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潮
《浙江潮·实业救国》班会课教案
一、教育目的:
1、了解《浙江潮·实业救国》的相关知识;熟悉浙江历史;
2、增进爱家乡、爱浙江、爱中国的情怀,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3、从现在做起,为浙江的繁荣,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二、教育重难点:
了解浙江,热爱浙江,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浙江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浙江民国时期浙江民族企业发展的相关资料; 了解有关严信厚、宁波帮、杭州丝绸的故事。
四、教育内容与过程:
1、班主任讲话:浙江是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一批开明、开放、敢闯敢拼的浙江人成为当时实业救国的最重要力量之一。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
2、第一、二组同学汇报有关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各位同学踊跃发言,介绍宁波民族企业创始人严信厚的故事;宁波帮的故事。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3、第三、四组同学汇报民国初期浙江民族企业的发展历史:
唐代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一带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也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浙江商人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的中坚之一,为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民国时期,江浙财阀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浙江商人活跃于国内外商界,目前为中国国内除台商之外最活跃的商帮,为各地的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注入了活力。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浙商有如下:湖州人沈万三是明初天下首富,清末镇海人叶澄衷是中国近代五金行业的先驱,以经营辑里丝起家的刘镛、张颂贤、庞云鏳、顾福昌这“四象”为首的湖州南浔商人是中国最早的强大商人群体。以虞洽卿、黄楚
九、袁履登为代表的宁波商人曾经叱咤于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我们讲,现代有名的商界人士有:邵逸夫、包玉刚、杨元庆、马云、丁磊、陈天桥、李书福、郭广昌、鲁冠球、冯根生、徐冠巨、宗庆后、宋卫平、邱继宝、黄巧灵、王均瑶、王阳元、鲍岳桥、求伯君、任正非、沈国军、江南春、叶立培、周成建、楼忠福、吴鹰等等。不仅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陆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成了各地的本土语言。仅在西部省份,就有300万浙商在“你发展,我发财”。就目前说,450万浙商活动在世界各地。谭小芳老师呈现的下面这份不完全名单足可以说明浙商的实力和活力: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开创中国私营企业家出任省级领导的先例;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是国内第一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把手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在美国《财富》杂志的首次投票评选中,此前没有全国性知名度的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荣登“2001中国商人”榜首。而在总共8人中,浙商就有2人;资深企业家冯根生,是1988年第一届中国优秀企业家20位得主中,仍然活跃在生产经营第一线仅有的二人之一,并且越活越青春;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获选2000年《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成为50年来中国企业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而《福布斯》的富豪榜,浙江人更是常客:从“中国50首富”中的9位,到百富榜上占据17席。也许福布斯中国富人榜有争议,但国内官方的统计结果却比福布斯的估计更为乐观。1999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了112家,比例超过了1/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十强。而在2000年,“500强”的“浙江产”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1家,一省就独占1/3强。2001年,前十名增加到5家,“或者说”7家,因为第一名联想的总裁杨元庆,浙江舟山人;第七名上海复星的董事长郭广昌,也是浙江人。而这每一家民营企业身后,都站着一个或一群身家殷实的“浙商”。然而,浙商厉害的主要不是名人大家,而是深厚的民间基础与庞大的群体阵容。2002年底,浙江省私营企业总户数达24.73万户,注册资本2515.43亿元,户均注册资金87.19万元。浙江现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户。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浙江商人的特点为:“舍得”、“和气”、“共赢”、“低调”、“敢闯”;浙江先后产生过湖州商帮,绍兴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温州商帮,义乌商帮等著名浙商群体。其中,就笔者接触的个人感觉来说,最为活跃商人为温商,最为活跃的商人城市为义乌市,最有代表性的商帮为的宁波商帮,最低调的浙商是台州商人,最低调实力的商帮为绍兴商帮——越商。
那么,浙商群体为国内的企业家带来何种的启示呢?
1、务实的浙商精神:勤奋务实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的开放精神、敢于自我纠正的包容精神、捕捉市场优势的思变精神和恪守承诺的诚信精神。人们难以想象,浙江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浙江余姚不产塑料,却有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浙江海宁不产皮革,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浙江嘉善没有森林,却有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市场。浙江人的经商意识是渗透到骨子里面的,即使是菜市场上卖菜的年轻人,也从未把自己看做是一个谋生活的小贩,他们认为自己是在经商,甚至也有自己的名片。浙江人正是凭着这种“四千精神”,在千锤百炼中“无中生有”,闯出了一片创业模式的新天地,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也使浙江人自己获得了“东方犹太人”的美誉。浙商身上折射出一种精神,“四千精神”是浙商精神的形象体现。她激励着浙江人去创业,去创新。浙商精神激励浙商去不断创新创业模式,推动和促进了浙江乃至国内外区域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兴旺。
2、浙商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根源,使浙商生存困难,发展更是难上加难。以义乌为例。义乌的“货郎担”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求利动机。但是,义乌的“货郎担”不是一般的商人,其求利本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下求生存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也成了今天义乌商业文化的渊源。务实的创业精神使浙商生存下来,强烈的创新意识使浙商发展起来。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然的途径。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更是企业发展不懈的动力。小企业靠创新长大,大企业靠创新做强。创新是重要的,但创新的风险是巨大的。在这个道路上,充满着非常多的困难和曲折,但不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浙江商人紧跟潮流,通过创新来学习,通过创新创造新增长。
3、浙商文蕴含巨大潜力。如果说,一个由英特尔引发的改变已发生在社会中,那么,由浙商文化引发的创业创新能量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区域文化。浙商的文化模式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商文化并不是单纯的浙商创业历程的总和,浙商文化超过了浙商创业历程的总和,在其文化模式的组合中,蕴含着浙商文化元素中并不具有的特质,其行为范式也蕴含着裂变的能量,它好比火药不仅仅是硫磺、木炭、硝石的总和一样。别人还在犹豫,他们已经在行动,这就是浙商,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浙商文化是浙商在创业创新活动中特有的心灵历程、团队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组织结构,是浙商智慧的结晶,是浙商人格力量的升华。
4、团队、抱团的浙商群体。互相团结是浙商成功的主要秘笈,浙商之间通常会有互利的活动,一个人发现商机时,大家会联手去做,把每个人的资金都拿出来凑在一起,共同去做。这是其他地方商人很难达到的商业境界,也体现了浙商高度团结的精神。
5、品牌意识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浙商的创业核心。在创立品牌过程中,创牌意识是基础,自主创新是关键,人才培养是根本——浙商已经悟出其中的奥妙。谭小芳老师认为,浙商的努力,推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和促进了区域教育、体育、旅游、电视、娱乐、经贸信息等文化教育产业和慈善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大大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促进了经济和文化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建设。
6、政府支持是浙商创业创新的武器浙江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关心,是浙商成长的外在动力。政府为浙商构筑了一个施展身手的平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实际上,全国各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视的。
第二篇:《浙江潮》
《浙江潮》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篇:浙江潮
巩固提高练习
一、拼音
1、读拼音,我能规范、美观地写出相应的汉字。
lãi tíng zhân hàn dǐng shâng hãng guàn
二、组词
2、比一比,再组词。
涌()沸()涨()浙()拥()拂()胀()淅()
三、选择
3、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笼罩(lóng lǒng)薄雾(bó báo).. 闷雷(mēn mân)颤动(zhàn chàn)..
四、成语
4、补全下列成语。
若()若现 山()地裂()不及防 惊心动()
五、标点
5、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
这时候
江潮还没有来
可是
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
六、造句
6、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 有惊无险:
七、解词
7、解释下列词语
既望: 既而:
八、病句修改
8、他经常帮助姐姐扫地、擦桌子、洗碗和做家务活。
9、大家怀着愉快的心情和轻松的步伐走进校门。
10、我随手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了刘老师。
九、排序
11、给下列句子排顺序
()一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似乎老槐树也和我们一起在欢笑。()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
()说它粗壮,确实够惊人的,他那树干,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说它高大,一点儿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碰到三层楼的窗台了。
十、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耐磨的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 居然 坦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衫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汗衫了”的悲苦神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毅然 居然 坦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慢慢地,我平静下来。我开始穿着短袖汗衫出门,(毅然 居然 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我终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中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我跟自己说:多选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1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笨拙()豁达()不幸()
13、联系上下文,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14、“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这句话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15、面对人生的坎坷,“我”的朋友对人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1)(2)
参考答案
一、雷霆 震撼 鼎盛 横贯
二、涌(涌现)沸(沸腾)涨(涨潮)浙(浙江)拥(拥挤)拂(拂去)胀(膨胀)淅(淅淅沥沥)
三、笼罩(lǒng)薄雾(bó).. 闷雷(mēn)颤动(chàn)..
四、若隐若现 山崩地裂 猝不及防 惊心动魄
五、这时候,江潮还没有来,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六、略
七、既望:农历十六
既而:不久
八、病句修改
8、他经常帮助姐姐扫地、擦桌子、洗碗。
9、大家怀着愉快的心情,迈着轻松的步伐走进校门。
10、我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了刘老师。
九、5 4 1 3 2
十、12、笨拙——愚笨、笨重,豁达——开朗、达观,不幸——悲哀,悲惨;
13、三个空依次是:毅然 居然 坦然。
14、这里的“良苦用心”指的就是希望使没有右手的朋友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
15、答案:1.以古人为例子劝自己2.外国人达克顿的例子受到启示;
第四篇:浙江潮(教案)
《浙江潮》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教学难点:
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第五篇:《浙江潮》教学反思
篇
一、《浙江潮》教学反思范文
在教学《浙江潮》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课的亮点之二是:能适时地运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来了解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忽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篇
二、《浙江潮》教学反思范文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
了号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在预习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习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习,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