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6求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
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 1 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三、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
辩证看待: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四、自学第二段
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
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五、朗读一、二段并翻译句子
1、至于隋炀帝暴虐„„必须极言谏诤。
2、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六、学习三至六段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第五段: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
第六段:君臣围绕纳谏的议论。
七、作业
1、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忠言”吗?
2、说说“对我最有教益的一个批评或建议”。
第二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导学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导学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课)
“家国天下”
《求谏》导学案(教师版)
撰稿:Luo Zhihui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网络和手中各种教辅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2.掌握作品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借助经典,传承文化,领会一脉相承的“家国天下”观,并将所思所感本着“主人翁”的态度写一篇议论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领会《求谏》中所包含的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家国天下”观。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①文化背景;②第一段。
【课程导入】
◆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 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的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 “以君主为中心” 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 “君主的有效统治”。2.《贞观政要》
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 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 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
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
开元、天宝
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 君臣相得、励精图治 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3.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玄武门之变(事件)后,取得皇位。
【自主学习】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yǎn)谏诤(zhèng)鲠议(gěng)王珪(guī)刍荛(chú ráo)不讳(huì)丧乱(sāng)属文(zhǔ)
芜词(wú)诋诃(dǐ)愆过(qiān)纂组(zuǎn)怖慑(shè)罄其狂瞽(qìng gǔ)勖之(xù)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1段:
1.太宗威容俨肃
面容严肃 2.必假颜色 做出
3.冀闻谏诤 直言规谏 4.必藉忠臣 借助
5.臣下钳口 闭口不说话 6.卒令不闻其过 终于
7.寻亦诛死 不久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百姓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一段文章:
第1段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
【合作探究】
1.第一段有几层意思?
明确: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2.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
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3.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认识到了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那么,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明确: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目标检测】
一、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 寻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不久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
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
理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指天下太平 2.当窗理云鬓
梳理
3.文理有疏密 纹路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道理
二、笔译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二、三段。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2段
1.幸诸公数相匡救
我 2.冀凭直言鲠议
耿直的议论 3.纳刍荛
割草打柴,指代粗野之人 4.太宗称善
对,正确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商议 6.预闻政事
参与 7.不能致理
招致天下太平 8.争臣七人
直言谏诤
9.争臣七人
约数,几个
第3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放纵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早晨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因为
三、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
译文: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
译文: 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第3段)
译文:
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
四、学生口头翻译第二、三段文章
第2段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第3段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合作探究】
一、归纳第二、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说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二、第二段中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的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句中的“不明”“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却不完全是客套话,其中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三、第二段中王珪的答话为何能获得唐太宗的赞赏?有何积极效果?
明确:他先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类比论证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这里有点劝谏皇帝广开圣听的意思,但接下来他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则悄悄转换了话题,从君道转到了臣道,肯定了“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言外之意,即以此作为学习的楷模,更何况现在唐太宗广开圣听、不耻下问、无所避讳,所以他们更愿意“罄其狂瞽”,尽其所能。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这是一项高明的举措,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第三段写唐太宗的话主要说了哪两层意思?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
明确: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臣子劝谏的必要性;二是君主大臣都要积极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认识到帝王一人专制,可能会随个人喜怒处理国家大事的弊端,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这在他的立场上,在当时社会,都应该说是很高明的思考。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目标检测】
一、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答: 比喻 论证 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答: 类比 论证 ③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答: 假设 论证 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答: 事实 论证 ⑤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⑥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答: 事实 论证
二、书面翻译第二、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四、五段。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四、五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4段
1.恒恐上不称天心
常常 2.下为百姓所怨 被
3.但思正人匡谏 只 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怨结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近来
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连词,表结果 违背、忤逆
第5段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确实
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写文章 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匡正 过错
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切中 照出 显现
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于是 勉励
三、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被动句)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4.百僚进见者(定语后置)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定语后置)
四、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第4段)
译文:
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
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第4段)
译文:
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
3.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第5段)
译文: 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4.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第5段)
译文:
一天之中,国事纷繁,有一个人去听证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见见事都处理好呢?
【合作探究】
一、归纳第四、五段的段意
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第五段:论述求谏的必要性。
二、在第四段里,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
明确: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就弥补自己的过失。
三、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
①“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
②“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③“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都是一些小的改变,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第五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求谏的必要性的?
明确:这段话说的也是纳谏的必要性,但论述的角度却有所不同。
唐太宗首先从自己很难发现自己错误的人性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自己的缺点一定发现不了,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求谏是他的第一选择。
接下来,唐太宗从处理纷繁国事出发,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国君必须得到臣子的辅佐、规谏。他想起了魏徵这位经常“随事谏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徵,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谏诤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徵一样“随事谏诤”。
【目标检测】
书面翻译第四、五段文言文。
第四段译文: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第五段译文: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①第六段;②总结全文。
【自主学习】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六段
二、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第6段
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案板 2.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近来
3.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停止 4.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开始,端倪,兆头
5.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指女子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
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信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4.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手,随意
遇
1.惟君臣相遇 对待 2.进,与曹遇于赤壁 遭遇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接触 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礼遇,恩待
四、古今异义
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和颜悦色
今义:颜料或燃料 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 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遇见彼此
五、词类活用
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使动用法,使„„保全 2.实愿罄其狂瞽
使动用法,使„„用尽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意动用法,以为„„贤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
七、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译文:
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2.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译文: 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
六、口头翻译第六段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合作探究】
一、本节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话题还是围绕一个事例展开的,从讨论中,君臣之间有何共识?唐太宗有何不满?提出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
明确:唐太宗援引了古时候的一个事例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褚遂良回答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的工作(指采桑养蚕、纺线织布等工作)。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制造了漆器,还会要金器,有了金器,可能就想要玉制的器物,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因此,谏者实际上是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了事物发展的苗头,才极力规谏的。如果等到过失已经很大了再谏,就没有必要了。
对这个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但似乎觉着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又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事情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
二、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事局面,这与他的一些优秀品格是分不开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有着以下的品格:(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三、1.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很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 明确: 尧设“敢谏鼓” 齐威王——邹忌 鲁庄公——曹刿 秦孝公——商鞅 刘邦——樊哙和张良 朱元璋——朱升
2.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
明确:
夏桀——关龙逢 商纣王——比干 周厉王——召公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吴王夫差——伍子胥
项羽——范增 隋炀帝
四、《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在唐太宗实行的各项政策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任贤纳谏。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唐太宗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做是古代政体动作的理想状态。
五、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再读经典,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家国天下”的认识?
明确: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我的“家国天下”观:
1.建好两型社会需广开言路和才路。2.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自我。
3.举贤任能应成为发展各项事业的命脉。
【目标检测】
一、课内检测试题
1.下列画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答案:选C.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一种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
2.“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答案:选B.自己,其它选项中的“其”为“他的”。
3.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因此李世民常用镜子比喻直谏的大臣,以此自省。其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唐太宗唐太宗的三镜,唐太宗的三镜是哪三镜?原话是什么?
明确: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魏征死后,唐太宗伤叹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第三篇:求谏
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总第 课时
【课题】
第四单元 家国天下
求谏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和常用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难点】分析唐太宗贤明的君主形象,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也可由《大学》内容导入。治国要靠民心还要靠德行。这就是说君王要有德行,哪些呢?(学生回答)“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1、封建君主专制: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政权或地方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是非民主的政治体制,而中央集权制则是指地方政权直接归属中央,尤其是财政、政治、军事等大权。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皇权至高无上。从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后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2、谏官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封建社会还有一套谏官制度,以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谏諍之臣,《周礼、地官》中有“保氏掌谏王恶”,秦汉时,有散骑、谏议大夫专司谏諍。但唐以前谏官还不是正式职事官。唐朝,谏官的名号增多,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政府机要部门——中书、门下两省,才成为重要的职事官。唐朝中书、门下两省中谏官形成了集体,已有谏院之称。谏官是历史上君主专制的产物,昏愤之君独断专行,堵塞言路时,必有大臣出而谏评。但“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三、“贞观之治”和《贞观政要》
1、“贞观之治”: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繁荣,社会安宁的局面。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展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
征
[补充]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辅佐李世民,巩固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凌烟阁内排名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杜如晦,封为莱公,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凌烟阁内排名第三。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魏征:曾在瓦岗军领袖李密手下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后来,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非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来自于他们君臣的对话。封为郑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四。长孙皇后: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回来,气呼呼地自言自语:“总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是谁。唐太宗说:“魏徵经常在朝廷之上当众侮辱我。” 长孙皇后默默退下,穿上极其隆重场合才用的礼服,恭恭敬敬站在院子里。唐太宗惊讶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回答道:“古话说君明臣直;现在魏徵直,是由于陛下贤明的缘故啊,我怎么能不祝贺您呢!” 唐太宗于是转怒为喜。
房玄龄:后世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封为梁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五。尉迟敬德:封为鄂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七。程咬金:封为卢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十九。秦叔宝:封为胡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二十四。
褚遂良:书法家,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高宗永徽元年,任宰相。曾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展示]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西域诸国使臣的盛大图景
2、《贞观政要》: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四、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强调字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对照注释自读课文,粗通字句。
3、谈谈对唐太宗的君主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2、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 ①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
态度诚恳;放下架子,宽厚体谅,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努力营造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②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比喻类比方法:忠臣的谏诤如明镜,可指出君主的过失。
假设论证:假如皇帝自以为是,臣子又不加以匡救,国必危败。严重后果:国家危败,臣子也不能独全其家。君臣关系,唇亡齿寒。举例论证:隋炀帝暴虐,臣子们不敢直言规谏,导致隋朝灭亡。
提出希望:希望公卿大臣们以前朝之事为鉴,替国家人民着想,极言规谏。小结:太宗的理想模式---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使国家长治久安。(至尊的君主是关键)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三、合作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同桌交流,疏通字词。
2、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要点:围绕君臣关系展开。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①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
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②比喻论证: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
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 规谏就会圣明。
③举例论证: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
主,学习古代“争臣”的忠直精神,以之为楷模。颂太宗为圣主,表明自当尽心进谏。
积极后果:谏官可参与处理国家大事。谏官的陈奏,一定虚心采纳。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学习三、四段。
1、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要点①:臣子规劝的必要性。
举例: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表明自己忧心国政,极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以免前朝覆辙。吸取教训,为帝谨慎。
要点②:纳谏的广泛意义。
将皇帝要接受规劝的意义推广到大臣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反问强调:不能护自已之短而拒纳他人谏言;自己不能纳谏,怎能规谏别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小结: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2、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
[补充]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xiá)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shuì)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谨慎、勤奋。(时刻不忘前代覆亡的教训,经常自我反省。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唯恐百姓积怨太深。)★仁厚、虚心。(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
★宽容。(引导大臣们不要畏惧害怕,要有勇气来进谏。)小结:本节阐述自己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三课时
一、学习五、六段。
1、第五段:要点:纳谏的必要性,便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先从人性的弱点阐述纳谏的必要性。“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再进行对比论证:一般文士工匠,只认自己的优点,自认强过别人;著名的文士工匠,互相探讨品评,使优劣毕现。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因为皇帝日理万机,思虑劳神,不可能事事尽善。最后举例、比喻:魏徵随事谏正,有如明镜。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诤”。
小结: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 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端,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
2、第六段要点:本节君臣对话,围绕纳谏展开。
⑴援引上古事例考问谏议大夫褚遂良: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
回答:①帝王亲自去雕刻器物,事虽小,也会贻误耕织等农业生产,动摇经济基础。
②其性质是奢淫之始、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无穷,会由漆器向金器、玉器发展。
⑵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太宗:先肯定,后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己如有不当,谏臣无论是在刚有苗头时还是快要终了时,都要敢于直言进谏。谏者的天职是防微杜渐,如由小错发展成了大错,就没有再谏的必要了。(反面事例:古代一些帝王找借口来搪塞谏臣,终究不能停止改正过失,从而招来覆亡之祸。)
二、课堂讨论
1、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
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
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 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小结:从善如流,屈已纳谏。居安思危,满怀忧患。爱才重贤,知人善任。宽厚爱民,恭俭节用。当然,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遗憾。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三、课堂拓展
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生活中还需要“忠言”吗? 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四、语言表达
说说“对我最有教益的一个批评或建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结合《阅读指南》,自读《原君》。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3、有时间阅读《大视野》。
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黎民百姓,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统治阶级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民本思想”,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
• 分析总结说理方法。
第四篇:求谏
《求谏》导学案
〖晨读在线〗
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① 这是倒装句,应为“时复远望”,有时又远望。这句和上句极力描写对松树的亲爱,近挂而又远望。
② 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白话译文: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文化常识〗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解读文本〗
1、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流言始于口无遮拦地陈说
关于流言,从古至今就有无数的人被它伤害着,它像一匹快马,肆无忌惮地奔在了任何一个角落。人们越是知道它的危害,就越是兴致勃勃地重复着。于是,今日的流言,已经不是“三人成虎”的骇人听闻,也不是“碰瓷讹人”的社会通感。它已成为每个人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而造成的后果,成为我们认识一切真相的绊脚石。
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发达,人们就越自我,表达观点的意愿就越强烈。茶余饭后,几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谈天说地。他们的话题还往往都是些报复社会的负面调调:物价太贵,收入太少;犯罪太多,好人太少;福利不多,收费太贵„„„一言一语都是对社会的不满与不信任。这样的人多了,还有什么社会的形象可言呢?这样被扭曲、被诋毁的事实,这么多的不信任,也许就成了滋生流言的温床。
虽然如此,“流言止于智者”,内心明理自重之人,不会轻易去抱怨社会的不公。但最让人心寒的,是畅所欲言者口中的不幸者,是被当作教材与例证的受难者。一个家庭的不幸,就会被渲染成整个社会的不幸,一时的低沉,可能就被断章取义成一生的失意。夸张,渲染的伎俩自玩不厌。谁说这不是每个人口无遮拦发表个人意见的结果呢?
昆明事件发生后,所有的即时通讯工具上都挂满了血腥的图片,都写满了各种版本的事件描述。主流媒体呼吁停止传播血腥图片,一些人便跳起来指责媒体隐瞒事实了。我们对于“真相”与“观点”的认识是不是出现偏差,对“言论自由”与“胡说八道”没作出区别?我们应该知道一些事,即使是真的,也不代表人人都有资格评述。一些现实,我们需要报有足够严肃与敬畏、或愤怒与痛恨,而不是侃侃而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鲜少感受到“实事求是”的力量,也很少找到主流认识的权威。这只因每个人都变得健谈,流言也就无孔不入了。
当我做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我的长辈告诉我它们是假的,是粉饰的;当我坐在历史课本前看着书,老师告诉我它是美化的,是片面的„„每到这时,我总无言以对,因为有时“不语”也是一种智慧。既然做不到君子一般“契阔谈宴”,又何必口无遮拦地说着,变成一个无知无礼的人呢?
《求谏》导学案答案
1、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第五篇:【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 谏]
经 典 原 文 求 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
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解析: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际遇,机会。
答案:C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D对待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
解析: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宗知其若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①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 .②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C.①木从绳则正 .②怒则滥杀无罪 .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②朕亦不以为忤 .
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B项,“虽”,都是连词,虽然。C项,“则”,都是连词,就。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
4.下列各句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莫之继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而良人未之知也
解析:C为被动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ABD皆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答案:C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 .B.必当畏犯逆鳞
逆:倒生的 .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信:确实 .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渐:逐渐 .
解析:D项,渐:开始。答案:D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B.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C.①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②朕所为事 .D.①遂答云“业已为之” .②竟不为停改 .
解析:A项,都是动词,当作,作为。B项,①表被动;②动词,制造。C项,①判断词,是;②动词,做。D项,①动词,做;②介
词,因。
答案:A
7.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⑥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解析:②是说太宗的做法。⑥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
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
C.魏徵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
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徵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
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解析:C项,魏徵“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要点为“但”“耳目外通”“商略诋诃”“芜
词”“纂组”等词。
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
(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实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初,大亮为庞王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
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悠悠千载,何所信.乎
信:相信 B.语多微隐..,谓玄龄曰
微隐:隐讳曲折 C.即命削去浮词..
浮词:浮华不实之词 D.而多弼之不伐.也
伐:攻打
解析:伐:夸耀,炫耀。答案:D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异于.前世帝王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①若以.此法传示子孙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①知前日之.恶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①为.李密所获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解析:B项介词,把。A项与/被,C项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被/替。
答案:B
12.下列文句中,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B.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C.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D.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答案:C
1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
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
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
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
解析:C项“非常愤怒”错,属无中生有;“责令”也用语太重。答案:C
1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私下担心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
②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
(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②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③宿卫两宫,恭俭忠
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
参考译文:
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惟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
八月,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李大亮身居三项要职,宿卫两宫,谦恭忠正谨慎,每次护卫值勤,必定坐着假寐直到天亮。房玄龄非常敬重他,多次称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担当大的职位。起初,李大亮为庞玉的兵曹,被李密抓获,原来的同伙都被处斩,大将张弼见李大亮而将其释放,二人遂定交情。等到李大亮身居显贵,开始寻找张弼,想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张弼当
时官做将作监丞,自己隐匿不说。李大亮在道上遇见张弼而认出他来,扶着张弼掉泪,并将自己的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当时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张弼不自我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