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故事机让孩子跟负面情绪说拜拜

故事机让孩子跟负面情绪说拜拜



第一篇:故事机让孩子跟负面情绪说拜拜

故事机让孩子跟负面情绪说拜拜

宝贝是个急性子。有时她拿着吃的,跟她要过来给她剥剥皮或者给她弄成小块,她就特别不高兴,再还给她她就不要了还摔出去。很多家长都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就来说说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朋友跟我聊天时说,孩子平时活泼、可爱,像天使一样!但是当他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就像个小恶魔,让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跟他好好讲道理没用,态度强硬也压不住他,遇到这种情况真是非常头疼!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无可避免的。我们既应该享受和宝宝在一起的开心时刻,也必须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不高兴,愤怒或沮丧的情绪表达。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快乐;殊不知,当孩子在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适当引导,让这件事情成为孩子成长,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关于负面情绪,我们需要有一些正确的认识。

负面情绪是一种表达。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之所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甚至会引爆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因为家长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赋予了它太多的特殊意味。

误区1:孩子负面情绪表达=坏性格

常常听到父母们说,我家宝宝脾气很大,性格不好。他们往往认为觉得孩子发脾气就是坏性格,这其实是很多父母的误区。他们误认为正面情绪如喜悦、快乐等是好情绪;相反,伤心、恐惧、悲伤等就是坏情绪。当孩子体验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就千方百计去逃避、消除这些情绪,而不能承认、理解这些情绪。有些父母还会忽视这些情绪,会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多大点事啊!值得哭吗?”

或者“你都这么大了,还为了这点小事哭鼻子,羞不羞啊?”还有的甚至训斥和惩罚大哭的孩子。他们认为不能让孩子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带坏孩子的性格。

误区2: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父母的失败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表达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做父母很失败。有位妈妈跟我说,她们夫妻因为孩子的问题吵架了,她的丈夫指责她:“你看孩子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孩子这么多问题,是不是你看的育儿书不对?是不是你的办法有问题?”孩子的负面情绪表达以及丈夫的质疑让她觉得做妈妈很失败。误区3: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挑战父母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比如发脾气或哭闹的时候常常会说:“这孩子才两岁多就知道和我作对啦!”或“这孩子是存心和我过不去!”这样的说法往往是由于家长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表达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

如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跟孩子的互动就无法恰如其分。因为我们已经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赋予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太多原本不属于它本身的东西。其实养育孩子,最基本的也最强调的是互动。孩子影响我们,我们影响孩子,如果把负面情绪看成一种表达,一种行为,我们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原因,并且寻找到恰当的互动方式,否则我们便会丧失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给孩子机会学习处理情绪。很多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体验负面情绪,千方百计去取悦孩子,结果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处理各种情绪。

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没考好,父母说:“宝宝没事,下次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走吧,我们去吃冰激凌。”此时,父母很迅速地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用吃冰激凌来取悦孩子。如此一来,孩子本来可能正体验着负面情绪,本来还可以思考、总结,为什么这次没考好或者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此时却被父母的取悦转移了,导致这个过程无法深入而失去了真正思考问题、处理情绪的机会。

作为父母不需要回避,因为有情绪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特别注意细致地去观察孩子,通过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等线索去准确判断孩子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并让孩子也清楚自己行为或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真正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

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代替孩子的思维。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往往和成人不同,我们要时刻牢记。比如,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哭闹不已。有些父母会不耐烦,一个玩具有什么了不起的,别哭了,再去买一个。可是家长也许不理解孩子的心情,他对玩具是有感情的,你买一个新的并不能代替他对旧的那个的感情。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他:玩具坏了你很伤心,来,到妈妈这里哭一会儿,我们想想办法接下来怎么办。孩子的感受得到父母的认同,就会慢慢平静下来,也许会自己找到办法渡过这样的难关。负面情绪的表达需要合适的方式。我们认同孩子的各种情绪,也需要帮助他们合适表达负面情绪。理解他们的情绪,规范他们表达情绪的行为。表达负面情绪有一些原则:不能伤害他人,不能伤害自己,不能毁坏物品,可以用语言来讲出来,可以画画画出来,用合适的办法来表达情绪,才能把自己的情绪疏导出去。美国的幼儿园常常会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生气的时候,要先停下来正在做的事情,深呼吸,放松等具体的技巧。孩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们除了在行为上,要这样做以外。还可以利用米宝兔早教故事机,让孩子提升一颗玩的心,那么其他的烦恼他都会烟消云散。

第二篇:故事机摆脱孩子害羞、恐惧的症状

故事机摆脱孩子害羞、恐惧的症状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很多宝宝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都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这是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是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那么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多让孩子接触早教故事机玩具,现在很多家长忙的都会给孩子购买故事机,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开发大脑益智同时里边的故事,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其不再变得特别害羞。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使用故事机给他们听关于小动物的故事,这些在米宝兔网站上面都可以下载到的,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相关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当宝宝处于恐惧的时候,父母不妨给他多听听故事机,讲故事或者听一些安睡的音乐,让宝宝快速进入睡眠便好了。

第三篇:引导孩子正确宣泄负面情绪

在孩子不满意或与小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都会产生各种情绪。这时,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把这些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否则,孩子长期受到压抑,情绪得不到宣泄,有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障碍。

帮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绪,负面需要做到:

1、让孩子把心事说出来

比如可以这样说:有什么事你不想告诉别人,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朋友倾诉。有时候自己的倾诉也许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你会发现倾诉过后自己的心情会变的坦荡舒畅。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 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2、给孩子布置“发泄角”

实验证明,孩子用粗笔涂鸦的方式消解愤怒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投掷小飞镖或投篮。对于女孩来说,可以专门在家中开辟一块“涂鸦角”,买块纤维板,专供女儿张 贴涂鸦作品。对于男孩子来说,投掷飞镖,或是练习跑步上篮,都可以让其宣泄负面情绪。特别是那些感觉被老师和父母冤屈的孩子,掷飞镖是“发射愤怒”最有效 的手段。

3、帮助孩子消除消极感受

当孩子有消极感受,如恐惧、愤怒时,因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只能借助不当方式宣泄。这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消除消极感受。如果孩子因为恐惧而采取 不当宣泄方式,抱紧他,陪他待上一会儿,想办法消除他的恐惧感。如果孩子是因对伙伴的不满而发怒,你可以重复一遍孩子的话语,帮助他理清思路,弄清他想怎 么做,然后明确告诉他你的想法,用建议或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他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样孩子会有种被充分了解的感觉,他会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被尊 敬。

4、发泄后要拥抱安慰孩子

首先要使自己的心境平和下来,温柔的制止他的不良宣泄行为,然后轻轻的拥抱他,抚摸他的身体,耐心询问他到底想要做什么,引导他说出自己的不满,疏导他的 情绪,并告诉孩子你知道他的感受,你爱他等。孩子感受到你的安抚,获得了安全感,会慢慢平静下来。切记不可用大声训斥或惊慌失措来刺激孩子,激化他的情 绪。如果是在人多的地方,要先把孩子拉到一个安静的、可以独处的地方安抚。

第四篇:家长如何积极倾听孩子的负面情绪

家长如何积极倾听孩子的负面情绪?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第二中学 杨绍芬

情景一: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妈妈:为什么呢,孩子? 莎莎:就是想生病嘛?

妈妈: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有病呀!莎莎:你才有病。说着莎莎就哭着跑开了。

于此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们,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像莎莎的妈妈很着急的问“为什么”,究竟这样的问话方式能否帮助孩子打开心门,从而很好地解决问题呢?看了上面的对话,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莎莎的问题没得到解决。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刘老师的父母效能课程的情绪沟通,感觉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了一些套路,也许对大家有所启示。

情景二: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妈妈:哦,你因自己没像莎莎那样得感冒而感到失望。莎莎:是啊!她生病了可以躺在家里不用去上学,但是我从来没有这样过。

妈妈:哦,你不想去上学? 莎莎:对呀,我不愿意天天上学,日复一日的上学,我对上学已经感到厌烦了。

妈妈:哦,比不喜欢学校还要严重?

莎莎: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抽背数学公式,我回答不上来,数学老师让我重抄了50遍。

妈妈:数学老师挺严厉的。

莎莎:有一次上语文课,坐我后面的同学一会儿用脚蹬我的板凳,一会儿让我传纸条,我气急了,冲他大吼,之后,老师就让我去办公室写检讨。

妈妈:嗯,老师让写检讨心里觉得挺委屈的。

莎莎:还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拉肚子,跑在了最后,老师就罚我又跑了一圈。

妈妈:原来是这样,被老师罚跑心里很难受.莎莎: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应该把真相告诉给老师,不管他们信不信。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上课时我不应该对同学大吼。

每个人都需要爱,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和认可,何况我们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了情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要做出反应,特别是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要做出积极的倾听,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家长再加以引导,最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归纳起来,我个人认为家长要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家长要安静专心的倾听。当孩子有了问题,对家长们说时,我们的家长总是因为时间忙,或手里的活脱不开身,心不在焉的听,随意的打发孩子。这时孩子会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因此,第一步,不管我们家长有多忙,学会安静专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家长与孩子同理、共情。

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孩子难过伤心时,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情绪没有对错之分),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他的感受,并用肢体语言,如与孩子拥抱、抚摸孩子的头部、轻拍孩子的肩膀。让孩子直接感受亲人的关爱,这种疗伤的办法是最见效果的。然后在语言上与孩子共情。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哦......嗯......原来是这样......”来回应他们。

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真的是体谅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就会把父母作为朋友看待。

第三:家长要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其实,孩子最担心的是家长的反应,如果家长做出的是积极的反应,孩子就会感觉家长是理解自己的,尊重自己的,为下一步的沟通打开通道。如果家长做出的是消极反应,孩子就会对家长关闭沟通的闸门,甚至撒谎。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妈妈:为什么呢,孩子?(消极反应)

妈妈:哦,你因自己没像莎莎那样得感冒而感到失望。(积极反应)

妈妈: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有病呀!(消极反应)妈妈:哦,你不想去上学?(积极反应)可见,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两种结果。

第四:家长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自己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家长有了与孩子的共情和积极反应,就为后面做了很好的铺垫,孩子就能够对家长畅所欲言了,当孩子把发生的事情说出来,表达完他的负面情绪,又得到家长的理解,孩子能够自己说出解决的办法,要比家长替孩子说出要好得多,这说明孩子在为自己的事情动脑筋想办法,是主动的行为。

第五:家长与孩子探讨办法的可行性,适当补充

孩子的想法可能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但他在积极面对就很可贵。家长根据孩子提出的方法,做出一个表态,表明方法的可行性,这时候,家长可以说出自己过去遇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也可以编故事,这种借父母的口来解决问题,比直接指点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要好得多。孩子感觉父母与他是在一个平台上说话,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现在,面对孩子的问题和负面情绪,你还会束手无策吗?

2013.8.6

第五篇:如何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如何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才,情商占80%,智商仅占20%。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情商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

究竟什么是情商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简称EQ)定义为“拥有认知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感受的能力,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并且维系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不过,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来说,往往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体会到持续的快乐、开心等正面的情绪,不希望孩子经历愤怒、嫉妒、沮丧、失望、悲伤、焦虑、不耐烦等负面情绪。有些父母甚至还会给这些负面情绪贴上道德的标签,如果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发生打闹,我们总喜欢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夺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借由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的行为表现。

其实,情绪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对错的。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孩子无法了解这些感受,他就不能学会认知自己的这些情感,当别人经历这些情感的时候,他也无法去理解,更谈不上管理好自己的这些情感。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发泄自己的这些情绪,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0—5岁是培养孩子情商的关键时期。丹尼尔戈·尔曼强调,人们 EQ的形成开始得极早,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建立我们已有的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丹尼尔·戈尔曼和他的同事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就训练他们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些孩子在八岁时,他们的身心状态会更好,他们的学习和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会表现更好,身体也会更健康。

由于认知能力和心智水平逐渐提高,小学阶段的孩子比学龄前的孩子更能理解自己的情感,能识别情感背后的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呢?

让孩子学会暂停自己的情绪

“冲动是魔鬼”,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当人在情绪而非理智操控的情况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往往会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我们

要让孩子学会从潜意识做主掌控的“冲动反应”状态,进入到意识做主掌控的“理性回应”状态。只有在意识主宰的情况下,人才有办法去做新的选择,才能够有效地去解决情绪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从潜意识状态,就是情绪控制的状态进入到理智控制的状态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暂停,让自己先冷静,然后再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在生气的时候动手打人的孩子,可以让孩子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预先设置只要举起手,在脑子里马上就会有声音大声喊“停”!

我教给伊伊的暂停方式是,让她给自己设置一句话,当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就下意识地说:“我很生气了!”听到这句话,别人就会明白她快要控制不住了。这句话也是在告诉别人需要赶快离开现场了。

引导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波动暂停以后,父母就要让孩子察觉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这就需要父母成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认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我们还要帮助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找到一些恰当的与情绪对应的词语,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让孩子更清楚地识别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1、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我们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教孩子掌握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让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被作业难住时,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郁闷吧!这道题好像很难”;当孩子被别人欺负时,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伤心吧!”;当孩子被误解时,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感受的身体反应。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常识,让孩子了解当遭遇某种情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当人们害羞时,脸会变红;当人们愤怒时,会咬牙切齿;当人们沮丧时,会垂头丧气;当人们高兴时,会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视化材料来帮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通过绘本、视频、照片或图片等可视化材料,声情并茂地告诉孩子别人经历的不同感受。比如,“这张图片中的阿姨正在为丢了手机伤心不已,眼泪快要掉下来了”;“电视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妈妈,害怕得大声哭了”;跟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可以讨论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玛奶奶走了,思达是不是很难过啊”等等。

4、教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来识别他人的感受。我们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购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多留意一些场景,观察和识别他人的情绪。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队时突然看见有人插队,让孩子观察被挤到后面的人的反应,了解他人生气的感受。

5、利用机会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我们既可以利用真实场景,也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为孩子创造机会描述自己的情绪。比如,“你是不是还在为弟弟搞乱了你的抽屉难过呢?你生气了吗?”;“如果你的金鱼死了,会很伤心吗?”等等。

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不分对错的,都是人性的体现。任何人都会体会到快乐、痛苦、抑郁、嫉妒等令人愉悦和令人伤心的情绪。而父母却往往不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就会去压抑这些不良情绪。

情绪是可以面对的,不需要被压抑的,是可以被接纳的,疏导的。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向良性发展,自控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伊伊的很多爱好,往往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看不懂。她每次出门,最喜欢捡拾地上的树叶和石头,常常把这些分文不值的东西带回家。这些成人眼中的“垃圾”,却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宝藏。

她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盒子来装她捡来的东西。而爱干净的外公,往往看不惯伊伊的这些行为。有一次,趁大扫除的时候,外公把伊伊的宝藏进行了彻底清除,她眼里的很多“宝贝”都被外公扔进了垃圾桶。

伊伊知道后,跟外公大哭大闹了一番。一边哭一边指责外公:“我的东西,你为何不经过我的允许,就把它们扔掉了呢。你赶快去垃圾桶捡回来。”等外公下楼去看的时候,这些“宝贝”已经被清洁工拉走了。伊伊只好气得跺脚,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的伤心和对外公的气愤。

“宝贝,这些东西是你辛辛苦苦捡来的,有一次为了捡一块漂亮的石头,还差点掉进水里了。如果是我,也会很珍惜这些宝贝的。现在已经被拉走了,你就是把地板跺穿也没有用啊!爸爸知道,你一定很难过,对吗?”伊伊慢慢停止跺脚,非常伤心地哭着点了点头。

我接着对她说:“但外公也是为了让家里变得更整洁,才会收拾这些东西的。你现在无论怎么对他生气,那些东西都不会长腿跑回来的。外公每天都给我们拖地抹屋,买菜做饭,是不是很辛苦的啊?”

听到这里,她若有所思,由刚才的大声哭泣转为低声抽泣,还哀求说:“爸爸,你能不能告诉外公今后不要乱扔我的东西啊?他老是把我的东西扔到垃圾桶。”外公正好在旁边听到,赶紧答应她以后一定先问问她再收拾。

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我马上接着外公的话说道:“伊伊,爸爸以后带你去更多的地方旅游,然后捡更多的宝贝回来收藏。如果把你的收藏箱挤破了,那该怎么办啊?”

听说要带她出去旅行,伊伊马上破涕为笑:“我们明天就去厦门玩吧!妈妈说那里的海滩有很多贝壳,我要捡一大箱回来。”

“宝贝,哪有这么快呢?爸爸答应你,春节后我们全家都去厦门海边晒太阳,捡贝壳。”说完,我们还进行拉钩确认。吃了定心丸的她,又手舞足蹈地跑去给全家人通报我们的旅行计划。

让孩子体验父母如何管理情绪

言传身教是训练孩子管理情绪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去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孩子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在教育女儿的时候,也会遇到情绪崩溃,控制不住的时候。比如,有一次,伊伊对别人出现很不礼貌的举动,我让她一个人反思,但是她非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情绪激烈地说:“你不是我的爸爸了,我没有爸爸了!”这句话让我怒火中烧。面对这个令人生气的场面,我是这样调节自己情绪的。

首先,我大声地说:“你这样说爸爸很生气”,然后我离开她,让自己先冷静冷静。

其次,当我冷静以后,我以观察者的身份重现了当时的场景,当我教育孩子的时候,因为我采取的教育方式,孩子很抵触,说了很伤人的话。我觉得很生气,有挫败感。

接下来,我剖析了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我会有这样的情绪,是因为觉得她怎么会这么没有礼貌,而且不知好歹,我处罚她了,她还不改正。我其实最需要的是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改正错误。

然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女儿不是故意和我作对,是因为我的做法让她情绪激动,她是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说出那番话的,而且还不是她的真心话。

最后,我的建设性行动是:我要采取一个她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强硬的让她自己反省的方

式,而是先告诉她爸爸其实很爱她,不能忍受她说的不要爸爸的话。而且,爸爸还很生气她的不礼行为貌,因为讲礼貌是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我还顺势讲了一个没有礼貌的小猴子的故事。

结果,女儿很配合,她的情绪也完全平复,而且最后我也达到了我的初衷,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做出改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07761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