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汉语教程第九课教案

汉语教程第九课教案



第一篇:汉语教程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 苹果一斤多少钱

一、教学对象

本教案的教学对象适用于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掌握的汉语词汇在400个左右。

二、教学内容

《汉语教程》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运用结构、情景和功能理论,以结构为纲、寓结构、功能于情景之中,重在学好语言基础知识。本教案选取其第八课进行教学。

本课型教学内容以词语学习为主,其次是熟悉本课课文。

1、掌握词语:买、苹果、钱、斤、贵、多少、块、角(毛)、分、两、橘子、还、别的、一共、给、找。

2、熟悉本课课文。

3、熟悉中国讨价还价的过程,进而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生词

本课学习了3个生词,重点是“贵”、“一共”和“找”。

2、课文重点:学会运用“苹果多少钱一斤”和“给您钱"复述和活用课文做模仿练习。

3、难点:

三个重点词汇和两个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几个重点词语:贵、多少、还、一共、找,并学会正确运用。

2、熟读本课课文,能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3、了解中国购买水果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与情景教学法,结合课本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精选与留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2、教学媒体:本课堂将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境具体,有助于理解。

六、教学过程(20分钟)

本课共需20分钟,基本上按照生词10分钟,课文5分钟来分配,语法5分钟。

(一)通过以下提问导入新课

最近天气怎么样?吃完饭或者打完球,我们最想做什么呢? 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啊?

那么,你们去水果市场买过吗?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怎么问价格买水果。

(二)生词

学习词语表,正确认识16个生词,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使用几个生词造句。

1、放映PPT,展示词语表,示范读音。名词(noun):苹果

橘子 动词(verb):买

找 副词(adverb):还

一共

量词(Classifier):斤

角(毛)

数词(number):两

形容词(adjective):贵 其它(others): 多少

别的

教师带读本课的生词语,每个词读两遍,学生跟读。

2、让学生轮流读本课词语表中的生词语。

3、挑选重点词语讲解词意进行词义讲解。

现在我们熟悉了这些词语,那它们的意思是什么呢?(what’s the meaning of them?)

(1)贵

(2)多少

(3)还

教师:„„家有六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她,还有谁?(以那位有狗的学生为例)

学生:还有小狗。

教师:在湖南城市学院,你认识„„、„„,你还认识谁?

学生:我还认识„„。(教师可以问另一位学生,刚才那位学生的情况,仍练习这个词汇)

教师:我们每天学习生词、课文,还学习什么? 学生:还学习语法。

教师:请同学一起说这个句子:我们每天学习生词、课文,还学习语法

(4)一共

教师:你们家有几口人?他们是谁?(问一学生)

学生:我们家有五口人,他们是爸爸、妈妈、哥哥、我、小狗。

教师:„„家一共有几口人?(问其他学生)

学生:„„家一共有五口人。

(5)给

(6)找

(7)多少

4、学生齐读,发现普遍的发音错误

5、教师带读一遍词语,让学生巩固记忆。请学生再跟读一遍生词,这次跟读是根据课文内容“将生词成句”跟读。

跟我读(read after me)

(二)课文

1、展示课文,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2、教师领读一遍课文,学生跟读。

3、由学生轮流分角色朗读,一个是卖水果的,一个买水果的。

(三)语法

1、句式“苹果多少钱一斤”,让学生练习问价的格式。设置半情景剧,给出草莓、西瓜、葡萄的价钱,让他们锻炼使用这句话购买水果。

A:西瓜多少钱啊一斤?

B:西瓜一块五一斤。

2、句式“一共多少钱”,这个训练学生的复合加减能力,这次的训练难度加大,两个水果的价格加一起,看能否算得出。

教师:西瓜一块五一斤,我买了3斤;草莓七块钱一斤,我买了1斤。我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算出并回答:一共花了12.5元

3、双宾语句

S

V

O﹢

O2

你 钱

二十八块

好了,今天的新课就到这儿,同学们回去要好好复习今天所学的生词,并且熟读课文,明天老师再来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下课,明天见!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快乐汉语第九课教案

第九课

我喜欢海鲜

海南师范大学宋安琪

教学目标:

1、掌握生词“喜欢、海鲜、也、菜、牛肉、鱼、米饭、面条”。

2、掌握句式“我喜欢海鲜,他也喜欢海鲜”

3、学会写汉字“也、米、肉、鱼”。

4、语音“y

w”的拼写规则。教学重点:谈论喜欢的食物。

教学难点:词语“也”的用法。汉字“也、米、肉、鱼”。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单与学生谈谈他们喜欢的事物。鼓励他们使用学过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引出“喜欢”这个生词。

二、学习生词部分。

海鲜、菜、牛肉、鱼、面条、米饭。图片展示,让学生熟悉生词。也:课件展示主情景图,学习“也”。我喜欢海鲜。他也喜欢海鲜。老师喜欢牛肉。玛丽也喜欢牛肉。„„

三、做练习1,让学生熟悉生词的发音和意思,把音和义结合起来。

四、做练习3,可以反复听录音并让学生跟读,熟悉“也”句式。

五、做练习4,每人说出一句跟图相关的句子。

六、对话练习。

教师跟一个学生先示范;

师;你喜欢什么?

玛丽:我喜欢牛肉,你呢? 师;我也喜欢牛肉。„„

再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七、课堂活动。

八、写汉字,动画演示笔顺。

学生观看笔顺演示视频,学写汉字“也、米、肉、鱼”。

九、语音。

第三篇:汉语教程17课 教案

第十七课 《他在做什么呢》 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讲解生词。

2.讲解语法:表述动作的进行的句式、询问动作行为方式的句式。3.讲解课文

(一)和

(二)。4.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目的:

1. 学习本课生词,能准确地听辩和认读所有生词,能掌握重点生词的主要用法,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这些生词。

2.熟读课文,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准确复述课文大意。

3.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在/正/正在+动词+宾语”和“怎么+动词”的使用方法,能在用中文进行交流时正确使用上述语法。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在/正/正在+动词+宾语”和“怎么+动词”的用法和意义; 2.“正”、“正”、“正在”不能和“是、在、有、去、来、认识”搭配; 3.双宾语句。

四、教学课时分布

一共四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 生词

第二课时 1.“在/正/正在+动词+宾语” 2.双宾语句 3.“怎么+动词” 第三课时 课文

一、课文二 第四课时 讲解课后练习

五、教学步骤与环节

第一课时

1.导入(2分钟左右)

寒暄,问候,依照具体情况向学生提问。如 今天星期几?

2.带学生读生词。教师巡视并及时帮学生纠正发音。请学生轮流大声朗读。(5分钟)3.配合PPT讲解生词(25分钟左右): 重点词汇:

在 副词。与“正在”放在一起学习,用直译的方法解释“in the process of/ in the course of”举例 出来

动词。从里面移动到外面。使用PPT展示动图:一所房子,有人从里面出来;盒子里的东西被拿出来。一边展示图片一边带读。

动词。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和反义词“去”对比学习。教师叫某个同学,然后向其招手,同时反复说“来”,然后请该同学回到座位,同时说“去”。PPT举例“来学校”“去学校”“去图书馆”。

动词。在本节课里是“搭乘,乘坐的意思”。

举例“坐车”、“坐飞机”、“坐船”。挤

当动词时表示“用压力使排出”,举例“挤牙膏”、“挤牛奶”。

当形容词时表示“许多人或物紧紧挨着,许多事情集中在同一时间内”,举例“地铁很挤”、“教室很挤”。

作为动词时表示“思考/认为”。

作为能愿动词时表示“打算”,举例“我想唱歌”、“我想学汉语”。

动词。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用图画表示“跨坐”这一动作,举例“骑自行车”、“骑摩托车”、“骑马”等。

量词。后接科目种类“课/XX课”,随即问学生“你们现在又多少门课?” 课

名词。课程、科目,举例“听力课”、“口语课”、“综合课”。其他较为直观的生词可以用直接翻译和图片辅助来解释: 行——all right、OK 音乐——music,例子:“听音乐” 录音——recording、to record,例子:“听录音” 事——matter,thing、business,例子:“好事”、“坏事” 书店——bookstore 汉英——Chinese-English,例子:“汉英字典” 综合——comprehensive 口语——spoken language 听力——listening 阅读——reading 文化——culture 体育——physical training 4.注意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注意学生的注意力。(3分钟)5.布置作业和预习任务,课堂总结,宣布下课。(5分钟)

第二课时

1导入(2分钟左右)

简单问候寒暄,把学生注意力拉回来 2.复习检查(5分钟)朗读上节课学习的生词

3.开始语法点的讲解(30分钟)

A“在/正/正在+动词+宾语”(演绎法+直接法 讲——练)

动词前边加上副词“在”、“正在”、“正”或句尾加“呢”,表示动作的进行。“在”、“正在”、“正”也可以与“呢”同时使用。步骤 1. 讲解

让同学们看老师,老师跳舞,问“老师在干什么?” 学生会顺着句子回答“老师在跳舞。”

此时老师马上板书:“在 跳舞”副词和动词间留出一点距离。老师拿出书本翻看,问学生“现在,老师在干什么?” 学生:“老师在看书。” 此时老师板书:“在看书”副词和动词之间空出一定距离。老师再唱歌,让学生说,同时板书。

最后再总结出句型。写在所有的例子上面。提问一位同学,“我们在干什么?”回答“在上课。”,教师回答“哦,我们正在上课。”同时把“正”加到板书“在”的前面。教师问学生:“我们在上课吗?”

学生做出自己的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回答:“对,我们在上课呢。”在原来的板书上再添加疑问句的句型。教师又问:“我们在唱歌吗?”

学生做出自己的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回答:“我们没有唱歌,我们在上课呢。”板书否定式。以前面的“看书/跳舞/唱歌/喝茶/睡觉/吃饭”为例句,提问学生,让学生说出否定回答。最后板书如下:

____+ 在 + 干(做)什么呢?

(正)在 + 动作

←———→

没(有)+ 动作(正)在 看书

没(有)+ 看书(正)在 跳舞

没(有)+ 跳舞(正)在 唱歌

没(有)+ 唱歌

2.操练

带领学生用上述句型练习说句子,例句: ——他在哭。——他在笑。——老师在跑步。——我们在学汉语。

3.做小游戏 一位同学做,另一位同学说,演示两组即可。4.配合课本第24页的练习,请同学说出图中人物在干什么。

B双宾语句(归纳法 讲——练)

汉语有些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第一个叫直接宾语,一般指人;第二个叫间接宾语,一般指物。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较少,有:“教、给、借、还、问、回答、告诉”。不给定义,先给出大量的简单例句,最好是教师先做出动作,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例句:

老师给玛丽一本书。老师给田中一支笔。杰克问老师一个问题。麦克告诉玛丽一个秘密。提问引导学生双宾语句的具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给学生写出句型“主语+教/给/借/还/问/答+人+物” 此时板书为:

主语

+

动词

+

宾语(1)

+

宾语(2)

教/给/借/还/问/回答/告诉

2. 操练

PPT展示句子,学生在正确的位置天上动词 老师

我们

语法。(教)我爸爸

我 一本

词典。(给)刘明

马克

一本

书。(送)老师

常常

我们

问题。(问)我们

常常

老师的 问题。(回答)玛丽

我一个

秘密。(告诉)

C“怎么+动词”(直接法)

“怎么+动词”的形式用来询问动作行为方式或方法,请求对方说明怎么做某事。1. 讲解

教师问学生:“下课去哪儿?” 学生会回答“去食堂。”或其他。教师问:“怎么去?坐车去吗?骑车去吗?”板书“怎么

去”中间注意留间隔。然后分别举例:

怎么读/怎么走/怎么用/怎么写/怎么坐车/唱 总结语法点:“怎么+动词” 最后板书为:

怎么+动词(读/走/用/写/坐车)

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做造句练习。

第三课时

1.导入(1分钟)

简单问候寒暄,把学生注意力拉回来,迅速进入课堂氛围。2.复习检查(5分钟)朗读本课学习的生词

3.课文讲练(24分钟,各12分钟)

课文

(一)学生看3分钟课文,教师走下来回答学生的疑问。带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1 爱德华在做什么? 2 麦克在做什么? 3 玛丽想买什么书? 麦克和玛丽想买书,怎么去?

老师和集体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两个角色,将进行对话。请两位学生,互相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课文

(二)教师带读一遍课文,然后教师和集体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1玛丽有几门课?

2玛丽有文化课和体育课吗?

3谁教玛丽听力和阅读? 4林老师教玛丽什么?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两人一组,互相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4. 请两组同学不看书,到讲台上表演两篇课文的对话,老师给出一定提示(15分钟)

第四课时

1.导入(1分钟左右)

简单问候寒暄,把学生注意力拉回来,注意回顾课文中已经学习过的语法点。比如“同学们,我们有多少门课?”

2.复习本课语法点,进一步加深印象,回忆知识(3分钟)3.练习部分

1)课本21页简单练习生词发音,和词汇,可以齐读、个别读。

此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发音不准、错误的情况,教师予以更正,注意不可过分纠偏。2)语法练习(35 分钟)

注意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的语法偏误、语言使用偏误。鼓励学生,兼顾每一个学生。4 宣布下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第四篇:汉语教程第一册第二课教案

课型

:初级汉语综合课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杨寄洲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册(上)教师

:叶俐芬

教学对象:3班,零起点马来人与原住民大专生23人 课时 :共2课时(110分钟)

时间 :2010年8月10日上午8:00-9:50 课题 :第二课 汉语不太难

教案设计

一、内容与计划

(一)教学内容 1.语音:

(1)韵母5个:an、en、ang、eng、ong(2)轻声(3)半三声

2.生词14个:忙、吗、很、汉语、难、太、爸爸、妈妈、他、她、男、哥哥、弟弟、妹妹

3.汉字11个:太、汉、语、吗、妈、爸、很、忙、他、她、难 4.表达2种功能的句子:(1)问候:你忙吗?(2)询问:汉语难吗? 5.课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出现的韵母;本课生词的认读;表达2种功能的句子。2.教学难点:轻声(马来语的发声并无声调)

(三)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韵母。

2.掌握本课的14个生词,要求会认读。3.能较流利地读课文并能模仿课文进行对话。

(四)教学方法

模仿法、直观法、演绎法、板书演示

(六)教学用具

生词卡片、汉语拼音卡、“2500个汉字flash教学”软件。

二、教案

(一)组织教学(约5分钟)

教师先做出自我介绍,然后通过点名来认识学生。

(二)复习(约15分钟)

1.复习、巩固前课所学的语音:

 教师读出拼音,要求学生辨别声调。教师念出“妈、大、口、好、白、不”等字,学生必须回答是“第一声”或“第二声”或“第三声”或“第四声”(可用母语回答)。教师纠错时,以手势来加强学生对声调的认知。2.复习前课的生词:

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3.复习第一课的课文内容:

 教师走近学生,向几位学生个别说出“你好”,学生则须回应“你好”。

(三)学习新课(80分钟)

1.学习韵母an、en、ang、eng、ong  教师板书以上韵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教师正音。教师向学生指出发音后三个韵母时,会感觉气流从鼻腔过。

 教师把拼音卡的一些声母置于板书的韵母旁,让学生读出音节。操作如下:

b + an = ban en = ben ang = bang p + an = pan m + ang = mang f + ang = fang ong = fong d + ong = dong n + eng = neng g + en = gen an = gan

2.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本课的生词,让学生认读。(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1-2遍。

(3)教师讲解生词时也引出课文中的语句:

忙、吗、很

你忙吗?很忙。

汉语、难、太

汉语难吗?不太难。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1-2遍。

(4)教师讲解生词“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妹妹、他、她、男”及补充生词“姐姐、女”。教师板书简单的任务关系图式,并将男性以蓝色笔划线,女性以红色笔划线。教师讲解汉字“他”与“她”的部件。

(5)教师讲解轻声,即不带声调的音节,发音时轻和短。教师领读“你忙吗?”和“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学生跟读。3.学习课文

(1)教师以汉语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的第二课,再以母语重复一次指示。教师领读课文两遍。第二遍时教师逐句领读,学生跟读。(2)教师讲解“半三声”规则,即第三声音节后边跟一个第一声、第二声、第四声或轻声音节时,读作“半三声”。教师以“你忙吗?”、“很忙”语句的“你”和“很”的发声为例子,要学生跟读。教师读出没有半三声的语句和遵守半三声规则的语句,要学生分辨哪一个句子读起来比较顺口。(3)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正音。4.课堂练习

(1)进行书中第17页的练习5(认读),学生齐读,教师正音。(2)进行书中第17页的练习6(回答问题)和练习7(完成会话)。教师提供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完成练习。然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至此阶段,学生可以只书写汉语拼音。5.习写汉字

(1)教师运用“2500个汉字flash教学”软件,逐字演示本课所学汉字的笔顺动画。教师随着笔顺的演示,读出笔画。

(2)学生在写字本(学校出版)里上习写每个字3遍。学生习写时,教师到座位巡视并纠错。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10 分钟)

1.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

(1)完成写字本的本课生字习写。

(2)做练习本(学校出版)的第二课练习---完成会话(答案以汉字书写)

(五)教学后记

1.本课为我的第一堂课,对学生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的了解。因为是选修课,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动机。

2.声调始终是马来学生的弱点,发轻声也有难度,需要在听力课在加强练习。3.课堂用语继续以母语为主,一些简短的句子会尝试以汉语说出,再以母语重复一遍。

4.学生还不习惯主动开口作答,教师还需指名学生回答。

第五篇:《汉语教程》第1册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一年级留学生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下 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课题:《可以试试吗》 课时:2学时(80分钟)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学生理解和规范写出并运用本课出现的17个生词。2.让学生了解汉语钱币的说法,掌握“太+adj.+了”的用法,并重点掌握本课三个语法的用法。

3.要求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流利的复述课文内容。

4.本课的场景是买衣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国买衣服的基本流程,并进行相应的交际性操练。教学内容及重点: 教学内容: 1.生词17个;

2.语法:(1)动词重叠;(2)又···又···;(3)一点儿、有

(一)点儿;(4)太+adj.+了 3.课文

(一)、(二)。

教学重点:以下内容有无难点?

1.下列生词的例解和扩展:深、浅、合适、种、打折;

2.“太+adj.+了”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又„„又„„”的用法,“一点儿”和“有

(一)点儿”各自的用法和区别;

3.根据课文内容,练习买东西的正确表达方式。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设定一定的场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语法规则。2.运用直观的手段:

(1)实物:苹果、橘子等几种不同的水果,解释“种”的含义,并以苹果为例解释“又···又···”的用法。

(2)图片:羽绒服、长、短、深、浅、肥、胖、瘦、打折,并用图片对比展示“合适”。

3.以旧带新:好看(漂亮)可以(行 好)便宜(贵)4.交际活动训练:练习怎么买衣服。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1.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2.检查出勤情况。

二、学习生词及词语扩展练习(17分钟)

三、学习课文(5分钟)

四、导入、操练语法:“太+adj.+了”、动词重叠、“又····又···”、“一点儿”和“有

(一)点儿”(17分钟)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复习旧课(15分钟)

三、学习新课(20分钟)

四、本课小结(2分钟)

五、布置作业和预习(2分钟)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学习生词(17分钟)

(一)全班齐读一遍PPT上的生词,然后将拼音去掉,让同学们再读一遍。最后再抽几个词让某几个学生认读(培养学生的汉字认读能力)。纠正学生明显的语音错误。

(二)讲解新词

1、图片展示:羽绒服 打折 胖 瘦 深 浅

2、实物展示:种(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他们都是水果,但是,是不同的,我们说是两种水果)长 短(拿一支长毛笔和一支短钢笔进行对比)

3、对比区别:肥 胖(近义词,但是“肥”还可用于指衣服松,而“胖”多用于说人)

4、以旧带新:好看(漂亮)可以(行 好)当然(如果在“可以”前加上“当然”,语气就更加强烈和更加肯定)便宜(贵)

5、用英语或举出实际的语境帮助理解:又„„又„„ 试 合适

重点词汇:

1、又„„又„„(not only„but also„)

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及用法:老师问:这个苹果大吗? 学生答:这个苹果大。问:这个苹果红吗?答:这个苹果红。总结说:我们把两个句子变成一个句子,就可以这样说,“这个苹果又大又红”。(讲语法点时再详细讲解其用法)

2、试

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及用法:如果你去商店买衣服,你要把衣服穿在身上看是不是大了或者小了,这个动作就可以叫做“试”。举例:你试试这双鞋子。试试这条裙子。请同学们用这个词造句。

3、合适——三层意思重点在第一个,后两者尽量简化

引导学生理解其第一层意思及用法:用三张图片,一张图片衣服穿在身上显得很大,一张图片衣服穿在身上显得很小,一张图片衣服穿在身上正合适,于是告诉学生什么叫“合适”。举例:这双鞋子合适吗?这件衣服你穿着合适吗?

引导学生理解其第二层意思及用法:一张图片上一群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打电话,问学生这样对吗?学生回答不对后就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也可以说是不合适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应该做这样的事。举例:你和同桌一直说话,这种行为在课堂上合适吗?

引导学生理解其第三层意思及用法:男朋友和女朋友在一起,也像穿衣服,大了小了都不好,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男女朋友在一起是不是合适。

举例:你觉得他们俩在一起合适吗?

4、打折

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及用法:以一张商店促销图引出其含义,问学生如果在商店看到这样的图片,你会进去买衣服吗?为什么?引出打折就代表着降价,有降价的含义。然后扩展“打+数字+折”的用法。(打八折 打五折 打九折)

5、深 浅

结合图片讲解“水深水浅”和颜色的深浅两种用法。

三、学习课文第一个对话:(5分钟)——时间不太充裕

同学们分成两组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纠正一些重要的读音错误。老师问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请同学回答。1.玛丽想买什么衣服? 答:羽绒服

2.售货员推荐的这件衣服怎么样? 答:又好又便宜。

3.玛丽觉得售货员推荐的这件衣服怎么样? 答:有一点儿长。4.玛丽想要什么颜色的衣服? 答:要浅颜色的。

6.玛丽最后试的那件衣服怎么样? 答:不大不小,正合适,颜色也很好看。

四、学习第一段对话里的语法(17分钟)

(一)太+adj.+了

课文里的“这件衣服太肥了”表示的是不满意,此类用法还有:这双鞋太大了。除了表示不满意,它还可以表达一种相反的意思——称赞、赞美,比如“你太漂亮了!”“你这件衣服太好看了。”——作为教学重点未得到很好体现。这两种意思怎样区别?学生会有困惑,可简单提示:一般用可对举的词语中的一个,往往表示不满意。

(二)动词重叠。

形式:以“试”为例 试试 试一试 总结出单音节的重叠形式:A-----AA A+一+A,再让学生说出“看”“听”的重叠形式(看看 看一看 听听 听一听)。然后问他们“复习”的重叠形式是什么,进而导出双音节的重叠形式:ABAB 意义:通过“我看这件衣服”和“我看看这件衣服”的对比导出动词重叠的意义所在——多用于口语,表示轻松、客气、随和的语气。表示动作的时间短、尝试、轻微的意义。

表动作完成的重叠形式:“试试”和“试一试”都表示动作还没做、即将做,那如果要表示动作已经做了,我们就在“试试”中间加个“了”,变成“试了试”。

举例:售货员:你试试这件衣服,看看大小合适吗?

玛丽:我试了试这件衣服,大小正合适。

老师说:大家想想我们还学过什么动词可以重叠的? 说 说说 说一说 想 想想 想一想

双音节动词也可以: 预习预习休息休息 运动运动 但是要注意:

(1)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不能重复 例如:我们不能说:我正在听听老师讲课了。(2)“有”、“在”、“是”等不表示动作的动词不能重复使用

(三)又„„又„„

从讲解生词时举的例子指出“又„„又„„”前的主语必须是同一事物或人。它表示的是两种状态或情况同时存在。

再举例:【1】这件衣服好。这件衣服便宜。那我们用“又„„又„„”怎么说?(这件衣服又好又便宜)

【2】用一张帅哥的图片,引导学生用“高”、“帅”、“又„„又„„”造句。(他又高又帅)

老师说:我们除了可以把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放在“又„„又„„”的中间,还可以把动词或动词词组放在“又„„又„„”的中间。比如你要回国了,今天你去银行,取了钱然后还要换钱,两件事都是你去银行的时候要做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你去银行又取钱又换钱”。

(四)“一点儿”和“有一点儿”

1、“一点儿”的意思就是“很少”,可以作定语,放在名词前。举例:我会讲一点儿汉语。

“一点儿”还可以放在形容词后边,这时表示比较。

-----这件衣服太长了,有没有短一点儿的?(比现在的这件衣服短)-----这件颜色有点深,我要浅一点儿的。(比现在的这件衣服颜色浅)练习:那个地方太远了,我们去____________的地方吧!(近)

2、“有一点儿”(《汉语教程》第一册上“你的自行车是新的还是旧的”这课讲过此语法点,所以此处不详讲)“有一点儿”作状语,用在形容词前,多用于表达不如意的事情。这里的菜的味道有

(一)点儿辣。今天的作业有点儿多。

这件羽绒服有点儿不合适。(我们不说“这件羽绒服有点儿合适”)(问为什么不能说“有点儿合适”)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