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数学上册 命题与证明教案 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命题与证明教案 湘教版
考标要求: 了解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知道命题有真假,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能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命题的定义和形式,区分命题的真假;难点: 判断命题的真假
一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下列语句中
(1)四川地震让中国人众志成城;(2)中国加油!四川加油!
(3)对顶角相等(4)过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是命题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 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B 如果 那么a>b
C 如果 ac>bc,那么a>b;D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有()
(1)无限小数是无理数;(2)式子 是二次根式;
(3)三点确定一条直线;(4)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内角和越大。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B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D 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下列命题,真命题是()
A 如图:如果OP平分∠AOB,那么,PA=PB;
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它的一个内角;
C 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二 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直角三角形中,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任写一个真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指出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3)各位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的整数能被3整除;(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第二篇:初中数学命题与证明
命题与证明
一、选择题
1、(2012年上海黄浦二模)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C.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答案:C2、(2012温州市泰顺九校模拟)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如果|a|=|b|,那么a=b
B.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C.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答案:C
3(2012年中考数学新编及改编题试卷)下列语句中,属于命题的是()..
(A)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B)等角的补角相等吗
(C)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D)用三条线段去拼成一个三角形
答案:C4、(2012年上海市黄浦二模)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C.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答案:C5、(2012年上海金山区中考模拟)在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答案:C
二、填空题
1、三、解答题
1.(2012年江苏海安县质量与反馈)已知:如图,在△ABC中,BC=AC,以BC为直径的⊙O与边AB相交于点D,DE⊥AC,垂足为点E.
⑴求证:点D是AB的中点;
⑵证明DE是⊙O的切线.
答案:22.(1)略;(2)略.
2.(2012年江苏通州兴仁中学一模)如图,在□ABCD中,E为BC的中点,连接DE.延长DE交AB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BF.
E C
答案:由□ABCD得AB∥CD,∴∠CDF=∠F,∠CBF=∠C.
又∵E为BC的中点,∴△DEC≌△FEB.
∴DC=FB.
由□ABCD得AB=CD,∵DC=FB,AB=CD,∴AB=BF.
3、(盐城地区2011~2012学适应性训练)(本题满分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点A、C、D在⊙O上,过D作PF∥AC交⊙O于F、交AB于E,且∠BPF=∠ADC.(1)判断直线BP和⊙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2)当⊙O5,AC=2,BE=1时,求BP的长.(1)直线BP和⊙O相切.……1分
理由:连接BC,∵AB是⊙O直径,∴∠ACB=90°.……2分
∵PF∥AC,∴BC⊥PF, 则∠PBH+∠BPF=90°.……3分
P
∵∠BPF=∠ADC,∠ADC=∠ABC,得AB⊥BP,……4分
所以直线BP和⊙O相切.……5分
(2)由已知,得∠ACB=90°,∵AC=2,AB=25,∴BC=4.……6分
∵∠BPF=∠ADC,∠ADC=∠ABC,∴∠BPF=∠ABC,由(1),得∠ABP=∠ACB=90°,∴△ACB∽△EBP,……8分
∴ACBC解得BP=2.即BP的长为2.……10分 BEBP
4.(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2011~2012学年期中考试)(本题满分10分)如图,在△ABC中,∠B=60°,⊙O是△ABC外接圆,过点A作⊙O的切线,交CO的延长线于P点,CP交⊙O于D;
(1)求证:AP=AC;
(2)若AC=3,求PC的长.
答案(1)证明过程略;(5分)
(2)3
35(徐州市2012年模拟)(6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BC上两点,且BECF,AFDE.
求证:(1)△ABF≌△DCE;
(2)四边形ABCD是矩形. A D
B C E F
(第21题)答案:解:(1)BECF,BFBEEF,CECFEF,······························· 1分 BFCE.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 ······························ 2分 在△ABF和△DCE中,ABDC,BFCE,AFDE,△ABF≌△DCE. ··························· 3分
△ABF≌△DCE,(2)解法一:
BC. ······························ 4分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
BC180.
BC90. ···························· 5分
·························· 6分 四边形ABCD是矩形.
解法二:连接AC,DB.
△ABF≌△DCE,AFBDEC.
AFCDEB. ··························· 4分 在△AFC和△DEB中,AFDE,AFCDEB,CFBE,△AFC≌△DEB.
ACDB. ······························ 5分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6分 四边形ABCD是矩形.
6.(盐城地区2011~2012学适应性训练)(本题满分12分)如图,△AEF中,∠
EAF=45°,AG⊥EF于点G,现将△AEG沿AE折叠得到△AEB,将△AFG沿AF折叠得到△AFD,延长BE和DF相交于点C.
(1)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2)连接BD分别交AE、AF于点M、N,将△ABM绕点A逆时针旋转,使AB与AD重合,得到△ADH,试判断线段MN、ND、DH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EG=4,GF=6,BM2,求AG、MN的长.
AHBENFDC(1)由∠BAD=∠ABC=∠ADC=90°,得矩形ABCD,……2分
由AB=AD,得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3分
222(2)MN=ND+DH.……4分
理由:连接NH,由△ABM≌△ADH,得AM=AH,BM=DH,∠ADH=∠ABD=45°, ∴∠NDH=90°,……6分
再证△AMN≌△AHN,得MN=NH,……7分
222∴MN=ND+DH.……8分
(3)设AG=x,则EC=x-4,CF=x-6,22由Rt△ECF,得(x-4)+(x-6)=100,x1=12,x2=-2(舍去)∴AG=12.……10分
由AG=AB=AD=12,得BD=122,∴MD=92,222设NH=y,由Rt△NHD,得y=(92-y)2),y=52,即MN=52.……12分
7.(盐城地区2011~2012学适应性训练)(本题满分8分)如图,已知E、F分别是□
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
(1)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若BC=10,∠BAC=90°,且四边形AECF是菱形,求BE的长.
AFD
BEC
证:(1)由□ABCD,得AD=BC,AD∥BC.……2分
由BE=DF,得AF=CE, ∴AF=CE,AF∥CE.……3分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由菱形AECF,得AE=EC,∴∠EAC=∠ACE.由∠BAC=90°,得∠BAE=∠B,∴AE=EB.∴BE=AE=EC,BE=5.……4分 ……5分 ……7分 ……8分
第三篇:命题与证明平行四边形 教案
《命题与证明》
1、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命题(一般地,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命题是一个“判断句”,判断“是”或“非”.其中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如“对顶角相等”是真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注意:(1)命题是语句,而且必须是能判断正确和错误的句子.(2)错误的命题也是命题.
过直线外一点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做一条直线,要么与已知直线相交,要么与已知直线平行。
3、每个命题是由条件(题设)和结论(题断)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判断清楚哪些是条件,哪些是结论)
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等角对等边
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③同角的余角相等
3、公理、定理、推论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检验所得的真命题,并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如“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等.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通过推理证实的,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 如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证明真命题的方法
根据题设、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证明.证明一个真命题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分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2)画图,依题意画出图形,画图时应做到图形正确且具有一般性,切忌将图形特殊化.(3)写“已知”“求证”,按照图形,分析、探求解题思路,然后写出证明过程,证明的每一步都要做到叙述清楚,而且要有理有据.5、证明假命题的方法
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也就是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而不符合结论的例子.用反证证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有一条边、两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
6、重难点及归纳
①命题的理解:本节的一个难点是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它是后面证明中,书写已知求证的基础,对那些条件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应在学习中多练,必要时结合图形来区分.例如命题“如果两条直线和
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其中“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是条件,“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是结论.再如命题,“对顶角相等”,它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应将它改成“如果两个角为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再指出条件和结论.
②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四者都是句子,都可以判断真假,即定义、公理和定理也是命题,不同的是定义、公理和定理都是真命题,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只不过公理是最原始的依据,而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因而它不一定能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③证明真命题的方法和步骤,难点是分析证明思路,有条理地写出推理过程.
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三个推论常用来求角的大小和进行角的比较.
7、证明的思路: ①从已知出发,推出可能的结果,并与要证明的结论比较,直至推出最后的结果。②从
要证明的结论出发,探索要使结论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并与已知条件对照,直到找到所需要的并且是已知的条件。
探索证明: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度
9、用反证法(证明的思路如何,苦李子的故事)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反设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
归谬 推出矛盾(和已知或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相矛盾,或者与假设所推出的任何一个已知相矛盾)结论 从而得出命题结论正确。
例如用反证法证明:
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度
例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1=∠2A1B
求证:AB∥CD
证明:设AB与CD不平行C2D
那么它们必相交,设交点为MD
这时,∠1是△GHM的外角A
1∴∠1>∠2G这与已知条件相矛盾
2∴AB与CD不平行的假设不能成立H
∴AB∥CDC
例2.求证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证明:假设两条直线相交有两个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都经过相同的两个点,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直线公理相矛盾,所以假设不能成立,因此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从以上两例看出,证明中的三个步骤,最关键的是第二步——推出矛盾。但有的题目,第一步“反设”也要认真对待)。
例3.已知:m2是3的倍数,求证:m 也是3的倍数
例4.求证:2不是有理数
《平行四边形》
1、四边形的定义
2、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推论: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N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为什么)
正五边形能镶嵌平面吗(为什么)
单独和镶嵌平面的正多边形有哪几种?为什么只有这几种?
(2011浙江省,8,3分)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BAE=120°, ∠B=∠E=90°,AB=BC,AE=DE,在BC,DE上分别找一点M,N,使得△AMN的周长最小时,则∠AMN+∠ANM的度数为()(如何作辅助线,培养感觉)
A.100°B.110°C.120°D.130°
3、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推论1: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推论1: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中心对称图形定义 对称中心
性质:对称中心平分两个对称点的线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多少?为什么?)
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定义②定理1: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如何证明?)
7、逆命题与逆定理
两个命题,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每个定理都有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的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因此,每个命题有逆命题;每个定理有逆命题,但不一定有逆定理。
1.(2011浙江金华,15,4分)如图,在□ABCD中,AB=3,AD=4,∠ABC=60°,过BC的中点E作EF⊥AB,垂足为点F,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H,则△DEF的面积是
.3.(2011四川成都,20,10分)如图,已知线段AB∥CD,AD与BC相交于点K,E是线段AD上一动点.5CD
1(1)若BK=2KC,求AB的值;(2)连接BE,若BE平分∠ABC,则当AE=2AD时,猜想线段AB、BC、CD三者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并予以证明.再探究:当AE=nAD(n2),而其余条件不变时,线段AB、BC、CD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
6、如图,已知△ABC中,ABC45,F是高AD和BE的交点,CD4,则线段DF的长度为().A
.B. 4C
.D
.
第四篇:九年级数学命题情况分析
2012-2013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命题情况分析
学校金山中学年级九学科数学备课组长姜南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1,题量适中,重难点突出。
2,试卷整体有很高的数学科学性
3,本次测验,从学生的成绩上来看,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1.从试卷总体来看,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
2,试卷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型不错,尤其是求出最后的结果的地方,很灵活。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1,大部分命题都是不错的,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试卷的题目梯度不是很好,没有什么比较难的题型,对于冲刺高级中学的学生而言,有点过于简单了
四、典型情况分析(举例说明、分析)
对于命题的最后两题,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较难的题型,尤其是最后一题,只是要求学生证明切线的判定,有点过于简单了。
五、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命题总体情况不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测试,能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此表于下学期开学前,与教导处工作计划同时上交县教研室理化生办公室)
第五篇: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_。)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的结尾的含义。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2、认字6个,写字7个。理解“看望”、“问候”、“收藏”、“喜欢”、“美好”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习怎样简单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教学难点:
理解奶奶为什么最喜欢那只门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和奶奶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为什么有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发生在冬冬和奶奶之间有趣的事。
二、学习生字。
1、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每个生字读两次。老师适机提醒“抹”、“撒”、“漆”的读音。
3、师生一起将生字补充为课文中的词语再齐读两次。4、抽生读生词。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用三角形作上标记。
2、师生一起解惑。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每个组员都读准了字音。
4、小组汇报结果。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冬冬和奶奶的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导入,学习课文。
1、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做上标记。
2、她为什么最喜欢这一支?
生:奶奶很孤独,她想冬冬来陪她。
生:只要听到那只门铃响她就可以见到冬冬。
3、奶奶为什么这么爱冬冬?
请自读课文1、2自然段,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冬冬每个星期六都会去看奶奶。
生:他会陪奶奶说话,并捎去爸爸妈妈的问候。
生:他会帮奶奶做卫生。
4、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奶奶也很爱冬冬。
生:第二自然段中奶奶为冬冬烤面包。
师: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再仔细体会体会还有哪些话能看出这一点。
汇报品读10、13自然段,体会冬冬与奶奶间浓浓的亲情。
二、仿写13段。
1、读读第13段,看看前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后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
(动作、语言)
2.写动作用了哪些词语?“揽在”和“搂着”。
3、请学生说一说有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4、把这些句子在语文天地中写下来。
三、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关心孝敬我们的父母。
四、总结全文
大家说的都对!我们尽管还小。但也不能做爱的消费者,还应该主动做爱的生产者,传播员。我们能做的大事不多,但能身体力行的小事很多。给父母、爷爷奶奶倒杯水、捶捶背……哪怕只怕他们说说话。大家一起来吧,像冬冬一样把爱献给别人吧!
教学反思:
《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奶奶与孙女之间的感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文章在奶奶和冬冬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逗的对话中,将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确处处流淌着“爱”。
当孩子们提笔写和家人之间的小故事时,孩子们记录的那一件件平时生活中“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习以为常”的小事竟感动了我。“亲情需要用心经营”这是作家鲍尔吉.原野说的,确实!就是在这一件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的累积下,让那浓浓的亲情不断的流淌。虽然有些同学在描述的时候语言还不够精炼、遣词造句还不够精美简练,但孩子们是真正的融入了文本,在和文本文本对话后,产生了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内在的情感无需包装,孩子们将心中的“亲情”直接展露出来——诚挚而美丽,让爱在课堂流淌。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1.准备歌曲《掌声响起来》。
2.课前搜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小故事,如《张海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指导认读和书写,强调“落、调”的读音,指导书写“吞”。
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营造气氛,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2.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3.课前你们已经搜集了海迪姐姐的故事,说说你的想法。
4.老师出示课题:掌声
5.提问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掌声呢?掌声有什么含义?
【学生自主的质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识记生字:
(1)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症、镇、姿势、落、调”。
(2)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3)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要求认识的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5)检验识字效果:通过“你指我猜”、“开火车”、扩词”的方式进行。
三、再读课文,提问质疑
1.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我们来个读书比赛,看谁通过读书知道得最多,体会得最深,提出的问题最好。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拿出笔来写写画画。
3.汇报交流。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写体会。动口、动手、动脑,有助于中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作业超市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流程
一、渲染过渡
1.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2.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
3.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所以,进入课堂直奔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先感受掌声中爱的力量。】
二、表演,深入理解
1.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请演员上台试演。
2.评议表演。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犹豫、忧郁”词句进行评议。
这一次掌声,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英子有什么想说的?
【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3.配乐表演第二次掌声。(出示第3段课文)
(1)听到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4.朗读课文第3段。
5.理解两次掌声。
(1)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2)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这两句话。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3)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6.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1)出示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7.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她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她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
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三、品读感悟
1.听课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2.分角色小组试读,你们认为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3.小组比赛读。
4.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四、作业超市
1.小练笔。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
2.和妈妈比赛读一读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