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学教案
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例如:
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厖攻铚、酂、苦、跖、樵,皆下之。(《陈涉世家》)②秦师道东。(《左传氛辍罚©
二、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如: ①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宋定伯捉鬼》)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妨募蛳嗳缌写罚©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记废钣鸨炯汀罚© 4.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如: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非写罚©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废钣鸨炯汀罚©
(二)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例如: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②国内空,日以削。(《史记飞叹写罚© 2.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③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例如:
①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姚鼐《登泰山记》)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如: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四、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例如; ①山多石,少土。(姚鼐《登泰山记》)②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③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如: ①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列论战》)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六、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学习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一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以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辍罚©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②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司马光《李济雪夜入蔡州》)③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比较少见。
七、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厖”、“以厖为”等。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的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比如数词或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动词,因为较为少见,这里就不谈了。
第二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
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
《劝学》
1、輮使之然也 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名词用作动词,跨步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师说》
1、吾师道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4、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 明智
《赤壁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天亮)
《始得西山宴游记》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六国论》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烛之武退秦师》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结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8、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9、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0、君亦无所害(害处)
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2、臣之壮也(壮年)
13、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14、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5、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使动)
16、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7、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1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4、怀其璧(怀,怀揣着)
5、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6、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8、臣语曰(语,告诉)
9、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10、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11、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12、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13、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14、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15、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16、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17、以绝秦望(绝,用„„断绝)
18、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19、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2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名作动,宽容)
21、而绝秦赵之欢(欢,形作名,友好关系)
22、宁许以负秦曲(曲,形作名,理亏之责)
2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动作名,盟约)
24、大王必欲急臣(急,形作动,逼迫)
《鸿门宴》
1、沛公军霸上(驻军)
2、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3、吾得兄事之(侍奉)
4、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5、若入前为寿(上前)
6、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7、道芷阳间行(取道)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以上名作动
9、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10、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11、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2、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3、头发上指(向上)
14、道芷阳间行(从小路)以上名作状
15、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6、从百余骑(使„„跟从)
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8、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19、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20、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以上使动
2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意动
22、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3、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24、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以上形作名
《陈情表》
1.夙遭闵凶:不幸的事
2.2.猥以微贱: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3.3.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以上形作名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离 5.则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6.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逍遥游》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名词用作动词)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上,向上飞;下,落下。名词用作动词)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郊野景象。形容词用作名词)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自然之性。形容词用作名词)
第三篇:《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教案
【教学章节或主题】 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与规律,熟悉使动与意动用法的特点;了解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间的差异,了解词类活用的界定及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名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难点:使动与意动的判别【授课用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名词用如动词,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尤其宾语是代词):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2)助动词或副词后的名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3)介词“于”前面的名词(若句中无动词):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4)“所”字后的名词: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5)连词“而”连接的并列成分,一端是动词,则另一端的名词用如动词:且秦无已而帝.(战国策.赵策)二,名词作状语:动词前的名词,若不是主语,就作状语.1)表比喻,名词前隐含动词“如,像,似”等词,见教材例句.2)表示待人的态度,在名词前隐含介词“以”,相当于“以+名词”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3)处所或工具,名词前隐含介词“于”或“以”.也是介宾词组修饰动词.4)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特殊含义.三,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1在“其,之”字之后作中心语: 1)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4)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2作中心语兼作主语,宾语
亲爱在离居(曹植《赠白马王彪》)(按:白马王为曹植的异母弟曹彪)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3形容词在数词后作中心语
1)《黄鸟》,哀三良也.(《诗经.黄鸟序》)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四,数词用如动词:在“之,其”前,带宾语 1)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秦穆公死,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为人所敬重的子车氏三兄弟,哀悼他们.)3)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五,使动用法: 1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不及物动词经常有使动用法,这样它就带有宾语: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及物动词本来带宾语,它的使动用法与普通带宾语的用法在形式上没区别,区别在意义上.比较: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前例是使动,后例是普通及物动词带宾语.使动用法又叫致动用法,因为动词对其宾语含有始令,致动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的内容,使句法非常精炼.现代汉语少用这种形式,它被以下两种方式替代:一:用含有“使,令”义的动词的兼语式;二:将动词换成动补结构的双音词:“活之”换成“救活他”,“鸣鼓”作“打响鼓”或“敲响鼓”.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见p.347书例.3 名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动词.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吴王我:使我像吴王一样被刺杀.)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诠《上高宗疏》)(刘豫投降金.)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这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客观的事实不一定就如此.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后面的名词性成为它的宾语,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充国年七十矣,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1)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2)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意动用法也是兼语式的省略,它把兼语后的形容词或名词移到兼语前面成为及物动词,后面的成分作它的宾语.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使动是谓语动词“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 1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2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小国寡民)例1中“洁”“美”“饱”用于使动,例2中“洁”“美”“饱”用于意动.【思考与练习题】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2 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10)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记)附:参考答案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使动用法指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干什么或怎么样或成为什么,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二者的区别: 1)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于使动,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2)使动是 “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 “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3)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2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难:形容词用于意动,以……为难事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3)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名词用于使动,使……成为吴王
4)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小:形容词用于意动,认为……小,即小看,轻视
5)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生:动词用于使动,使……复生
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衣带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儿: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小孩般……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箕畚: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箕畚……
10)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记)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待人的态度,如对待兄长般……
第四篇:词类活用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2.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3.形容词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教学内容: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王无罪岁”中的“罪”,就是“怪罪”的意思。[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 填然鼓之 ⑥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规律总结: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注:名词活用作动词或状语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看名词后是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使动,使„„臣服的意思。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③ 序八州而朝同列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④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使动用法, 使„ „来,安:动词使动用法, 使„ „安定)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④ 今寡人不能。⑤ 其继有在者乎。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总结: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消减
③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④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 ⑥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八.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圣人,愚人 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九.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邻之厚,君之薄也。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十.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 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十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十二.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①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④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时作动词。
第五篇: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2.能愿动词+名词
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发生变化。——“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1.动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带补语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例如: 4.“所”+名词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买”讲。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5.副词作状语+名词
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孟子·梁惠王下》)效果”讲。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小”的意思。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促织》)7.名词+“者”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8.名词+“之”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得到好处”的意思。——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前,作“命名”讲。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9.名词+名词
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
1.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心上》)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作“做,从事”讲。
2.名词用作意动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四、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以下作用:
1.名词带宾语 1.表示比喻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1页,共2页
“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屈原列传》)——“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