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案 语文版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文的观察顺序和情感线索
2、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湖泊?
2、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青海湖(板书),作者还说它是梦幻般的湖(板书)。你想了解它吗?
二、、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又是一个咸水湖。
三、预习检测: 1. 填空
冯君莉,当代 __________,_______(籍贯)人。
2.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扑朔迷离(shuî)
深湛(zhàn)
恬雅(tián)
伫立(zhù)
安谧(mì)
牦牛(máo)
潸然(shān)
娓娓(wěi)
繁衍(yǎn)
篝火(gōu)
脍(kuài)炙(zhì)
逶(wēi)迤(yí)
3、解释下列词语。
①脍炙人口: 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②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③娓娓动听: 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④得天独厚: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⑤扑朔迷离: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⑥虚无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⑦油然而生: 形容某种好看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再来。
⑧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一定的位置。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行程。
明确:带着梦上路
(观赏)青海湖
(离开)青海湖
2、根据作者的行程,看看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1—2):带着扑朔迷离的梦上路。
第二部分(3—11):途中见闻。
第三部分(12):离开青海湖,表达美好愿望。
五、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说说作者写青海湖时还引用了哪几个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了神话传说
,西海龙王的传说,文成公主的传说,二郎神的传说。
作用:渲染青海湖的神秘色彩,增添青海湖浓郁的文化历史色彩,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
2、青海湖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明确:早在两三千亿万年以前„„才形成现在的青海湖。(见课文第9段)
3、文题中为什么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的?
明确:梦幻是神奇的、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从四个方面表现青海湖 的梦幻的:(1)湖水醉人的蓝色;(2)环境氛围的清幽;(3)神秘的传说;(4)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4、仔细阅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在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是什么?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作简析。
5、认真阅读课文第6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视角看青海湖的?从哪些词语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先远望,再仰望、望,后俯视。从“再顺眼望去”“再往上”“而我的脚下”看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
6、青海湖如此之美,而那位年轻的司机为什么“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
明确: 青海湖美得让人 震撼,所以这位年轻的司机只能保持肃穆,生怕亵渎它;他“默默地望着”是被陶醉在梦一般的美景之中了;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因此他“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从侧面写出了青海湖的美。
7、“仅仅这些神话般的传说,就有多么迷人啊!而蓝色湖面上那微微泛动的波澜,又似乎在悄声叙说着青海湖遥远的历史”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过渡,承上启下。
8、作者写神奇的鸟岛,是从哪些方面来 写鸟的呢?
六、精读品析:
(1)“我扑向七月的清晨”,“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两个“扑”字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生动地写出了“我”的热切盼望、深深陶醉的心情。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湖水柔软顺滑、透明洁净、蓝得发亮又富有动感的特点。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3)“轻轻地吸一口 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句中的“甜丝丝”“凉爽爽”怎样理解?
明确:在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也是一种心里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感。
七、拓展延伸:
1、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某公园草地告示牌的文字,请你重新设计新的告示文字。要求语言得体、文雅。
原告示牌:严禁穿越草地,违者罚款10元!
新告示牌:走路绕一绕,小草笑一笑!
3、本文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这种观察方法叫做“定点观察法”。这种方法可按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等的顺序。请用定点观察法观察你家乡秋天的景色,写一段文字。要求:抓住季节景物特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300字左右。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 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 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青颜色的湖泊”。这样的湖,有一种梦幻般的美,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2.欣赏课文中的用词及修辞手法。3.联系现实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大家在课前已经学唱了这首歌,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同学们吧!
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二、自主学习
(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魅力(mâi)恬雅(tián)安谧(mì)...缥缈(piāo miǎo)娓娓动听(wěi)深湛(zhàn)....眸子(móu)潸然(shān)逶迤(wēi yí)....脍炙人口(kuài).2生词注解
毅然决然: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脍炙人口:味道鲜美可口。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世外桃源:文中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3作者名片
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等几十篇文学著作。4背景追溯
青海湖,是祖国一个美丽的内陆湖泊。自古以来,人们为它的浩瀚、神奇而向往,为它的雄伟、秀丽而称赞,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布”,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是一处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
三、自主学习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点拨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点拨明确】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 【点拨明确】(1)湖水蓝得醉人;(2)环境氛围清新幽静;(3)神话传说神奇迷人;(4)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二)深层理解
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点拨明确】(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象,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 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位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又像是„„”,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用这种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三)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描述青海湖的美丽、富饶,抒发了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表达了对美丽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课文后,青海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在领略美景的同时,我们了解一下青海湖的现状。【点拨明确】(1)水位下降;(2)草场植被严重退化;(3)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4)渔业资源迅速减少;(5)鸟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我们如何保护青海湖? 【点拨明确】
(1)可以采用人工降雨,增加雨水量,减少蒸发。(2)多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3)出一本游青海湖必读的书,介绍青海湖的现状,呼吁人们保护青海湖,还要说明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第三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一同欣赏了巴东三峡的奇险、美丽,品味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一美得享受。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那儿有着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神奇魅力吧!
二、展示目标:
1、感受青海湖的美,把握文章的写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环保意识。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借助书本的注释,理清字的笔画,读准字音。学生:朗读
检测字音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指出错误并改正。颠簸(bǒ)深湛(zhàn)恬(tián)雅眸(móu)子
安谧(mì)肃穆(mù)魅(mèi)力蓼(Liǎo)蓝
哈(hǎ)达逶迤(wēiyí)潸(shān)然篝(gōu)火
娓(wěi)娓动听脍炙(kuàizhì)人口虚无缥缈(piāomiǎo)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前两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阅读游记的方法。
师: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有的同学说要理清游踪,有的同学说要抓住景物特点,有的同学说要品味语言,还有的同学说要体会作者的情感。
2,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反复阅读课文,说出你的阅读感受。
方法提示:
1、理清游踪
2、抓住景物特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
4、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教师:说得不错,其他同学,你注意到了吗?本文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
上、到达青海湖、离开青海湖。
师:你还有什么感受。这位同学感悟能力非常强,的确作者用“梦幻般”来写出青海
湖的神奇、美丽、富绕的特点。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
于高原的梦”——“扑进梦幻般的现实”——从梦幻中解脱,反思现实。其实
是一条感情线索,是文中的暗线。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
结合起来。这样虚实结合,使文章结构更紧密。(板书:结构美)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观赏青海
湖的?(要求学生边勾画,边归纳)
学生:首先是“大兵”司机的话“青海湖到了,„„”表明已经到达青海湖了,接着作
者在下文写到“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作者在观赏草滩,然后又观赏湖水,从下文的“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写到“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可见她在观赏乌云了。既而作者写道“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她又转移观赏万里晴空了,接着又欣赏了草滩和
山峦,从文章中“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观赏了鸟岛,由文中“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得出,最后作者写道“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可见整个观赏结束了。
教师:这个同学的思维非常清晰,关键句抓得非常好。阅读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
观察的,同学们,你注意到这些句子了吗?没有注意到或没有找全的,在书上画下来。看板书。(板书: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观赏湖水——观赏乌云——观赏万里晴空——欣赏了草滩和山峦——观赏了鸟岛——观赏结束)
其他同学,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作者在观赏青海湖时也抓住了景物不同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很注意应用学过的,这很好。大家都来速读课文并研究这个问题,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呢?
师:草滩:绿茵茵油菜花:黄灿灿
湖水:蓝得醉人、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乌云:似奔腾的骏马。
晴空:淡蓝色的苍穹。
草滩与山峦:碧绿、深褐色。
岛屿:鸟岛之神奇,鸟种类多;鱼类丰富
师:还有谁有什么发现作者在观赏这些景物时是如何观赏的。你来说
师:太细心了!从这些词,你总结出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
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定点观察的方法,使文章言之有序,收放自如。
师:还有同学想说,来你说,奥,作者的语言很美,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内容上、观察方法上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给我们介绍青海湖的,下面我们就精读课文,共同来品味一下,从语言欣赏这个角度作者是如何青海湖的。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好谁来分享一下。
师:读得好、分析透彻,大家都来看这个句子,这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个句子使用了“绿
茵茵、黄灿灿”等叠词,竭力写出了青海湖边青草葱郁,菜花盛开的一片富有生机的景色颜色鲜艳,环境清新清幽。
师:谁还想说,你来。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作者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写作手
法和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音乐敢,比喻得也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污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师:这位同学说挺喜欢课文介绍的神话传说。课文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
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给大家分享。这样吧,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一下。
师:作者描写青海湖时语言优美、朴雅,娴雅而富有生机。读起来富有音乐感。这体现
了文章的语言美。(板书语言美)而且从这优美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青海湖的热爱。
师:还有一个角度没有谈那,谁来说。好你说。
师: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如梦幻般的神奇美丽,表达了
对青海湖的喜爱与爱护之情。作者也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
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体现出了文章的情感美。(板书)
师:那,青海湖到底有没有作者说的这么美呢?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机会亲自去感受
青海湖的梦幻般的美,让我们欣赏一组青海湖的图片,也来感受一场梦幻之旅吧!师:欣赏了青海湖的风光后有何感受。看来大家都和我一样想去青海湖实地旅游了。作
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大家知道青海湖的现状吗?
(看屏幕)
师:这些同学都想出办法来报复青海湖,他们提出可以采用“限时”的旅游开发,比如
一年中只允许几个月或允许一定数量的人去旅游观光。而且游客得必须保证尽可能的减少制造垃圾,避免污染破坏。很有道理。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希望青海湖的管理者们拥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
四,链接生活
师: 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
作者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不仅青海湖如此,我们身边也有呀。
师:许良竹林正在减少,幸福河变成臭水沟,我们的水质越来越差。路上睁不开眼睛,不敢张嘴。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第四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
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2、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3、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
湖水蓝蓝锦缎似的水灵灵蓝晶晶
青一片碧绿一幅
海连绵起伏褐色巨大
湖一条银色画卷
水鸟美世外桃源
第五篇: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世界)
如梦境
鱼(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