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七年级语文上 3《山中避雨》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 3《山中避雨》人教版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 3《山中避雨》人教版教案

山中避雨

丰子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 寥(liáo)嘈 杂(cáo)冗(rǒng)长 里 弄(long)

工 尺(chě)陶 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 两个女孩 青年们 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 “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 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板书设计:

叙事 抒情

山中避雨 扫兴

女孩心境 苦闷 山中避雨 借琴抚慰 欢喜

我拉众唱 兴奋

还琴辞别 难舍

第二篇:3山中避雨

3.山中避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寂寥li o:寂静空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尤,责怪。

嘈c o杂:声音杂乱,喧闹。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惜别:舍不得离别。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生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十一月九日,在家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姊姊,下有一妹二弟,二弟后皆早夭。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父亲丰璜,长于诗文,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人(光绪八年,1902年),科举废除后,仕途随之断绝,只得在家设立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丰子恺五岁起,即由父亲启蒙教授。可惜父亲庇荫的日子并不长久,八岁的时候,父亲因肺疾病故,享年只有四十多岁,只得由母亲茹苦含莘地和姊姊们相依为命。

父亲病逝后,九岁时又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进石门湾溪西小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时成绩为全校第一,母亲为减轻家中生计,鼓励丰子恺投考公费的浙江第一师范。当年报考人多,丰子恺怕考不上,多报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种商业两所学校。结果,连中三元。

丰子恺就是在读师范时期,因为两位恩师的带领,培育了丰子恺的艺术心灵和认真苦学的精神,也启发他的文学才华和悲天悯人的胸襟,奠定一生事业、理想的基础。这两位恩师,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李叔同先生,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李叔同先生不但精于图画、音乐,也擅长文学、书法与金石,而在其它方面的知识,诸如国文、英文、历史、博物等科目,常是专业科目老师望尘莫及,所以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丰子恺更是如此。

丰子恺的日语是当年向两位曾是日本留学生老师──李叔同、夏丏尊先生学习的,所以选择东京为成完成留学深造美梦的地方。

在日本求学期间,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决定了他一生从事美术的方向。

对丰子恺而言,随笔和漫画是两位一体的:“在得到一个主体以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郁达夫曾批评丰子恺的散文说:“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是说丰子恺的散文寓深邃道理于眼前事物,细腻贴切,有时意在言外,灵巧高妙,有时连他最擅长的绘画也有不及之处。丰子恺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写生活平凡中的点点滴滴,读者可在字里行间察觉出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源头,体会到生活的美与哲学。其实古今中外凡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莫不拥有这样的特色,那就是借着敏锐的观察,加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自然能创出「凡景语皆情语」的作品。而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正是丰子恺将俯拾即得的生活场景,赋予一种新奇的美感,唤起世人对于平日视而不见的事物,给予无穷的关注。

丰子恺是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更是多国语文的翻译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五十多种,堪称著作等身。其以寥寥数笔,刻画出的漫画,韵味无穷,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二、文章脉络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三、重难点导析 ⑴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⑵文章叙事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结尾点明主旨。在西湖山中游玩遇雨,急奔到一个三家村,在一家小茶店避雨,很是扫兴。但作者不这样认为:“山色空蒙雨亦奇”,“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有雅兴拉胡琴。但同行的两个女孩却体会不了这种境界的好处,怨天尤人,苦闷万状。为了安慰两个女孩,“我”从茶博士那里借来胡琴。“我”当过七八年的音乐教师,记得很多曲谱,胡琴也是很早就入了门。于是,我在小店的雨窗下,从容拉了种种曲子,两女孩和着唱,当唱到《渔光曲》时,三家村的青年们也齐声唱,一时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这使我尝到了从未有过的音乐趣味。我们走的时候,三家村的青年依依惜别,送我们上车。这次经历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由此,作者想到了要扩大音乐教育效果,一定要使音乐流行起来。胡琴曲是最能在中国民间流行的,所以,他希望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这样,故事的主题有了进一步深化。

⑶文章用词典雅,意境优美。短短的1100多字,成语有“萍水相逢”、“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趋之如归”;引用诗句、古语如:“山色空蒙雨亦奇”、“乐以教和”;引用琴曲名如:《梅花三弄》、《渔光曲》;另外,如“寂寥”、“冗长”、“陶冶”、“依依”等词语的运用,使得文章词采雅丽。再加上西湖山中的一爿小店、茶博士的二胡、雨窗下的琴曲、女孩和青年们的歌声、黄包车……构成了一幅清丽的风俗画。读文章,如徜徉于画廊中,湖光山色、烟雨蒙蒙、风土人情,令人赏心悦目,有一种美的享受。

【类文品读】 大家

按事先约定,旅行社的中巴将于下午1时离去。归程漫长,路途险峻,不得不早点发车。大多数游客恋恋不舍地告别神秘秀丽的喀纳斯湖,按时上了车,只有三个人迟迟不归。

1时半,那三人仍不知去向,大家难耐车内的燥热,纷纷躲到树阴下抱怨,历数三个家伙的种种不是,从第一天上车就看他们不顺眼,没有一回准时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是图财害命,别是潜逃的特务吧?就他们那熊样,哪有人家特务那两下子。

2时,人还没回来,大家开始担忧,频频向远处张望。在这支临时拼凑的松散团队中,众人与三位失踪者毫无瓜葛,但同情心和不安感还是有的。湖区一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早年还有“湖怪”吞噬骆驼的传闻,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几个人不像缺心眼儿的二杆子啊。

2时半,失踪者总算出现了,每人骑一匹马,由哈萨克族小孩牵着,优哉游哉,毛发未损。原来他们的迟归,只是因为贪玩。

大家松口气,纷纷回到车上,准备出发。不料那三人下了马,并不上车,和导游打了招呼,就旁若无人地钻进路边的一个小饭馆。

人们震惊了,愤怒了,这么晚回来,还好意思吃饭?素质太差!这不是欺负人吧?拿我们当什么了?谁去说一说,快开车吧,太晚了不安全,尽是盘山道,车翻了大家一起玩儿完,谁也跑不了。

愤怒了半天,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人独自下车,前往交涉,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

北京女人进了饭馆,试图阻止那三人点菜,建议他们买点干粮带走。未遂。向导游和司机求助,也未遂。导游、司机看来与饭馆老板很熟,他们伙在一起,劝北京女人不要着急。

煎炒烹炸的油烟中,北京女人咳嗽两下,言词激烈起来,其关键词有信用、权利、做人、回扣、大家,等等。迟归者中的一个冷冷反驳道:“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人就代表大家了?”

北京女人满脸通红,疾返中巴搬救兵。谁知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北京女人进退失据,在阳光下傻傻地干晒。

3时,迟归者吃完饭回来。车上的人适时转了话题,谈起奶茶和伽师瓜。中巴启动时,北京女人突然出人意料地提议,由迟归者向大家道歉。

全体游客一愣,当即鸦雀无声。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许多时候无声处不一定有惊雷。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有人小声说:“得了,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一些人随声附和:“那是那是。”

北京女人冷笑,自言自语:“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无人接话,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困惑地看着成人,中巴改换低档运行,地势陡峭起来。

1.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大家在不同阶段的态度:、、、、。

2,“人们震惊了,愤怒了”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中两个“愤怒”的词性不同,前一个是

词,后一个是

词。“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这句话带有 意味。

3、文章刻画北京女人主要用了 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 的人。

4、“谁知道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这里“当救兵”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5、“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

6、北京女人为什么说“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

7、在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中“地势陡峭起来”相呼应的词句。

8、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参考答案:

1、抱怨、担忧、愤怒、怕事、谅解(开脱)

2、形容词、动词、讽刺 3.语言;比较正直、有自尊

4、①和北京女人一起去当面指责迟归者。②大家不愿当面得罪人,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氖环境渲染了车内紧张、沉闷的气氛。

6、因为她从今天这件事上看到了中国人胆小怕事的奴性。

7、第一节中的“路途险峻”。8.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中国的将来又会怎样?这个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担忧。)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教学难点: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

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拓展延伸品味美

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小结。

第三篇:《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丰子恺 教学目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诗开头,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凯,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丏尊学文学,后赴日留学。1921年回国,先后在几所中学任教,后又创建力达中学。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这期间,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号“婴行”。两年后,辞去编辑一职,在家专心著书、作画,并举办画展。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文革”浩劫中遭迫害而于1975年辞世。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凯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进》等。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全文共六段,试着概括每段大意。

1、字词积累 寂寥(liáo)嘈(cóo)杂 冗(rǒng)长 陶冶(táo 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 工尺(chě)

把需注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引出多音字,如: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把词语的解释念给学生听,并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词语。

释词: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2、文章脉络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四、分析课文 重点分析4、5段

1、细读课文,说说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两个女孩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祈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课后习题123

五、板书(文章脉络)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事情线索:

下雨——躲雨——————借琴——————拉琴————

还琴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 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 怨天尤人———————————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六、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第四篇: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理解本文的记叙线索。

3、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较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清记叙的两条线索。

2、“乐以教和”的主题。教学难点:

主题的品析。

教具:简笔画、录音机、歌曲《当我们同在一起》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乐以教和”的主题 教学难点:

关于“没有尝过今日这般的音乐的趣味”的理解。

一、导入

师生同唱欢快的儿童歌曲《当我们同在一起》

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了这首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答:轻松、愉快

像是回到了童年,很欢快

老师站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唱歌,我们就像是朋友欢聚在一起,很高兴

很兴奋,都想站起来唱了

感觉大家都很快乐,像是去郊游的路上,大家在一起欢歌

师:

对,我们就像是去郊外游玩的路上,大家边走边唱,心情愉快,一片欢歌笑语,但是,如果这时下起了雨,阻碍了我们的行程,大家的心情还会这么高兴、兴奋吗?

生答:不会,会抱怨天气

很失望,会很生气

心情很失落

觉得扫兴,没心情唱了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的心情就会发生变化了,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山中避雨》,作者也有这样的经历。(板书课题)

二、看图回顾内容

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五幅图,它们分别对应了课文中五个段落的内容,请同学们用四个字分别概括它们。抽生概括:

教师板书:遇雨苦闷、借琴安慰、拉琴和歌、众人齐唱、依依惜别

三、引导提出“乐以教和”

这位同学概括的很好,把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完整的给我们呈现出来了,两位女孩由开始的皱眉报怨到后来的喜极而歌,还惹来了青年们的齐声歌唱,是什么把大家拉在了一起呢?对,是音乐的力量(教师板书)书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意思呢,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生答:乐以教和

教师板书,同时抽生解释这个词

生答: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师:

书上哪一段落能具体体现“乐以教和”这一意思呢? 生答:第四段

四、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说的同时,拿支笔在手上,勾画出最能体现“乐以教和”的词事或句子。

五、赏析句子

抽生回答:

1、“苦雨”、“荒山”更显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贵。

2、“闹”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

3、“温暖”写出了环境的温暖和内心的温暖,表过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4、“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我与大家分享音乐的不同感受:A、茶店雨窗下,环境与往日不同,天然之美;B、人物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是和谐之美;C、大家的歌声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十分真挚,是一种真挚之美;D、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氛围之美。

(教师板书)

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一起来感受一下。

六、拓展

音乐的魅力是如此大,生活中,音乐随处可听,各类音乐都给了人们心灵的蔚藉与情感的抒发。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遇到过的类似的对音乐的体会吗?

生:每次升旗仪式的时候,大家一起听唱国歌,随着那雄浑的节奏,心情非常激动,感觉热血沸腾。

生: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大家会为他(她)唱生日歌,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让气氛变得很热闹,让我们其乐融融,而且跟着音乐大家会更亲切。

生:前段时间我们军训的时候大家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集中声音一起高歌,感觉很有力量,充满气势,声音在操场回响,从响亮的歌声中能够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向上的集体。

„„

刚才的同学都谈得不错,其实很多时候音乐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震憾。

七、师生齐唱赵传的《当我们同在一起》结束本堂课。

播放音乐

教师:今天,我们也在音乐声中来结束这一课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高唱这首《当我们同在一起》,我们大家是一个凝聚的集体,我们要一起同心协力握紧方向,勇敢的向前冲,绝不低头,绝不退让。

八、板书

第五篇:《山中避雨》教案

容县珊萃中学

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2、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

3、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教学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词语障碍。

1、读准字音: qū liáo cáo rǒng 趋之如归 寂寥 嘈杂 冗长 lòng chě hè yě

里弄 工尺 应和 陶冶 yuè huáng tì zòu 乐以教和 仓皇 剃头、演奏

2、字义:

趋之如归(小步急走)

怨天尤人(责怪)望洋兴叹(仰望的样子)(发出)

萍水相逢(浮萍)

3、掌握词义:(补充注释)

仓皇;匆忙而慌张。也作仓惶、苍黄。

惜别:

三、研读课文

1、理清记叙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遇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结果:乐以教和。容县珊萃中学

经过:

叙事

情感变化 山

山中避雨----扫兴 中

女孩心境----苦闷 避

借琴安慰----欢喜 雨

我拉众唱----兴奋

还琴辞别----难舍

2、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两个女孩的心境:

“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欢喜

无比快乐

(因出游遇雨)

(见作者要拉琴)

(和着琴声纵情歌唱)“三家村”的气氛发生的变化:

“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

作者拉琴两女孩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 →

“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起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

“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变化的原因是:

“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3、“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①、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探究明确: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②、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突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③、“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四、精彩片段品析。第4自然段

1、“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

2、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 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4、“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明确:“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5、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容县珊萃中学

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所以他认为“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品析完精彩片段后,让学生有重点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根据以上品析片段的方法,进行自我评析。)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10824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