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整体把握不可或缺
摘 要:所谓数学教学的整体实现,是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把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置于知识与知识的“藕断丝连”处,通过长期的诱与思、导与学、练与讲,必将发现新的迷人的通道或风景,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关键词:整体把握;零指数;合理性;关联;生成点近年来,教材编辑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加成熟的理论视阈。比如,与200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仅仅是一些小小的修正,就折射出新的思路和理念。作为执行教材编辑意图的广大一线教师,也应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做出应有的改变,以期适应新的理念框架下的“课程观”及“教学观”。【案例】 以下是一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初中数学“零指数”时的教学设计要点。1.通过计算23÷23提出问题:由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得到23÷23=23-3=20,20有什么意义呢?20等于多少呢?我们需要做出解释。(数学面临了挑战)2.我们先回顾简单的事实:23÷23=8÷8=1,于是可以先提出猜想:20=1,然后采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规定“20=1”的合理性。3.用细胞分裂作为情境,提出问题:一个细胞分裂1次变2个,分裂2次变4个,分裂3次变8个„„那么,一个细胞没有分裂时呢? 4.再观察下列式子中指数幂的变化,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24=16 23=8 22=4 21=2 20=1。5.在学生感受“20=1”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做出零指数幂意义的“规定”,即a0=1(a≠0,a是正整数)。在规定的基础上,再次验证这个规定与原有“幂的运算性质”是相容的、无矛盾的。例如,计算:a5÷a0。6.根据幂的计算性质:a5÷a0=a5-0=a5,根据指数零指数幂的规定:a5÷a0=a5÷1=a5。【反思】
一、整体把握应体现数学自身发展的轨迹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学生在学习零指数时将经历如下的过程:面对挑战→提出“规定”的猜想→通过各种途径说明“规定”的合理性→做出“规定”→验证这种规定与原有“知识体系”无矛盾→指数概念得到扩充。这样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爬上梯子摘到果子”,较充分地体现了数学自身发展的轨迹,有助于学生感悟指数概念是如何扩充的。他们借助学习“零指数”所获得的经验,可以进一步尝试对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做出合理的“规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到深,这本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忘我的诱与思、导与学、练与讲的融合里,师生必将智慧碰撞,活力相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整体把握应有利于解决数学问题 零指数幂是通过规定来明确其意义的,这种定义在数学上司空见惯。按照惯例,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的定义,应该没有必要追究其“来龙去脉”的。但在上述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了解做出这样规定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并且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有利于学生了解这样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数学符号的意义是可以规定的;二是每一个规定必须是合理的,不是任意的。所谓合理性是指它不能与以往的概念和理论相矛盾,并且这样的规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新的知识领域的开拓。显然,零指数幂的规定对于数学的后续学习(特别是对数),甚至是对于学习化学、物理都很有意义。
三、整体把握应建立在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之上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点和线”,也不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和圆”,它有温度,有呼吸,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动态空间。同样,教材和课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和“今”、“远”和“近”、“内”和“外”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总是巧用课外活水来滋补于课内,总是超越今天和昨天,打开窗内和窗外,将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用细胞分裂作为情境,提出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置于知识与知识点的“藕断丝连”处,必将发现新的迷人的通道或风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这应该成为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的确,数学教学不是割裂的,不是单行道的“独走”。数学教学的整体把握需要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这就如喝茶,慢慢地品尝,才能回味无穷。但愿数学教学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能够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有更多的滋养和锻造,并且作为个体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使他的行走变得从容、淡定和智慧。
第二篇:初中数学“ 因式分解”单元整体教学思考
整体掌握,首尾呼应
—初中数学“ 因式分解”单元整体教学思考
【摘 要】随着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和改革,深入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经验成为了关键。尝试寻找单元教学法的主要实施途径,以解决初中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从初中数学因式分解入手,研讨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关注重点,并以学生为主体,提出相应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单元教学;因式分解
单元整体教学以初中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为基础将相关知识点整合起来,学生更加轻松高效串联起数学知识点、形成数学学习框架,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整体的教学效果,实现学习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设计时,依据课程的标准,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数养,教师要站在整体的角度来寻找数学教学中知识联系,从认识数学整体性,理解单元整体教学,再到寻找单元教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为深入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的相应策略,我们认真思考传统的因式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知识构建的教育价值,努力总结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新形态的经验。
一、当前初中因式分解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材编排的反思,缺乏整体意识
要深入研究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需对教材内容展开分析。我们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因式分解章节进行探讨。浙教版教材对因式分解的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与因式分解密切相关的知识为七年级下册第三章整式的乘除,七年级下册第五章5.3分式的乘除,八年级下册第二章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七年级下学期第三章先教学整式的乘除和乘法公式,然后在第四章进行因式分解的教学,最后在第五章学习分式的乘除。但是直接要用到因式分解知识点的一元二次方程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教学。由于学生要到八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才能接触到因式分解的运用,按这样的教材安排学习下去,很多同学在刚刚学习完整式的乘除之后,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因式分解,为什么要把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对这个知识点的出现感觉很突兀,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往往不十分清晰。这种教材安排缺乏整体意识,割裂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师对于整体理念认知不足
教师缺乏整体结构意识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则更容易人为地割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多初中教师没有花很多时间分析初中数学总的知识体系,在备课时花费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单个知识点教学上,认为只需要设计好每一课的教学流程就可以,让学生会做每一道题,所以教学也注重答题和成绩的获得。教师按教材进行教学,教学时注重学生强化记忆,死记硬背各种公式,想通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办法掌握知识难重点,就如因式分解中的两个乘法公式的应用,学生都无法理解是用来处理什么问题的,就进行大量的机械的练习,为的就是学生熟能生巧,却忽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形成结论的思考过程,忽略了知识点背后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们没有学习上的主动力。在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就会把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理论搞混,在学习分式的除法的时候无法联系因式分解的作用,更不会思考到单元整体教学的因式分解,需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左边的多项式进行降次作为切入点。
二、因式分解在初中数学教学单元整体中的知识结构分析
“因式分解”这节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中是一块重点内容,它与其它好几块知识存在着紧密联系,而且因式分解的各个方法之间也有内在关联。
因式分解是代数中降次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可以用这方面知识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高次方程。在“因式分解”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单元教学的第一节课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缘由,一般情况下我们采取教学是把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放在一起,用对照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除的逆过程,但学生并没有理解因式分解在多项式中的“降次”作用。学生只有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才会去思考,进入到后面的因式分解的方法学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为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 从因式分解的各个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来看,提取公因式法,是对任何一个多项式的分解都是首先要作判断的普适性方法,会应该到分式乘除中。有的时候我们提取公因式法和乘法公式法运用不了,在课外我们拓展了十字相乘法,这种方法要联系到二次三项式分解的一般方法。在二次三项式中还包含了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①当 p 二 q 时, 产生平方差公式的特殊方法;②当为平方数为 2 时, 产生完全平方 公 式 的 特殊方 法;③当 p二0 或q = 0 时, 可利用提取公因式法。也就是说,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是二次三项式 中的 p 和 q 具备特 殊关系时的方法。分组分解法, 是多项式 的项数超过三项, 无法直接用上述的方法进行分解时, 先把几项看成一个整体再应用上述方法分解的一种方法。因此, 我们要引 导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 这些方法 之间
三、“因式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教材编排反思和整体理念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目标反思。学生学习因式分解时主要困难有下面这些:
①因式分解的目的不确定,没有学习的关联性;
②如何根据因式分解的知识点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题目;
③利用十字相乘法时,如何去凑成一次项的系数有困难;
④分组分解法缺乏路径意识等。
在教材知识单元整体分析、知识结构分析、学生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因式分解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目标: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②灵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③是充分联系因式分解前后章节知识,构建起数学知识体系,养成以整体单元为基础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单元整体教学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
1.整体感悟二次项系数为1的“十字相乘法”教学设计①引人部分:先复习两个只含一个字母的一次二项式相乘得到的二次三项式。再提出问题 : 如何因式分解?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大部分同学无从下手,老师及时叫暂停,把资源展示在黑板,从因式分解概念进行辨析。提示从复习人手,寻找新的方法。②第一次放和收,理解体会两拆一凑。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分解,初步体会常数项的拆法。老师让学生阐述思维途径,尤其是经过不止一次尝试的 学生,使学生体会常数项的拆法可能有多种,但能凑成一次项的只有一种。二次项拆成,常数项则可拆成两种整数相乘形式,而十字相乘只有一种得到是可以凑成的(这里拆成很少有人得出③第二次 “ 放和收” , 体验寻找一次 项的途径 , 进行有序的思考 , 培养学生 思维的完整性。提出问题: 探究中括号 内填什 么数时可 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 , 并把它进行分解。你认为有多少种? 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三个层次 出现 , 最低层次把 8 拆成两种;第二层次把 8 拆成 四种;第三层次则答 出无数种 , 并 能举例说明。④第三次 “ 放 和收” , 练习巩 固并对 特殊情况进行分类。提出问题 : 特殊因 式分解。学生由于思维定势 , 问题主要 集 中在 常数项 的分 解上 , 经过 师生互 动 , 生生互动 , 归纳出因式分解的特殊 情况 : 情况 1 实际是应用提取公因式法 进行分解;情况 2 是应用平方差公式分 解(学生分不清平方差公式的类型)。2、分化学习“ 因式分解之公式法” 的教学设计 ①第一次 “ 放和收” : 提出问题 “ 先 对以下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 然后对它 们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对 常数项的特 殊情况作归纳 , 得出公式。②第二次 “ 放和收” , 进一步明确平方差公式的特征。提出问题 “ 判断下列 各多项式能否分解 , 可以用几种方法分 解” 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 , 提升学生辨 析和判断选择方法的能力。③第三次 “ 放和收” , 巩 固平方差公 式 , 对 十字相乘法得到的平方差公式进 行拓展。提出问题 “ 你有 几种方法进行 因式分解” , 引导学生理解用代数式代 替公式 中的字母的换元思想。
以增强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关注重点、突破难点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元整体教学方式可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
量,突出各单元知识的结构性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高效。文
章提出以多个教学活动串联的方式将单元中的知识点进行分割,形成单独的教学模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体会到不同知识模块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而形成一套系统的知识模块体系,实现由个体到整体的知
识体系构建。
4.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复杂、繁冗,章节单元中的重难点内容多,同时整体知识之间、单元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复杂不好掌握,由此,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法,强化了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更好把握。
例如,实施“因式分解”的单元整体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一味地围绕教材展开各种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并不断进行反复大量的习题操练,想通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办法掌握知识难重点,这是严重影响效率和降低实效的。由此,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捋顺掌握相同相近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掌握多项式解题中因式分解的“降次”作用,给后续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提供了稳固的条件。单元整体教学的因式分解,需要将一元二次方程左边的多项式进行降次作为切入点,逐渐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含义。解分式方程时,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了整式方程,在这里深度探究用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解释分式方程可能无解的真正原因,轻松突破难点,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揭示各知识点背后玄妙的逻辑关系。
第三篇:阅读之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兰叶美学生: 金鉦武时间:2012年 3月 25日08:00段10:00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阅读文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授课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能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现代文阅读值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基本要求
1.能独立阅读文本,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本的内容。
2.能沉浸文本,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阅读文本时有自己的感受。
{学习指导}
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为主旨,就是坐着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它具有统摄全片的作用。题旨、要旨、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等,都是主旨的别称。理解主旨一般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然后提炼和概括主旨。提炼文章的主旨和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抓住作品中的关监狱局,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才能把握作品的重点和精神实质,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其次要把握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理解文章的主旨相辅相成。在于都市要清楚地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阅读以描述、描写为主的文章,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抒发了什么情,并将文中表达的内容一反映的时代,作者的生平、处境等联系思考,把握住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要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现代文,尤其是在阅读文学类作品是,要求能沉浸到文本之中,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依据自己的圣湖体验和思想水平、只是水平,用想像、联想等方法来感受作品,与作品中 的任务产生共鸣,能从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升华。
最后,要学会领会作者的感情:读任何文章,无论是说明事物、阐述道理的,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都力求能体会作者对客观事情的认识、评价和主要的写作意图。
一、整体把握文章
1.反复阅读选文
这里的“读”一定要带着题目用心去读文章。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或展示科技新貌,或寓理于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大多数同学对这些材料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种方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如:浏览、细读、品读这三种方法。
浏览,即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
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2.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必须掌握各类文体的特征。下面以两种常见的问题为例说说答题技巧。
以记叙文为例,要注意以下文体特征: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a.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b.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c.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五种。
(5)描写方法: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a.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b.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c.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a.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b.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c.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以说明文为例,要注意以下文体特征:
(1)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2)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3)说明方法:如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资料等。
(4)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5)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6)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语言可平实,可生动。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
5.课外拓展题。要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简明扼要,语言流畅优美。
选自《亲近自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车,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3元吗?”
我不想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很不是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误解,同时,我也是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么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我的两元钱。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顺序进行。
然而,这样的预设并不符合语言学习及阅读的规律。首先,从语言本身的构成而言,“语言中的音、部首、字、词、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就好像分子、原子、次原子等,都只是物体的组成分子。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
其次,从文本的创作过程而言,所谓“情动而辞发”,作者是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才创作的,情意贯穿文本的始终。
再次,从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也是课文的整体。“对成人而言,从小单位开始学起,似乎非常合乎逻辑,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学会了每一个部分,就学会了整体。但是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
由此来看,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课文是极其重要的。
二、基本理念和注意事项:
课程标准改变了大纲所强调的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如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也强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解读这一理念时,需要注意:第一,对课文整体把握,就是把握课程创设的语境,把握作者的基本倾向或观点,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第二,实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手段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不可少的、唯一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不再坚持大纲将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作为中年级训练重点的提法。
以往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段的训练容易把我们的教学引向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阅读的规律。当然,整体把握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这里所强调的是,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同时也要允许学生用各种形式(如用词语概括、用短语概括、用描述性的语言概括等)表示自己对文章内容和条理的理解。
【课例1】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片段
(二)体会铁罐的话
1、体会第1句“傲慢”(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①我们先来看看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这句话你读出什么?你通过什么感受到的?(标点、碰、敢、子、提示语:傲慢)(板书:提示语、标点、词语)
②你能把这种傲慢通过读体现出来吗?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视别人,对别人没礼貌,也就是说铁罐不仅轻视陶罐,而且对陶罐没礼貌。)是呀,这就是“傲慢”。
③这种“傲慢”除了语气能表达出来,还可以用什么表达“傲慢”啊?(板书:动作、神态)④想象一下铁罐说的时候会是什么神态,什么动作?
⑤再来读读铁罐的话?谁再来读一读?(若学生读得好,“真是一个傲慢的铁罐”)
⑥小结:我们回想一下: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铁罐是怎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抓提示语、语言中的语言、标点、想象表情、标点、想象表情、动作)
2、下面请你用刚才我们学的这种方法去学习铁罐的其他几句话,想想你“从中能感受到什
么”,一会用这个句式介绍给大家。
(1)体会第2句的轻蔑。(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①读。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轻蔑)
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懦弱的东西)
③陶罐的哪些表现让铁罐觉得很懦弱?(不和他争辩,承认自己不敢)
是啊,所以铁罐就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对陶罐的这种轻视小看,就是轻蔑,谁能把这种轻蔑加上动作、神态表现给大家?(2人)
(2)体会第3句恼怒(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会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①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铁罐的愤怒的?
(提示语:恼怒。词:住嘴,破成碎片。标点:连用叹号)
②自读、指名读。(2人)
(3)体会第4句体会铁罐近乎疯狂(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撞成碎片!)
请你读读铁罐第4次说的话,想一想,铁罐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引导学生用愤怒、恼羞成怒、怒不可遏,近乎疯狂,火冒三丈,怒发冲冠)
(4)下面请你快速读读铁罐的话,体会一下铁罐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铁罐的情感变化,是从傲慢,到轻蔑,到恼怒,最后到近乎疯狂。)
(5)是啊,铁罐一次比一次不讲理,一次比一次蛮横。你再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提示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标点:叹号叹号的使用越来越多,说明铁罐越来越生气。)是啊,几个叹号的使用就把铁罐的情感变化清楚地展示给我们,多巧妙啊!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铁罐?(蛮横,不讲理,骄傲)(板书:蛮横无理)
【点评】
本课例教训鹅绒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借助对话塑造了两个鲜活的形象——傲慢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至少表达了两层寓意:第一,强弱不是绝对的,优点和缺点也是相对的;第二,倚仗自己的强大欺凌别人很不应该,由此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恃强凌弱的做法。这篇教学设计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这一重点内容,但是引导学生围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两个问题逐句品味铁罐的话,就使得课文学习陷入了繁琐的分析中。
【建议】
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是本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对这一内容的把握不应该采取逐句分析的方式。建议在学生自读课文,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话语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整体呈现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铁罐语言的变化(比如称呼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提示语的变化等),感知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这样的整体感知直接为后面揭示寓意做了铺垫。
【课例2】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片段
师:小说的结局是船长与船一同沉入了大海,此时的雾是阴惨惨的。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文章写了几次雾?
(投影出示):
1、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2、雾越来越浓了„„
3、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4、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5、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师: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雾呢?跟你旁边的学习伙伴交流一下。
生1:雾是推动小说情节的重要环境因素,没有雾,就没有这次海难。
生2:雾越来越浓,救援越来越困难,而自然的力量没有战胜船长的意志,它指挥大家可以战胜自然因素,战胜灾难。
生3:最后一次写雾,渲染心情。
师小结:你们看,雾的出现是必然的,雨果在这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板书:环境)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情节的需要啊!
【点评】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单元。
小说有一个要素是环境描写。本篇文章多处写雾:事件在大雾中发生,船长在薄雾中与船一同沉入大海。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教师没有处处设防,零敲碎打地处理环境要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回顾全文时,来讨论其作用,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阅读更加富有实效。这种处理,既以学生的熟读作基础,感受更深切,又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全文,了解作者文笔之妙。
【建议】
(1)阅读教学要转变思路,要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都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经过教师有意引导,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探究性学习。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不搞过细的讲解,而由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课例3】
《崂山道士》教学片段】
师:回忆一下,如何概括主要内容?
生1:可以从文章里摘取一些词汇,再串联起来。
师:这是连词成句的方法。
生2:可以看这篇文章主要说的什么。不重要的就不用概括了。
师:这是“取主舍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崂山道士》,思考“谁、因为什么、做什么、结果怎样”,串联问题的答案,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把你概括的内容写在书上。生默读进行概括。
师:咱们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概括的。
生3:王七羡慕仙人有法术,就上崂山拜师学习,师傅让他干活,中秋节的晚上王七跟大家喝酒,酒怎么喝都喝不完。王七想回家,让师傅教他穿墙术,王七回家向妻子炫耀,结果头上撞了个大包。
师:(随着学生的陈述板书情节)概括结尾要学会提炼。王七头上撞了个大包,责任在谁? 生4:在他自己,师傅告诉他不要用法术做坏事,他不听。
师:用一个词,这叫——
生5:自作自受。
师:这回故事的结尾才准确。看看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出来的情节,哪个是主要情节?注意,主要情节往往导致结果。现在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对这些情节进行取主舍次。
生6:羡慕,学法术、干活,想回家这些个情节可以舍掉。
师:那王七为什么要学习穿墙术?
生7:想不劳而获。
师:(板书:不劳而获)谁来根据板书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8:王七想不劳而获,到崂山跟仙人学习了穿墙术,回家炫耀,结果头上撞上了大包,自作自受。
师:请大家修改自己书上的概括主要内容。
【点评】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是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掌握方法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些学生在概括时力求做到全面,但不能正确取舍。本案例中的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心,针对学生的情况重点用在解决“如何取主舍次”这个问题上。教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取主舍次,什么是主?“主要情节往往导致结果”,这样的极富启发性的话语让学生能够围绕全文进行思考,在对本文的情节进行取舍的时候,既理解了本课的内容及中心,又是练习了“取主舍次”的这种概括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如果每一节课,每一次概括主要内容,教师都能够这样精心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的难点所在,巧妙点拨,扎实训练,相信概括主要内容不会再成为孩子学习中头痛的事。
【建议】
高年级学习语文,无论做什么,都要在、立足于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立足于全文,只有立足于全文,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对文化智囊饿哦容进行准确取舍。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有方法的引导。
除了本案例中采用的“取主舍次”、“连词成句”等方法,还可以结合课文特点,采用“文题扩展”或“内容借助”等方法。例如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献你一束花》一课,抓住问题进行扩展,“谁献花,献给谁,目的是什么”,便可准确概括文意。
“内容借助”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也就是学生在中年级段常常接触到的中心句或中心段的概括方法。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落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精心引导,落实在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上。最开始是要求你每一个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概括,每一个人都要落实在笔头,把自己的概括写在书上,然后带着学生体会如何取主舍次,再让学生修改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
第五篇: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
如何理解和认识“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和意义
“整体”是相对于“个体”来讲的,它具有总结性、概括性和统领性的作用。而语文中的整体把握教材,则要求要把握教学阶段的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总目标和分目标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呢? 整体把握教材旨在使教师你能够对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目的、阶段目标、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地概念。作为一个老师,只有对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更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把握准确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材的内同和教育价值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语文教材,才能够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
一、明确阶段目标,整体把握教材使用方向。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二、明确课程,教材、课时教学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教育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方面的关系出发,才能对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有深切的认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课程目标认识不够,对教材和编写体例不能很好了解,对教材本身的内容和教学价值把握不好,因此会在文本解读方面出现问题,对学生学习的阶段目标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材的教育功能也落实不了。
三、要想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涵和意义,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语文教材编写要遵循特定的编写体例;编写体例要依据教学大纲。在我国,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制定的。如依据的标准是对知识、能力的测试和评价。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后,教材更成为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和凭借。整体把握教材还要对文本的原生价值有深刻、准确地把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有很好的文本知识和很强的文体知识;这在阅读方面就很能体现出来了;因为学生不但是听教师解析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意中学了教师的一种思维方式。
四、整体把握教材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基本信息,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原有基础。在遵循新课标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整体把握教材对教学有大多的作用就不必多说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整体把握教材。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