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第一篇: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亿有多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00粒大米。

2.教师准备:练习本,秒表五个,天平三台,电子称一台、卷尺一把。教学过程:

一、(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2)同学们请观看以下信息,并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中新网2003年1月17日电,美国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仅2002年第四季度的分红就将近1亿美元。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将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中国移动2004年6月底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2005年中国的“网民”已超过1亿人。在中国有1亿多听力受损人群。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一亿多公里。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一亿有多大”,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描述“1亿”的大小。

(3)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算一算一亿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宣布实践操作活动的要求。

我们的活动工具有:天平、电子称、秒表、卷尺、计算器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选好活动的材料并确定好主题。组长根据活动主题和要求在组内将组员自由组合,再细分工后活动,要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参与活动。

请及时的记录好活动中统计的数据,并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分析(分析中引导学生将最终数据与生活中常见数据作对比,加深理解。)

活动主题预设: 数1亿本书要多少时间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1亿粒米有多重

1亿个硬币(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 数1亿个数字要多长时间 数1亿本练习本要多长时间 1亿个硬币有多重 1亿秒有多久 1亿毫米有多长 1亿步有多长 „„

补充提供相应的数据:

固城中心校大约有1000人,固城镇大约有40902人,高淳县大约有400121人,南京市大约有613万人,江苏省大约有7433万人。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大约是8848米。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

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地球赤道全长约40000000米。一个成人每天大约需要400克大米。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作简要的说明和分析。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以下信息,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并结合情境说一说一亿有多大。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将1分米平均分成1亿份,取其中的1份。2.完成全课小结: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

第二篇:《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2.确立研究的问题。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第三篇: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1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2.学生通过推算、操作、讨论、交流、猜测、验证,提高信息技术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进行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等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建立学生的数感。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学生两人一组把搜集到的信息读给对方听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回顾知识,为探究夯实基础。

1亿相当于()个亿、()个千万、()个百万、()个十万、()个万、()个千、()个百、()个

十、()个一。

3.猜想,提出问题 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 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4.揭示课题—1亿有多大 第二阶段:探究阶段 1.揭示探究活动方案

师:1亿很大,也很抽象,要知道它有多大,必须有一个实物来作比较。

2.选择探究内容(任选其中之一)活动1: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活动2;1亿粒米有多重?

3.思考探究内容的可行性。

师:我们真的要找1亿张纸来测量吗?真的要称1亿粒米吗? 生:我们可以先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先称100粒或1000粒米,再进行推算。

4.教师提示帮助

师:老师课前做了一个调查,100张纸约1厘米,100粒米约重2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5.出示活动要求

6.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操作和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1亿粒米的重量。

(2)小组汇报活动1结果

生1:首先我们测量了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1000张纸高度就是10厘米,依次类推1亿就是1000000厘米=10000米。生2:还可以这样想:1亿里面有1000000个100,100厘米约厚1厘米,因此1亿就有1000000厘米厚,合10000米。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为优化,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渗透数学优化知识)

师:刚才有同学猜测1亿张纸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你想象的山有多高呢?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和哪座山峰比高低?(3)体验1万米米的高度。(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同时字模打出:海拔8844多米)。

师:你能结合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说说1亿的大小吗?

(4)小组汇报活动2结果

生1:1亿粒米约重2000000克合2000千克,如果每袋装25千克,可装80袋,用的方法是逐步推算。

生2:有更优化的方法,先看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就有多少个2克,因此得出2000000克,合2000千克。

师:我们学校约有3000人,每人每天按400克大米算这1亿粒米够我们吃多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三阶段:实践阶段

1.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人每天按500克大米算,1亿粒米大约能够()人一天的口粮。

2.一亿粒大米大约够一个人吃()年。生:第2题有难度,不会解答。

师:引导学生思考;第1题得出1亿粒大米可以够4000人吃一天,也就是1人能够吃4000天,一年按365天计算,估算得出11年。(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课件显示:我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每天就要浪费13亿粒米.按每人每天吃500克米计算,13亿粒米约够52000人吃一天,约够一个人吃143年。

每年造一次性筷子需砍伐树木2500棵!而且这些树木必须年龄 在50—60年!但这些筷子的用处并不大,只是为了用餐。餐后它便没有用了!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正因为这样,鸟儿没有了家。

每秒钟浪费一滴水,那么一个月将要浪费1219200滴。每年将流失4亿多滴水!正因为这样,鱼儿没有了家。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想?(渗透思想教育)3.读一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再次感受1亿的大小)

1亿个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

一分钟如果心跳是90 次心跳,1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4辆大型运水车。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我们是怎么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不管它多大,都是由基数1组成的。惊人的大总是起源于细微的小,如果每天我们学习努力一点点,习惯养成好一点点,效果会让人惊讶的,希望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每一天。

第四篇:《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的探究过程,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自己来进行研究,渗透了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了一亿的大小,发展了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实践活动课;实验;推算;感受

G623.5A 1992-7711(2018)20-085-

2一、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八册第46页~47页

二、设计意图

《一亿有多大》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习惯。为此,我们尽可能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做到方法要“活”,形式能“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难点数感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

课件、本子、计算器、秒表、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认数。读数10000、1000000、100000000

一亿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10个千万,10000个万。

师对。那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你对它有感受吗?我们今天就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实验、感受它。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二)自主探究,培养数感

活动一数1亿本作业本的时间。

平时我们经常会数本子。像这样数(1、2、3、4、5、6、7……)按这样的速度数下去,数100本要多长时间呢?1000本。10000本、100000本、一亿本,你估计要多长时间?

光有估计还不行,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你打算怎样来验证呢?

小组讨论一下。

小结数一亿本不现实,我们可以先数少点,可以先数10本或50本,由数10本本子的时间就可以得到数100本的时间,1000本、10000本,进而推算出一亿本的时间。

数学实验数100本本子。

那数1000本,需多长时间?

那数10000本呢?100000本呢?1000000本呢?10000000本呢?100000000本呢?填写表格。

通过推算我们知道数1亿本本子需要(如90000000)秒。

9千万秒究竟是多长时间呢?我们对它还是没有什么感受,我们把它换算成比秒大一些的单位――分来看看。

把秒换算成分,要除以60,输入90000000÷60=1500000(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换算我们知道了9千万秒是3年多。根据刚才我们估计,最多的就猜了100天。而实际呢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数1亿本本子要近3年。这说明一亿怎么样?(很大很大)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从时间的角度来感知一亿有多大,从时间的维度上建立起一亿有多大的感性数学模型。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二自主研究,总结方法

1.回忆、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研究了数一亿本本子的时间,回忆一下我们是先(数100本),再(推算出一亿本的时间),然后(又把秒换算成大一点的单位分、时、天、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数一亿本本子需要3年多。

2.那你还想研究一亿个什么?

生自由地说如1亿张纸的厚度,1亿粒米的重量,1亿滴水的重量,1亿枚硬币的高度……

(汇报课前调查结果。)

3.每小组选择一个课题来研究,并填表实验名称10100100010000换算

结论

4.小组汇报,教师随机介绍

(1)1亿枚一元硬币

小组汇报方法,推算出高度200000米。

你知道200000米有多高吗?

介绍锦豪国际大酒店高108米。一亿枚硬币摞起来有1852个锦豪国际大酒店这么高!

看到这个数据你有什么想说?那你觉得一亿怎么样?

(2)1亿粒大米的重量

从100粒米的重量推算出一亿粒米的重量。

介绍全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32500千克的粮食,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大约可供一个人吃223年。

5.师看了刚才我们得出的这些数据你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前面学生有了研究数一本本子时间的数学经验,有章可循。所以在下面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自己来进行数学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后我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后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课堂上肯定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课后也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把它写下了。

【总评本课设计基于两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人教版新教材料小学四年级数学

教材分析: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3、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感知一亿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让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学生讨论)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重,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二)、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三)、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说一说: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设计方案写出来吗?

一亿张纸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蓝鲸3头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3圈半;一亿是个不小的数字!

[ 每年造一次性筷子需砍伐树木2500棵!而且这些树木必须年龄在50—60年!但这些筷子的用处并不大,只是为了用餐。餐后,它便没有用了!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正因为这样,鸟儿没有了家。

每秒钟浪费一滴水,那么一个月将要浪费1219200滴。每年将流失4亿多滴水!正因为这样,鱼儿没有了家。

这些都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正因为那些不懂文化,小时没有上过学的人。但这也不能怪他们,如果他们有学习的机会,知道保护环境,懂得更多的知识,就不会这样了!

将来,人类到底会是怎样的,这必须靠人类环保,改进了。]

教学反思:

《一亿有多大》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中的最后一课,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米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米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