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刮痧》英语影评
Movie Review of Guasha Treatment
Chinese immigrant, Da Tong, struggle to hold onto their American dream after the disaster comes to him.Da Tong’s father gives a simple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alled Guasha to his grandson, that leaves bright red marks on the skin and the American doctor mistook it as child abuse behavior.And the Children Welfare Bureau started a lawsuit about the behavior of Dennis’ father and they took action to protect Dennis.In the court, Datong loses his mind so that finally he loses custody of his son.I think this scene is shock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o most of the Chinese audiences.And then this story is about how to clear the air and win his son back.The movie Guasha Treatment is designed to discuss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In this movie, we can see culture shock everywher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Da Tong insisted to make Dennis apologize to Paul because Dennis hits Paul.In order to make Dennis say sorry, Da Tong hits Dennis when everybody were there.He wants to show his respect for his boss while what his son do is to show his love to daddy.Da Tong gives his boy a light rap on the head when he refuses to apologize and the boy cries to his mother that the reason he hit his playmate was that the other boy called Da Tong stupid, one of many examples of doing the wrong thing to protect your family.This situation makes the American so confused.American would not hit their children in the public when their children do something wrong.Even they will give their children a chance to explain what happens.But in China, parents always hit their children in the public and make them feel sorry.Even not give them a chance to explain their action.Da Tong is the father who is trying to integrate his Chinese cultural beliefs into his daily American reality, especially when dealing with his son.His education is Chinese way while his wife Jenny wants to educate Dennis in American way.There is conflict within his family because grandfather can’t speak English and is exclude from many conversations because Jenny wants only English spoken in her home for the benefit of her American born son.Da Tong and his wife are very well educated and understand that their child's best chances for success in America, and for him not to experience the same troubles they've had during the past 8 years, are to speak without an accent.They even go so far as to insist the boy use a fork and knife instead of chopsticks, even when it's obvious they are still eating Chinese style food, served in the normal way: communal dishes for the food and smaller, inpidual rice bowls for each person.Mother seems a
bit inflexible in her insistence on being as American as possible, while Da Tong's cultural leanings are just as strongly Chinese, although not by conscious choice.The conflict arising from doing the wrong thing out of love or respect for one's family or closest friends continues throughout the movie, and every way Da Tong turns, he finds failure and encounters both obvious and subtle forms of anti-Chinese racism.Even Chinese folklore about the Monkey King(Sun Wu Kong), that Da Tong incorporates into a video game he designed is used to provoke his pride when he's vulnerable and fearing for the loss of his son.Da Tong is misunderstood by everyone, family, friend, and foe, even though he has only the best intentions, and he carries the responsibility quite heavily, making one wrong turn after another.Talking to the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 have to say American law do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children.They have laws to force parents to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To live their child in home alone, that is forbidden in American law while there is not such law in China.And in America, they have institutions such as Children Welfare Bureau to protect children and to deal with issues about children abuse.Well, in China we concern children not enough.Law are not comprehensive, society power is not enough too.But the most impressing scene in this movie to me is the ending.Datong wants to see his son in Christmas Eve, he has to climb a pipe to the ninth floor which his son lives.I think the pipe is not only a pipe, but also a gap, a deep gap between American and 5000-year Chinese culture.He wants to climb over the gap and he will never succeed, perhaps no Chinese people really could succeed.Pers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blend into local culture.This i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nation and nation, Chinese people would not live in their own way outside his motherland.shows how a person's cultural beliefs are so deeply set within oneself that it is usually impossible to examine why you do most anything, from how you dress and talk to whom you love and respect and how you show it.The invisible nature of one's cultural beliefs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to impossible to explain yourself to others when questioned.How to avoid such tragedy of this kind of story? We must enhance the culture exchange and culture study.Only with respect and knowledge to different cultures, will it be possible to accept outside culture and avoid conflict.
第二篇:刮痧影评
《刮痧》观后感
印象中多年前看过这片子,上课的时候结尾没看到,回来后,把结尾再接着看完,百度的时候看到是2001年的片子,感到很惊讶,真的看过。刮痧,孙悟空,时不时出现的成语这些形象对于多年前的那个理解能力有限和叛逆心作祟的我来说就像一个不断出现的刺激一样,让我忽视了电影中许多的温情和对到美国生活的中国人的生活现状的展示。如今再此回顾这部电影,文化冲突感占据了此时我的内心
许大同怀揣梦想来到美国这个陌生的大陆八年,通过自己的奋斗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成为事业有成的电脑程式设计师,太太简宁是房地产商,夫妻两人与可爱的儿子丹尼斯过着幸福生活,并将孤身一人在北京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团聚。行业颁奖大会上,许大同获得最佳设计大奖,面对在场的众多美国同事、朋友,他激动的拿起奖杯,骄傲地告诉大家:I love all of you, I love America, this is my America dream。为了生活在美国,许大同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迎接困难和挑战,然而当解决了经济上的问题之后,摆在他和他的家庭面前却是一个极难跨越的文化障碍
大同的妻子简宁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积极融入美国社会文化的倡导者的角色,在家里她坚持着用英语和儿子交谈,她想通过可以的方式让自己的家庭,至少是他们的孩子可以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然而爷爷的到来就像是一个标记一般,提醒着这个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家庭,他们和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大同在这个情景中处于调和者的角色,一边他为了融入这个国家而做出的奋斗,另一边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东方文化,这就是为什么他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讲西游记的故事,为什么他设计的游戏当中会有孙悟空的形象。
一天,五岁的丹尼斯发烧,在家的大同父亲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第二天晚上,大同父亲和在美国偶的老朋友老霍相邀去赌船夜游,不料回家途中老霍在公车上心脏病发猝然去世 ……简宁外出谈生意还没有回家,小丹尼斯刚入睡,在家的许大同接到警察局的电话,急忙赶去 接老父亲,回到家时发现小丹尼斯跑下床磕破了头,忙又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警。儿童福利院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不仅不被承认而且还被当成虐待儿童留下来的证据;就连 自己的朋友兼老板的约翰也无法理解大同打儿子与保全自己的面子有何关系,又为何谎称是自己为儿子刮痧; 而大同也同样无法理解自己的美国朋友在法庭上不为自己辩护,于是官司败了。为了儿子,只得夫妻分居;为了让父亲见小丹尼斯最后一面,他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后在送儿子回监护所时只好被警察抓走。
后来约翰来到中国,亲身刮痧,这是一个有趣的画面,当John站在中国城前看着这些熙熙攘攘的东方人,他脸上流露出来的迷茫和初到这个国家的中国人是那么如出一辙。他亲身尝试了刮痧疗法,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了许家。去找监护所的管理人解释了刮痧,才使得这场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官司终于结;
这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片子。从中医传统疗法——刮痧入手,通过中西方对刮痧的不同看法以小见大,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教育等差异。对于美国的移民来说,美国的确是一个寻求财富和知识的圣地,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美国社会
中似乎始终存在着这样一层彩色的玻璃,让你无法跨越进入到社会的中心地带。相较于经济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总是来得慢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许大同在听证会上面对律师的关于刮痧、西游记的质疑时,显得如此的易怒。在此时,对于外来文化的排斥并不是体现在其中的一方,而是存在两者之中的。
在影片的最初,似乎处于文化两方的人们似乎都没有发现。简宁和大同在哭喊着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而大同的同事John看到丹尼斯背上的印记时表现出的震惊,护士对于大同在妻子生产时的态度所产生的名族歧视等等,在故事中这些问题被聚焦到了刮痧上。其实按照法律程序,大同一家只要能拿出关于刮痧疗法的医学依据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但是可悲的就是这样的资料在当时是无法找到的。我们只能用两千年的历史来说服世人,但是在此时两千年却是一个多么没有分量理由。
跨文化的冲突常常在无形中发挥作用,当人们还没意识到它时,后果已经形成。在这部电影中,由文化引起的法律冲突就正是如此。法律冲突的产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利益冲突会引起法律冲突,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或者失误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也会引发法律冲突。其中文化差异是引发法律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一个人到一个和自己的文化有很大差异的地方,往往会发现身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即使语言相通但仍可能不知道怎样行为才是恰当的或礼貌的,甚至还会因为对规范的不了解而导致误会或冲突的发生。就像电影里的大同,抱着“打是心疼骂是爱”的想法对待 自己的儿子却换来严厉批评。大同的老板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大同打丹丹是给自己 “面子”,因为大同遵照的是中国人的逻辑和行为习惯;甚至电影中原告律师之所以能成功地激怒大同,就在于他说大同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所不能容忍的,大同的愤怒其实是对来自异文化的侮辱的抵抗。这样的冲动,是由文化差异导致规范差异所引发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多元的世界中,当相互接触时,法律背后的文化观念差异和相互不了解就很可能导致法律或法律观的冲突。电影中,大同的父亲认为,“刮痧这个事在中国几千年了,这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一种要把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治疗方法,就没有用“精”“气” “神”“经”“脉”对人体生理系统进行解释的“科学”。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美国的法律就不可能为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把一个人弄得伤痕累累不是虐待还能是什么?法律不能创造出文化之外的东西,因此刮痧“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再正常不过;相反,中国的法律也不可能把刮痧归为违法行为。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被认识后,冲突才可能解决。影片中,大同的麻烦来源于他的老板、儿童福利局的官员、法官对刮痧一无所知,来自于美国法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盲点。而大同的转机则始于这些美国人逐渐认识、理解刮痧,进而理解大同(以及其父亲)的行为。他们对异文化的认识态度令人感动,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法律冲突,最终只能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而得到真正地解决。《刮痧》说明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很有用的问题:文化是一套行为规则,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策略;文化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依据,我们按照文化来解释现象。
因此,人们的行为受文化指导和影响。规范的产生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规范摆脱不了文化的限制。作为规范的一种,法律的产生与文化同样关系密切,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没有能力创造文化中没有的东西,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必然产生法律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异文化的无知或文化差异必定会导致法律的冲突。并且,文化差异导致的法律冲突,能否和平、圆满地解决,关键在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认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人们至关重要,人们需要学 会认识和理解异文化,否则这个世界的冲突只会越来越多。好在,在美国人们积极的认识了解中国文化,摆脱了文化的限制,了解了大同嘴里的 “刮痧”“打是亲。骂是爱”“打你是给你面子”等的意思,才使这个问题有了和解的机会。
在这些冲破文化束缚人们的帮助下,才有一个心怀儿子为给孩子送上圣诞节礼物,徒手攀爬九层楼,只为自己给儿子的一个承诺,不顾自己安危,从窗而入的“圣诞老人”同期而至,饱尝分离苦涩的一家人笑着、叫着、吻着、泣不成声地抱作一团,天真的丹尼斯问父亲为什么要从窗而入,大同热泪纵横地说:“因为我们家没有烟囱啊!”这样的一个父亲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美国人,大家都得到了一个结论——这样的父亲是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最终两方的不解在方大同的圣诞夜行动中获得了化解。
圣诞老人和孙悟空玩偶,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被放到了一起不仅预示这问题的解决也表达了对两国文化交流的美好希望。在影片的最后,星光灿烂的夜空深处响起各种语言的声音,其中也有大同在教丹尼斯中文的声音:“中国北京”…… 影片以这种方式结局,反映了大同和简宁对文化差异的深层理解。
第三篇:刮痧影评
从《刮痧》看中西法律文化差异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丈化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往往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信仰和法律行为。充分认识一个国家的文化与信仰才能了解在此基础上的法律意识。《刮痧》讲述的是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影片反映了亲情至上的中国文化和只相信客观事实的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任何观看了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无一不被大同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孙情所感动。大同毫无顾及地顶替他父亲说是他本人给儿子刮痧的,大同从福利院“偷”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爷爷见面以及为了在圣诞夜与家人团聚大同冒着被逮捕的危险爬水管上九楼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中国观众感动得眼泪汪汪,但大同的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美国法律不允许的。生活在一切都讲求法律的美国社会里,虽然大同爱子心切,但却拿不出证据来证明刮痧是中国的传统治疗法,无他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儿子都打动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需要证据。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他们看重的事实,是证据。大同最终还是被判决与自己的儿子隔离,这一判决虽然缺乏人情味,但是从依法办事的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却是正确的,只是广大中国观众绝对接受不了,情感还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这一边。但冷静下来想想,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场文化较量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是如何地重视人权,他们用法律和社会机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合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着众人的面摔了他一巴掌,这在一般中国人眼中父母管教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不教,父之过”。中国父母在处理小孩之间类似打架这样的事情时都是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在美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更加尊重事实,大同的行为让他们觉得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还认为他有虐待倾向,这让广大中观众不得不为大同叫屈。中国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对独生子可以说是溺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女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不管用什么方式管教孩子他人无权干涉。中国父母对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训诫,体罚甚至打骂。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为了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息。美国人当然也是爱孩子的,影片中儿童福利院就是出于对丹尼斯的关心和保护才不让被他们认为有虐待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在美国,父母只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对其有过分责骂,更不用说动手打人了。他们认为不论男女、不论年龄大小,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尤其是对于未成年孩子,他们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影片中医院里的医生一发现孩子背后的血痕就马上通知法院起诉孩子的父亲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美国这些法律规定对中国人来说显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比如,为了保护未成年儿童的安全,美国《交通法》还规定,体重不足40磅的儿童,必须连同儿童椅用安全带绑在汽车后座上,违反规定,罚款400美元。这是因为小孩太小,屁股底下没有儿童座椅很有可能从安全带里滑下来。但中国人一般认为把孩子抱在怀里已经很安全了,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是会保护孩子的,大可不必用一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来约束我们为。美国的法律涉及面之广是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人们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方方面面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制观念已植根于每个人的价值体系之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会感觉到法律的存在。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是犯法,夫妻在家打架是犯法,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好像应该算是自家的私事,用不着外人干涉,更与法律
无关。美国人的法制观念和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很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很难说清谁对谁错。
刮痧这出戏说明了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处理问题的规则, 文化是一套行为规则, 是人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策略。因此, 人们的行为受文化底蕴指导和影响。各种规范的产生和文化有密切关系, 摆脱不了文化的局限。人们指定的法律与文化关系密切, 因为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法律制度, 法律一般不可能创造文化中没有的东西, 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底蕴相联系。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必然产生法律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异域文化的无知或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必定会导致法律的冲突。并且, 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导致的法律冲突, 取决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认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人们至关重要, 人们需要学会认识和理解异域文化, 如同认识异域不同的法律观一样, 充分认识刮痧这部戏背后的东西即本质的东西至关 重要。我们不能以夜郎自大的方式让世界接受我们的价值观,也不接受别的国家向我们推行所谓文明的价值观念。但是,我们有理由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 让 他们在了解过程中增加理解,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我们也不能闭关自守, 应主动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法律规则, 真正做到坚持我们自己信仰的同时与其他国家的人们和平共处, 利益均沾。
不同历史造就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教育培育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积淀抚育不同精神的人,通过分析刮痧情节, 可以使我们清晰地发现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着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法律规范的诸多差异,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象差异, 不是说民族文化谁先进谁落 后的问题。在文化问题上不应存在自大情节, 也不应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 对待外国的文化与法律, 我们应认清我们的任务与使命。第一, 加强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学习, 大力弘扬传统人文精神, 没有坚实的人文知识功底, 丧失自己文化基因的做法是根本无法同其他国家的人文法律结合。第二, 要了解学习对我们有用的西方的人文精神。我们应以极其认真的姿态去努力学习有关国家的人文知识, 特别是 对人的权利的平等尊重和关怀为特质, 其要旨是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 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 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 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第三, 加强我们固有的权利义务信仰, 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法治社会, 有了它, 才可能建立真正的法治社会。第四, 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与贡献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世界各国对中国认识的加深不断扩大。中国用自己的文化与文明继续为世界进步与发展贡献着我们独特的贡献。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精通与学习, 学好我们传统的文化与法律规制,吸收他国优秀的文化与法律规制。
第四篇:《刮痧》影评
《刮痧》影评 10级教育技术郑雅倩
《刮痧》影评
10级教育技术学郑雅倩
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误会、冲突和纠纷。《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此片由郑晓龙指导,著名演员梁家辉、蒋雯丽主演。
首先来先谈谈郑晓龙导演的作品。我看了这部《刮痧》以后感触很深,然后就立即去搜索了郑晓龙导演所指导的一些其他作品。我惊讶的发现《渴望》、《北京人在纽约》以及近几年来热播的《金婚》、《后宫甄嬛传》竟然都是出自郑晓龙导演。惊讶过后,我发觉和《刮痧》一样,在郑导的其他作品里我也同样发现了隐藏在影视作品背后的深刻现实。他是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他总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带给我们最触动人心的情感故事。
《刮痧》这部剧的拍摄好多人都认为是郑导有意“带点好莱坞化的”。然后带着这个观点,我又重温了一遍电影。第二次观看,我更侧重地去探索他的一些拍摄手法、一些镜头的使用,以及蒙太奇方法的运用等拍摄特点。果不其然这部影片的确借鉴了不少好莱坞电影的拍摄手法。比如冲突或惊险场面的设置,像法庭上的激烈辩论,许大同夫妇到医院接孩子时,记者的闪光灯闪成一片,大同夫妇被警察牢牢捉住以及片尾大同爬水管等场面,带有明显的好莱坞式风格。采用形式的好莱坞化无疑有助于全球观众对信息的接受,进而才能谈到对影片内容的理解,我觉得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对本土文化传播。这是我认为影片之所以能够让全球亿万观众能够为之感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也是影片成功的要素之一。
但《刮痧》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在具体手法上一味模仿,透过好莱坞化的戏剧包装,《刮痧》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讨论了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即文化冲突与沟通。这部影片很显然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影片,讲述了刮痧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在美国社会中对一家人的生活影响,而这部电影也以其流畅的叙事,类型化的情节为更加深入人心。影片以家庭、传统、亲情和文化为主题,充满浓厚的人情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同时充分发掘利用了该片的人文内核,探讨移民文化现象,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探讨文化与传统的继承与进化,探讨现代人对待社会生活变化的心理状态,以特别的视角关注普通中国人的情感生活。
《刮痧》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 “打孩子”和“刮痧”治病这两件事。很明显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看来,这是典型的中国人从肉体到精神上对人表示爱心的方式。但是,这却对法制完善的美国却是无法理解的。从片中可以看出,许大同一开始对美国的生活是非常向往,《刮痧》影评 10级教育技术郑雅倩 似乎已经融入西方主流社会,这其实是许大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他们能够在西方人主导的社会中有所作为,说明他们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但“刮痧”事件发生后,让许大同一家感到震惊的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不知晓,甚至有些误解和歪曲,比如片中听证会上对方律师对中国名著《西游记》的曲解,可以说完全是污蔑了,就算是这名律师是有意而为之,而法官、许大同的老板等对此也毫无认识,这就是文化交流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据调查现在的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中国解放前的情景,中国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人还穿着长袍马褂等等。现在歧视中国人的事情在美国还时有发生。当大同送父亲回来,将孩子带回托管所,一直中国特色的猴王玩具掉在地上,受到警察的践踏,难道受到践踏的仅仅是一个玩具,恐怕受到践踏的还有中国文化吧!虽然,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法庭的起诉撤销。这种结果的产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在当今“开放、对话、全球化”的主题下,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这部电影以小喻大,对于中西方两中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因固有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提供了一种宽容大度、幽默乐观的解决态度和方法,同时影片充分肯定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凝结了民族亲和力。在《刮痧》煽情的故事背后,是在表达一个人类共同的愿望,人类间的相互沟通需要耐心、宽容和时间。
第五篇:电影刮痧观后感
从《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通过选修课程——中西文化比较,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了让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老师放映了一系列的表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我想通过对电影《刮痧》的一些感受来谈谈自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刮痧是中国民间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疗法。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内部炎症。中暑,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病都可用刮痧疗法。但刮痧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并且存留时间较长。
罗基斯说:文化是一个群体成员生活方式的总汇。文化产生于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是群体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定义为“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当文化成为一个区别你我的符号,我们便会因为互相的交流而产生误解乃至冲突。电影《刮痧》只是一个缩影,不管你是愤怒也好,无奈也罢,它却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根深蒂固的,在美国梦中依然烙着中国魂的印记,不同文化之间难免会因为交流与传播发生碰撞与冲突。
《刮痧》的情节跌宕起伏:北京青年许大同和妻子移民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有了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儿子,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但随后降临的意外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孙子丹尼斯病了,从北京来的爷爷用中国民间的刮痧疗法,被儿童医院的医生发现,便以虐待儿童罪将“顶罪”的许大同告上法庭,使原本幸福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儿子被儿童福利局收养,许大同被
禁止接近儿子,职业被辞,朋友被弃,夫妻被迫分居。努力多年的美国梦被这场官司彻底粉碎。影片中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一、处事观的差异。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信息。西医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儿童医院的医生不相信在背上刮痧会治发烧,相反孩子背上的瘀痕是事实;家长把未满12周岁的儿独放在家里也是事实;许大同当着朋友昆拉的面打孩子,这又是有口难辩的事实,所有的这些事实都被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使许大同败诉,从而取消了他对孩子的监护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为基础,就事论事。中国人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尽管儿童福利院对以上的举证都是事实,但许大同认为它们是片面的。中认为气能够贯穿七经八脉,因此可以“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刮痧非但不是虐待,而是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老爷子在外遇到烦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许大同急忙赶去接父亲,虽然明知把儿子单独放在家里会触犯法律的,但这种“孝亲”情感,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而美国法律无视自己的“真情,”把美好的家庭拆散,许大同感到不解和委屈。
二、家庭观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认为“, 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同时,孔子还把“孝”的准则诉诸于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许大同在美国扎根后,把老父接到美国“享清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给父亲早点办上绿卡,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刮痧》中还有一个细节,由于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拉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拉说:“我打我的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儿就牵扯着东西方对孩子的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属于我,我打他,是我的事,你管不着。虽然大同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的过错,而是给朋友“面子”。但在昆拉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在西方人眼里,许大同的“孝顺”属于“责任倒错”“, 不诚实”。美国人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让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许多美国人接受了这样的生活信条:Every man for himself , and God for us all.Every man is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例如,里根身为总统,而他的儿子却在职业登记所里寻找职业,同样这在中国传统观念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三、朋友观的差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包含着不同的意义。Edward Steward &Milton Bennet 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在中国,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该倾囊相助。当昆拉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指责昆拉“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拉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诚信是美国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相当于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影片最后昆拉到了一家中医诊所,亲自尝试了刮痧的滋味并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此,昆拉就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亲身体验为依据,证明刮痧的确是中国的一种治病疗法,并说服了儿童福利局的官员和法官撤回禁令。一场由文化障碍引发的冲突烟消云散,而这一平息是双方互相理解、沟通交流的结果。跨文化交际的一方无权要求另一方向自己的价值观靠拢,但却有可能促使其向自己的价值观靠拢,多种选择法(multiple choice)就是中西方行之有效的跨越文化障碍的方法。
也许你会觉得《刮痧》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误会,仔细一想,这却并非偶然,其实从一开始双方的立场就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以各自所固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否定对方,从而导致矛盾的不断累积。与人相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不理解我我不理解你,并且双方仍各执一词,争辩不休。即便最后当昆兰兴奋地告诉简宁大同无罪这个好消息时,我想他也未必就能理解当简宁得知丈夫无罪,大同爬上9层楼与家人相聚——这对患难夫妻内心的复杂情愫。然而最后的最后,在一种理解、尊重与认可中,大家都得到了平息。
《刮痧》展现的是一个视角,让我们见证了一次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从影片开始简宁为培养丹尼斯说英语的能力而坚持在家说英语到片尾大同和简宁教丹尼斯说:“北京”、“长城”,这恰是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体现,沉浸在美国梦中的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中国魂。
文化冲突会因为文化碰撞而永远不会消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就没有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文化正处于一个大交融,大汇集的状态,我们只有在承认相互平等的前提之下,通过相互沟通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做到了求同存异,才能使多元文化共存和发展有一个更和谐和宽松的环境。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正是通过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发现矛盾与误会,从而寻找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共存。在美国梦与中国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人类终能受益于多元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