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巴东三峡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合集)

巴东三峡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合集)



第一篇:巴东三峡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巴东三峡 刘大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3.品味文章的语言,训练口头表达。

4。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学法指导

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三峡的影片资料,制作课件。教时安排 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古诗引入: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黄昏。画图省市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潜在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三峡简介: 思考:

(1)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2)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3)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4)展示课件:有关三峡工程的图片、资料,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明确:巴东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千米,高山壁立,水流湍急,奇险异常,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评论著作有《东西文学评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译作有《德国文学简史《德国文学概论》等。二.积累运用 1. 词语辨析: 渺小微小

渺小:指微不足道,尤其指感情色彩上的细小。例:与那些伟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

微小:侧重指形体上的细小、轻微。例:植物细胞非常小,只靠肉眼是看不到的。唱和应和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此唱而彼和,互相呼应”之意,主要区别在于: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例句:在刘三姐的故乡,歌手唱完后,别人一定是要唱和的。

应和:常指声音、语言、行动等方面相呼应。例句:小王在单位最会应和领导,领导说东他绝不向西。

第二篇:巴东三峡之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巴东三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用二课时完成目标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随郦道元一起游过《三峡》,领略过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奇险,以及“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我们也曾经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感受过三峡的水势湍急。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刘大杰先生一起浏览三峡,再次感受三峡的神奇魅力。字词积累

1、学生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自查处理。

2、字词检测。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小结

内容总结: 方法归纳: 作业拓展

1、清晨,你走进我们的校园,有见有感,请介绍校园。

2、请用上诗、谚、典故或当地人的一些说法介绍你见过的某一处风景名胜。巴东三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区别游记和山水记叙文的不同。

3、体会如何抓住特点写景,并如何情景交融,仿写一篇游记。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以读促写,以写悟读 教

具:投影仪 导入新课

齐背诵郦道元《三峡》导入。比较阅读

1、本文和《三峡》比较有什么不同?

2、本文在写三个峡段时重点写了每段的哪些地方?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提示。拓展延伸

1、最喜欢的是本文的什么地方?谈谈你的看法。

2、你走过的地方,哪一处让你印象最深,请谈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说,再代表说。)读写链接

1、你能将你记忆最深的那一处地方写出来吗?

(先讨论如何写。师提示:模仿课文从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内容等自己考虑。)

2、以课本为例子,修改自己写的短文,从句子、结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的运用等方面修改。

3、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稿,谈出心得体会。

4、小结

a、小结内容: b、小结方法:

抓住景物特点介绍,详略得当。

c、能根据自己游踪,有序、层次井然。

d、恰当运用了古诗、谚、典故,渲染气氛,画龙点睛。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美好的风景等着我们去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两岸连山重岩叠嶂。

妙处: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二

【设计思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

【教学方法】

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一)问题情境。

1.本文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

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话题一:《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

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

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

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

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

话题二:本文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

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

(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拓展研究

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

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本文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随想】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新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写景的特征和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从描述三峡风光的记录片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积极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后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发现、创新的强烈。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起点。我们重点选了“三峡的景色欣赏”和“三峡全文的写作特色”两个部分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课外写景文言文的探究兴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通过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辑录片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课文的一个检测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领悟。

第三环节:研究课文。这个环节是重点。我们是从“问题情境”人手运用“话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全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不同对象的四次对话。对文章的景物特征、重点词语、选材效果、语句翻译、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

这三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可概括为:

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朗读课文(感受内容)——→研究课文(学会鉴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

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

四、教学过程

㈠朗读课文

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

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

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

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

生:山、水

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㈣分析课文

1、师: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思考: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连、高、陡、险、窄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请一个学生来背

2、师: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抓住“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作文章指导学法。)(——齐背)

3、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凶险的一面的话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细嚼)。

4、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

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我们边欣赏录像边试背课文。

㈥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题。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 巴东三峡教案 语文版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1.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在文中的作

用。

2.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

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根据景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

1.学习游记的写法。2.揣摩优美的语言。3.体会情景交融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余秋雨先生说过:“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点冲撞。” 刘大杰先生说:“在江南住惯了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惊异的情感。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 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为什么两位作家在提及三 峡时,都会不平静呢?三峡为何会给我们如此感受呢?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2.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学生讨论发言)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3.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并且简要概括“三峡”特点。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 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 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 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陡江窄),崆岭滩(险)西陵峡

灯影峡;黄陵庙一带,风光秀丽

三 峡

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昭君村峰峦如聚

巫峡

山水奇险美丽 云雾变幻多姿

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三、作业: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段落读一读,思考为什么写得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师生一起回顾,三峡有哪些美景?

2.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二、精读赏析

(一)分析修辞

1.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明确: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

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

活了。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写鸟飞时候的状态,从而衬托出山峰的高耸。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突出三峡中的山崖险峻如刀剑削成,江水滔滔如怒吼。

1.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

关例句。

2.请同学朗读这些句子。

3.大家讨论,引用这些“诗、谚语、典故”有何作用。

(二)分析“诗、谚语、典故”的作用。

明确: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文中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

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

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 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

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用“江南味”“垂

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4.听读(或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三、拓展延伸

搜集资料,描述建成后的三峡大坝的景象。

四、作业

1.积累字词。

2.摘抄描写优美的句子、段落。

第五篇:《巴东三峡》教案

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式:活动式、研讨激发式。教学内容、过程:

教师准备: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30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小黑板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2组织课堂发言。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三峡,然后我们再来阅读《巴东三峡》,看看与大家所描述的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2抽学生发言。3小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1朗读课文,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2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3师生一起理清文章结构。4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三、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跟随教师的活动掌握疑难字词。板书设计:

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2疑难字词

浣(huàn)妆(zhuāng)滟(yàn)滪(yù)堆(duī)凝(níng)望(wàng)玲(líng)珑(lóng)险(xiǎn)峻(jùn)悬(xuán)崖(yá)绝(juã)壁(bì)古(gǔ)褐(hâ)苍(cāng)苍(cāng)第二课时

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1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朗读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3体会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2师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1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决问题。2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者写作特点。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1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故,思考其作用。2朗读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乐府诗)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谚语)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3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 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性。1细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2朗读所划语句,稍作分析。

3生:黄陵庙、王昭君故里、刘备托孤„„ 4听教师介绍文中的人文景观,拓展知识面。第三课时

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和才思。1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二、比较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2抽学生发言。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1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其不同点。

2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

三、作文训练(作业布置)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现在我国正在建设三峡大坝,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本篇课文的学习,充分发挥想像力,写一篇200——300字的小文章,描述大坝建成后三峡的壮观景象。2请学生朗诵。3评价。1根据资料,发挥想像,当堂完成作文。2朗读

3吸取有益建议,总结经验,增强描写能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