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高一物理第二课堂教案

高一物理第二课堂教案



第一篇:高一物理第二课堂教案

高一物理第二课堂教案

一、活动主题:从生活走向物理,感受物理魅力

二、活动背景与意义:

在物理世界里,物理现象千变万化,物理实验奇妙无比,物理规律的奥妙更是令人折服。针对高一新生从学习初中物理到学习高中物理逻辑思维的转变,出现很多不多不适应,学习物理信心大减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将开展此次的物理第二课堂。以比赛的形式,收集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物理现象,有趣中不乏收获,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积极性,提高高一学生物理的学习氛围。

三、活动对象:高要二中高一级某个班学生

四、活动时间:(两节课)

五、活动形式:

1、前期准备:布置场地,准备所需的各类仪器及器材,找班委协助组织。

2、活动过程: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5~6人),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并决出名次。

3、活动项目:活动项目包括物理操作性游戏竞赛、物理知识、生活常识竞赛以及讲述物理学家故事等,具体见附件。

4、比赛规则:操作性竞赛获胜得8分,常识回答或物理谜语回答正确得5分,能成功讲述物理学家故事者得10分。最后名次按总分高低排列,评出一等奖、二等级、三等奖以及优秀奖,并颁发奖状或纪念品。

六、可行性分析:

1.原理基本都比较简单易懂,容易操作,原材料容易得到; 2.学生对课外活动都感到非常好奇,参加活动的热情高涨。

七、活动流程: 附竞赛题目:

A物理操作性竞赛:(此类在课前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1题,成功者加5分,不成功者能具体说出不成功的原因加2分鼓励分。第1、4、6要进行课前准备,比赛当天展出成果。)1.鸡蛋撞地球:

每组同学可分得鸡蛋1枚,报纸若干,透明胶若干。将鸡蛋从高处往下扔,不破者为胜,高度越高者为胜(此处的高度用楼层来衡量)。2.镜像协调

桌面上有一面镜子,只看镜子不看手,你能写出端正漂亮的字吗?玩法:如图所示,参与者在一分钟内在镜子前面的纸上写出一个成语。规则: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参与,参与者只看镜子而不准看手,而且写的成语从镜子上看是正立的,则为胜利。3.投硬币

如图所示,在一个大口容器中,放入一只小酒杯,在容器中灌满清水,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参与,看看谁能瞄准将硬币投入小酒杯中。

4.细铁丝刺气球

如图所示,将一气球吹大,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参与,看看谁能用细铁丝穿过气球,却不会使气球瘪掉。

5.蒙眼走直线

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参与。在你的正前方20米处为终点,蒙上你的眼睛,你走向终点,偏离终点不出1m范围者胜。6.自制水果电池

提前布置各小组在课余时间利用水果制作简易小电池,供小灯泡发光,成功者胜利。B知识竞赛:

1.钟罩下的长短蜡烛,哪一支先熄灭?

2.如何判断生鸡蛋和熟鸡蛋?

将蛋放在桌上,用力将其扭转,转起来比较顺利的就是熟鸡蛋,否则为生的。

3.看照片时,是用一只眼睛看还是两只眼睛看比较好呢? 一只,距离约为15cm,即为照相机的焦距。4.请解释“下雪不寒化雪寒”

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5.在一个不大的水池上,浮着一只小船。船上除了坐着一个小孩外,还载着许多石块。这时,池内的水面已经与池边相平。若把船内的石块投入水中,水池中的水面是上升还是下降或者是不升不降?

下降:水gv排1=水gv排2+石gv石水g(v石v排2)6.晚上看星星时,总会觉得星星在眨眼,这是为什么?

由于地球上大气层空气流动变化,使星光产生折射的结果,故而忽明忽暗。

7.秤杆断了一截,如果继续使用,是买主吃亏,还是卖主吃亏?为什么?

买主吃亏。假如是1斤的货物,当秤杆断了秤杆会上翘,所以要移动秤砣到1斤多处。

8.冬天湖面结冰,随着气温降低,冰层不断加厚,请问冰层上端冷还是下端冷?

上端冷。上端随空气温度变化,温度小于冰点,下端接近水温,接近冰点。

9.蚂蚁从高处落下为什么摔不死? 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其阻力的大小与物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大小有关。越小的物体其表面积大小和重力大小的比值越大,即阻力越容易和重力相平衡,从而不致于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微小的物体可以在空气中以很小的速度下落,所以蚂蚁落地时速度很小,不致于摔死。10.排污管为什么是弯曲的?

连通器原理,积水可隔绝地下水的臭气上升;弯曲处积累杂物,方便清理。

11.有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一个空着,一个灌满了水,同时从相同的高度落到地面上,哪个瓶子容易破?

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于形变引起的。空瓶子落地,地对瓶子产生一个压力,瓶子从外向里形变,终于破裂。瓶子装满水,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从而减少了形变,使得瓶子不易破裂。瓶子里装满水,再拧紧瓶盖,就更不容易摔破了。C走近物理学家

各小组自主选题,每组派1~2名同学为代表,讲述本小组所收集到的1位哪国科学家的2个伟大发现或重大奖励(要说出哪个时间获奖),时间为1分钟。若能完成则给该小组加上10分,不完整则适当加分,超时、弃权或与前人所讲内容重复者则算失败。D猜灯谜

(猜灯谜部分以个人为单位,成绩不计入小组总分,猜对者可获得相应礼品。)

1、尺子(打一物理名词)——能量

2、瀑布(打一物理名词)——直流

3、离婚(打一物理名词)——绝缘

4、死胡同(打一物理名词)——断路

5、返航线(打一物理名词)——回路

6、一心只读圣贤书(打一物理名词)—— 光学

7、退居二线(打一物理名词)——位移

8、破涕为笑(打一物理名词)—— 变相

9、外强中干(打一物理名词)——表面能

10、稍稍放心(打一物理量单位)——微安

11、悄悄过河(打一物理名词)——密度

12、外强中干(打一物理名词)—— 表面能

13、捷径(打一物理名词)—— 短路

14、淘汰赛(打一物理名词)——输出

15、火炬接力(打一物理名词)——热传递

16、疏通河道(打物理名词)——整流

17、无歌词(打一物理名词)—— 光谱

18、闹矛盾(打一物理名词)——摩擦

19、景德镇(打一物理名词)—— 磁场

20、千里相逢,一日一里(打一物理名词)——重量

21、冲洗底片(打一物理名词)—— 现象

22、屡战屡败(打一物理名词)—— 负极

23、水上分别(打一物理名词)—— 游离

24、斤斤计较(打一物理名词)——比重

25、卧倒射击(打一物理学家名)—— 伏打

26、风平浪细(打一物理名词)——微波

27、天涯若比邻(打一物理名词)——遥感

28、一对红(打一物理单位)—— 赫

29、处处闻啼鸟(打一物理名词)——共鸣 30、大家都来量体温(打一物理名词)—— 比热

31、待到朱颜改(打一物理名词)—— 等容变化

32、抑制怒火(打一物理单位)—— 大气压

33、歪脖子(物理名词一)——斜面

34、家徒四壁(物理名词)—— 空间

35、不会走的“动物”(物理器材一)——砝码

3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势能转化为动能

37、功课不好怎么办(物理名词)—— 应用力学(应-用力-学)

38、上下一体(打一物理单位)——卡

39、交上坏朋友(物理名词一)—— 接触不良 40、不重生男重生女(物理名词)—— 轻子

41、暑假补课(物理学科名)—— 热学

42、岿然不动(物理名词)——固体

43、妙手回春医盲人——可见光

44、怒发冲冠(物理名词)——气态

45、互相帮助(物理名词)——合力 46.促膝长谈(物理名词)——相对论

47.铜雀春深锁二乔,(物理学家)——居里夫人 48.心切切盼儿归(打一物理名词)—— 等离子 49.喜怒哀(打物理过程)——三态变化 50.取长补短(打一物理名词)——平均值 51.半斤八两(打一物理过程)——质量单位换算 52.自相矛盾(打一物理名词)——开关 53.敢怒不敢言(物理名词一)—— 空气 54.最近照片(物理名词一)——现象

第二篇:物理第二课堂计划(高一物理)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高一物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落实教学常规,保证教学质量。按学校要求,坚持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为了保证全级的教学质量坚持集体备课,统一使用教学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题。本学期统一进行了五次测验,对每次测验我们都进行了考试情况分析,有针对地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措施。

向40分钟要质量,不搞题海战是我们备课组工作的特色。一学期来我们坚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护高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决不搞破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题海战。精选练习,加强概念和方法的复习上的教学研讨。向40分钟要质量,不搞临阵磨枪。如最近我们反复讨论、决定在期末考试前的两周内只印发两套练习供学生复习用。而复习课还是坚持复习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复习上。一学期来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事实证明,做对了,今后我们还会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坚持向40分钟要质量,不搞题海战。

备课组活动对年级学科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备课组是发挥集体优势的最小但又是最基本的团体,他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进行学科教科研活动。目前我们备课组尚需在以往层面上深入展开教科研、更深入开展突破教学难点方面的交流、研究。我们坚信,抓好备课组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

2008-1-14

第三篇:2018高一物理2.2教案

第二章第2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采取的是由生活到物理的编写思路。通过本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认识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对这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方法,图像、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这一点可能对学生更为重要,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所体会。本节在内容的安排顺序上,既注意了科学系统,又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讲解问题从实际出发,尽量用上一节的实验测量数据。运用图像这种数学工具,相对强调了图像的作用和要求。这是与以前教材不同的。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图像的运用随处可见,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掌握最基本的应用图像的知识,都是必须的。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数学和物理分割开来,不习惯或不会将已学过的数学工具用于物理当中。在教学中应多在这方面引导学生。本节就是一个较好的机会,将图像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

在本节教材最后,通过图像提出了一般变速运动(非匀变速运动)的问题,这是对问题自然的扩展和引伸,目的是开阔学生思路,并不是要深入讲解非匀变速运动。教学中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掌握,以利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

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的特点。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 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教学难点:

1.学会用t 图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tv0at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是比较重要的,教师清晰的思路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学习到新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

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时,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

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描绘出了小车的v-t图象,它能否表示小车做什么样的运动呢?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怎样变化?我们能否用数学方法得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呢?

二、新课教学(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1、这是什么图象?图线中的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图像反映出什么物理量间的关系?

2、图象具有什么特点?从图象可判断物体做什么运动?

3、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

1、从图可判断物体速度如何变化?

2、物体的加速度如何表示?又如何变化呢?

3、物体做什么运动?

4、a>0一定是加速运动,a<0一定是减速运动吗?

★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 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性质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相等。

Δv(2)=a相等,保持不变。Δt3.分类

(1)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变速直线运动。(2)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下图所示,直线a反映了速度随时间是的,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直线b反映了速度随时间是的,即是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v=v0+at。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v等于物体在开始时刻的速度v0加上在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at。

1.公式v=v0+at的物理意义: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描述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1)v0、v分别表示物体的初、末速度。(2)a为物体的加速度,且a为恒量。3.公式的矢量性

(1)公式中的v0、v、a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a、v与v0的方向相同时取正值,与v0的方向相反时取负值。

(2)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运动,a与v0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公式的适用条件:公式v=v0+at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5.公式v=v0+at的特殊形式(1)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2)当v0=0时,v=a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三)速度图象(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如图甲所示,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改变,因而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如图乙所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a反映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增大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直线b反映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减小的,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2)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当速度减为零之后,又会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加速度不变,则整个运动过程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乙中的c所示. 3.对v-t图象的几点说明(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横截距:表示物体在开始计时后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运动,或物体经过一定时间速度变为零.

(3)与横轴的交点:表示速度方向改变的时刻,如图乙中直线c的t1时刻和图丙中的t2时刻.(4)图线拐点:表示加速度方向改变的时刻,如图丙中的t1时刻.(5)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

(6)直线的斜率:大小等于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第四篇:高一物理半导体教案

第十二节 电阻的测量(2)

教学目的:(1)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方法。

(2)了解欧姆表的基本构造,简单原理和测量电阻的方法。教 具:万用表一个,电阻若干

课时安排:伏安法1课时;欧姆表法1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电阻值是导体的一个重要特性,测量导体的电阻值有很多用途,我们发展了许多测量电阻值的方法。现在只介绍其中的两种方法:伏安法和欧姆表法。

新课教学: 1.伏安法:(1)一般地说,一个物理量的定义就告诉了我们测量它的方法.伏安法测电阻是根据电阻的定义来的.设 问: 电阻是如何定义的?(要求学生回答R=U/I)说 明: 根据定义可知只要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R和通过电阻的电流IR就可以算出电阻值Rx=UR/IR..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注意:用符号UR,IR是为了准确表达电阻上的电压和电阻中通过的电流)(2)具体测量时应在待测电阻Rx上加一电压,再用伏特表,安培表测电压,电流.(引导学生画出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测量电路)指 出:(甲)图叫安培表外接法,(乙)图叫安培表内接法。

说 明: 我们认为待测电阻值就等于电压表读数

与安培表读数之比.设 问:(甲)(乙)两图测量的电阻值相同吗?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讨论结果时明确下述问题.按照定义Rx=UR/IR 但实际上电压表,电流表都有一定的电阻.对(甲)图,伏特表指示的电压UV等于电阻两端的电压UR,即UV=UR.安培表指示的电流IA等于通过电阻和伏特表电流之和,即IA=IR+IV.故(甲)图测得的电阻值Rx甲=UV/IA=UR/(IR+IV)<待测电阻的真实值Rx=UR/IR

即RX甲<Rx.对(乙)图,伏特表指示的电压UV等于电阻和安培表的电压之和,即UV=UR+UA.安培表指示的电流等于通过电阻的电流,即IR=IA.故(乙)图测得的电阻值Rx乙=UV/IA=(UR+UA)/IR>电阻的真实值Rx

即Rx乙>Rx.设问(甲)(乙)两图的测量都有误差,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选(甲)图还是选(乙)图的电路来测量呢?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思想得到结论: RX<<RV时:用(甲)图电路测量误差小,且总是偏小.RX>>RA时:用(乙)图电路测量误差小,且总是偏大.(3)例题分析: 设已知伏特表电阻RV=5000欧,安培表电阻RA=0.2000欧

①待测电阻RX约为几欧,应采用哪个电路图来测理电阻?(甲)如电压表示数为2.50伏,电流表示数为0.50安,则Rx的测量值是多少?(5.0欧)RX的准确值是多少?(5.01欧)②若待测电阻RX约为几百欧,应采用哪个电路图来测量?(乙)如电压表示数为16.0伏,安培表示数为0.080安.求RX的测量值和准确值(200欧;199.8欧)作

业:《高二物理》P62(1)(2)

2.欧姆表

提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缺点除了测量原理上带来的误差外,还要同时应用两个电表:电压表和安培表,也不方便.实际中常用欧姆表粗测电阻值.(1)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如图所示:I=ε/(r+Rg+Rx).如已知电池电动势ε,内电阻r,电流表内阻Rg,则只要测电流I就可算出待测电阻值Rx.(2)欧姆表的基本构造: 如图所示:电池(ε,r)与电流表(Rg),可变电阻(R)串联.红表笔接电池负极 黑表笔通过R,Rg接电池正极.Ⅰ:红黑表笔短路时 Rx=0,调整R使电表满偏.Ig=ε/(Rg+r+R)电流表指针满偏时 表明Rx=0 我们把Rg+r+Rx叫欧姆表的中值电阻R内 Ⅱ:红黑表笔不接触时

I=0指针不发生偏转,即指着电流表的零点.Rx=∞ Ⅲ:红黑表笔间接上待测电阻Rg时

电流I=ε/Rg+R+r+Rx 已知ε和R内,测出I就可算出Rx Rx改变,I随着改变.可见每一个Rx值都有一个对应的电 流值I.如果我们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I对应的电阻Rx 的值,那么只要用红黑表笔分别接触待测电阻的两端,就可 以从表盘上直接读出它的阻值.说明:欧姆表的刻度值与伏特表和安培表不同.欧姆表是反刻 度的.指针满偏时Rx=0,指针不动时Rx=∞;欧姆表的刻度不 均匀.(3)使用方法: 选择合适档位: 根据Rx的估计值选择合档位使指针在中点附

近,这样测量值精确些.(改变中值电阻)调 零: 红黑表笔短路,调整调零电阻使指针满偏.测量 读数: 说明:用欧姆表来测电阻是很方便的,但是电池用久了,它的电 动势和内电阻都要变化,那时欧姆表指示的电阻值,误差就相 当大了,所以欧姆表只能用来粗测电阻.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时,一定要使被测电阻同其它电路脱离开.作 业:预习《高二物理实验报告》练习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

第五篇: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

福州城门中学 吴花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弹簧秤、铁架台、细绳、气球、自制气球一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让学生鼓掌欢迎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问学生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时不是只有一只手掌有感觉?

学生活动:两只手掌都感觉到疼。(预测)

教师活动: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鼓掌时两只手都会疼的原因,学完这节课——牛顿第三定律,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评:根据具体环境创设情景,开门见山,让学生亲身体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激起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师活动:播放自拍视频1:蹲在地上的学生去推蹲在滑板上的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学生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的现象,得到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是:地上的学生推滑板上的学生,对滑板上的学生施加了一个力,使滑板上的学生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播放视频2:滑板上的学生去推蹲在地板上的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学生由静止开始后退,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抓住对受力的分析,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播放视频3:两个滑板的人推互推,同时都后退。观察现象并解释它。是对前个视频的加强和得到的结论的检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视频中的现象,并解释看到的现象。点

评:自拍的视频贴近学生生活,动态强,比较直观和形象。能够解决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力的作用是相互。很形象的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鼓掌时两只手掌都会疼?

学生活动: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出发解释这个现象:鼓掌时,左手对右手施加一个作用力,同时右手也反过来对左手施加了一个反作用力,所以两只手掌都感觉到了疼。

评:呼应开始,同时也是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点的应用。

教师活动:

1、请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利用身边的东西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3、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4、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气球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

评:

1、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学生举例,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但对常见的事例要作充分的准备(如:器材、课件)

教师活动:

1、教师跟学生一起做课本上的气球实验:将吹了气的气球放手。提出问题:看到什么现象?产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演示自制实验:加上一个气嘴的气球,在出口处系上黄色的尼龙丝,装在一根长细绳上,将长细绳系在铁架台上,充满气的气球缓慢放气过程中,尼龙丝由原来的自然下垂开始飘起。

3、引导学生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实验现象联想一下生活生产中相类似的物理现象。

4、播放嫦娥1号现场放射的视频

学生活动:

1、动手跟老师一起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解释实验现象。

2、积极思考,举例,理论联系实际。

评:

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2、教师演示的实验将抽象的空气作用力很好地展现出来,将复杂庞大的火箭发射原理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形象的演示出来。

3、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活动:中国有个成语叫做以卵击石,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1、等大。

2、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

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

1、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引导学生思考要全面,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 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3、展示学生实验记录,让学生复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演示操作、读取数据并说明结论。

4、让学生用得到的实验结论解释鸡蛋碰石头的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得到牛顿第三定律,解释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的物理现象。

评:

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

3、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活动:

1、让学生思考并动手做一道例题:

将一个杯子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对它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它所受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它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 C、它对桌面的压力就是它所受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D、它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引导学生找出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这道题,同时找出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

评:这道题让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Powpoint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想、整理、消化。

评: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提高授课效率。★课后作业

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88页的练习。★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一的前面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难是在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因此要克服这种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所以这节课先从鼓掌引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播放三个自制视频,学生通过对视频中现象的分析解释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通过学生设计实验体验和老师演示实验,较为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很好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发现过程,避免了机械记忆的毛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节的难点是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通过一道精心挑选的习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印象深刻。

本节课的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讲解弹簧秤的读数原则,导致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存在不足之处。

2、嫦娥一号的发射视频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感受完就结束,需要加强。

3、站在滑板上互推的这个视频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4、对与个别学生提出的无关本课题的疑问没有及时给予很好的疏导及解答。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13685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