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悯农(二)
[悯农
(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悯农
(二)。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
(二)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悯农
(二)》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第二篇:悯农(二)-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
(二)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1 悯农
(二)李绅难字:颗 闲 饿 死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词语,写完后,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3、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提问:读懂了诗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说明: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家人各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衫,那位妇人的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
三、朗读古诗
1、配乐听老师范读并评议诵读情况。
2、伴着音乐自己练习朗读。
3、在小组内参与朗读,互相学习。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练习巩固
完成书中的第4题。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检查第4题,进行自评。
2、把《悯农二首》背给家人听。
第三篇:悯农(二)教学设计
悯
农
(二)教学设计
浯潭小学
黄梅芳
教材分析
《悯农
(二)》是唐朝诗人李绅写的《悯农》组诗中的第二首,入选五年级下册“劳动”主题单元。诗歌通俗易懂,意在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人民,尊敬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
尝试自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高年级的诗歌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反复咀嚼、品味、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
(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第四篇:悯农
chūn
zhǒnɡ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nónɡ
fū
yóu
è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
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 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 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
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 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三、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
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 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
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
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 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
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
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
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
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 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
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
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
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
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
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
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 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 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
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
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
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
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谷子;栗粟。
3.犹:还。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古:平通仄仄仄平通仄?仄仄仄平通平平平通仄仄
今:平仄通?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通”表示该字是多音字,平仄需要根据语意来判断。
第五篇:悯农
大班语言·文学活动教案—《悯农》
时间:2012年10月18日
班级:大二班 指导老师: 邱塘妹
执教:邹冬财
设计意图: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家长对他们过度保护,这使得他们失去了参加劳动,体验生活的机会,许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的孩子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更好的给孩子们一次体验劳动艰辛的机会,改善目前这一现状,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诗的意思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萌发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活动准备:
1、儿歌《香甜米饭哪里来》;
2、请幼儿事先在家观察煮白米饭的过程;
3、事先布置农田场景,并教会两名幼儿表演农田劳动场景。
活动重难点: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萌发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儿歌《香甜米饭哪里来》,导入主题。
附:《香甜的米饭哪里来》(1)香甜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
香甜米饭哪里来?雪白大米做出来。(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雪白大米哪里来?金黄稻谷碾出来。
2、引导幼儿观看表演,初步感知农民劳动的艰辛。
金黄稻谷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1)农民伯伯是怎样种田的?请你学一学。
农民伯伯劳动忙,爱惜粮食乖小孩。(2)农民伯伯劳动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
3、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初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1)引导幼儿倾听古诗朗诵,感知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讨论、理解诗歌的意思(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想法)。A、你听到诗人说了什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情? B、这里的“日”是什么意思? C、“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D、“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什么意思?
(3)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游戏:“大家一起劳动忙”,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艰辛,加深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5、懂得爱惜粮食,萌发对农民的敬意。
(1)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为我们种出了粮食,我们应该怎么做?(2)小结:《悯农》这首诗描写出农民劳动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米饭,不要浪费。活动延伸:
1、在课后请幼儿回去观察还有哪些人也很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完整话。
2、请有条件的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带幼儿到农田里实地观看农民劳作,或亲自参与,进一步感受农民劳作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