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白天与黑夜》(反思)
让规范走进每节科学课堂
这是我平生首次接受科学课堂那种正式、规范精神的洗礼。磨课的经历,让自己深知自己科学底蕴的浅显与语言的生涩,下面就从以下几点加以回顾与总结。
科学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保护学生大胆猜测、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寻找依据、合理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思维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气场”。这就迫切的要求我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强大的能力。
《白天与黑夜》是四年册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看似内容简单,但上起来却很棘手,学生猜测不充分、验证实验目标不明确、方位判断失误等问题纷纷而来,而且在处理学生自己猜想时,不能提供合适的解释,如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动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并作出实验证明时,虽然老师掌握了丰富的资料,但学生理解不到其中的问题,反而对学生理解知识起到干扰的作用。如果直接否定了又打击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十分的纠结,不能释然。
上了几节课后,我不断反思: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就不会?后来,我们就在李季校长的带领下,我来讲,他们来听,追根寻源分析是什么问题导致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事实证明我对学生实际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四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未将这一知识与昼夜的交替联系起来。这节课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看来,不是孩子们缺乏知识,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够新、不够活;也不是学生不聪明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提的问题不够科学。
这时,我对学生猜测的价值重新的加以考量,哪些猜测可用理论的进步来处理并激发其积极性,哪些猜测可用实验来验证,哪些可以用所观察的现象加以解释、否定,对学生猜测的“太阳围绕地球转”可以融合于“地心说”、“月亮挡住了太阳光线”可以直接采用日食出现概率低与昼夜每日交替矛盾在鼓励的基础上加以否定。
在通读教材之后,我就想如何引导学生轻松自如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发现其中几个关键性的细节。1.学生不能熟练的在地图与地球仪上判断方向。2.地球的不透明这一特性对白天与黑夜的影响体悟不够深刻。3.对相对运动缺乏推理。4.地球自转规范性差。
在反复的思考后,我对教学目标重新进行了定位与分解:会画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图,了解地球仪的组成部分;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探究目标: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
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情感目标;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猜想的基础上,科学认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层次。为了夯实学生判断方位的能力,设计课前游戏:辨别方向与寻宝游戏,让学生实际方向与平面图相结合。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设计“用动作比划和在纸上画太阳东升西的运动”过程都是为后面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作铺垫。接着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猜测白天与黑夜形成的原因,并引起学生的争鸣,顺机出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内容,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作出判断,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从而使学生经历先猜测、再验证的科学历程。实验验证之后,再次出现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对信奉上千年的学说提出怀疑,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科技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践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进行中长期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从而层层深入,揭开其中的奥秘。
另外,问题要贴合学生现有经验,用词要严谨。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的问题抛出后,学生要么不知道答什么,要么答非所问。这种情况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无耐之下我只能自问自答。可是细想,不是
我们的孩子不聪明,是老师提的问题与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知识面脱节,缺乏有效性。
需要引起我注意的还有要加强对学生薄弱知识的课前指导与课前的提示,像学生由于缺乏对地球仪方向的判断,导致得出了自西向东转动的结论,在实验时却反方向转动。导致实验现象最终出错,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锤炼自己,才能真正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第二篇:白天与黑夜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莉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会做昼夜形成的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引导学生转变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感受相对运动。
3.经历人类认识宇宙和知识升华过程,体验认识的发展历程。教学重、难点: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则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
教学准备:
小纸人、地球仪、蜡烛、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展示各具特色的白天与夜晚的风景图片,提出白天与黑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讲述: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默认交替出现,那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昼夜的形成
1.提问:昼夜的出现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怎样在课堂上研究它们呢?
2.提问:阳光照到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学生猜想,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一半处于白天,一半处于黑夜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三、提出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1.怎样让地球上某一地方昼夜交替出现呢?
(把蜡烛和地球仪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试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昼夜交替,提出观点。一般会有两种:1.太阳绕地球转;2.地球自转。)
2.对观点进行分析辩论。
(可把学生分成组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最终确立最具有科学说服力的观点)3.小结:否定“地心说”先出最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四、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的原因 1.怎样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时让各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注意事项。特别提示学生的是要确定观察地点。)
2.实验验证
3.提问:地球是以什么为中心转动的?
(学生结合实验中的实验操作回答,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并讲解地轴。)
4.提问:地球按哪个方向转动,才会出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引导 学生弄清地球仪上的方位,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寻求答案。出示相对运动的图片和生活中相对运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播放地球自转课件。)
5.小游戏:比一比,谁找得准。
(在地球仪上找出我国最早和最晚看到日出的地方分别在哪里?)
五、课处拓展
提问:我们每天都经历昼夜交替,那白天和黑夜都一样长吗?(学生回答)
课下,让学生根据农历24节气日,半个月一记录,观察一年四季白天白天黑夜的长短变化,找出变化规律。
第三篇:《白天与黑夜》教学反思
《白天与黑夜》教学反思
《白天与黑夜》是小学科学课六年级上册的一课,六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从课的导入,让学生说一说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促进思考昼夜交替可能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多种假说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暂时抛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自己当成当年科学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当你看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你有什么想法?”从而猜想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原因,并针对这些猜想设计模拟实验,实验的材料、过程和方法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在模拟实验中,学生发现前面的猜想,并不都是象他们自己想的那样是错误的,他们发现还有很多情况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们共提出了六种假说。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课后去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让他们不断对这些猜想进行修正,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兴趣,去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白天与黑夜说课稿
白天与黑夜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昼夜与四季的第4课《白天与黑夜》第1课时的内容:昼夜交替时怎样产生的,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1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传,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2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本节课的内容是《昼夜与四季》单元的第一课,分3个课时。今天所说的第一课时(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是基础的一课,学会本课的知识能为后面学习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及四季的形成打基础,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地球在不停的自传,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2、3、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重点)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理出结论。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对昼夜交替的知识了解较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模糊的、零碎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以期达到教学最优化。
说学法:根据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好动爱说这个特点,倡议学生使用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方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认知结构学习理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转变。
实验器材:平面镜若干,温度计若干,可插入温度计的金属座若干、金属铝片若干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师:请大家观看课本19页的图片,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在山坡上看日落。波波说:太阳落山了,天又要黑了。彬彬说:明天太阳还会升起的。贝贝问:这是为什么呢?图片所画的现象是平时我们大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下。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请一些同学回答问题。可能有些同学回答的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是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指出。接着我会说:科学证实,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恒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要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用时30分钟)
师:下面我们大家来做一模拟实验,来研究研究地球的自转。
(1)请几个个子高的同学将老师带来的黑布将教室的窗户遮住。尽量创造一个较暗的空间。
(2)在讲台上摆放一个地球仪,请2个同学上来到讲台上。一个同学手扶地球仪,一个同学拿着手电筒(我们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就代表地球)。拿手电筒的同学要将手电筒放在与地球仪同一水平面的位置。
(3)请同学打开电灯,另一个同学慢慢转动地球仪。
(4)请其它的同学仔细观察,地球仪转动时,地球仪表面明暗分布的变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结论简要的记录下来。
(5)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自己的结论,交流后归纳总结,有逻辑地表达出小组讨论的结果。
(6)师在学生回答时书写板书,分析和总结:
假设 ①东西半球昼夜相反 模拟实验
昼夜交替 →→→ ②每交替一次的实间约为24小时 →→→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③太阳东升西落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在本课的实验中,我让学生先讨论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实验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最后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师提问:1昼夜现象时怎样形成的? 2地球自转周期方向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第五篇:《白天与黑夜》教案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难点
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具
地球仪、手电筒和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使用白夜图景和日出日落对比引出内容。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24小时。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 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