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
张泾实验小学 龚小敏 201604 说对教材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猜谜语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意境幽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在教学中要形象再现歌谣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这也是本科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把“美妙”一词作为整个课堂的灵魂,分三个板块展开教学:第一板块:“童年夏夜的美妙”;第二板块:“民间文学的美妙”;第三板块:“母子情深的美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在月光下给我的润物细无声的启蒙,感受母亲那无私的爱和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芳香”和两个“长”的特殊含义,体会课文中比喻句的精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夏夜的美妙;
3.联系上下文,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要形象再现歌谣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同学们,小时候读过民歌童谣吗?课前咱们先热热身,读读这些民歌童谣,喜爱的可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老师看到了你们脸上喜悦灿烂的笑容,一定勾起了你小时候的回忆吧。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含有这么多个童谣的优美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启蒙”是什么意思?
(“启”是启发、启迪,古人将还不懂事、不明理的小孩子叫“蒙童”。“启蒙”的意思通俗来讲就是——小孩子刚开始接受教育
2、-----月光启蒙,柔柔的月光、淡淡的月色,该怎样读?----月光启蒙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1)带生字的词语,开火车领读(了解三样农活)(2)多音字“莲花落”理解,读准(3)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短语
柔和的月色 如水的月色 最美的时辰 美妙的夏夜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2、这篇课文的作者孙友田,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理事,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杰出诗人。他的母亲不识字,可每当作者回忆往事时,他总是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预习过课文了,你们知道母亲在月光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
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基本理清了,看来大家预习的很认真。
三、感受童年月夜的“美妙”
1、在作者孙友田的记忆中-----(显示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能找出这句话中的中心词吗?(美妙----找的可真准!)“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到第五自然段,找一找让你感受到“美妙”的地方,画出关键的句子,体会一下美在哪。(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
(1)月夜的景色很美
说的真好,你能读好这句话吗?(2)母亲的形象很美
下一句你觉得美吗?特别是哪个字,让我们感觉特别的美妙?(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3、总结:柔和的月色,爱我的母亲,多么美妙的夏夜!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老师来给大伙配上音乐,----
4、学生配乐齐读。(配钢琴曲)母亲的歌声美
交流,相机引导:三月的和风给你怎样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指名说)这两个比喻准确地把母亲那轻柔中带着一丝活泼的嗓音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四、感悟民间文学的“美妙”
※歌谣(第二至第五小节)第四小节: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这个被母亲搂在怀里的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那动听的歌谣呢?(想)那就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谣也飘出来了-------(课件播放歌谣的乐曲)
2、3、听着母亲的歌谣,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所以,母亲这么一唱,小院立即-----(生接着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的歌谣和花儿的芬芳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的音韵是“芳香” 对呀,这音韵优美动人,令作者陶醉,仿佛让我们感到她的歌声都是带着香味的,真是美妙啊!
美美的读 第五小节:
过渡: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母亲的心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歌谣呢?
1、2、静下心来,默读第五自然段,看谁的眼睛找得准。(生默读第五自然段)(家乡滋学生一般只找到后两个,教师引导 养 天资聪颖 亲人影响)
聪明的你读读这段第一、二句话,想想:还与什么有关?
2、理解两个“长”字
(出示:两个“长”字点红)这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这两个“长”字的意思一样吗?五谷生长我们可以理解,难道歌谣也是生长出来的吗?
(1)学生交流(前:生长;后:创造、流传)(2)教师总结
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从作者的家乡安徽流过,带来的不是肥沃的泥土,而是贫瘠的泥沙,种庄稼收成不好。但是,作者家乡的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消沉,没有被贫穷的生活压倒,而是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民歌民谣。所以说前一个“长”是生长庄稼,后一个“长”是创作歌谣的意思。
3、理解“混沌”和“豁然开朗”
(1)滔滔的黄河水让这些歌谣流传至今,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并通过传唱,用歌谣把(继续出示引读:母亲用歌谣„„童心豁然开朗。)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2)混沌 :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
(3)出示:母亲用歌谣把(),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们读读母亲唱的其中两首歌谣。
4、出示两首歌谣:
过渡:你们读读看,母亲想通过这两首歌谣让我明白些什么?边读边思考,然后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交流:
勤劳(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勤劳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母亲用这首歌谣告诉我,即便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也不能放 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神话
1、(边出示,教师边范读)过渡: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板书:讲神话)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2、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在这句话中,作者又把母亲比作了什么?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
因为母亲在我心中是那么美丽、圣洁,所以作者把月光下的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那一则则神话故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过渡:母亲的这些神话故事让作者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想象的空间。这个时候,母亲又为我吟唱起幽默风趣的童谣(板书:吟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童谣(第七节至第几节)
1、唱童谣
其实这些童谣如果用拍手歌的形式来唱,你会觉得更有趣,不信我们一起来试试。全班一起拍手唱童谣
你们喜欢这些童谣吗?喜欢它的什么呢?(幽默风趣,读起来非常的有节奏)(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2、一首首童谣听多了,作者还真有感觉了,什么句子工整啦,句末押韵啦,渗透几分风趣啦。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孙友田的诗歌。
3、出示孙友田的《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拍手齐读,像什么?(童谣)
2、※谜语(第十节)
那么有趣的童谣读过,我再也睡不着啦,又缠着妈妈猜谜语。这一段,我想和一位同学合作,演一演。谁愿意?1、2、3、所以说,母亲把用童谣把()伴着月光给了我,是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生演绎
从一开始的猜不出,到最后的越猜越顺利,这一则则谜语,让我有了什么样的变师:是母亲让他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化?
小结美妙:
1、在作者孙友田的记忆中(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吗?(学生交流)
2、小结:是呀,童年的夏夜不仅有美妙的月色,还有这好听的歌谣,动人的故事,有趣的童谣和谜语这些充满“爱”的启蒙,怎不美妙!
3、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五、体会母子情深的“美妙”
1、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结:(对照板书)母亲在月光下给我(指板书:唱歌谣,讲神话,吟童谣,猜谜语)这些启蒙教育就像月光那么柔美,启迪着作者的想象,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引读14小节)
2、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3、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时间的车轮却无情地碾碎了她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年迈的母亲因患老年痴呆症,而永远失去了记忆。当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上,却再也认不得我,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作停顿)
4、看着眼前的母亲,想起当年的母亲,你想,此时的作者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5、回到课题
柔柔月色,爱的启蒙,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同学们,读着这篇文章,你在想些什么?
(想自己的母亲,想母亲给予自己的启蒙,给予我的爱„„)
六、推荐阅读
一首母爱小诗
七、作业
1、搜集、阅读写母爱的文章,如:孙友田《母爱似水》。
2、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在班级里交流。
板书: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爱
唱童谣
猜谜语
第二篇:月光启蒙教案.doc
月
光
启
蒙
磐石市实验小学 孟翔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的无尽的爱。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之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月光启蒙,当你合上课本,我想,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一幅画面,那是怎样的画面呢?(1说得真好,幸福已经写在你的脸上了)还有谁想说(2多么温馨的画面)
2、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母亲为他月下启蒙的情景定格成了一幅画面,永远沉淀在他记忆的长河里。(点击2配乐起—星空)
3、看,明月星光下,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对母子!文中有极其优美的文字,再现了这个温馨的画面,4、出示(3)谁来读一读 读的真动情 出示(4)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孩子们,在你眼里,它美吗?美在哪?明月很美 星光很美,像走进了童话世界一样是
吗? 能读出你的感受到的美吗?
5、母子依偎的情景很美,好,幽静的美,温馨的美,那就请你美美地读出心中的感受吧 读出了诗的味道,真好
6、孩子们,这可是孙友田眼里,更是你们眼里最美的时辰呀,就让我们一齐来,美美地读出这,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齐读 出示(5)(音乐结束)
二、读这篇课文时,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那就是 出示:(6)“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给我启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到13 自然段,看看母亲是如何对我启蒙的?
生: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板书)归纳得很准确
师:歌谣,童谣,故事,谜语,这些都叫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三、1、出示(7)这就是文中母亲为我唱的两首歌谣,我想找两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读得 很投入也很流畅,可老师感觉缺少了一点味道,你们知道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的吗 看谁发现了 ?指读,找得真准,了不起 出示(8)
2、三月的和风 是怎样的 ? 柔柔的 软软的
是啊 吹面不寒杨柳风 母亲的歌谣就是这样柔柔的、软软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 甜甜的 原来 母亲的歌声中还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暖暖的柔情
就请你带着这甜甜的、轻轻的感觉来深情地读读这段文字。
生读。
3、“芳香的音韵 ” 同学们,音韵是听到的,而芳香是闻到的。为什么说芳香的音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母亲的声音很甜美,很动听,让人陶醉,)还有谁说说,你从芳香的音韵中还品味出什么了
师:真聪明,你是用心去听的。母亲的歌声那么动听让人陶醉,就像闻到了花香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当我们在描述一些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这种修辞方法叫做 通感,(8-3)有时也称为 移觉(8-4),明白了吗?看,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有声音,有颜色,甚至还有味道呢,那么在这如水的月色中 我相信出示(9)再读这两首歌谣 你会读得更动情 谁再来读
4、全体男生,注意要轻轻地 甜甜的 深情地来读,不错,今天老师才明白,什么叫铮铮铁汉,似水柔情。
老师相信 女生会读得更好,有信心吗 女生齐读。
5、这歌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 更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想不想去听一听母亲唱的歌谣,用心聆听,放声音,(9音乐清唱)好听吗?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深情吟唱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6、出示:(10)“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是什么?
生:“长”(10-1)
师:第一个“长”指什么?
生:生长。(10-2)
师:第二个呢?
生:流传。(10-3)
7、广为流传的歌谣是一种声音,诉说着母亲的深情,是一种动作,传递着母亲的深情,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我什
么呢?
8、原来歌谣中还包含着这么多的内涵呢,所以 作者说 出示(11)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混沌?什么意思?用题目中的一个字来解释是哪个字? 豁然开朗呢?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母亲伴着月光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月光启蒙。生活可以清苦,但心中不能没有那一轮明月,母亲就像那月光照亮我混沌的童心——所以作者感激地说:(14)——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1、除了歌谣,家乡的故道还长童谣呢。出示(15)这是母亲唱的三首童谣,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我发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还摇头晃脑的,你怎么会这么读呢 生:我觉得很有节奏,很有意思
2、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童谣有趣呢?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一首读读(全班自由朗读,气氛很热闹)
3、师:这些童谣明快、风趣怪不得让人越读越爱读呢,这些童谣不仅有趣还会给人启示呢,你从哪首童谣得到了启示和大家讲一讲。
4、刚才有的同学在读童谣时边读边打拍子,我们一起来拍手读 好不好 齐读
6、母亲用这些明快风趣含蓄的童谣给了——想象,给了我童心,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16)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五、1、家乡的故道还长了故事---母亲这一次 又把我从人间引向了高深莫测的 夜空去了 你听到了哪些故事? 我听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2、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学到了嫦娥善良,为了大家乐意牺牲自己的品质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故事?
生:我还听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我知道了要勇敢,为大家着想------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3、平常的夜晚,因为有了母亲的故事,因为有了明月星光的相伴,而变的神奇美妙,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母亲正是通过这些故事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了他的心田,所以他深情地说——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神话故事令人遐想,我听得入神了,母亲也醉了,出示齐读,4、师: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仿佛成了一尊玉石雕像。母亲怎么会成了玉石雕像?
生:那是因为母亲冰清玉洁,在作者眼里非常美丽 师:你看到了母亲的内心
生:母亲很慈爱,仿佛女神
师,母亲慈爱圣洁,就像我心中的女神一样美丽
5、接着汇报 还有猜谜语呢 喜欢吗 说说
6、如果说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那么母亲用童谣、用故事、用谜语 又把什么给了我呢?(出示--母亲用 ==把——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7、(指着黑板,)母亲用歌谣 用童谣用故事 用谜语 把全部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孙友田才满怀深情地说 出示(18)齐读
六、1、母亲并不知道 她给的这些有多么重要 她只是把她最朴素 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让长大后的孙友田那么优秀
出示孙友田资料,师读。
2、然而我长高了,母亲的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时 我那亲爱的母亲呢(19)配乐—神秘花园 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这是这篇文章的结尾,题目叫《月光母亲》,我们这片课文,就是有月光母亲改编的
3、此时此刻的孙友田 多想唤起母亲的记忆(20)母亲 你可曾记得————
是啊 坐在面前的母亲 忘记了所有的一切 微风吹乱了白发 可曾经————一起读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夜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 不知我来干什么 甚至不知我是谁 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 洗完澡 现在的母亲 不再谈她的往事 不再 可曾经 她用甜甜的嗓音轻轻的为我吟唱
4、母亲忘却了她所有的一切 但作者不会忘记(22)齐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 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这里(23)月光启蒙 再一次回味一下 这一课题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以月光启蒙为题? 母亲就是月光 月光就是母亲
6、多少年过去了,每当作者在这明月星光下,总会想起陪伴他成长的民歌民谣,感觉又回到了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回到了玉石雕像般的(24 音乐起)母亲身旁(25)感兴趣的同学,回家可以阅读孙友田的其他文章,还可以搜集一些民歌民谣)音乐结束 下课
第三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芳香“长”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理解课题“月光启蒙”的含义,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轻一点,柔一点,再读一遍。2.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生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在月光下,让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这就叫月光启蒙,一起读这句话。
3.读了课文,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对我进行启蒙的呢?
师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对,这些都叫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母亲在月光下给他启蒙的情景已经定格成了一幅画面永远地沉淀在了他记忆的长河里。
二、品读民歌民谣。
1.这节课,我们同孙友田一起继续走进那个美妙的夏夜,去看看母亲为我唱歌谣的情景。谁来读一读这两首歌谣?出示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听完他的朗读,给你什么感受?母亲唱的歌谣给作者留下什么感受呢?谁来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3.出示第四自然段: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母亲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生:甜甜的,轻轻的,柔柔的,深情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师:老师发现“芳香”这个词很特别(点红“芳香”),你知道它特别在哪?(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这里用“芳香”形容“音韵”,突出了这种“音韵”给孩子的心灵感受。)
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你能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教室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我们一起学着她的样读好这段话。
师:母亲的歌轻轻的,母亲的歌甜甜的,母亲的歌是这样的,出示投影:
母亲的歌 母亲的歌轻轻的 母亲的歌甜甜的 母亲的歌香香的 母亲的歌是三月的和风 母亲的歌是小溪的流水 母亲的歌是永远的月光
2(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刚才那两首歌谣应该怎样读?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3)我们是读出来的,而母亲是唱出来的,想不想听母亲是怎么唱的?(4)读完这段优美的文字,你就能听到母亲的歌声了,生齐第一自然段: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课件播放歌谣)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
(5)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想说什么吗? 师:在月光下,我们的篱笆小院飘满了那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就请你学着母亲的声音深情的、甜甜的读一读这两首歌谣。生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也已经来到了那个美妙的夏夜,来到了那个篱笆小院。(6)母亲的这两首歌谣给了我什么启迪呢?
《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难怪作者会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4.听完母亲唱歌谣,我们再来听听母亲唱童谣,自由读一读童谣?出示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 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时候摇头晃脑的?谁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读?你喜欢这些童谣吗?为什么?你觉得这些童谣还可以怎么读?(打节拍、敲桌子、跺脚)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一首读读。谁来示范一下打着节拍读,那就让我们和着节拍一起读好吗?男生打拍,女生读,女生打拍,男生读。老师打拍,一齐读。
师:这些童谣明快、风趣怪不得让人越读越爱读呢,其实呀,你读读这些童谣还有一点启迪呢!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什么样的小红孩——勤劳,所以勤劳就有干饭吃,小老鼠呢——引说只能啃锅沿。多有意思啊,像这样把道理蕴涵其中就叫“含蓄”
《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歌谣童谣唱完了,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中有四个词语对民歌民谣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齐读。
师小结:母亲用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给了我——想象,给了我童心,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5.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读到这儿你会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还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来回 答吗?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生: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再加上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因此说——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同学们,母亲仅仅是在给我唱歌谣吗?(不是)
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儿女的爱,诗情,想象、智慧、勤劳„„)
6.教师深情叙述: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所以在作者眼里——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 7.师引读: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故事,母亲会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给我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指名答。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深情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神话故事令人遐想,我听得入了迷,母亲也醉了,师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
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大;
3、母亲传递着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2)你觉得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
8.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母亲又一次用谜语启迪了一颗混沌的童心。
三、感悟“母爱”。
1.过渡: 母亲不识字,但她有爱有智慧,她把对文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如春雨点点播洒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在心中无数遍感激地说——
投影幻灯片: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师:读完这段文字,你能读懂作者的用心吗?他对母亲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感激、怀念母亲)
3.同学们,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老师将这一节改成一首诗,和老师一起来读:
感谢母亲,是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母亲,是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感谢母亲,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四、学习写法,升华主题。1.师:同学们,明明文章写得是母亲给我的启蒙,为什么作者却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呢?母亲与月光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A、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所以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B、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的意境,以此为题,与全文的情境相吻合。
C、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
2.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拿出笔,快速画出描写月光的句子,交流出示: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3.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 写法叫什么吗?—— 板书:情景交融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4.谁说不识字就没有智慧呢?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5.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勤劳、聪明、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热爱民间文艺、疼爱我)
6.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最终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身边时,7 却发现: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面对着已经失去记忆的老母亲,孙友田内心纵使有千言万语,母亲都已感受不到了,因为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7.同学们,这人世间总有——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这个人就是娘》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8.总结:同学们,也许你的母亲不会唱歌谣,也不会讲故事,但她们却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们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最后老师衷心地祝愿全天下的母亲都能够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18.月光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第四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味民歌魅力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生读课题)
月光是那样的柔和,再读(生再读课题)
2、读着课题,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3、看来,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的歌谣【板书:歌谣】课文中写了5首歌谣,请你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那首歌谣多读几遍,看看有什么感受。(生自读5首歌谣)
4、交流:【幻灯出示歌谣】
(1)“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生说)
还有谁喜欢这首歌谣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凤凰是百鸟之王,相传凤凰落在梧桐树上,表示喜事连连。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读这首歌谣,再来感受那美妙的景象,美好的向往。(生齐读)(2)还有一首歌谣谁喜欢的?(指名说)“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读了这首歌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过渡:这首歌谣讲的是他们的生活。母亲还唱了3首童谣,你喜欢哪一首?【幻灯出示童谣】
(3)“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风趣幽默)
怎样读出它的趣味来呢?(指名读)还有两首童谣有谁喜欢的?
(4)“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很可爱)
还有谁喜欢这首童谣的?(指名说)
这首童谣还很有特点呢(师引读)想到了吗?(指名回答)(押韵)那怎样读出童谣的韵味呢?(自由练习,指名读)
(5)“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很有趣,生动形象)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用方言来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听了儒林版的“小红孩“是不是感觉特好玩,特有趣味?这就是乡音,充满着乡土的气息。刚刚我们读了那么多的歌谣,现在你对歌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押韵、有趣、简短、易懂、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怪不得一位作家说“童谣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我们都喜欢。同学们的认识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这些歌谣、童谣(齐读)【幻灯出示】
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过渡: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也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那母亲吟唱出来的歌谣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师生合作朗读第1段)【幻灯出示,配乐】
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幻灯播放歌谣】 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
真美啊!如果让你来打个比方,那歌声还像什么?(指名说)
母亲用这样的嗓音甜甜地唱着,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是这样 2 写的„„谁来读?(指名读)【幻灯出示第4段】
我们能感受到芳香的音韵了,那怎样才能让芳香的音韵飘满小院呢?(指名再读最后一句)听母亲的吟唱是一种享受,听你朗读也是一种享受。(齐读这一句)
读到这儿,同学们来想想,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童谣的?(想象,指名回答)你看,听着母亲唱着歌谣,我是那样的陶醉,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把那些美好的感受读出来。(齐读第3段)
5、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吗?从这“芳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可以联系歌谣想一想。(指名说)
6、从这“芳香”我们品出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轻柔,那样的甜美,让我们如痴如醉。品出了那歌谣散发出来的美好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7、学到这儿,大家一定有疑问,母亲不识字呀,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静下心来读第5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边读边圈画)
(1)“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她听谁唱歌?(外婆、父亲)歌谣由外婆——母亲——孩子(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中有两个相同的字?(长)第一个长——生长,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流传、孕育、创造„„)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指名回答)
过渡:黄河是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虽然现在土地贫瘠,但是人们用勤劳、智慧,世世代代流传了许多歌谣。这些歌谣就像滔滔的黄河水一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8、母亲用这些歌谣把„„(师引读)【幻灯出示】
(师范读)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童谣、神话故事、谜语)【板书】
快速阅读后面的内容,看看我又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蒙?(自读课文)
9、当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母亲讲述的神话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 3 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想象,并指名说)
10、你看,母亲就是用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启迪着我的童心。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引读)【幻灯出示】
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母亲就像一座玉石雕像?(生交流)多美啊!(齐读这句话)
三、表达怀念之情
过渡: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吗?(交流)是啊,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一粒粒文学的种子,生活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成长。如今孙友田已经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在月光下给了他启蒙。孙友田对他的母亲满怀感激,他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幻灯出示第14段】(自由读)
让我们满怀感情地来读一读诗一样的语言。(齐读)【配乐】
同学们,40年以后,孙友田赶回老家看望母亲时【幻灯出示】(师读)同学们,每当孙友田看着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幻灯出示】(写话)把你想到的深情地读出来(指名读)
是啊,看着这一轮明月,就会想起月光下的母亲,吟着那一首首动人的歌谣 【播放歌谣】
感谢“月光启蒙”,它让我们也想起了那一首首久远的童谣“摇摇摇„„)
第五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功桥镇中心小学
唐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谣魅力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读着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相机板书:歌谣)
3.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自由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教师抓住以下要点相机点拨:
《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5.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6.出示文中民歌民谣的特点。出示: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齐读。
(师述:这些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二、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师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读第一句时相机板书:美妙
2.(课件播放歌谣)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出示文中作者的感受: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4)抓“芳香”谈感受。从这“芳香”,你感受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给作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小结: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你能抓住关键词说说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指导读: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句话。(评价:A、读出了一个智慧的母亲;B、一个懂得感情的母亲;C、一个无私的母亲;D、通过你的朗读,母亲的形象我们的心中高大起来。)补充:点击“母亲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儿女的爱,诗情,想象、智慧、勤劳„„)
6.教师深情叙述: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这一切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看来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板书:神话、谜语。默读文章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7.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8.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
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
(2)指导朗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
小结:童年的夏夜,有这样的母亲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9.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师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
11.读到这儿,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A、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B、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C、月光无声。母爱也无声。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看来啊,母爱与月光有太多相似处了,这真是——板书:母爱如月
13.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你能否一下子把它找出来,交流出示: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4.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吗?—— 板书:情景交融。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15.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离不开月光启蒙。他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中结尾这样写到(点击出示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1)学生自由读。
(2)这段充满诗意的语言,老师把它改成了诗歌的形式,让我们一起满情感激之情来朗读。(配乐引读。)
三、表达感激、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出示: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
;想起
„„
3.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四、总结:
是啊,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后来他写下了《母爱三部曲》,我们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就是选自其中的一篇,你们课后可以上网找来读一读,并且搜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它们一定会给你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歌谣
美妙
神话
谜语
母爱如月
„„
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