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案例分析及反思
教育案例及反思:让我们更好地做好家长工作
新《纲要》强调: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做好家长工作是新《纲要》给予我们教师的新挑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教师与家长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矛盾、误会。这不仅会影响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教育工作。作为教师,如果能透过矛盾加以反思,就会找到症结,促使我们更好地做好家长工作。
一、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
案例:我们也要带“蛋黄派”
早晨,几位来的较早的老师正在讨论班级中的情况。年青的薜老师正说着自己这两天的烦恼:原来,班上有位彬彬小朋友最近嘴里有些不舒服,其婆婆说不能吃饼干等,只能吃蛋黄派,于是我就同意她带来吃,一吃就是好几天。可是没想到,其他小朋友见了回家也吵着要带来吃。这两天天天有家长打电话跟她说孩子要求带蛋黄派去幼儿园,能不能带去?你看!都是彬彬的婆婆惹出来的。薜老师的言语之中流露出责怪之情……
反思:当我听完整个事件后,我不禁要问:“这难道都怪家长吗?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孩子都会对特殊的东西感兴趣,当看到彬彬吃着与他们不一样的食品时,自然会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羡慕。如果教师在吃点心时,将事情的原因与孩子们说清楚或者将彬彬带到一边去吃(也要和彬彬说清原因),并在彬彬病症好转的情况下及时终止,那我想就不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情。
二、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
第二篇:幼儿园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反思:请别打扰孩子
涌泉镇中心幼儿园冯冬燕
一次晨间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幼儿都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我正准备点名,忽然嘉怡叫了起来:“老师你看,他们在打架。”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靠近娃娃家坐的伟伟和浩浩好像正在争执着什么,我以为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快步走过去,准备阻止他们,在要靠近他们的时候,我听到他们好像在交谈着什么,我放慢了脚步,只听见浩浩说:“吓死我了,还好我的宝宝没事,谢谢你啊,医生,刚刚我那么冲动真是不应该啊。”伟伟说:“没事,你的宝宝已经医好了,你以后要多注意,好好照顾他啊。”原来,他们拿着娃娃正在玩医院的游戏,是浩浩演的爸爸,自己的娃娃生病了,去医院找伟伟医生看病啊,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在争抢娃娃呢,我暗自庆幸,幸好刚刚没有一时冲动阻止他们,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阻止他们,那么他们肯定会觉得老师阻止他们是因为不能这么玩游戏,这么玩游戏是不对的,也许等到下次区域活动准许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就不能把自己融入角色中配合的那么好了。
分析及反思:
其实很多老师会选择阻止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不对的时间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可是老师们没有考虑过下次孩子们会因为惧惮老师,怕老师出来阻止而不能很好的进入游戏中,孩子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把自己当成是游戏活动的主人,那就应该鼓励他们,等他们结束游戏,老师再决定应该怎么告诉他们正确的游戏时间,请他们按照时间来游戏,并且遵守规则。在幼儿游戏的时候,请勿打扰幼儿,因为他们正在想象,正在融入角色,也许他们是一时兴起,但是,这样的表现正是反映了他们的特点,正是有利的发展了想象力和表现力。如果忽然之间阻止他们,那么想象也就终止了,下次的效果也未必会有这次那么好了。
第三篇: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
案例一:
观察记录:爱抢玩具的梓涵
观察人物:梓涵
观察时间:2011年10月—11月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背景:
每天早晨一入园,梓涵就会急冲冲地跑进他所喜欢的区角。一会儿到娃娃家烧饭,一会儿去“画画我自己”画画。过了一会儿,他又对堆积木产生了兴趣,看见凯凯小朋友在玩一辆自己带来的警车,他则跑过去二话不说就抢了汽车开始独自玩耍。凯凯小朋友“呜呜呜”哭着跑来告状,指着梓涵说:“老师,他抢我的汽车……”
观察分析:
梓涵的争抢行为是因为他对玩具产生的兴趣和急于求玩的心理需求而导致的。这与婴幼儿缺乏交往意识和未形成良好的行为规则有关,他们往往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缺乏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表达能力,所以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处。
观察对策:
1.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也应由托班时以“平行游戏”为主转变为“合作分享”为主。大多数男孩喜欢玩汽车,在“汽车城”中,应增添足量的汽车,满足多数男孩玩汽车的需求,从环境与材料提供上避免幼儿在游戏中的争抢行为。
2.通过故事《大家一起玩》,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互相谦让、不争抢玩具,逐步体验分享才快乐的愉快情感。
3.利用泛灵心理创设“汽车生病了”的游戏情景,激发梓涵做个“爱护玩具的好宝宝”,引导他学习礼貌用语并对孜孜说“对不起”。
效果与反思:
通过一个阶段的个案跟踪研究,梓涵渐渐地变了,逐渐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现在,他乐意与同伴一起友好相处,不争抢玩具,喜欢在活动中主动帮助同伴。在幼儿共同生活和游戏中,他能以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影响集体,并热心为同伴服务,成了大家的“好伙伴”。
渐渐地,他在同伴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威信,同伴们都愿意接纳他,亲近他,还经常赞扬他。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1.情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要做到“以情动情”“因人施教”,要善于运用师爱及教育机智,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2.教师要把观察放在首位,走近幼儿,关注幼儿发展的特点和水平。要不断观察幼儿的行为,不断分析和解读幼儿行为的原因,并思考有效的教育策略。
3.幼儿的教育必须注重”互动式”的家教指导,要与家长“沟通、合作和研究”,通过家园共育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案例二:
观察记录:小班阅读教育分享
观察时间:2011年11月17日中
观察地点:彩虹班图书阅读区
观察目的:观察图书阅读区投放幼儿自带图书后幼儿的阅读行为表现
观察实录:
凯凯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古代恐龙》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瑞瑞,说:“瑞瑞,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瑞瑞把自己的玩具收了,来到图书区给凯凯一页一页的讲起来,两个人边讲边交流:“对,爸爸带我去看过这种恐龙的,在一个大公园里,”“哦,我也看见过的,很怕人的。”整个活动区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不时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
观察分析:
我班根据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进行了“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有投放幼儿自带的图书。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对于幼儿而言,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后自然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孩子来说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应对措施:
1、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2、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3、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观察反思:
当今社会,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只要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是阅读。
分享阅读活动注重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儿童现有的经验、让儿童成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行动者、重视个体的差异、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与生活相关的有意义的跨不同发展领域的学习经验。因而分享阅读活动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活动来进行,还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进行或者可以成为一个主题活动。
分享阅读旨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关注以往的“分享阅读”研究,能够很好的加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但形式上多为读本阅读,幼儿更多获得的是语言领域的发展。我觉得,阅读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凡儿童视野所及的内容,凡儿童亲身体验的内容,都可以转化成阅读材料,可以在各领域活动中丰富、延伸儿童的语言、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在幼儿园开展“分享阅读”的拓展活动,旨在增进刺激性的生活体验,通过其丰富性的拓展活动为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自由的、充满智慧的精神生活,我们应当让孩子在自由而愉快的阅读中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
第四篇:幼儿园案例分析
胖妹妹减肥记
“老师,我还要!”只听到我们班的胖妹妹依苒还在举手向老师示意,她还没吃饱,她多么渴望老师能给她再添点饭,哪怕是添碗汤也行啊,作为老师的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端起饭盆、汤盆说:“没有了,你看呀,真的没有了。”看了看如此“干净”的饭盆、菜盆,她只能无奈的收起了碗筷。
要问起这个“胖妹妹”这个称号的来历,还得追溯到三年前,刚出生的依苒就是全院轰动的小人物,从小就是一直超重的宝宝,这孩子非常的活泼好动,家人也对她宠爱有加,尤其是依苒的奶奶,包括吃饭问题上,依苒奶奶也觉得孩子吃得多就表示她健康,她要吃多少就给她多少,渐渐地依苒的胃口就越来越大,每次回家都说幼儿园里吃不饱,于是我们不得不给她多盛几碗,刚进园时就是中度肥胖,我们不得不向依苒奶奶下达重要通知:依苒必须减肥了,这样对她的健康不利。奶奶对老师的话还是听的进去的,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对依苒的减肥计划。
刚开始,我们要求依苒先喝一碗汤再吃饭,饭量已经减少到两碗,每次依苒看到旁边还有一碗,她总是快速的把第一碗吃完,然后慢慢地品尝第二碗。她知道老师不会再给她添饭,却还是看了看饭盆里的剩饭,接着拿起点心盆里的一小块豆腐干,无奈啊,只有这么小一块,她将豆腐干的塞进嘴里,可又不舍得的吐了出来,就这样,来来回回的塞进塞出,细细舔舔豆腐干的味道,“依苒,你不要吃得话就别吃了,吐掉吧。”我搭班说话了,听罢,她马上将豆腐干塞进了嘴里,嚼了两下咽了下去。抹了抹嘴,无奈的离开了座位。这一天,像往常一样,依苒吃完自己的饭,细细品尝着自己的刀切馒头,在嘴里盘来盘去,直到发现老师盯着她看了,她才无奈地咽了下去,可是她还没舍得离开座位,看了看旁边难以下咽的豆豆,小胃口的豆豆到现在,一碗饭动也没动,拿着筷子拨呀拨,看着豆豆,依苒恨不得替她把饭吃了,“这个,你还要吗?”依苒指了指碗中的刀切馒头,豆豆欣喜的说:“你吃吧。”“哈哈”,依苒心里暗暗窃喜,拿起馒头往嘴里一塞,接着又问旁边的阳阳:“你还要吗?”阳阳的一碗饭就要吃完,知道依苒要打她的主意,她坚定地说:“我要的!”,依苒没有办法。以为她就此放弃,没想到她拿起属于阳阳的到切馒头,直接将它掰成了两半,还捏了两下,笑嘻嘻的对阳阳说:“哎,你还要吗?”阳阳看着被掰开的馒头,气不打一处来:“老师,依苒拿我的馒头。”这回,依苒却拿着两半馒头向我示意,心想:已经变成这样了,没办法了,只好给我吃啦。我走到依苒跟前,假装听了听她的肚子,我说:“哎呀,不好,你肚子里的两个馒头在打架呢,看来你的肚子要爆炸了。”这下,依苒急了:“那怎么办啊?”“我知道了,肯定是你吃太多了,而且你还吃了豆豆的馒头,所以她们两个在打架呢,阳阳的你还吃吗?”她摇了摇了头,急切的问我:“那现在怎么办?”“那你自己跟她们说吧。”于是依苒有模有样的说:“你们别打架了,我以后不吃别人的馒头了。”“好,她们说已经答应你了,不打架了”,我像和事老一样说道。从此,依苒就只吃自己的一份饭,并且饭量也减少到了一碗,通过家园共育,体重也在慢慢恢复正常。
通过这件事情,作为老师我们也该好好的反思一下,为什么依苒会变得如此大胃口,我想一个是老师过多的表扬,导致吃饭速度过快,与小朋友之间进行比赛,另外一个就是依苒奶奶一种错误的吃的越多越好的理念。
进入幼儿园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现在的胖妹妹和一个月前比较起来,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能像其他幼儿一样,有一个比较好的进餐习惯,能够做到细嚼慢咽,(包括在家进餐),但是,依苒仍有时候会耍耍性子,这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就先分析他耍性子的原因,然后软硬皆施的对其施加一定压力,但切记超之过激,还是得适当的顺着她的性格,不能让他产生了厌恶情绪。要培养一个幼儿的良好习惯,决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坚持持之以恒,因为在这过程中,你有可能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都做着一件类似的相同的事,所以耐心,对你最后的成功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在过程中及时地总结经验、调整计划,总结幼儿对计划的反应,是配合还是逆向而行,根据幼儿的反应制定新的对幼儿可能有用的计划。这样,孩子才可能改掉坏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第五篇:幼儿园案例分析
如何尊重幼儿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尊重幼儿。但是面对日常活动中,教师在如何尊重幼儿方面却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现状。
我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老师,一直在幼教一线岗位踏实的工作着,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面对所有充满童真的幼儿。但是在工作中,常常会面对让自己头疼的个案。幼儿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不同。现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出现的情况也是个案不一。以我自身来说,虽然自己明确知道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可是在教学中常常会存在着教育的误区。班级有能力强的幼儿,也有部分能力弱的孩子。记得在一次手工活动中,甜甜总是与别的孩子存在差距,上课不认真听,也不爱动手。起初我帮忙与她一同制作,可是做着做着孩子的心思就不在这里,东张西望。当时气急败坏的我,脾气特别的大,在全班面前狠狠的批评了她。孩子一直低下头,小朋友们投来嘲笑的目光,也有的小朋友对她说:“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你。”甜甜坐在一边大哭起来,一上午的活动都没有再讲话。过后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反省自己的言行时,我非常的后悔,走到甜甜的身边对她说:“孩子,对不起,老师不应该向你发火,伤害了你的自尊心。”接着又说:“甜甜,你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咱们一起重新将作品一起完成好吗?”孩子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一起完成的作品。以后在每次的活动中,当她不愿意参与的时候,我都会与她慢慢沟通,时间久了,发现孩子真的乐于参与,愿意跟随老师认真操作。
我想每位老师都有和我相同的经历,总是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启示。其实尊重孩子就是在无意识中去有意识的体现。这样孩子才能够去做那些她想要做的事情。孩子出现反抗或者不愿意参与的事情,老师应该静下心来,慢慢与她沟通,及时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做。我们千万不要去第一时间训斥孩子,那样不仅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是每个老师应该做到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