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篇: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

学生姓名 班级

《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

编写:刘铭钦 审阅: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诗歌,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课文导学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3、背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李商隐《马嵬》(其二)

4、字词积累: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歌——歌行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徐师曾)

①篇幅可短可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8句;《长恨歌》120句。

②古乐府叙事特点,将写人、记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有白描、对话、独白、评价。如《兵车行》描述部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议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如《夜归鹿门歌》

④句式灵活,七言为主,穿插杂言。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参考: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从此天下太平,但玄宗也开始贪图享乐了。从各处招来美女,其中以杨玉环为最,于是千方百计暗度陈仓让其成为自己的妃子。之后俩人沉溺欢爱。但好景不长,由于玄宗长期荒废朝政,导致地方叛乱,杨玉环也因此而被迫处死。在之后的岁月里,玄宗极度思念自己的爱妃。回到京城之后,找来道士为杨招魂,在蓬莱仙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杨玉环,两人重温旧梦,但遗憾的是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天长地久,只能是天人两隔,长恨绵绵。

三、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一 :互相听读课文,一人读一部分。注意易错字字音、字形; 自主学习

二、对照注释读懂诗歌意思。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熟读并翻译全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释词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御宇:统治天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专夜:专宠).....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娥眉:美貌的女子,此指杨贵妃).....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龙驭:皇帝的车驾)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任马前行)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绰约:美好轻盈的样子)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干:纵横)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凝睇: 凝视)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擘:用手分开)

...

二、自主学习

(二)作者写李隆基“重色思倾国”时,是按照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的顺序写的,请你在课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内容。体会造成长恨的原因。自主学习思考题:

1、“恨”字何解?谁长恨?长恨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主人公是李隆基和杨贵妃 ;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产生这种“长恨”的根源就在于唐玄宗身为皇帝,贪图享乐,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而杨贵妃依仗着皇帝的宠爱,促成了国家的腐朽。结果,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2、在对照注释读懂诗意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 杨妃入宫受宠 明皇迷色误国(重色、寻色、迷色)第二部分 马嵬生离死别 蜀中伤心断肠(失色)第三部分 还都触景生情 回宫绵绵相思(思色)第四部分 仙山寻得杨妃 遥寄信物誓词(访色)

三、合作探究

(一):探究主题 结合人物形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主题。

人物形象: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害国殃民的祸水?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讽喻主题——通过对唐皇和杨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主题——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双重主题——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完成《同步导练》第7页之“智能巩固”。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略

二、合作探究

(二):探究写法

探究一:默读全诗,结合诗句,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诗人是如何写“恨”的?

提示:

1、找出用哀景写哀情的诗句:

2、找出用美景写哀情的诗句:

3、找出通过人物动作和情态表现情感的诗句:

4、找出叙事见情的诗句:

探究二:本诗是长篇叙事诗,除了具有叙事、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的艺术特色外,在叙事情节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节曲折多变。

1.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虚实结合),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2.情节设计曲折巧妙,波澜屡生、高潮迭起:重色——寻色——迷色——失色——思色——访色

探究三:准确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明确:语言生动晓畅,精纯优美 1.语言通俗,平易。

2.时有生动传神的妙语警句。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仗、顶针)等。

三、合作探究

(三):细部探微

1、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 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夸张和对比,突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 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先是选择了美人——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 “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

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5、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道士觅魂”看似荒唐,实则无奈,是相思之极后的无可奈何;“仙山寄词”则是对唐玄宗苦苦相思的回应,是昔日两情相悦恩爱情深的见证:这两个情节均表现李杨爱情的坚贞深挚。而如此深挚动人的情感破灭带来的遗恨自然无穷,正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写法,让仙境中的杨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默写诗中名句,并尝试赏析。

2、预习《湘夫人》。

第二篇:长恨歌教学案

《长恨歌》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中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3.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学习重点和难点:

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于一体,反复抒情,层层渲染,回环往复。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分角色诵读,完成问题的探究。

第一﹑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县)。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诗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2.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二﹑ 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

相关资料: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这样才掩人耳目地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马嵬坡兵变: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玄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命高力士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杨家显贵: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伯叔兄弟杨钴官鸿 胪卿,杨镝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封为右丞相。

三、自主预习

(1)参照课下注释,自读《长恨歌》1遍。

要求:用笔标出读不准、读不懂的地方(语意、句意不懂的地方可组内解决,也可在第二课时解决)。(2)听名家诵读。要求:

1、听准字音。

2、字音辨识

回眸()

粉黛()

骊宫()

霓裳()()

临邛()

鼙鼓()

仙袂()

衣钿()

千乘()

钗擘()

马嵬()

阑干()

绰约()

3、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情感。(3)再次自读诗歌1遍。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4)层次划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结合经过以及李对杨的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到“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贵妃殒命。第三部分:“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对杨的思念之情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最后。写已登仙界的贵妃对李念念不忘。

第三课时

一、诗歌赏析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二、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第三篇:《长恨歌》鉴赏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

(3)“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严师母说他们不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请思考这段话的含义,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课堂展示】

【检测反馈】

“他们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给时间做个漏真是对得没法再对,时间真是不漏也漏,转眼间不走也要走。体会这四位围炉而坐的闲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于他们自己当下生活的经营和理解。

第四篇:高二语文《长恨歌》导学案及答案 2[最终版]

《长恨歌》学案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号。与并称“元白”,与并称“刘白”。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揭露时弊。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

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

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

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

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

凝睇()人寰()擘()...

2、解释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春从春游夜专夜()....

可怜光彩生门户()宛转娥眉马前死()....

天旋日转回龙驭()东望都门信马归().....

其中绰约多仙子()玉容寂寞泪阑干()....

含情凝睇谢君王()钗擘黄金合分钿()...

三、整体感知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小组活动)

第二课时

【思考与探究】

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诗歌开卷第一句:“汉

皇重色思倾国”有什么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5、《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

用是什么?

6、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

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课后作业

一、名句默写:

(1)回眸一笑百媚生。

(2)渔阳鼙鼓动地来。

(3),云栈萦纡登剑阁。

(4)君王掩面救不得。

(5),秋雨梧桐叶落时。

(6),两处茫茫皆不见。

(7)在天愿作比翼鸟。

(8)天长地久有时尽。

二、你认为此诗最美在那些方面?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德宗贞

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

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

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

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

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

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

戒。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móu)凝脂(zhī)云鬓(bìn)骊宫(lí)鼙鼓(pí).....

城阙(què)千乘(shèng)花钿(diàn)萦纡(yíngyū)旌旗(jī......

ng)龙驭(yù)踌躇(chóuchú)马嵬(wéi)悄然(qiǎo)耿......

耿(gěng)霜华重(zhòng)衾(qīn)临邛(qióng)绰约(chuò)....

玉扃(jiōng)参差(cēncī)珠箔(bó)仙袂(mèi)迤逦(y.......

ǐlǐ)飘飖(yáo)凝睇(dì)人寰(huán)擘(bò)....

2、解释词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统治天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专宠)..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美貌的女子,此指杨贵妃)..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皇帝的车驾)..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任马前行)...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纵横)..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凝视)..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用手分开).

【思考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参考: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从此天下太平,但玄宗也开始贪

图享乐了。从各处招来美女,其中以杨玉环为最,于是千方百计暗度陈仓让其成为自己的妃子。之后俩人沉溺欢爱。但好景不长,由于玄宗长期荒废朝政,导致地方叛乱,杨

玉环也因此而被迫处死。在之后的岁月里,玄宗极度思念自己的爱妃。回到京城之后,找来道士为杨招魂,在蓬莱仙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杨玉环,两人重温旧梦,但遗憾的是

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天长地久,只能是天人两隔,长恨绵绵。

2、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参考一(简洁版):第一部分: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第二部分:玉环被杀,痛思玉环

第三部分:人间天上,人鬼情未了

参考二(诗化版):第一部分:重色思倾国,祸根此种植

第二部分:悲从美色来,思由倾国生

第三部分:尽日不能忘,长恨天人隔

(二)第一部分

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

国”有什么作用?

唐人心目中唐就是汉的再现。汉武帝宠李夫人与唐玄宗宠杨贵妃相似。

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突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

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

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

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5、《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结束语,点出了题名“长恨”

之意;否定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虚幻愿望,加深对李、杨爱情悲

剧意义的渲染,增强其感人的力量。同时在高度地概括了这种遗恨千古,悲痛悔恨的沉

痛心情中,还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后人、点明题旨的作用。

6、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恨什么?

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

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

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

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怎样表现恨:逃亡途中;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7、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汉皇: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杨女:美貌和忠贞

8、概括主题: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

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

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

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

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

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

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

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

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

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

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

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

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第五篇:六国论导学案教师

《六国论》导学案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编者:王继山

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1、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顾

《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4、课文注音

赂秦()

思厥()

暴霜露()

暴秦()

草芥()洎()

邯郸()

殆尽()

易量()

苟()

学习探究

方法指导:请同学们用点译和滑译的方法疏通第一段并能解决以下问题

一、研读第一段

1、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

弊得赂秦

盖失强援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古今异义

非兵不利

古:

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

5、问题探究

A.第一段中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第二部分

二、研读第二段

1、重要词语

小则获邑

其实百倍

固不在战矣

....诸侯之所亡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举以予人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

2、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

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思厥先祖父

古:

今:父亲的父亲

3、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句式

举以予人

()

5、翻译句子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

6、问题探究

提问: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

明确: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提问: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明确:⑴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⑵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⑶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⑷“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⑸“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的对比。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4.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5.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随堂训练

课外延伸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1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下面句子中的“去”和“去饥寒犹远”中的“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故国思念家乡,担忧沉迷于安逸的生活畏惧讥讽和谗言)

B去死肌,杀三虫(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C西蜀之去南海

D得钱千五百,乃去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0834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