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单元 岁寒三友
第八单元 岁寒三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编写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包括《墨梅图题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黄山松》《竹颂》《梅香正浓》。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把课文读懂读通。
2、了解文中反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4、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若学生有兴趣,引导他们课余时间找一些类似的文章读。
6、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课时安排:
《墨梅图题诗》 1课时 《墨竹图题诗》 1课时 《苍松怪石图题诗》 1课时 《黄山松》 1课时 《竹颂》 1课时 《梅香正浓》 1课时 《综合活动》 2课时
《习作练习》
4课时
墨梅图题诗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教学构思:
教学本课时从诗文入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训练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师再引导作浅易的赏析,然后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结合诗画欣赏理解诗的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检查预习
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 花蕊(ruǐ)厌恶(wù)
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 妥协:屈服、低头。
卓尔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三、理解诗文意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吾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四、根据王冕笔下梅花的特点我们来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王冕作诗的原因:王冕青年时代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他焚毁文章,永绝仕途,浪迹江湖,过起了隐居的生活。3 诗人为了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2)王冕作诗的目的: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图中梅花的特点。“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王冕的《墨梅图》传世不只一幅。课本选用的这幅《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五、补充资料:
1、写竹的诗句: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写梅花的诗句:
《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写松的诗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唐〃皇甫曾)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六、作业设计:
查找王冕的资料,准备交流。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课后反思:
墨竹图题诗
教材分析:
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学构思:
教学本课时从诗文入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训练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师再引导作浅易的赏析,然后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结合诗画欣赏理解诗的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拨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傲雪报春的冬梅,不惧风寒霜雪。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寒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寓意忠贞的友谊,及做人要有品德、志节。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跟老师一起学
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 劳顿:劳累。
夜不能寐:晚上睡不着觉。寐:睡觉。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救济灾民。
岿然不动:屹立着、不动摇。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理解古诗大意:
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2、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
3、本诗含义: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第一句“衙斋卧听潇潇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潇潇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 7 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4、1句与2句之间的关系:第1句是实写,作者听到了竹子潇潇作响。第2句是虚写,是作者自己的联想。第1句的实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有这样的声音才有了作者这样的联想。这样的声音可能谁都能听见,可是也只有那些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是又一次对中心的强化。
5、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6、回顾反思: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阅读链接: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亦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作业设计:
查找郑板桥的资料,准备交流。板书设计:
墨竹图题诗
特立独行、爱民如子、体恤民情
课后反思:
苍松怪石图题诗
教材分析:
《苍松怪石图题诗》是一首古体诗,句子长短不一,洒脱不羁,对苍松的高尚品格进行了高度的赞美,同时借“苍松与怪石”写出了自己不屈不挠、耿直廉洁的铮铮男儿的性格。本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教学构思:
教学本课时从诗文入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训练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师再引导作浅易的赏析,然后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结合诗画欣赏理解诗的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1、谁来说说“扬州八怪”指谁?
2、昨天,我们学习了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方膺的《苍松怪石图题诗》。
3、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矫(jiǎo)阙(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谀(ē yú)铮(zhēng)
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
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铮铮铁骨:有骨气、有气节。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声音。
三、理解诗文意义:
1、作者简介: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古诗的意思:“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 10 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3、赏画: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映衬更显其“苍、怪”。)
四、探究学习: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作业设计:
查找李方膺的资料,准备交流。板书设计:
苍松怪石图题诗 苍松挺劲 饱经风霜 刚正不阿
课后反思:
黄山松
教材分析:
在当代诗歌中,张万舒的《黄山松》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佳作。吟读这首诗,我们首先被它那博大宏伟的场面和磅礴雄浑的气势所震撼所激荡。大自然在这里被充分人格化,诗人赋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以强悍的生命意识和飞动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2、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3、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的方法学习本文。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谁知道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2、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3、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 闪烁(shuò)劲(jìng)枝 迸(bèng)
2、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松树的诗句。
2、把黄山松的精神讲给家长听。板书设计:
黄山松 顶风傲雪(自强)坚毅不拔(拼搏)百折不挠(进取)
课后反思:
竹颂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赞颂劲竹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劲竹的生长、气节、态度等多方面着手,写尽了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本质。教学目标: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物体,抓住特点描摹竹子“形”和“神”的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课文主旨;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表现什么样的“神”。教学难点: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教学构思:
本文在记叙、抒情、议论中饱含哲理,在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不要过多地分析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句,并能依据课文的句子造句。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管桦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和书画家。我们所熟悉的他的作品有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等等。管老的墨竹在画坛独树一帜,独具风格,以粗干大叶,撑天柱地为特征。所以,诗人艾青题词暂管佬说:“人如其竹,竹如其人,我爱其竹,更爱其人。”。
2、下面我们来学《竹颂》,更要学习一种精神。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正音正字
1、注音:笋 曳 潜 劲竹
2、填字:pān附 消róng 青tái líng云 yōu扬 xiāo洒
3、解词: 萧萧:拟声词,形容了马或水声等。这里形容风吹竹林发出的声音。
凌云:直上云霄。凌:升高 尘俗:世俗 摇曳:摇荡
三、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用铅笔划出形神兼备状写竹子的语句。
2、学生读出这些句,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3、开头哪个字突出竹子的“魂”,为下文写神奠定基础。“劲”——坚强有力。
4、第二段突出“劲”的语句有哪些? “形”——身躯粗壮;声音铿锵。突出“劲” “神”——纯洁、朴素
形神兼备——有节,虚心(双关)
5、齐读第三段。
①本段写什么?本段写恶劣坏境中竹子的“形”和“神”。②采取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对比的方法。)
③怎样对比的?以春花来对比。(花谢人散;劲竹常青。)④对比的作用是什么?证明竹子有顽强的生命力,突出开头提到的“劲”
⑤本段还描写了竹子什么精神?
冬天送绿;暑天送凉————无私奉献的精神。
6、自读第四段,思考竹子对“我”有何影响? 净化“我”的灵魂。
7、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我”注重的不是竹子的外形,而是其情操和美德。
四、总结课文:(意在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描绘竹子的外形,突出了它什么精神?你受到什么启发?突出竹子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业设计: 查找有关竹的诗句。板书设计:
竹颂
形:身躯粗壮、清枝碧叶、如不朽的松柏、郁郁葱葱、潇洒挺拔 ——坚毅顽强 神:坚毅顽强、虚心有节、纯洁朴素、无私奉献、净化灵魂
课后反思:
梅香正浓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16 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
3、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5、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点: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教学难点: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教学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本文四字短语较多,虽琅琅上口,可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形式还较为陌生,因此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章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加深自悟。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质疑,求证的问题法学习本文。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十分喜爱。拜谒:拜访、拜见。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尸骸:尸骨。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戕害: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②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③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
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3)“拔刀自刎”――
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4)“大骂气绝而死”―― 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八、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松竹梅》综合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单元诗文,感悟“岁寒三友”的品格。
2、通过举办书画展,训练诗、书、画的能力。
3、学习“岁寒三友”具有的不屈不挠的熬然正气。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本单元诗文,感悟“岁寒三友”的品格。难点:学习“岁寒三友”具有的不屈不挠的熬然正气。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作品
准备好笔、墨、纸、砚,选择内容,可以抄录名家名作,也可以自己创作。
作品可以是诗配画,也可以是画配诗,还可以只写事或画画儿,但不 能只有画没有字。画可以用照片,也可以剪贴。
作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二、展示作品
请同学评议出优秀地方作品并展示出来。组织同学分小组看书画展,观看时可以交流,注重欣赏作品的字体、布局、颜色……同类作品可以比较着欣赏。
三、评选佳作
组织参观者讨论、填表、评出最佳作品。
第二课时 书画展
教学内容:
1、海报 用毛笔书写赞颂松竹梅的诗文、对联。
2、看书画展 评选优秀作品
同学们,大家都喜爱松竹梅傲然屹立于风雪之中的英姿,敬仰它们不屈的精神。12月25日至30日,六年级将在三楼东侧走廊举行松竹梅书画展,欢迎其他年级参展和参观。松竹梅书画展筹备小组 2011年12月25日 松柏风度
梅竹情操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间 竹开霜起翠 梅动雪前春 吾爱松柏梅兰友 任尔东西南北风 品若梅花香在骨 人如秋水玉为神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 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关于气节(情操 人品 气概 正气)的词语㈠ 教材中的: 高标挺立 特立独下 不屈不挠 铮铮铁骨 卓尔不群 耿直廉洁 坚毅顽强 挺拔雄健 壮怀激烈 视死如归 ㈡ 补充:
胸怀磊落 大义凛然 刚正不阿 光风霁月 赤胆忠心 忠心耿耿 披肝沥胆 赤胆忠心 万死不辞 恪守不渝 洁身自好 傲世出尘 克己奉公 两袖清风 一尘不染 高风亮节 冰清玉洁 安贫乐道 宠辱不惊 庄重端方
习作指导一《写一种植物》教学设计
习作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习作要求:
1.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写植物。
2.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植物,并体现植物与人相似的品 质或志向。
3.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4.使学生热爱习作,并学习事物的品格或志向。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写一种植物。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植物的特点体现植物的品格或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岁寒三友”傲立于风雪之中的英姿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吧。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这种植物的特点,并体现这种植物与人相似的品质或志向。
二、诗文引路,抓住重点
大树、小草、鲜花这些都是植物,植物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们身上蕴含着一种品格或志向,古人们发现了这些,就借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
引导学生赏析郑板桥的《竹石》,体会竹子顽强不屈的品格。教室中的条幅写的是陈毅爷爷的两首诗《梅花》和《松树》。引导学生体会两种植物的精神,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合作交流,启发选材
1.同学们,你们喜爱的植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 23 点?它的哪些品格或志向与人相似?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四、明确要求,启发命题
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要求: 1.要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来写。2.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和它所象征的精神、品质,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写。3.按一定顺序来写。4.文题自拟。
在明确习作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命题。
五、读写结合,布局谋篇
1.师读范文《菊花》,学习写作顺序,指导学生列提纲。2.学生书面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收集材料,完成底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交流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习作。学生学习过程:
一、继续习作,完成初稿
同学们,再用10分钟时间把上节课没有写完的初稿写完。写完后自己认真地读一读,改一改。
二、互相评议,取长补短 全班评议。
把自己习作初稿读给全班同学听,请大家评一评。(评议三、四篇。)24 评议时,提示学生:看是否把要说的意思说具体;说清楚;是否做到语句通顺。
小组评议。
通过全班评议几位同学的习作,不但被评的同学得到大家的帮助,而且大家从中受到了启发,同时也知道了怎么评议这次习作。
为了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现在,各小组进行评议。
教师深人小组听取学生评议,也可参与小组发表意见与同学们商量。要特别关注弱的小组。
三、自己修改,誊抄
提示学生:修改自己习作时要认真考虑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要注意吸取别人的长处。抄写时注意不写错别字,把它写工整。(把学生的习作收上来,进行批阅,注意发现好的习作。)
四、佳作欣赏
指几名缩写优秀者朗读习作,引导学生按要求品评欣赏
五、反复修改,认真誊写。
六、作业设计:
1、学生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
2、学习《课外阅读》。
习作指导二自由习作
教学内容:
自由表达,可写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可写自己的心理话,也可写读书笔记,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不写错别字,写完后认真修改。教学目标:
1、自由表达,可写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可写自己的心理话,也可写读书笔记。
2、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不写错别字。
3、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写完后认真修改。教学重、难点:
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不写错别字,写完后认真修改。教学构想:
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再由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说清楚什么是缩写,再练习写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练写积累运用八习作。学生学习过程: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自己把“习作提示”认真读一遍,想一想对这次习作提了什么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整理:
(1)习作内容:不出题,不限范围,自选内容。把写得好的日记、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文章。
(2)习作要求:
a、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b、写清楚(有一定条理,说明白);c、注意不写错别字。
3、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二、敞开思路,动笔习作(作前指导不超过15分钟,余下的时间全部用于学生习作。)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对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好典型习作,准备引导学生评议,指导修改。
三、作业设计: 学生继续作文 板书设计:
自由习作 内容:不限 要求:重点突出,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写清楚(有一定条理,说明白); 注意不写错别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交流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习作。学生学习过程:
一、继续习作,完成初稿
同学们,再用10分钟时间把上节课没有写完的初稿写完。写完后自己认真地读一读,改一改。
二、互相评议,取长补短 全班评议。
把自己习作初稿读给全班同学听,请大家评一评。(评议三、四篇。)27 评议时,提示学生:看是否把要说的意思说具体;说清楚;是否做到语句通顺。
小组评议。
通过全班评议几位同学的习作,不但被评的同学得到大家的帮助,而且大家从中受到了启发,同时也知道了怎么评议这次习作。
为了使所有的同学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现在,各小组进行评议。
教师深人小组听取学生评议,也可参与小组发表意见与同学们商量。要特别关注弱的小组。
三、自己修改,誊抄
提示学生:修改自己习作时要认真考虑同学们提出的建议,要注意吸取别人的长处。抄写时注意不写错别字,把它写工整。(把学生的习作收上来,进行批阅,注意发现好的习作。)
四、佳作欣赏
指几名缩写优秀者朗读习作,引导学生按要求品评欣赏
五、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设计:
1、学生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
2、学习《课外阅读》。板书设计:
习作讲评
优点:事情叙述较清楚。不足: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修改:
课后反思: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岁寒三友
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墨梅图题诗 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一)检查预习
1.字: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
2.词: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
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
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王冕作诗的原因;
(2)王冕作诗的目的;
(3)图中梅花的特点。
2.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1.背景资料: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的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曾下东吴,入淮楚。至正七年自由,北游大都,后见天下将乱,遂归。
2.知识练习:生字注音
冕()乾坤()妥协()卓()尔不群 花蕊()厌恶()
探究点一 理解诗意
1.《墨梅图题诗》墨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淡墨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洗砚池: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由这两句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清气:_________________。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二 体会感情(重点、难点)1.你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梅花要么是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探究点三——赏画悟情(重点)
1.赏画:请大家王冕笔下的梅花,说一说图中大梅花有什么特点?
预习资料
知识综合应用训练
1.《墨梅图题诗》是元代诗人()的作品,诗人借()抒发了他高尚的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2.“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品质?
墨竹图题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预习
我预习我收获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á men zhèng xiè nú háo Jiù jì jiǎo zhèng jiǒng rán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凌()健()颂()郁()
棱()键()项()随()
二、我合作我提高
1.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读题解,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刻含义。
三、我总结我延伸
1.本诗中作者由听到冷雨敲窗、风吹疏竹之声而产生的联想的诗句是:_________
2.本诗中哪一句更能说明对民情的体察入微?
3.竹子象征了_________,也表现出作者_________的品质。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苍松怪石图题诗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苍松怪石图题诗》。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读标准音:矫(jiǎo)阙(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谀(ē yú)铮(zh
ēng)
3.解词:①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淡墨痕”,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四、探究学习: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雷霆()九霄()夹袭()扭弯()
裸露()闪烁()迸出()劲枝()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wèi()惧 zhé()断 yōng()抱 不屈不náo()天què()jiǒng()干
竹 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劲(jìng)竹僵(jiāng)石坚贞(zhēn)攀附(pān)不朽(xiǔ)摇曳(yè)吞没(mò)郁郁(yù)葱葱(cōng)尘埃(āi)潜藏(qián)千仞(rèn)
2.解词:
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
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
黄山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 寒彻(chè)骨 闪烁(shuò)劲(jìng)枝 迸(bèng)
2.写规范字:雷tíng()夹xí()luǒ()露 不屈不náo()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设计:
预习
知识连接:黄山,在安徽省。黄山松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顽强的扎根于巨岩裂隙。黄山松职业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
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黄山奇景和奇松的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黄山松的特点写出来的。
⑴请找出作者在写迎客松时,的比喻和拟人句 ⑵找出描写树杆粗壮、枝条繁茂的句子。2.作者详写了哪些松、略写了哪些松? 合作探究
1.课文讲了黄山松的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黄山奇景和奇松的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黄山松的特点写出来的。
3.作者详写了哪些松、略写了哪些松? 4.同学们,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5.谁来谈谈自己对“黄山归来不看松”的理解? 当堂检测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妙()裸露()闪烁()骄傲()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艰难()动摇()贫穷()裸露()3.修改病句。⑴《黄山松》的作者是张万舒写的。
⑵身体健康,工作认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昨天下了一夜的大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5.黄山的“四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黄山的三大名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听别人描摹(mó mú),总不得要领。
(2)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mó mú)糊的概念而已。(3)用散(sàn sǎn)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fèng féng)生。(4)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sì shì)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lù lòu)和阳光,也会长大的。
8.按要求改写句子。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
(1)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语病你能修改吗?
(1)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壮的团结力。(2)遵守诺言的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3)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仰望着整个丛林。9.下列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杜鹏程()王任重()刘海粟()丁慧中()甘如饴()孔若愚()
梅香正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英烈们的气概。教学重点: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
教学难点: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
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
(一)读标准音:
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ì)乐 高官厚禄(lù)
拜谒(yè)崇(chóng)敬 虬(qiú)枝 峥嵘(zhēng róng)捐(juān)躯 昏庸(yōng)
殉(xùn)自刎(wěn)尸骸(hái)
飨(xiǎng)楹(yíng)酷(kù)爱 召(zhào)集
瞻(zhān)仰 体恤(xù)戕(qiāng)害 伫(zhù)立 怂恿(sǒngyǒng)
(二)解词:
1.酷爱:十分喜爱。2.拜谒:拜访、拜见。
3.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4.尸骸:尸骨。
5.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6.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7.戕害:杀害、残害。
(三)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主题:作者借傲雪的梅花,在风雨中依然清香如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重点介绍了明朝的遗臣的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民族危亡之时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三、合作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第2-6自然段,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感情线索: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四、探究学习
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
预习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虬枝()峥嵘()()楹联()唾骂()瞻仰()自刎()尸骸()怂恿()()飨堂()戕害()酷爱()高官厚禄()寡廉鲜耻()纵情逸乐()2.词语解释
拜谒: 峥嵘: 浩然正气: 高官厚禄: 怂恿: 戕害: 寡廉鲜耻: 寡廉鲜耻 3.我能熟读课文。(同伴互查)
4.给本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5.全文结构清晰,感情线索贯穿始终,请你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6.本文主体部分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一共写了几件?都是什么? 7.除了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感人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民族英雄?他们有什么事迹?
8.查一查:文中 “壮怀激烈”,这也出自一位民族英雄所写的诗句,你知道吗? 【当堂检测】 1.抄写下列词语。
敬畏 体恤 壮怀激烈 视死如归 寡廉鲜耻 戕害同胞 卖身求荣 感慨 浩然正气 有邦国而无自身 2.抄写飨堂前的对联。
综合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单元诗文,感悟“岁寒三友”的品格。
2.通过举办书画展,训练诗、书、画的能力。
3.学习“岁寒三友”具有的不屈不挠的熬然正气。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本单元诗文,感悟“岁寒三友”的品格。
难点:学习“岁寒三友”具有的不屈不挠的熬然正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准备作品
准备好笔、墨、纸、砚,选择内容,可以抄录名家名作,也可以自己创作。
作品可以是诗配画,也可以是画配诗,还可以只写事或画画儿,但不能只有画没有字。画可以用照片,也可以剪贴。作品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二、展示作品
请同学评议出优秀地方作品并展示出来。组织同学分小组看书画展,观看时可以交流,注重欣赏作品的字体、布局、颜色……同类作品可以比较着欣赏。
三、评选佳作
组织参观者讨论、填表、评出最佳作品。
第三篇:第八单元岁寒三友-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八单元 岁寒三友
一、单元分析
竹与松、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吟颂松、竹、梅的诗篇很多。作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传统文化应该起到传承的作用。在“岁寒三友”这个单元当中,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年代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体会“梅竹松”的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2、品味诗句个性化的语言,体会“竹、松、梅”的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4、充分发挥诗画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发挥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继续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单元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2、品味诗句个性化的语言,体会“竹、松、梅”的象征意义。
3、发挥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继续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5课时左右
五、单元知识树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岁寒三友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教学难点】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讲授法 【预习问题生成单】
1、查找诗人松、竹、梅的相关资料。
2、熟读成诵,识字学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文后提问质疑。
4、在感触深的地方作批注。
5、预习《阅读与表达》篇目——《 》。【课前准备】
1、幻灯片3张(松、竹、梅的图片)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松竹梅的古诗或语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岁寒三友”有特殊的情感,有很多文章赞颂它们,今天我们能够有幸一起欣赏三位名家的诗画。下面请同学借助每首诗旁边的画,以及下面的文字和自己以往学习古诗的基础,初步理解一下三首古诗。
二、初步理解诗歌:学生自学进行画批。
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交流[投影出示步骤、要求] 过渡:刚才同学们各个小组学习很认真,下面我们就通过交流在全班分享我们的学习成果。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岁寒三友的来历。
2、全班交流,指名学生介绍“岁寒三友”的来历,教师随机指导。
3、点明岁寒三友的寓意:
⑴ 仁人志士对它的理解,是借此体现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高尚品格;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⑵ 老百姓则看重其长青不老、终冬不凋,引申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为吉祥的象征。
三、深入理解诗歌,有感情地诵读:
1、诗歌大意:
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2、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州县吏不是州县里地位卑下的小官,作者意指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州县官,能发挥的作用是很微弱的。
3、通过观察画面展开联想,你有什么体会?
4、可以看到画上竹叶基本向下。从这里能够体会出什么?
5、郑板桥是用竹叶来表示俯视民间疾苦。诗人躺在书斋听到风吹竹子的萧萧声,疑心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呻吟,这足见诗人对民众的关心和理解。
6、用上面的方法学习其他两首。
四、知识总结
三首诗都学完了,你有什么体会?对于“岁寒三友”有什么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下历代其他的关于“岁寒三友”的诗词。
五、拓展延伸
自古至今,“岁寒三友”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1、欣赏“岁寒三友”为题材的作品。
2、①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岁寒三友》这个故事。
② 课外搜集与“岁寒三友”相关的作品或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学法迁移,以一带多
1、过渡导入。
2、出示学习提示。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文中重要词语,说出近反义词,并联系上下文写出意思。
3)找出文中的成语。
4)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或中心句,谈体会。5)写出学完这篇文章后所受到的启迪或感悟。
3、指名读提示。
4、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班级汇报交流,教师重点点拨引导。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板书设计:
墨梅图题诗 墨竹图题诗
梅:超凡脱俗 竹:青翠欲滴 高标挺立 人:卓尔不群 人:淡泊名利 爱民如子
苍松怪石图题诗
第一层:青翠本色
第二层:坚贞品格 铮铮铁骨、耿直廉洁
第三层:开来希望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四篇:岁寒三友手抄报
从廉政教育入手,让廉政贴近校园,让廉政走进校园。结合校园实际,学校把校园文化和廉政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此,我校特举办了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孩子们热情地参与了本次活动,他们自创、自编、自抄、自绘,无论是书写、版面设计,还是整个报纸的内容,都体现了同学们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本次活动,使师生进一步认清了腐败的危害和反腐的意义,这对学校大兴廉洁之风,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单元目标:
1、阅读时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能有条理地写一处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课时一:
一、通读四篇课文,自由读、大声读、有感情地读,并背诵《伯牙绝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138页资料袋、141页资料袋、150页日积月累。
二、概括四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及概括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交流,老师加以补充。
25、伯牙绝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闭起眼睛,用心的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其实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伯牙绝弦》(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ppt出示节奏)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生练习读。
5、个人展示。
6、学生评价。
7、根据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8、生小组内共读,互相指导,恰当停顿。读正确读流畅。
9、指名读文,生生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感悟内涵,感情朗读
1、结合文下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贯通上下文,讲述故事。
3、汇报交流:
4、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好感叹语气词。
5、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语言积累
1、计时背诵课文
2、默写或者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如何把听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2、学习文言赞叹句式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PPT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的雄伟气势;
出示江河图片,感受他的浩瀚气势。)
(生自由谈。预设: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如江河般的宽阔胸怀。)生:有感情地朗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二、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想象回答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假如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感受着那徐徐的清风,你怎么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预设:(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看着皎皎的明月,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三、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又会怎样赞叹呢?选择三种场景仿写排比句群。
1、生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4、师巡视。
5、生展示读。
6、个体评价。
师总结: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真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就让我们再来有感情诵读课文,感受知音!
四、拓展
交流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教后记:
26.月光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一、音乐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师: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板书:月光曲。)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默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家听听。要求:要概括地讲
1、读完后自己小声练习,思考该怎么讲
2、指名同学试讲
3、学生评价,交流优缺点
总结:概括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找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指导读文,注意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学生评价
2、师指导总结
四、背诵积累第九自然段
(老师放《月光曲》片段。学生静静地听着。)1.学生试读,指名读,)2.学生评价
(放《月光曲》的朗读配音。示范后,全班学生练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1、指名背,2、学生同桌互背。
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辨哪些是事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2、体会联想的好处并加以实践运用
一复习导入
1、播放月光曲,2.指名学生背8.9自然段 二.辨别实实在在的事物和联想 1.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1、“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显得 格外 清幽。”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比较那个句子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交流
小结: “披上了银纱”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
2.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1]画完后交流
[2]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文章会怎样
出示对比的句子 [4]学生交流
总结: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三.实践迁移
请认真阅读这篇短文,划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大公鸡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亮得喜人。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拖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
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得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丽,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1、划联想的句子。
2、(学生读,互相补充,略。)
3交流加上联想的好处
四.小练笔
给下面一段话加上联想
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1.学生练笔 2.展示分享 五.交流本节课收获 教后记:
27、蒙娜丽莎之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2、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先让学生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大致理解有关词语,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二、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交流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作者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
(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蒙拉丽莎描写生动的。)
三、以当小小解说员、制作资料卡或其他形式向别人介绍这幅画。教后记:
28、我的舞台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教学过程:
1、查询相关资料了解新凤霞。
2、快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3、再次读课文,然后交流、探讨舞台对“我”的吸引力。
4、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