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国培优秀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特点。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1)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及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诵读中注重个性化朗读。
2、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细致观察景物,领会写景的各种方法。
3、课堂延伸: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教学准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2、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摘抄并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3、把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步骤:
导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听,春天来了„„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音、形、义)
二、感知春天:
问:春天在哪里呢?在这里,在我们身边。在古诗词句中,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找春天。(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问:“能不能告诉老师诗句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物呢?”
例:上面的例句写的是小草。
问:“写草(或花、雨、风)怎么样?”
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旺盛的生命力。
三、阅读文本,感受词句:
(我们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丽,那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一起来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景)放配乐朗诵,领会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调。(引导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
分小组诵读课文。正音正字。
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可让学生上黑板用简笔画出所读到的景物。其他组学生加以评价。
四、诵读课文,升华主题:
全体齐诵读课文,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作者热爱赞美的感情。
课外延伸: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2)把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第二篇:《春望》国培优秀教案
2012国培计划 初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以《春望》为例)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亦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在我们的中学教材中,诗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课标》对中学生诗歌学习也有着相关要求“理解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古典诗歌,能够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其思想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运用审美情趣”。由此看来,让中学生学习并朗诵优秀古诗词是非常必要的,既能够丰富学生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又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民族优秀文明。本课《杜甫诗三首》中,《望岳》属于杜甫早年作品,年轻时的杜甫一腔豪情心怀家国,慢游天下壮志凌云;《春望》《石壕吏》都是“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此时的作者也是国家**的受害者,他深切体会到了黎民百姓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2.学情分析
乡镇中学的学生,由于阅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信息来源的狭窄,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多停留在僵硬的死记硬背上,只关注文字信息,难以展开相应联想和想象去发掘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以及名作写作背景。(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三首诗歌,尽量做到感情丰富。
(3)了解三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杜甫诗歌创作风格。2.能力目标
(1)从字词句中品味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诗词意境从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3.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诗词的常见写作技巧——象征、用典、白描、对比、想象和联想等。
(2)能够总结出古诗词学习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三首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2)把握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意境。A《望岳》歌颂泰山伟大,表现傲视天地的雄心 B《春望》《石壕吏》通过景物、事件的描写,表现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2.教学难点
(1)通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蕴。(2)初步掌握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
2012国培计划 初中语文
1.教法设计
(1)朗读法——单读、齐读、有感情品读(2)情境还原法(3)讨论点拨法(4)比较阅读法 2.学法设计
(1)圈点勾画法(2)小组合作探究(3)成果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春望》为例)
(一)导入新课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百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然而,诗仙李白诗之飘逸,诗圣杜甫诗之沉郁却经久不衰。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学生小组代表展示)
读书和游历时期——长安十年时期——战乱流离时期
(三)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以及名作写作背景。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三首诗歌,尽量做到感情丰富。
3.了解三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杜甫诗歌创作风格。
(四)课文朗诵
1.听配乐朗诵带,初步感知诗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情感。3.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代表读。
4.交流听后感受及朗读注意点(全班集体朗读)。
(五)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文,整体感知诗意。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把握意境。(小组讨论,代表展示)(1)诗歌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国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凄凉沧桑。
(2)诗歌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溅泪)、鸟(惊心),感伤时事,物伤心/人伤心。——言之成理即可。(3)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还原颈联和尾联的形象和画面。
兵荒马乱、战火连天,寄托了对亲人思念的家书却无处送达,企盼得到一封家书竟然是这么的困难,失望中,抬手搔头,却是满头白发如霜„„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前四句是对国家山河破碎的伤感,后四句表达的是对家人的思念。
2012国培计划 初中语文
(5)哪些字词最能表现这种感情?举例分析。破、深、溅泪、惊心——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烽火连三月——恶化环境,方显——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莫不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手搔头愁更愁”(6)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全诗。感情沉重,景象凄凉,沉郁顿挫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兵默写全诗。
2.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文(400+)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春望
首联 写景 忧国颔联 写景 忧国颈联 思亲.尾联 伤己.借景抒情 移情于景
第三篇:《水调歌头》国培优秀教案
教案 课题
《水调歌头》(第一课时)
授课 时间
设计者
杨于璐
教授者
杨于璐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八(5)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2、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 重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 难点
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 方法
1.诵读法 2.品味法
3.合作探讨。
教学 资源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月”的诗歌?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
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2、字词检测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ŭ)朱阁(gé)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shēng)
三、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2、配乐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来。分小组各读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这首词,然后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5分钟后检测各小组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检测一下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把酒问青天:端着又恐琼楼玉宇:担心 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低绮户:雕花的窗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3、共读课文,赏析诗词
①诗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几时问不知欲又恐不胜何似
师:怎样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力求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问题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教“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②阅读下阙,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问什么无眠?学生齐读 夜已深了,失意与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结合背景)师:这几句又应该怎样读?注意揣摩?小组竞争的形式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 胸襟。
3、通过诵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你的声音和语调表现出来
4、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教师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全班同学把对这整词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点评指导朗诵:段与段之间要有停顿。月亮慢慢的移动照到无眠的人,离愁别恨的怨恨之情喷薄而出,接着是对人生的感悟,自慰,最后退一步转成一种平和的心态。感情的变化要读出来。
6、展现个人风采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想象自己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在中秋团员的夜晚,喝的大醉,思潮翻滚,把酒问月,吟诵了这首词,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老师为大家配上音乐,如果同学们能加点手势动作表演一下会更好,哪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7、师:结合板书小结这首词。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
四、探究拓展 在中国古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那么“月”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含有什么不同的额情感呢?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见月》)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李白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 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听音乐
学生复习回忆、积累“月亮”的相关名句 学生听讲、批注
学生自由诵读、质疑、介绍本词背景 学生学生听配乐范读泛读,标注,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斜杠在书上表现出来。学生齐读
分小组各读,合作交流 学生找关键 词
学生品读 学生点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小组竞争读
学生各读、注意揣摩语音语调的变化 学生讨论 全班齐读 学生表演诵读 学生思考、笔记
拿一部分背景知识放在课文中讲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小序能解决整个诗词的框架内容知识
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是各地方言版,特别是四川话版,有入声字,可以读出平仄 问题的探讨涉及到背景知识,学生无法理解贬官和离开亲人是多么另当时的中国文人痛苦的事情,这里需要进行专门设立情境的类比介绍
学生在诵读表演的时候,鼓励加上动作,甚至是道具,不求最标准的普通话,但求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分类总结,便于学生坐大。
作 业
背诵这首词
欣赏这首词的名家新唱 将本词改写成文章
板 书 设 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教 学 感 悟
古诗词离不开反复的朗诵,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最好的诗词老师。
第四篇:《出师表》国培优秀教案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幼旭学校卢祖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的衷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比如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大家一定还知道他的其他故事。(让学生说说相关故事)身为军事家、政治家,位居相国的诸葛亮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所写的《出师表》更是让人钦仰折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孔明的内心世界。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
2、独立思考,请同学回答:
A、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先从每一段概括,再归纳内容。提示:《出师表》表是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国内的政事要一一作好安排。在表中还要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所以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理解。(老师补充介绍诸葛亮写出师时的政治背景)
B、文中诸葛亮自述经历一段可不可删除?为什么?(了解文章结构)C、本文各部分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再次朗读课文。三个部分由三个同学完成,大家评说朗读的优劣。(重在读出感情,但各部分又不完全相同,各有侧重点)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中诸葛亮的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2、出师前为什么要给后主提建议呢?诸葛亮有什么担心?
3、文言文也是可以读出感情的,这篇表更是感人至深。文天祥这样评价的“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全文洋溢着一种什么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的?如:提建议的时候,用议论的方式委婉明确地告诉后主,且说得入情入理。在自述经历的时候,有记叙的方式抒发自己对先主的感激、对后主的衷心。
4、你感受到诸葛亮是一个什么品格的人?说说理由。
5、像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中国历史上还有别的例子吗?说说看。
四、再现课文。
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先自读,再请同学选取一段来读,读出感情和特点教师及时点评。
五、小结
六、作业:读背课文。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片段作文。板书:
出师表
提建议(议论)
忆往事(记叙)
入情入理、感人肺腑表决心(议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第五篇:《童趣》国培优秀教案
4、《童趣》 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3、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4、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对“物外之趣”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2、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的是一个天真的小孩子对月亮的想像,今天我们将结识另一个孩子,他也很天真,很愿意联想,但他不是再看月亮,而是对其他的事物发生了兴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相关知识介绍:
(1)简介作品及作者
《闲情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题目《闲情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文言文介绍: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这是我们学习语文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入门”,所以先来讲讲学习古汉语的方法。
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1、熟读、背诵课文,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2、用心领悟,见“言”而知 “意”;
3、注意不断积累词汇。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
三、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
2、不译的字词。
3、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意译)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
二、学习课文:
1、拼音与重点实词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藐(miǎo)小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昂首]抬头。昂,抬。[项]颈,脖颈。[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观]看,观赏。[果]果真。[唳(lì)]鸟鸣。
[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定神]使精神安定。[砾(lì)]碎石、碎瓦。
[壑(hè)]坑谷、深沟。[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方]正。[鞭]用鞭子打。[数十]几十。[驱]赶,驱逐。
心之所向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观。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强 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作„„观:即“当„„看” 以„„为„„:把„„当做„„ „„为所„„:表被动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初步理解课文。
4、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6、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找一找文中的画龙点睛之语?即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明确:①围绕“物外之趣”来回忆了三件事。
2、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明确: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第二件是把土墙凹凸、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第三件是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并惩罚癞蛤蟆。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或:一观蚊成鹤;二是神游山林;三是鞭驱虾蟆。)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要强调两者如果只有一点是不够的,两方面都要进行强调。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结合书中有关句子来启发,比如作者幼年视力极好的描写。
四、小结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第二课时
一、朗读引入。
二、研讨课文。
1、集体订正课文翻译。
2、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4、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5、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2)、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3)、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答:“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4)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答: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5)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6)本文作者在观察事物时,感受到什么样的不寻常的情趣? 物外之趣
(7)本文以“童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其中的哪一个字?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趣”字;本文紧紧围绕“趣”字,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写“我”观察土墙、花台
和小虫争斗的乐趣;写出我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写出小孩那些特点?
反映小孩儿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表现孩子的稚气、天真(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作者小时候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说明作者小时,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顾及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10)作者有什么特长?他在文中交代其特长的目的是什么?
特长:“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为下文写出其物外之趣作铺垫。(11)作者之所以“时有物外之趣”,除了其有““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的特长外,还有什么原因? 答:还因为其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部分(2-4段)具体叙述童年观察事物的奇趣。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童年天真烂漫的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勒。在结构上起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2)第二段写童趣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听觉:由蚊子飞舞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夏日的雷声;视觉:由蚊子飞舞时的形象联想到鹤飞舞时的形象。
(3)作者把“蚊”写成“鹤”是比喻的写法,但作者一大一小,一丑一美,一善一恶,这怎么能相比呢?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中的“其”具体指代什么?怡然自得照应上文哪句话? 指代:“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照应:“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2)文中的“林”“兽”“丘”“壑”各指什么?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3)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4)蛤蟆吃虫、鞭打蛤蟆的情景,表明作者幼小的心灵已有什么样的感情?“我” 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答: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同样是生命,不必厚此薄彼,善恶有报即可。(5)事实上,癞蛤蟆不能算是“庞然大物”,也不可能“拔山倒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事实永远没有想象美妙。在作者的小世界里,想象与现实水乳交融,在那里,癞蛤蟆的确是丑陋的庞然大物,确实踏翻土砾,踩倒丛草
(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7)作者描写癞蛤蟆吃虫时用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现了什么?
真实地再现了癞蛤蟆吃虫时的形态,说明作者观察细致,有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
6、找出第三件趣事中描写动作的语句,并谈谈理解。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7、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三、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你认为童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有特长,视力极佳;同时又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天真。生活 快乐而丰富多彩。
3、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4、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5、《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童趣》作业。板书设计:
5、童趣 沈复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 森林 虫蚁 和 野兽 怡然自得 土砾 丘壑 癞蛤蟆 想象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