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教材简析
《端午日》见苏教课标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赛龙船——竞追鸭子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联想的作用。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教具准备:龙舟赛的相关图片和朗读磁带。教时安排:一教时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
2、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五月初五)
3、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知道的请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并大声说出来。(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4、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纪念屈原)交流、明确: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5、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在现场看过的,也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过的。
6、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7、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沈从文笔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展示图片。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1 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二、初读课文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 沈从文)
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出示小黑板)茶峒 擂鼓 呐喊 调理 不拘
泅水 戍军 蘸酒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适时纠正。
3、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播放课文朗诵磁带,要求学生在听朗读时思考下列问题(出示小黑板):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4、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然后交流,明确:
第一问: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第三问:龙舟竞赛,竞追鸭子;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深入探究
1、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交流、明确: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桨 手——持 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讨论、交流、明确: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联想。
4、其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5、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写“两岸人呐喊助威”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侧面描写。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6、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讨论、交流: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7、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交流、明确: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他们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8、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9、那他们图个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风貌?
讨论、交流、明确:图的是欢乐、热闹。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其实,在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还是拉拉队员,尽管得到的奖品值不了什么,拉拉队连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只有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10、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了,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竞追鸭子)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11、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四、拓展延伸
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观看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归纳要点: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归纳总结: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课后学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度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附:板书设计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11《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
11、教学目的:
1.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3.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分析精彩的场面描写。
2.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意识。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教学手段:多谋体课件。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如:龙舟竞渡: 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
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
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
赶鸭子场面:
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
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
(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
五、小结
1.问答演示:复述所讨论的问题,指定一个学生回答。2.师生点评。
课文背景资料:
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传于汉族和壮、布衣、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时在夏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的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也有的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等。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灾疫,去虫毒。南方各省市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的娱乐活动。
关于龙舟竞渡:所谓“龙舟”,是指将船身制作成龙头龙尾的形状,中或搭有彩栅,船中前后都竖有绘上龙形图案的旗帜。船手持桨坐两侧,船头有鼓手。竞渡时,船手随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其时江面龙舟一片,你争我赶,蔚为壮观,成为各地端午节的一大盛景。
板书设计:
端午日
思路: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场面(三个):人们准备看龙舟赛、龙舟竞赛、赶鸭子竞赛
写法:场面描写:修辞、人物描写、虚实结合 教后记: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教案新人教版
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明,详略的安排,为想象而留下的空白,材料的排序等。
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获得对端午民俗的真切感受,让文化内涵从语言中品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传说——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学生介绍作者沈从文,老师补充: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纯朴民俗。
二、整体感知
1、跟着范读,自由阅读本文,并思考:作者介绍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
三、赏析课文 序幕:
1、为了表现比赛的热闹气氛,作者进行了哪些铺垫呢? 明确:3个“莫不”、“任何”、2个“全”
2、为了表现端午节热闹的过节氛围,作者精心截取了哪几幅画面? 明确:龙舟竞渡、追赶鸭子 画面一:“龙舟竞渡”
1、对于赛龙舟的场面,古人就有许多优美的诗句来描绘,“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这两句诗从哪两个角度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 明确:龙舟的迅疾;观众的喝彩
2、观看视频,结合课文谈谈:从影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同学们知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吗?
明确:①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②每只船可坐12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③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④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1)我们来欣赏一下几幅桨手的图片,文中是怎样描绘桨手的……(齐读)我要请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来,可用词语来描绘他们的风采。要从多角度: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精神 1 状态……(生: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拼搏争先、乘风破浪、咬着牙、有力的臂膀、专注的神情、目视前方、……)你对文中描写 桨手的句子,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词?(持、划这对桨手的动作的描写)再请哪位同学读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2)展示带头人的图片,他在船中的作用是什么?(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哪些词能够体现这 一点?(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文中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请哪位同学找出来(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齐读)(3)展示锣鼓手的图片:文中对锣鼓手的作用是怎样介绍的,……(齐读)你认为除了调整节拍以外,锣鼓手们还有哪些作用。(鼓点除了能够使桨手们合拍以外,还能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4)总结: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3、在喧闹的锣鼓声、嘹亮而粗犷的号子声中作者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确:梁红玉击鼓。
战场、打雷、赛场……
4、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
明确: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而热闹非凡的场面。
5、写优胜者领赏的文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六个“一”字,从全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处。如此热闹、喧腾、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的两个。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句中的“一点”有何意味?还有“某一个人的头上”“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中“一人”和“一船”又有何表现效果? 明确:“一点”表明竞争激烈,与上文准备工作及船只介绍遥相照应,互为因果;“一船”即整船,一人的光荣即是整船的光荣。两个“一”及其奖品“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中的“一”字,很好的表现了湘西人“争先不争功、争胜不争物”的淳朴民风及“合作努力”的精神风貌。画面二:“追赶鸭子”
尾声
1、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 明确:“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说明整个当地端午日活动不但热闹、愉悦,而且持续时间还相当的长,群众真正参与,不是形式上的那种,而且挥洒真汗水、吐露真性情、得到真高兴。这才像个节日,这恐怕就是当地端午日不同于别处的表现了。
四、总结: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五、课外拓展:阅读《边城》
第四篇: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教学方案 课前准备:
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俗哪些值得推广,并说出你的理由。所以游玩时要做个有心人哦。湘西我们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请个导游怎么样? 下面让我们请出特邀导游沈从文,请他先作个自我介绍。(出示“沈从文档案”。要求:学生根据“档案”内容以第一人
第 1 页 称介绍身份、籍贯、主要经历、作品特点、及代表作品。)教师评价:沈导就是湘西人,还是大作家,相信这一路我们跟着他好好看,好好听,收获肯定不会小。各位小游客,跟上导游,出发!
二、让我先去看一看 湘西民俗风情游
第一站——走进寻常百姓家。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见,我猜想。(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有关词句,后一条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教师可以第一句示范一下。第二站——来到河街看赛船。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从“河街有熟人的“到结束,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龙舟竞赛的真!你瞧(听)。(前一句表达你的感受,后面摘录文中语句说出你的依据。)当然也可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刚才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出了龙舟竞赛给你的感受,现在请用一句话概括龙舟竞赛的特征:可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河街,我看到了一场的龙舟赛。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感受龙舟竞赛激烈的气氛、热闹的场面。(建议找龙舟竞赛进入高潮时的语句来读,如需要教师
第 2 页 可先作示范。)
过渡:播放龙舟竞赛录象。
刚才,我们既饱了眼福:欣赏了龙舟赛激烈热闹的种种情形,又饱了耳福:听到了一曲激情的《赛龙舟》,这次来湘西真可谓不虚此行。不过,我们不忙着回去,因为听沈导说下面还有一项有奖参与活动等着我们呢,不知各位小游客可有兴趣?
第三站——自由下水捉鸭子。
下面让我们重新聚焦水面,齐读第二节,看看第三站安排我们做什么? 同学们,现在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已放在水面,设想你就是一位善于泅水的游客,此刻诱惑挡不住,你一下子跳入水中,随后的情形会是怎样呢?请展开想象,并把你想象的情形描述给大家听听。交流想象结果,点评。
三、让我也来说一说
畅所欲言谈一谈:哪些活动要推广
此刻,天色已晚,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已经完事,水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让我们也静下心来盘点一下,看看整个游程中所见到的,参与的活动哪些有必要恢复或推广,请发表你的意见。发表意见要做到有理有据,所以老师建议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有关内容,把句划出来,然后以:
第 3 页 依我看,要推广,因为形式作答。(前一条填活动名称,后一条填活填活动价值、意义)
开动脑筋想一想:我还有何金点子。
其实,端午节的民俗还有许多,课文没有提到,假如湘西要推出“端午民俗风情游”活动,根据你对端午习俗的了解,根据你今天对湘西地理环境的观察,你觉得端午节还可以举行哪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大家过节更有情趣,请献上你的金点子。(四人小组合作商议,讨论时既要积极动脑,又要注意倾听,集中大家的智慧,然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请同学评定它的“含金量”。)
(如时间较紧,可以说:如果能对端午节作更全面的了解,对湘西风貌作更细致的观察,相信你还能献上含金量更高的点子,老师会给你时间和机会。)
四、课堂小结:
今天由著名乡土作家当导游,有你们这群可爱的小游客作玩伴,又听你们献出了这么多金点子,老师一整天都很开心,你们呢,都有哪些收获?(学生反思学习所得。)这样看来,这些年我们盲目崇尚“洋节”,将圣诞节、情人节过得轰轰烈烈,实在大可不必,而让自己的传统节日过得冷冷清清也实在损失不小。你看,一旦我们好好去关注自己的传统节日,好好来过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不是发现它们真的是魅力无
第 4 页 限,乐趣无穷吗?
最后化用但丁的话送给大家: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节,找自己的乐,让洋人羡慕去吧!课后学习:(任选一题)
1、你觉得在清明节开展哪些活动最有意义?请说出你的理由。2、2018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结果一举成功。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写下你的感想。
第 5 页
第五篇:七年级《端午日》教案设计
《端午日》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赶鸭子场面的短文。下面是《端午日》的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重难点】
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重点)
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蘸酒(zhàn)茶峒(dòng)
短桨(jiǎng)缠裹(guǒ)伶俐(líng lì)
呐喊(nà)老鹳河(guàn)颈脖(jǐng)
泅水(qiú)束缚(fù)洞穴(xué)
擂(léi)鼓 打锣(luó)嘭(pēng)嘭铛(dāng)铛
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调理: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明确:(1)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2)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内容探究
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
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
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
(三)亮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
明确: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什么是场面描写?本文有哪些场面描写?
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四、板书设计
端午日
出城看划船
河上赛龙舟
胜利者领赏全民同乐
下水去捕鸭——军民同乐
天晚方完事——欢乐之久 淳朴民风
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
五、课外拓展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
示例: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的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