啡和煤炭;
2、冷酷的外界环境——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冷酷的火炉,冷酷的屋子,冷酷的天空),没有丝毫温暖;
3、强烈的求生欲望——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
问4:“我”为什么要骑着煤桶前去赊煤?
明确:要注意“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是承上文而来,前后构成因果关系。原因有两点:
1、骑桶速度快。我骑着桶去是能够快点赊到煤,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2、能博得同情。能够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若得不到施舍,就只能冻死家中,这样就能获得同情,得到施舍。
问5:小说中的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注意:面对“我”的请求,老板娘的表现)
明确:煤店老板娘是一个金钱至上、缺乏爱心的女老板形象。比如,“我”求她赊煤,她却装作没听见,平静地织毛衣,舒服地取暖;老板起身想看个究竟,老板娘将他拉住,怕他又献爱心;来到大门外,明明看见了我,却对老板说“什么也没看到”;解下围裙,将“我”扇走,还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对“我”挥手。(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问6:“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几句意味深长,结尾想表达什么内涵?
明确:“就这样”中的“这样”指的是“我”被老板娘冷酷无情地扇走。本身“我”就是在严寒和饥饿中濒临死亡的绝境,而“冰山区域”更为荒凉和冷酷,“我”最终的命运不言而喻,当然是“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了。这几句话表明,人世间最后一点温情(老板因为“十诫”而仅存的一点同情心)变得荡然无存,“我”善意的想象和期望在金钱、利益至上的冰冷现实面前彻底破灭了。
问7:谁能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思想主题?
明确:《骑桶者》借助“想象和虚构”,讲述了“我”骑着煤桶到煤店赊煤而被驱赶的故事,流露出对穷愁潦倒的下层人的同情和对自私无情的有产者的批判。
课堂总结: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温情的人世间,卑微者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它留给读者的却是无尽的思索。卡夫卡这个真实的谎言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第四篇:骑桶者
《骑桶者》教案
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课前准备
1、阅读《学海导航》上的相关知识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
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 “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或许可以把“借煤”看作是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恐惧。
小说的主题是不确定的,它甚至可能根本没有主题,仅仅是一次练笔。但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
辛酸与荒诞的生活境遇;渴望与失望的现实矛盾;迷惘与无助的心理挣扎。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重”与“轻”分别指什么?这样有什么作用?
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小说写一个悲惨的事件,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点冷幽默,“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
“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比较阅读,感受虚构的魅力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异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B、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D、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E、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A、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让学生举例体会);《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
角。
C、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
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D、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这一节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地自由、美好!课堂总结: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五、改写小说结尾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板书设计
骑桶者
骑桶者的角度:
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卡夫卡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我”物质困乏
“我”畏缩自卑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第五篇:骑桶者
《骑桶者》教案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多元化和深刻性的重要作用,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心灵的真实;
3.通过理解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教学重点】
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多元化和深刻性的重要作用,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心灵的真实。【教学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罗中立的画作《父亲》和毕加索的画作《卡思维勒像》,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文本 1.标上段落标记 2.划出人物 3.理清情节
4.请同学详细复述故事情节
三、文本探究
1.阅读小说时,同学们常采用哪些方法来提炼主题? 学生回答
小结:①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②从情节发展看主题;③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2.试着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角度来提炼小说的多元主题,并从小说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说明?
①学生自由朗读、圈点 ②学生交流、质疑 ③老师在学生活动中注意以下方面的引导:
人物形象角度:①骑桶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选择“飞”的方式去借煤?②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见“我”?
故事情节角度:你觉得哪些情节符合客观事实?哪些是夸张变形荒诞的?
环境描写角度:①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相关句子?②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补充材料: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对卡夫卡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曾作的总结。
小结: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四、课堂延伸
阅读《河的第三条岸》(2008年广东高考题),关注文本中夸张变形荒诞的部分,探究其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