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

《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



第一篇:《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

《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

《史记》和《汉书》虽同样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但在人物表达方面却略有不同 其中包含了两位作者的情感 《史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可见其两人命运坎坷 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会有自己的见解。

一.《史记》与《汉书》内容对比

《汉书》写于《史记》之后是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所以班固续写的。在《汉书》中就免不了借鉴与《史记》在《汉书》项籍传袭用《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为项羽专著一本纪,而《汉书》将陈胜与项羽合传,传赞部分亦将《史记》陈涉世家赞与项羽本纪赞合并。《汉书》项籍传大幅删减《史记•项羽本纪》中字句,以互见法移置段落至《汉书》他传中,并调整后半部分传文顺序,使《汉书》项籍传字数缩减为《史记•项羽本纪》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占《汉书•陈胜项籍传》字数的三分之二。关于《汉书》传文中的删补移置,大段变动方面《史记》第1-

9、11-15、20、25、40-

42、45段与《汉书》各对应段落内容大致相同,仅字句略有删改。

二.《史记》有误而《汉书》改正者

1、称谓问题:

《史记》:“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梁玉绳案:“前此皆称项籍,此后忽改称字而不明何也,高纪则皆称字。《汉书》项籍传亦是。”

《史记》:“楚王阴令羽诛之”,《汉书》作:“楚王阴令籍诛之”。梁玉绳云:“古人亦自称字,《汉书•匡衡传》注引衡与贡禹言匡鼎白,后书周黄徐姜申屠传序述闵贡语云,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哉!《汉书》‘羽’作‘籍’。” 《史记会注考证》:愚按当从《汉书》作“籍”,下文“籍何以至此”“籍独不愧于心乎”可证。

2、《史记•项羽本纪》:“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史记•高祖本纪》:“陈馀怨项羽之弗王己也,令夏说说田荣”《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陈馀乃使夏说说田荣”,《汉书》陈馀传:“及齐王田荣叛楚,馀乃使夏说说田荣”,说者皆无张同,恐并非二人同说者,仅夏说耳。梁玉绳已指出。

3、陈馀迎立故赵王歇反赵事,《史记•项羽本纪》记作汉元年,《汉书•项籍传》作汉二年事,《汉书》为是,前文已证。

4、《史记》:“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据《秦楚之际月表》此事当在汉二年春。梁玉绳曰,“冬”当作“春”,事在春也。按《汉书•项籍传》此处未标明时间,《汉书•高帝纪》作:“春正月,羽击田荣城阳,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可为旁证。

5、《史记》:“部五诸侯兵”,徐广曰:“部”一作“劫”,王念孙按:作“劫”者是也。《高祖纪》及《汉书•高帝纪》《项籍传》并作“劫”。《陆贾传》亦曰汉王鞭笞天下,劫掠诸侯,隶书“劫”“部”形相近,故“劫”误为“部”。

6、《史记》:“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梁玉绳按:“高纪及《汉书》此事在羽东击彭越之后,当三年六月,今并书于五月守荥阳下者,盖终言之,于文法为连叙。亦犹上文叙陈馀破张耳迎赵王歇一节,是二年事,而因陈馀说田荣,遂并叙于元年也。” 《汉书》所记是。

三.《汉书》有误而《史记》无误者

1、《史记•项羽本纪》记陈馀说齐王田荣、迎赵王歇返赵事在汉元年四月,《汉书》项籍传作汉二年事。《秦楚之际月表》:“十月,歇复王赵。”此十月为汉二年十月,故按照月表,陈馀说田荣事应在汉二年。《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故耳走汉 ……陈馀已败张耳,皆复收赵地,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可见此事应在汉元年四月。

2、《史记》:“愿为诸君快战”,《汉书》:“愿为诸军快战”。念孙按:“‘诸军’当依《史记》、《汉纪》作‘诸君’。羽此时但有二十八骑,不得言‘诸军’也。下文亦作‘诸君’。

四.《史记》《汉书》均误者

1、《史记》:“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汉书》袭用作:“当此之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走入钜鹿城。”《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云:“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此时陈馀将兵在钜鹿北,并不在钜鹿城中,梁玉绳曰“此‘陈馀为将’四字,因下文有之而重出,当衍去。” 《史记会注考证》亦考出。

2、《史记》:“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汉书》:“又以齐、梁反书遗羽”。《史记会注考证》:“‘齐梁’当‘齐赵’之误,下文齐欲与赵并灭楚,可证,后人据《汉书》妄改。” 按反书曰:“齐欲与赵并灭楚”,则《史》《汉》均误明矣。

对比总结

《汉书》文字力求简古,要求整饬,往往删去《史记》中赘余及虚助词语。《史记》传文中颇具散文性的字词,《汉书》袭用后多被去掉或用更简练的词句代替。《汉书》多用互见法,将《史记》传文细节部分移至他传,故其文学性、生动性大大降低。《史记》多行散句,重文采及行文气势,着重用对话表现主人公性格,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突出,《汉书》将其改为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但文字简洁整饬,叙事较《史记》明晰,并纠正《史记》项羽传中史实有误处。两传行文风格不同,《史记》更具散文性质,《汉书》只顾简省,可读性降低,某些地方甚至有诘屈聱牙之感,皆因简省太过的缘故。

在《史记》《汉书》中究竟谁贬低了项羽?谁赞扬了刘邦? 历史上项羽和刘邦作为对手,在司马迁和班固眼中,谁在其心中地位更高一些?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可见出生平平就是农户家的一个普通人。“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可见在司马迁认为在刘邦成年以后也不过是个小混混而已。可见在《史记》中司马迁贬低了汉高祖刘邦。而司马迁对项羽的认可不通过文章阅读就可发现,十二本纪就项羽一人不是皇帝。在描写项羽方面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可见司马对项羽的赞扬和对刘邦贬低。结论:史记贬低了刘邦汉书贬低了项羽

人物评价

少年英雄,志在天下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少祖父项堇被车裂于家乡吴中。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籍身高八尺余,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农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可最后也不得不写下这样的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失败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吧……

第二篇:浅谈《史记》中理想人物[推荐]

盛晓涵

浅谈《史记》中理想人物

在《史记》选读中可以看到第一篇就是司马迁的其人其事,司马迁采用汉初学者常用的问答形式,以问答结构全篇,一方面使问题显豁、醒目,另一方面也使论说集中、明晰,行文生动活泼,增强了可读性。例如“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司马迁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阐述了孔子为何而作《春秋》,还强调孔子作《春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行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对孔子作《春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而《史记》的要旨,在于忠于史实,褒贬古今。

在《屈原列传》中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表现了屈原的一生与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

在这篇文章中,其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在很多篇文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除了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意见,而是把自己的意见寓于叙事之中。《屈原列传》与《伯夷列传》等篇确实另一种写法,这就是夹叙夹议,这是最明显的,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在议论部分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即大赞《离骚》。

暂不说《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更是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虚构和安排,但就其开头间叙了一些事实,写至“王怒而疏屈平”,立即写出大段议论来,评价《离骚》写作的缘由,《离骚》的体制及其艺术价值。就是写到“屈平既嫉之”以下数句,也是概括《离骚》大意。最后提到宋玉等人,文采可称,而人品不及,正所以证明《离骚》为千古绝唱。在仔细看看篇中历叙怀王的愚昧,大段文字,中间只以“屈平既绌”、“屈平既疏”相关照,便觉这些也可以说是表明《离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所以可以看出这一篇,是屈原的传记,也可以说是《离骚》的序言,这里也渗透着司马迁的浓重的感情色彩,一个虚拟的自我。而者也正是源于他对作者与作品关系的正确理解。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怀王的昏聩无能直接进行了评价,予以强烈谴责,也间接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第三部分,采用寓议于叙的手法,显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他有强烈的感情要借题抒发,另一方面也是有关屈原本身的资料太少的缘故,或者可以说汉代以前的史料没有任何关于屈原其人其事的记载,包括楚国和秦齐各国的史料,屈原皆不见半点踪影。

文章尽管议论抒情的方式不同,但都突出了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爱国与正直。这也不正是司马迁本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吗?

想必大家对负荆请罪、渑池之会都很熟悉,司马迁也对其二人作了一篇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去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他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一文一武的历史人物。在《史记》选读中只节选了部分,作者通过选取的三件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的勇于改过,高度赞扬了二人的爱国精神。文章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在写蔺相如的时候,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了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段来写,写蔺相如的一生或显得累赘,选择三个充分表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片段也足以看出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精神。这三个片段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司马迁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则只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

如这个历史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国朝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地、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

这篇传记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在这篇文章中,在对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劝缪贤不要逃亡,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厉害,提出对策,不由得人信服。蔺相如在秦国朝廷项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恭敬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怒而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并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权、有勇有谋,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这不由地让我想起周恩来,他与不同国家参加的会议,走路的姿势,显现出来的气魄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每个用词都体现出一个外交家的对待某事的态度,对待某事的重视程度。为廉颇的对话在选段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之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表现他很有政治头脑。在“负荆请罪”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特点,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与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是多么的坦诚,多么的可爱。

在《李将军列传》中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其的热爱赞美之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这篇传记就是司马迁为汉朝名将李广作的传记倾注了他深厚的热爱赞美之情。文章围绕李广精于骑射、用于作战、仁爱士卒等特点,刻画了李广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也对李广坎坷的一生尤其是他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排挤并残害李广的封建帝王和权贵们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对汉代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利的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写李广戍边抗击匈奴,突出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任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治军的方略和热爱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司马迁生动地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一代名将的形象,同时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并揭露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薄情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是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文中写李广智胜敌人:李广打仗不仅勇猛,而且颇有“心计”,而且常以智胜敌。他为上郡太守时,一次追击敌之射雕者,追至纵深数十里之外,三个射雕者被生擒一,杀二。但发现匈奴有数千骑,李广只有百骑。敌众我寡,如跑,必被追杀,全军覆没;如留,则可麻痹敌人,让敌人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师,比不敢击。果然,匈奴中李广之计,不敢袭击,引兵而去。李广亦于次日平旦之时,归其大军。这充分表现了李广的智慧谋略过人。又如,文章采用典型事例和细节写李广的箭术与热爱士卒。他箭术精湛,力大无穷。一次,将石头误当成老虎,竟将箭射入石头之中,可见其力之大。他为人清廉,热爱士卒。他将赏赐及俸禄均分给士卒,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他不善言辞,常在地上画起行军的阵势与他人一同做游戏。他带兵总是吃苦在前,如行军途中喝水,士兵没有喝到水,他绝不走进水边。他对待士兵宽和,不苛刻,因此能得到士兵的拥护。他射箭,一定要在离敌人几十步内才射,百发百中。这些都突出了李广的军事才能及热爱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全文没有雕琢的词语,也少有激昂慷慨的议论。但在那看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独有的评价。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刎”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以至悲愤和心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第三篇:《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中刘邦和项羽的形象的比较

《史记》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千人千面”,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笔下的的人物形象总是那么血肉丰满,神形毕现,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以大环境(历史背景、人物经历、主要事件等)作烘托背景,做到有详有略,紧扣人物性格特征,层层揭示成败原因,最终水到渠成。

一、外在性格与内在心理比较

在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文章之始这样刻画项羽 的外在形象:“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仅这么一句,就给读者一个孔武有力的高大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戏台上的古代武将。他的暴戾是喜欢 用“坑”或“烧”的办法来对待下层人士或自己所憎恶的东西,使自己失去人心,由义军变为被诸侯讨伐于垓下的“逆贼”。暴戾而无谋,最终的归宿是自刎。然而项羽又是善良的,最讲情面的。一方面是刚毅勇武,一方面是百转柔肠;一方面是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他嫉恶如仇,不惜大肆杀戮,却又极易被别人的顺遂、依附所影响,其脆弱的感情之门极易被虚假的亲敬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 仁爱和荒唐的姑息。

刘邦的心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豁达大度,却又暗藏心机。他的性格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优化,从而促成了他一生的事业。起初,刘邦外向豁达的性格中包含着粗疏散漫的一面。他年轻时整日蛰居乡里,四处游荡,好酒色。但是在参加起义之后,“军事斗争的刀光剑影,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迫使刘邦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刘邦克服了自己的欲望,采取了一系列笼络秦民、收买人心的措施。可见刘邦在起义后逐步抛弃了自己性格中散漫不羁的成分,朝着成热稳健的方向发展。

从总体说来,刘邦的性格中优点的部分是勇敢、豁达,缺点是粗疏散漫。向好的方向发展是豁达大度,敢作敢为,乐观 向上,善于结交。显然,刘邦的远大抱负驱动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严酷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锻炼和他身边智能之士的影响,迫使他由粗疏变为严密,由散漫变为有心机,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优化,表现了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些性格因素促使刘邦赢得了很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诸多贤才良将的辅助,增强了自己控制局势、把握机会的能力,从而使自己从一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成长为一代帝王。

二、政治、军事才能比较

杀宋义和巨鹿之战的胜利,使项羽军事才能大放光彩,此时项梁已死,项羽脱颖而出。杀宋义,使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他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以高昂的斗志和背水一战的决心,向十倍于己的秦军发起了进攻。他俘秦将斩秦卒,九战九胜,摧毁了秦军主力。赫赫战功中,项羽是年轻英武、勇气超群的,是霸气十足的征服者的形象。应该说,项羽破釜沉舟、勇破章邯的壮举是功不可没的。

但这卓著的战绩却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的幼稚。一是函谷关的两次“大怒”是其由军事斗争为主到政治斗争为主的转折时期,也是他由鼎盛到败亡的转折,由完整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这两个“大怒”,一方面表现了项羽的豪勇,另一方面也表现项羽缺乏谋略。后来的分封诸侯、杀义帝、逼反齐人,都说明其政治心理的幼稚,被项羽分封的诸王,多忙于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不真正服从项羽的领导,没有受封的人,更是心怀怨恨,刚刚一个月就互相攻杀起来。对“得天下”没有全盘考虑,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往往是被动的、情绪化的。他的英雄气概,缺乏雄才伟略做基础。

汉高祖刘邦以谋略胜,得天下。那么他的形象则不可能用“纠纠武夫”表现。“仁而爱人,喜施”六个字,就把刘、项性格的 截然不同表露得淋漓尽致;一个是宽厚畅达的,一个是彪悍易怒的;一个以仁交人,一个以力服人。两者作比,项羽的政治才能远逊于刘邦;而刘邦的军事才能又逊于项羽。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刘邦与他不一样,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凡此种种,不单说明刘邦治军有方,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一代君王的雄才伟略,于“治”,是用了“方法论”来解决问题、平缓矛盾。再后来与项羽兵戎相见,更表现出他对项羽性格的了解,于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是逃跑,或是反间,或是激将,或是诈取„„处处击中项羽要害,以细腻胜粗犷,以智慧胜鲁莽,以众智胜寡断。

三、文化修养比较

初始阶段,刘邦、项羽所处的层次几近相当,而且都有惊人言词。二者文化水平都不高。然而二人后来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其所处环境和接触的人存在着差异。项羽因与秦有家仇,从小就受到叔父项梁的管教。而且项梁略有指挥才能,所以在其战死之前,项羽并没有得到独立应付社会的机会,对社会上奸诈、丑恶的一面可谓“知之甚少”,这就为他以后悲剧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刘邦呢?虽然看起来德性不佳,但他对生活的态度却是积极的、主动的、有独立思考的。做泗水亭长是他自己的选择,在声色、酒水与小吏朋友们的薰染下,他的社会经验无疑比项羽要丰富得多,所以敢大肆赊酒喝、敢不持一钱却假报进款目。可见他不仅熟识社会的林林总总,还谙熟其中技法。从朋友那里赚好处,是他使用的最娴熟的技法之一:开始是萧何,再是曹参、樊哙,对他的举荐与“保”。可见这里刘邦注重的是对人的关系的运用,是通过感情联络来换取忠实友谊的。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以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曾不无得意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项二人的斗争史实际上就是二人网罗人才、驾驭人才的斗智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即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他的思想观念、性格特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决定一定的命运。项羽之 败印证了这一真理:性格即命运。

性格与机遇往往决定人的成败,在客观机遇相同的情况下,怎祥利用良好心态来争取和创造更大更有利的条件,刘邦与项羽的形象和个性心理比较正好说明这个问题,引申于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意义无不大同小异。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W],中华书局 1959.2.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M],中华书局 1959.3.吴汝煜.史记论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79.4.彭兆崎.史记通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5.吴夏平.项羽败因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6.许智银.刘邦的成功与他的多重性格[J].洛阳师范学院学 报,1998,(6).7.苏兴,苏铁戈.读《史记•项羽本纪》三题[J].史学集刊,2000,(3).

第四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文/者日乐干

翻阅《史记》,满满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佩。他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写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

司马迁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让我在恍仿若穿越时空界限,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血染战衣却依然挥戈兵器于千军万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个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英雄的项羽。项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楚、汉战争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前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才气,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灭秦称霸;后期,则恃一己之勇,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灭亡。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选取项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项羽的悲壮人生和复杂性格。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肯定了他的灭秦之功,确认了他在秦、楚之际的实际统治地位。

在巨鹿,面对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场面之震慑,让我在看书时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巨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自那时开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见得到应验。

在《项羽本纪》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鸿门宴”.说的是刘邦和张良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在这儿款待了他们。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可项羽并没有理睬。没办法,范增只好让项庄进去舞剑,乘机吧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后,知道情况有变,马上叫驭手告诉项羽,()刘邦假装上厕所趁机逃走。正是这一次的放行,项羽注定与这江山失之交臂。项羽的桀骜不驯让其孤注一掷,让其呈匹夫之勇,让其兵败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鸿门宴中释放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们,可是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声巨吼扛起了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在这长城内外,他挥臂奋杀,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荡荡,败为贼寇胜为王。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让着江水拥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而这也使后世的我们就如李清照所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毁了一切,这也是项羽给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而这毕竟不是故事,无法有美好的结局让人如愿。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水归处,也许这也是一种属于他的荣耀吧!

第五篇: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血色残阳 泪洒乌江

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

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我的后记

怎么讲呢,读完心里挺难受的,想想啊,项羽这30年,辉煌、精彩、誓言、失落......舍不得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