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小班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和记录能力都很有限,记录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如何让小班幼儿进行科学活动记录呢? 对此,我们进行了探索。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
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实践证明,让小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记录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提供合适的记录工具和材料。并进行适宜的指导。
第二篇:观察记录:小班幼儿案例
幼儿姓名:石潇雨
案例: 石潇雨是个机灵的孩子,活泼好动,嘴巴也特别甜,和陌生人一下子就能相处好,但和小伙伴并不融洽,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状“石潇雨打人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石潇雨的自制力不强,特别是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没有一点儿耐心,举手后一定得请他回答,否则他就会闹情绪,在座位上吵闹,影响正常的活动。如果我用五角星表扬了别的小朋友,他就会小声嘟囔:“这有什么了不起,我才不要呢!”
我想改变孩子的这一情况,于是向夏老师询问关于石潇雨的情况。才知道原来石潇雨以前哭着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有小朋友打她。爸爸就告诉她,谁要打你,你就打她,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属于“正当防卫”。
于是我决定先要做好家长工作。我首先和家长进行了交流,指出他们的“正当防卫”论在幼儿园是不适宜的。我列举了许多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让家长非常信服地接受了我的观点。并希望家长能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画画,看书。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石潇雨真的有了变化。少有孩子再找我说石潇雨的不是了。
于是我又去了家访,想多了解一下石潇雨在家中的表现。进门见到他正趴在桌子上画画。他爸爸说,上次交谈以后,每天都坚持陪儿子看书,画画。儿子做事耐心多了。同时也向儿子纠正了以前对他的教育,重新给他讲文明的孩子的故事,让他知道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儿子真的进步了许多。
一天放学时,石潇雨的爸爸对我说:“昨天儿子对我说,今天张杰打了,我对他说这是不对的。我觉得打人是不对的。“钱老师,听到这话,我倒是很高兴的。”我也笑了,摸摸石潇雨的头。
分析: 造成石潇雨经常打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家长所谓的“正当防卫”论的影响,因此,我必须先和家长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幼儿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可能和成人一样能用比较适宜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幼儿只是想和别人表示友好,可是,他的动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想侵犯别人;有些幼儿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更多的只能依赖于动作,造成许多理解上的偏差。
孩子有了某种行为,受到家庭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所以家长一定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端正自己的认识,才能给予孩子正确行为模仿,不至于有所偏差,造成某些问题行为的产生。这样个别化的问题,如果重点放在学校教育上,效果一定不如家教来的好,也许反而也会伤了孩子,所以家教对个别化的指导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篇: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幼儿好奇好问、爱探索爱活动,几乎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事物,诸如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电视上出现的图象,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颗黑痣或小小的肚脐眼,都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对于科学活动常常乐此不倦。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幼儿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
新《纲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应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新《纲要》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孩子们首先要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明晰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或有疑问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案例描述与分析思考
一、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
案例:在“认识电”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线路板,让幼儿把两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亮。结果,幼儿很快获得了成功,并且操作得很熟练。
分析思考: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心理学教授特芬尼.桑顿引用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证明,幼儿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在以上科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到了为幼儿提供丰富多采的操作材料,但很多时候,只是要求幼儿按照老师设置的程序去操作。但这符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吗?如今,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数不胜数的使用电池的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如电子游戏机、电动玩具、闹钟、录音机、手电筒等,而这些物品的电池型号不同、安装方法也有差异。如果幼儿只学会熟练单一地操作实验中的线路板,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向他们提供一系列常见的生活用品,让他们通过探索、尝试,在反复的拆装中学会正确地给不同物品安装不同的电池,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我们应注重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这样,他们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于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如在进行“火”的科学主题活动时,我们就把幼儿带到消防队,让他们观看消防员叔叔的消防演习,边看边听消防员叔叔介绍消防车的构造、介绍先进的消防器材、介绍在生活中如何注
意用火安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比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解消防车的结构要有价值得多。
二、猜想、探索与交流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案例:一次,我倒了一大杯水,可水太烫喝不了。细心的威威看见了,说:“老师,我有办法让这杯水快快变冷!”威威的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很多孩子好奇地围了上来,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科学探索活动应运而生了——
① 猜想让热水变冷的办法: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质疑。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杯放在冰箱里”、“拿筷子在水里搅拌”、“把热水放在窗上,让风吹冷”、“用扇子扇风”、“往杯里加冷水”等等。我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猜想的办法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实验。
② 怎样证明热水变冷了:实验开始前,孩子们对自己的办法和别人的办法能否让热水变冷充满疑问,急于动手实验。这时,我提问:“怎样证明你的办法使热水变冷了呢?”有的幼儿说用手摸,有的说用嘴尝,也有的说看杯子上是不是有热气,用温度计插到水里测量......③ 怎样让热水冷得更快:热水变冷实验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让水冷得更快?孩子们通过交流、探索,反复实验,得到了多种方法。
第四篇:幼儿小班观察记录
应一诚
在今天的数学《朋友的照片》这个活动中,要求孩子们给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相框的空白边框分别涂上颜色,并说说这些相框分别用了什么图形,诚诚宝贝也在认真地给空白边框涂色,我走过去问:“宝贝,告诉宣老师这些相框是什么形状的?”诚诚一边用手指着一边说:“这是三角形,这是圆形,这是正方形。”“呀,今天诚诚真棒,把这些图形的名字都叫出来了,来,宣老师奖你一个苹果贴纸。”
在我们大人眼中看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这些图形是最简单不过,孩子们平时也能经常看到这些图形,但对于它们的特征还不是很了解。如三角形,它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但这些只是都要到小学以后才开始接触,作为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只要他们知道有三条线、三只角组成的图形都叫三角形就好了。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多肯定孩子。刘承昂
昂昂宝贝是一位各方面接受能力都很强的宝贝,在今天的语言课中也不例外。我们在学习儿歌《熬汤给外婆》中,我先出示了儿歌,让孩子们逐一跟读,并配上动作。三遍过后我问:“谁把这首儿歌来念给宣老师听一听啊?”全班只见举手的小朋友只有多多和昂昂两个人,“昂昂,你来念给小朋友们听一听。”“林边有条河,熬汤给外婆,„„”昂昂宝贝一字不落地说出来了,同时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赞美的掌声。
昂昂是我们小A班较文静的小男孩,平时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老师的小帮手。沈浩
“浩浩宝贝,今天你是最棒的,等一下我们去餐厅吃饭的时候,浩浩宝贝可要自己大口大口地吃饭哦!”从开学几天情况看,浩浩每次到吃饭都时候,总是坐在那里等老师去给他喂饭,所以今天在吃饭前,我就对几个要老师喂饭的小朋友进行了所谓的“思想教育”,一到餐厅,老师们就安排宝宝们个个坐下后,我就走到浩浩面前蹲下来跟他说:“看,今天我们浩浩真能干,自己拿汤匙吃饭饭啦,跟坐在你身边的小朋友比赛一下,看谁先吃完,宣老师就奖励谁吃棒棒糖,还有贴贴纸,好吗?”宝贝点了点头,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功夫就把饭菜吃完了,我也履行了我对他的承诺。
每个宝贝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刚到幼儿园时什么事也不会做,都要老师帮助完成,所以,这时老师和家长需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孩子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朱泽鑫
“小朋友们,排队喝水去了。我们要放冷水(蓝色的水龙头),再放热水(红色水龙头),小心不要烫着小手哦!”一下课,我就对孩子们提出排队喝水的小要求。鑫鑫宝贝是坐在第一组的,他用最快的速度走到杯架旁拿到了茶杯,但始终没有去排队喝水,眼睛东张西望地好像在等谁。“宣老师站在这里观察,看哪个宝贝最有礼貌,是排队喝水的。”我眼睛看着鑫鑫说,宝贝好像意识到我在说他,就马上到小朋友后面排队去了。
孩子们在有些时候,行为和意识往往是不一致的,这时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不断地引导孩子去完成。虞晨涵
在开学初的时候,有许多小朋友生活自理方面还很薄弱,如在这个时候去批评孩子,孩子会有一种害怕的心理,导致孩子不肯上幼儿园,这时老师就要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给孩子一种安全感。涵涵宝贝是我们班里一位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语言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能把老师所教的内容通过口述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在动手能力方面相应地比较薄弱,且生活自理方面也时常需要老师的提醒,在开学初的时候,经常小便解在裤子或小床上。记得有一次点心后,我去上课前就先问小朋友有没有大小便,有的 小朋友去解了,涵涵也起身去解小便,可等了好长时间,涵涵也不出来,我就走到厕所里,只看宝贝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原来是小便解到了裤子上了,一脸做错事情的表情,我赶紧说:“宣老师不会批评你的,我们去把裤子换了就没事了。” 祝榕
“宣老师,帮我裤子穿一下。”只见榕榕宝贝提着裤子走到我的面前低声说:“我穿不好。”
“好的”我一边帮榕榕穿衣服,一边教榕榕如何穿衣服的小巧门。(前面裤腰掀起来,内衣抱住小肚皮,后面裤脚掀起来,内衣快快往下占钻,前前后后都穿好,凉凉风儿吹不着。)因天气转凉,孩子们的衣服也比平时穿的多了一些,解过大小便后及时整理好衣裤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引导孩子们如何更好的整理自己的衣裤,同时培养孩子遇事能大胆主动地寻找帮助的能力。
在今天的美术活动《我给树叶叶脉》中,要求孩子们给树叶画叶脉,老师讲解示范后,孩子们就开始动手操作起来了,可只见宝贝坐在那里还在东张西望的,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我走过去对宝贝说:“宝贝你怎么还画啊?”“我不会画。”宝贝低着头说。“没事,宣老师教你画,你可要记住喔!”于是我握住宝贝的小手一笔一笔的画起来,“在画叶脉的时候,我们要先找到印刷员叔叔印好的黑线,在这黑线中间起来,线条不长也不短,这样就很漂亮了,宝贝来你自己画画。”小家伙就自己拿起画笔慢慢地画起来了,“瞧,宝贝不是画的很好吗!” 其实孩子们刚上幼儿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会做的,只要孩子们肯动手来学一学、做一做,就是最大的进步了,不管结果怎样,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及时鼓励、肯定孩子们的成果。
第五篇:科学活动中引导小班幼儿尝试记录的方法
科学活动中引导小班幼儿尝试记录的方法
[摘要] 科学素质的培养与身体素质、品行素质等一样需要从幼儿抓起,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是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幼儿的早期教育是普遍在幼儿园中实现的,针对幼儿园不同的年龄阶段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也不同。
[关键词] 科学活动 记录 方法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幼儿通过猜想、操作、记录、讨论等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其中,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
记录在幼儿园里多以画图、表格、数字等方式进行。但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限制,一方面,小肌肉群发育善未完善,动手能力较弱,部分幼儿连执笔都有困难;另一方面,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极易受外部条件、兴趣的支配,很难操作后进行记录。为此我们尝试由教师记录幼儿在探索中的发现,操作后却发现容易顾此失彼。由此我从科学启发幼儿愿意记录、乐意记录出发,尝试、摸索出一些做法。
一、与幼儿一起讨论、确定有关记录的一些简单标记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另外,幼儿在心理上是主动的,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小班的幼儿则需通过教师引导,如何引导他们懂得记录?我在设计《吹泡泡》活动时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什么样的?”引导幼儿猜想、感知验证、讨论。幼儿初步感受猜想、验证的过程后,我把他们的猜想、发现记录下来,并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猜想的可以作什么标记?画什么图案?做一做,试一试,幼儿提出了许多建议,最后我们用共同确立的图案作为猜想记录的标记,由此问题解决了,而且是教师引导,以幼儿的思维方式确立的,幼儿初步树立了积极的态度。
二、幼儿记录信息力求简单,易操作
针对小班幼儿生理方面的特点,如小肌肉群发育善未完善、肌肉易疲劳等。我在设计记录表时尽量体现操作方便、生动形象等。如《吹泡泡》的活动,我用彩色泡胶纸剪了许多颜色鲜艳、大小各异的圆,幼儿记录的方式只需把这些颜色各异的圆粘贴在小动物的旁边,这样的操作既方便,幼儿又有兴趣。所得到的“信息”不仅直观而且容易引起幼儿注意。
三、灵活变通,个人记录以集体出现
小班幼儿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会专注于有趣的科学游戏中。对此,教师在巡视中不是一味地督促记录,而应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体验。幼儿在具体的动作、具体的情景中展开思维、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形成的体验也会特别深刻。如《吹泡泡》的活动,我提供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再分组游戏,操作时我参与到其中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尝试各种工具。由于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他们都能把看到的泡泡形状讲出来。最后启发幼儿观察我们集体记录的结果,发现泡泡的秘密:各种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幼儿在游戏中完成了猜想、操作、记录,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以上是我在实践操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因为切实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幼儿也就愿意记录、乐意记录。但应强调:科学记录并非对记录技能提出高的要求,而在于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幼儿记录,目的是萌发小班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真正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这样的科学活动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创设了更多让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我们的教育也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把每个幼儿都当作发展的主体,因材施教,使他们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