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第一篇: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 田佳

教学理念: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领悟情感,鼓励善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全面立体的了解作者柳永及其词作的意境和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别绪。【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鉴赏词的能力。

2、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内容与过程】 课前准备 任务(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 任务(2):阅读注解疏通词句; 任务(2):收集整理词的相关信息以及离别题材的相关知识。

一、诗歌导入

以音乐为背景欣赏席慕容的诗歌《渡口》并谈谈感受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中国文学作品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离别故事。像《渡口》像《雨霖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柳永知多少

(一)你所知的柳永的基本信息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共读柳永

读柳永

著者: 梁衡

柳永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多年坎坷,柳永终于灰了心,顺应天意,他便真流连于这烟花地,以妓为家,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不是他自绝于上,甘于 “下流”。事实上,他的词不是下流的俚俗,相反自有一种才子的放荡不羁,豁达明艳的境界。柳词愈是风花雪月愈见得情意深长。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 1 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1、初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点评得失,然后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共同进步提升。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哀怨缠绵,低沉伤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2、再读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配乐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你感我悟共赏析

(一)字斟句酌

选取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方法指津】

间接抒情:抓住意象---创设意境---体味感情 直接抒情: 想象情境— 推敲字词---把握细节 文本解读: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解析:这三句不但点出了离别时间,地点,环境,而且渲染了一副凄凉冷清的送别情境。深秋的蝉声非常的衰弱无力,几乎是哀鸣,尤其是在雨后的黄昏,更显苍凉。蝉的生命力在深秋也是最弱的时候,好像自己与情人现在的相逢似乎也接近尾声,同时也是自己人生的一个低谷。过去的交通条件不是很好,在分别的时刻,外面下雨,就是为我们的相逢争取到了时间,但是现在天公不做美,大雨骤然停止,加快了我离别的脚步,让我很无奈也很苦楚。为任务的出场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解析:与恋人在城外搭帐篷送别,却饮之无绪,食之无味,心理矛盾,痛苦,不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找着各种借口留恋此处,迟迟不肯动身,但是一个催字,让自己必须面对。不想离去,但是不得不去。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解析:此处的执手,相对于牵手和拉手,多了几分留恋,少了几分决绝;多了几分珍重,少了几分随便。情之深,意之切,溢于言表。泪眼人对泪眼人,伤心人对伤心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虽然只是执手静对,但是内心的悲痛,眷恋和无可奈何早已通过掌心传递给了彼此,在内心引起了共鸣。这里的无语有着太多的内容,不但是离别在即,过分的悲伤,让自己哽咽不能语,而且是离别时深深相爱的两个人之间有太多的语言,不知从何说起,更是送别时心有灵犀一点通,任何表白在此时此刻都太显苍白无力,无法尽括此情此意,“此时无声胜有声。””“相见时难别亦难,”“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解析:一个念字,表明这是对于离别后场景 的设想。去去,有绵长延续之感,随着所乘的舟船渐行渐远,自己内心的思念与留恋也愈来愈浓,千里烟波,表明了距离之远,以及对于前途的担忧,对于未来的迷茫。这里的两句景物描写有别于首句的景物,他是以景衬情,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容都涂上了阴影。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通过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把对爱人的留恋,对前途的迷茫,对未来的担忧表现了出来。沉沉的暮霭是自己内心压抑的写照,楚天的开阔也对比出在自己的渺小与内心的空虚。此时此刻,望空凝思,虽无语凝噎,但是想到别后的种种,便是思绪万千,情意绵绵。“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人生自古离别之时都是悲痛的,一个自古,把个人的,特殊的情感化为社会的、普遍的情感,让这种感情更加的永恒,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离别也点出了这首词的主题就是送别。人们都会分别,都会伤感,但是自己在这样一个清冷的秋天,就显得格外的浓重。离愁别恨更广,更深。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古人送别必然会饮酒,借酒消愁愁更愁,我不知酒醒之后将在何处,将有何人陪伴?茫然无助,自己最亲最近的人已经远去,只剩下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古代送别题材常用的意象,柳与留谐音,此处写难留的离情别绪。见柳树思人,离愁又生。晓风是清晨的风,清冷,透凉。此处风吹过来,不但吹冷了自己的身体,更吹凉了自己的心。残月,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是相辅相成的。况且这里还用残来修饰,表明了分别后的残缺,难以团圆。景中生情,表现凄凉冷落之感。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析:年复一年,便纵有良辰美景,谁与共欢?便纵有千言万语,谁与共话?此时还没有分别作者却假设长久分别后寂寞沉重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作者通过设想,把别后的四重苦展现在我们面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现的是离别后无限伤感之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的是无家可归之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表现得是无心赏景之苦;“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表现得是无人倾诉之苦。

(二)重难点强化

1、讨论交流:词中分别时的景物和细节描写都是确实存在之境,而别后设想未来确实想象之境,这样结合有什么好处?

明确:离别时设想离别后自己的痛苦,是为了表现自己留恋爱人,不忍分别,使得离别的场景更加逼真,离别的情感更加浓重,离别的愁绪也更加深刻,起到了强化离别时情感的作用。

2、练习巩固。指出下列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3、方法总结

眼见为实,心想为虚;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五、意境再造,深化情感

播放邓丽君吟唱的歌曲《雨霖铃》,然后学生学唱,品味词境与作者情感。师生一起背诵

第二篇:《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相关的知识。

2、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3、体会诗歌的感情,并把握其意境。

4、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学重点:

探究词的意蕴品位鉴赏词的语言。教学难点:

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特点。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相看泪眼》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入情境。

2、导入:教师提问:刚刚大家欣赏的音乐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情感氛围?是伤还是乐呢? 应该是一种哀伤一种离别的哀伤与愁苦。你们觉得呢?因为这首歌的词就是来自北宋著名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来味鉴赏这首词,音乐给了我们一种离别的哀伤,看这词能否相应音乐同样给我们一种“美丽”的哀伤呢?

简介作者:见幻灯

二、朗读课文

先听录音,后让学生自读诗词,读准字音,划出诵读节奏。

介绍背景: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

请找出全词的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学生找到后要求读出重音和节奏,且简要分析。

三、研读分析

自由朗读,思考:你从哪些词句读出这种哀伤之情? 预设: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师:是啊,分别的时刻到了,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互相只能拉着手,垂泪对视。可见心中的悲凉。我们读读这一句。板书:离别时刻,描写情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雨歇,长亭送别,作者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在树上寒蝉凄惨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就在此时,阵阵骤雨,刚刚停歇,心上人即将天各一方,这时节,动人愁思将如何抒发出来呢?

注意与蝉声切切,夕阳西斜,骤雨初歇的比较,体会凄凉的景色反映了人物凄凉的心情。板书: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词,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研读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只小船停泊在杨柳岸边,酒醒的时候,爱人不见,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深秋带来阵阵的凉意,一钩残月挂在柳树梢头,水中映着残月的影子,一片凄凉。(这是什么时候的景物描写?别后想象)

改为“今霄梦醒何处,芳草地,凄风冷月”如何?

消忧解愁最佳之法便是麻醉自己的神经,麻醉自己的神经即须借酒浇愁,终至酣然一醉!“酒星”即“愁醒”,曾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肝肠寸断天以排遣。这正是“酒醒”的妙处。

“芳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苏轼词有“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句。这一意象与感伤情人离别的情境难以契合。改句似乎在暗示:刚别心上人,又欲觅新欢!“杨柳岸”就不同了。“柳”谐音“留”,恋人形影挥之难去,凄凄别情注入“杨柳”二字,对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尽在此中了。

“杨柳岸”是词人想见之景,古典诗词中,“杨柳”的确是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杨柳岸”一词浸透着一种“伤离别”的凄清冷落之情。

柳词写清秋时节,哪来“凄风冷月”?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平平常常之景,可是一经组合,便构建出一种特别幽美的意境,衬“伤离别”之情浓谈相宜不瘟不火,写景融情恰到好处。这正是名句魅力之所在。明代词评家贺裳称这句为“千古俊句”。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选取最能触动离愁的三个典型意象:杨柳、风、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薄雾黄昏,水天迷茫的景色也正与主人公惆怅迷惘的心情相一致。板书:别后想象,刻画心理

三、课堂总结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四、延伸拓展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雨霖铃》是婉约派的代表作,你能从这首词总结出婉约词的特点吗?

多写儿女之情有很强抒情特性。委婉细腻

时间允许,让学生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全词一次,背诵全词。

2、完成课后习题及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别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的 离别时刻,描写情态 哀 别后想象,刻画心理 伤

第三篇:雨霖铃教案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我们之前在讲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我们请为同学来回答一下具体是指哪两个?并说出一到两个代表?

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板书题目)

相信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对于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儿就不做具体讲述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同时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哀婉、悲伤、凄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先看上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描绘了一个情人离别时的场景。同时指出事件发生的季节是在秋季、时间是傍晚、地点是在 长亭。

2)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它是如何奠定的?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 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虚)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 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第四篇:222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 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 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

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

《雨霖铃》

课型讲授课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

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雨霖铃柳永(线索)帐饮无绪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情景伤离别别时:描写情态留恋、难舍交融(主题)望空凝思情意绵绵(特点)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别后:刻画心理伤感、苦涩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第五篇:雨霖铃 教案

雨霖铃

教案

孙亚鹏

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 美读法 问答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是生活中的常事,在久远的一别即成永诀的时代,抒写离情是古代诗词不衰的主题。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不舍留念,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再到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间长江天际流”的深情伫立;无一不表达了不同词人对于离别的不同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看看这位词人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表达与恋人离别的感受。二. 简介作者

三,初读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把握词的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明确:上阙: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2.欣赏配乐朗诵,想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缠绵哀怨

3.自由诵读,体会怎样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感情基调。

四,析读全词,体会艺术手法 1. 男女生竞读,A请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明确: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B、请划出写景的句子,领会其艺术效果。明确:写景的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 这首词在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虚”的最大特点是想象性(间接性),“实”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直接性),“虚”要展示的内容是间接的。“实”要展示的内容是直接的可感的。因此,在处理写作材料时,虚实结合、虚实参互,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往往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五.品读,赏析名句: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你什么联想)

A“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者,杨柳依依”,“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是如此,“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

B “月”是“团圆”的象征,而“残月”不仅含有“不团圆”的意思,也为此时的词人心情铺了一层凉意。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C 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D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大家不妨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六背诵,小结全词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离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七.老师学写了一篇关于“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以便共同修改!八下面大家欣赏包美圣的歌曲《雨霖霖》,再次体会这首词的感情!九.作业:

借助联想想象,用优美的现代散文语言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扩展成12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合乎词中的意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207146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