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三省乎己(推荐阅读)

三省乎己(推荐阅读)



第一篇:三省乎己

子所谓一日三省乎己之说,第一是要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的角色去做事,要做到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干好本份;第二是要省“与朋友交不信乎”。就是指作为一个社交角色,跟朋友之间的相处,要真正做到是忠诚守诺,言而有信;“第三省”叫“传不习乎”。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要经常温习,要进一步提升自己、修炼自己,使自己的内心不断拓展到一个新的心灵境界。德行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德才兼备,德字在前,一个人有了“德”,才会有“信”、才会有“爱”、才会有“勇”,才能有所大成,才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出自《荀子·劝说》)

大凡儒家的说法,为“三省吾身”,为自察反省已过。其方法自古至今,多为应用,效用也非常明显,常有美谈流传下来。

宋朝时候有个赵概,用投豆的办法来检查自己一天的进步和过失。他在书房里放着三个盒子,一个里面放黑豆子,一个里面放黄豆子,一个是空的。每晚睡觉之前,他便打开这三个盒子,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如果做了一件好事或有好的想法,就取一粒黄豆投进空盒;如果做了一件坏事或产生过一个坏念头,就取一粒黑豆投进空盒。

开始时黑豆往往比黄豆多,后来黄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他的修养越来越高。

明朝时候有个袁黄,字了凡,使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善则记数,恶则退除”,完成三千件善事则回向一个心愿,非常灵验有效用。这和“三省吾身”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大约古德智慧之人,多能够注意时时观心,事事观心,也因其能“三省吾身”,方得修养心性,成就大德。其修养方法,实为我辈同侪者鉴 评论 | 1 0

2013-07-07 17:37热心网友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智慧点: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得体

第二篇:吾 日参省乎己

《荀子·勸學》中“参”字音義考辨

貴州省錦屏县民族中學 張文眞 556700

[摘 要]“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是人教版髙語一册《荀子·勸學》之句。句中“參”字的音義歷來學界意見不一,有所争議。該文從訓詁、音韻入手,對“參”字的音義作進一步考證。[關鍵詞] 參

音義

考證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是人教版髙語一册《荀子·勸學》之句。句中“參”字的音義歷來學界意見不一,有所争議。筆者從訓詁、音韻入手,對此“參”字的音義作進一步考證。

課本注:“參,cān。驗,检查。”《辭海》:“參,cān。检驗。”《古漢語大詞典》:“參,cān。驗,检驗。”《辭源》:“參:cān,倉含切,平,覃韻,清。检驗。”

《故訓匯纂》:“參:cān,《廣韻》倉含切,平,覃韻,清,侵部。”《王力古漢語字典》:“參:cān,倉含切,平,覃韻,清。侵部。驗證。《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漢語大字典》註音及釋義舆《王力古漢語字典》同。《廣韻卷二·覃韻》:“參,倉含切。”《集韻卷四·覃韻》:“參,倉含切,或作三,古作。”《中華大字典》:“參,倉含切,音驂,覃韻。

(八)驗也。《荀子·解蔽》:‘參稽治亂而通其度。’”《荀子·解蔽》:“叅稽治亂而通其度。”楊倞註:“叅,驗。”王先謙《荀子集解》本“叅”作“參”。

《大戴禮記·勸學》:“君子博學如日參己焉。”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引《史記索隱》云:“參,驗也。”《欽定四库全書·大戴禮記》作:“君子博學而日參省己焉。”盧辯註云:“案各本‘而’訛作‘知’,脫‘省’字。今從方本。”

《大戴禮記彙校集註》作:“君子博學知日參己焉。”《彙校》云:“上‘知’,孔及王聘珍、戴禮、王树楠本皆作‘如’,戴震校改‘而’,又‘參’下增‘者’字。戴震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己焉。各本而譌作知,脫省字,今從方本。’孔廣森曰:‘如,宋本譌知,從盧本改。《荀子》云:’

王引之《經義述聞·大戴禮記中》“參己、故知明則行無過”條下云:“” 《史記·禮書》:“參是豈無堅革利兵哉?”《索隱》:“參者,驗也。” “參”爲倉含切、清母,咸攝開口一等平聲覃韻。侵部,清紐。“參”字又音“sān”。《辭海》、《古漢語大詞典》並:“參:sān,同叁

(三)。”《王力古漢語字典》:“參:sān,蘇甘切,平,談韻,心,侵部。”《辭源》:“參:sān,蘇甘切,平,談韻,心。通三。”《漢語大字典》:“參:sān,《廣韻》蘇甘切,平,談韻,心,侵部。同三,後作叁。”《故訓匯纂》:“參:sān,《廣韻》蘇甘切,平,談韻,心,侵部。參,三也。《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楊倞註。”《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楊倞註:“參,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俞樾《諸子平議·荀子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條下云:“樾謹按‘省乎’二字後人所加也。《荀子》原文蓋作‘君子博學而日參己’。參者,驗也。《史記·禮書》曰:‘參是豈無堅革利兵哉?’《索隱》曰:‘參者,驗也。’《管子·君臣篇》曰:‘若望參表。’尹注曰:‘參表,謂立表所以參驗曲直。’是參有參驗之義。君子博學而日參驗之於己,故知明而行無過也。後人不得參字之義,妄據《論語》‘三省吾身’之文,增‘省乎’二字,陋矣!《大戴禮記·勸學篇》作:‘君子博學如日參己焉。’如、而古通用,無省乎’二字,可據以訂正。”王先謙《荀子集解》:“《大戴記》一本作‘君子博學如日參己焉。’與俞說同。孔氏廣森云:‘參己者,學乎兩端,以己參之。’一本作‘而日參省乎己焉。’與《荀子》文同。此後人用《荀子》改《大戴記》也。《荀書》自作‘而日參省乎己。’參、三義同。《羣書治要》作‘而日三省乎己’,易‘參’爲‘三’,是本文有‘省乎’二字之證明,與楊註義合。俞說非。”

《廣韻卷二·談韻》:“參,上同三,俗作叄。蘇甘切。”《集韻卷四·談韻》:“參,蘇甘切,《博雅》:‘參,三也。’”

《中華大字典》:“參,倉含切,音驂,覃韻。

(一)三也。《易·說卦傳》:‘參天兩地而倚數。’”

元(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九“參倍”條:“錯耽反,《廣雅》:‘參,三也。’”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六“叅倍”條:“錯耽反,《廣雅》:‘叅,三也。’” 《廣雅卷五·釋言》:“參,三也。”《廣雅疏義》:“參、三者,《周語》云:‘王御不參一族。’韋註:‘參,三也。’”

《周易·繫辭上》:“參伍以變。”孔穎達《疏》:“參,三也。” 《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李鼎祚《集解》引虞注:“參,三也。”

《論語·泰伯》:“參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參,三也。”《論語註疏》、《論語正義》並作“三”字。

《國語·周語上》:“王御不參一族。”《齊語》:“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齊語》又曰:“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越語下》:“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韋昭並註:“參,三也。”

《太玄經·玄首都序》:“陰陽㘩參,以一陽乘一統,萬物資形。”范望註:“參,三也。”

《太玄數》:“參珍睟精三以數。”范望並註:“參,三也。” 《莊子·大宗師》:“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成玄英《疏》:“參,三也。”

《楚辭·招䰟》:“參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朱熹《集註》:“參,三也。”

《漢書·平帝紀》:“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顏師古曰:“參,三也。”《食貨志》:“各以其市月朔米麴三斛,并計其賈而參分之。”顏師古曰:“參,三也。”《禮樂志》:“參侔開闔,爰推本紀。”應劭曰:“參,三也。”

《揚雄傳》:“參天地而獨立兮,廓盪盪其亡雙。”顏師古曰:“參之言三也。” 《大戴禮記·四代》:“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何謂也?”《大戴禮記解詁》:“參之言三也。”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參,三也。”

《大戴禮記·本命》:“參之而後動,可驗而後言。”孔廣森《補註》:“參,三也。”

《韓非子·揚權》:“參伍比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虛。”王先慎《集解》:“參,三也;伍,五也。謂所陳之事或三之以比物之情,或五之以合虛之數。” 《古文苑·張旭<西嶽華山堂闕碑銘>》:“表以參闕。” 章樵註:“參,三也。” 《資治通鑑·周紀四》:“是以相參也。”胡三省註:“參,三也。” 《資治通鑑·秦紀二》:“未敢參分而王。”胡三省註:“參,猶三也。”

《玉篇》:“參, 千含切,卽三也。”

《左傳·襄二十七年》:“參以定之。”孔穎逹《疏》:“參,卽三也,言也,信也,志也。”

《淮南子·脩務訓》:“禹耳参漏,是谓大通。”髙誘註:“參,三。” 《文選·張衡<東京賦>》:“然後收以太半之賦,威以參夷之刑。”薛綜註:“參,三也。”何晏《景福殿賦》:“參旗九旒,從風飄揚。”李周翰註:“參,三也。”班固《荅賔戲》:“參天地而施化,豈云人事之厚薄哉?”李善註引項岱曰:“參,三也。”宏《三國名臣序贊》:“三光參分,宇宙暫隔。”張銑註:“參,三也。三分者,言三國也。”陸士衡《辨亡論下》:“吳之興也,參而由焉。”李周翰註:“參,三也。”

《中華大字典》:“叁,俗參字,又借爲三字。” 《中華大字典》:“參,倉含切,音驂,覃韻。(二十)通三。《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皇疏本三作參。”

《漢書·法志》:“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顏師古曰:“參夷,夷三族。”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省(xǐng)”者,言從三個方面反省。曾參日“三省”什么呢?後文作了精确的回答,即:“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文選·束皙<補亡詩>》:“終晨三省,匪惰其恪。”李善註引《論語》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李周翰註:“尽一日三度省察己之所行事。” 《後漢書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伏惟陛下躬日昊之听,温三省之勤。”《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

上古音同爲物部曡韻,影母雙聲,並字異而義同,愛爲古文假借字。“參”、“三”並爲蘇甘切、心母,咸攝開口一等平聲談韻。侵部,心紐。

[23]皇侃疏,欽定四庫全書·論語集解義疏[M],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

主要參考文獻

[1]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04,478。[2] 徐複主編,古漢語大詞典[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07,569。

[3]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合訂本)[M],商務印書館出版,1988.07,240-242。

[4]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M],中華書局,2005.03,98。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10,387-388。[6]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M],商務印書館,2003.07,300-302。[7]郭錫良著,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1,191-192。[8]陳彭年等撰,廣韻[M],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七月三版。[9]丁度等撰,集韻[M],光緒二年川東官舍本。[10]吳芝瑛,中華大字典[M],中華民國四年四月。

[11]元應撰,一切經音義[M],海山仙館叢書,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三月。[12]慧琳撰,續修四庫全書·一切經音義[M],上海古籍出版社。[13]顧野王著,大廣益會玉篇[M],中華書局出版,1987.07。[14]徐復主編,廣雅詁林[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07。[15]楊倞註,欽定四庫全書薈要·荀子[M],乾隆御覽本。[16]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中華書局,1988.09,2,397。[17]戴德撰,欽定四庫全書·大戴禮記[M],乾隆四十七年四月。[18]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M],姪嘉會校刊。

[19]黄懷信主撰,大戴禮記彙校集註[M],三秦出版社,2004.08,810-811。[20]俞樾著,諸子平議[M],中華書局出版,1956.11,225。

[21]王引之撰,經義述聞[M],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07,294。

[22]皇侃疏,欽定四庫全書·論語集解義疏[M],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

[19]四部叢刊集部·六臣註文選[M],上海芬樓藏宋刊本。[20]班固撰、顏師古註,漢書[M],中華書局出版,1962.06。[21]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M],中華書局,2003.04,47。

[22]四部叢刊集部·古文苑[M],上海芬樓借杭州蒋氏藏明成化壬寅刊本。

[14]四部叢刊集部·太玄經[M],上海芬樓藏宋刊本。

[11]陸德明撰,經典釋文[M],中華書局,1983.09,361。

[12]陈彭年等撰,國語[M],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三版。[13]丁度等撰,周易[M],光绪二年川东官舍本。

[14]续修四库全书编篡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书学正韵[M],上海古籍出版社。[15]司马光等编,类篇[M],中华书局出版,1984.12,108。

[7] [日]釋空海編,篆隸萬象名義[M],中華書局出版,1995.10。

9.《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ahsd@chinajournal.net.cn 39.成都大学学报 cddb@chinajournla.net.cn 73.《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gzsdxb@sohu.com

358.教育导刊JYDK@chinajournal.net.cn 361.教育研究jyyjzz@263.net 368.课程 教材 教法maed@pep.com.cn 375.语文建设ywjs@chinajournal.net.cn 378.中国教育学刊ziyx@chinajournal.net.cn 40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kxb@bnu.edu.cn 40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bjk@xb.ecnu.edu.cn

第三篇:每日三省吾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每日三省吾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华为三十年风雨路一直不变的是变,不断自我变革深深刻入这30年发展历程中。在华为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任正非都有着他独特的思考和见地,这背后,处处透着他深邃的思想和管理哲学。

华为到了它的“而立之年”,任正非也73岁,陪着华为走过了三十年坎坷岁月。

在世人眼中,华为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任正非为人低调,不喜欢面对公众或媒体,也不允许公司高层接受媒体采访。外界研究华为,更多的是通过任正非的那些文章:《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我的父亲母亲》等等,或者从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的一些公开讲话寻找蛛丝马迹。

从1987年21000元创办华为,到现在资产数千亿的跨国公司;从国企离职员工,到拥有十几万名员工的企业总裁;从国内到海外;从军人到企业家,从不惑之年到年逾古稀。华为三十年风雨路一直不变的是变,不断自我变革深深刻入这30年发展历程中。

在华为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任正非都有着他独特的思考和见地,这背后,处处透着他深邃的思想和管理哲学。

唯物辩证法在早期华为的应用

创办华为早期,任正非对市场、管理、战略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就开干。彼时,他用得最多的是毛泽东的一些方针和策略。或许伟大之人都有相似之处,正如毛泽东一步步披荆斩棘创建新中国一样,任正非也是这样带领着华为一步步开疆拓土,建立起一个商业帝国。

1987~1998年,是华为的初创期,任正非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可以说是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这个矛盾运动就是平衡与打破平衡的矛盾运动。

“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过了一年,就整个来说,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要采取积极平衡的方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不平衡的问题。”

任正非在对《华为基本法》的讲解中提到:“真实的世界永远都是矛盾的,有矛盾才能在打破平衡中不断发展,华为公司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他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首先来自矛盾。”

华为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企业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许多矛盾,必须认识到其中的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又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1992年,华为内部存在着:技术突破与扩大销售额之间的矛盾,经营和管理的矛盾。而当时的华为相对跨国大公司来说还是一个小企业,其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迫使前一种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而在技术与市场之间,任正非最终把技术突破放在首位。因为只有技术进步才能撬动跨国公司的价格空间,产生市场机会。

从1996年开始,华为的主要矛盾才从技术与市场的矛盾转变为经营与管理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华为1994年就已经建立了“销售人员奖励分配方案”,1995年进行企业文化大讨论,并引进管理咨询,加强对内建设。1996年开始起草《华为基本法》,基本法最主要的功能,是阐述华为存在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个矛盾,会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华为基本法》八易其稿,最终在1998年3月23日获得通过,并开始实行。

任正非在1998年8月华为内部讲话《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中说道:“将矛盾的对立关系,转化为合作协调关系。使各种矛盾关系结成利益 共同体,变矛盾为动力。”

他强调:“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努力探索企业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使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合理化,以产生共同的更大的动力。我们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这种矛盾是对立的,我们不能把矛盾的对立绝对化。”

“削足适履”的智慧

1998年4月,在《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中,任正非说道:“第二次创业的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要用十年时间使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

到1998年,华为的对外扩张迫在眉睫,需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理念,任正非不断走出国门,与此同时,华为面临着海外扩张与企业管理水土不服的矛盾,由此,任正非提出了“削足适履”的解决方式。

所谓的“削足适履”也就是变革自身,以适应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这与他用喝咖啡来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喝咖啡的他为了适应国外的生活方式,与国外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交流,开始改变自己的习惯而开始喝咖啡,并且他还倡导华为所有高管都这样做。

1997年,任正非到访美国。他在1998年2月的内部讲话《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中讲道:“纵观美国信息产业的兴亡史,令人胆颤心惊。五百年春秋战国如果缩到一天内进行,谁是英雄?巨大的信息潮,潮起潮落,随着网络技术与处理技术的进步,新陈代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很难再有盖棺论定的英雄,任何过路的豪杰都会对信息业的发展给以推动。我们应尊重他们,学习他们,批判地继承他们。”

学习美国的管理理念,他讲道:“优良的企业管理 IBM的副总裁送了我一本书,是哈佛大学出版的,对大项目的管理非常有道理。在财政部部长刘仲黎访问我公司时,又把这本书送了他(我们后来采购了几百本)。我们在IBM整整听了一天管理介绍,对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

除了向美国学习,任正非还拜访了印度、冰岛、日本等国家。期间,任正非著有《冰岛游记》、《印度随笔》、《北国之春》、《市场经济是最好的竞争方式,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等文章,也深刻反映了任对于企业管理的思考。1999年4月的《印度随笔》中,任正非讲到:“华为正在经历建立各项流程管理,并逐步实现流程管理自动化。正在大规模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管理,并逐步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来。”

2001年所作的《北国之春》中,他讲道:“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 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他认为:“我司初创时期处于饥寒交迫,等米下锅。初期十分重视研发、营销以快速适应市场的做法是正确的。活不下去,哪来的科学管理。但是,随着创业初期的过去,这种偏向并没有向科学合理转变,因为晋升到高层干部多来自研发、营销的干部,他们在处理问题、价值评价时,有不自觉的习惯倾向。”

从上面这段讲话中可以看出,在加大国外市场考察力度的同时,华为已度过了初创时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任正非认为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应该是运用科学管理进行,但在内部还没能形成科学管理的机制。

在经历了10年高速发展后,华为能否长期持续发展,会不会遭遇低增长,甚至是长时间的低增长;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员工在和平时期快速晋升,能否经受得起冬天的严寒;快速发展中的现金流会不会中断……这些都是任正非没有停止过思考的问题。1998年,华为引入IBM参与华为IPD和ISC项目的建立,5年期间共计花费4亿美元升级了管理流程。除了IBM,华为还曾聘请过埃森哲、BCG、普华永道、美世和合益等咨询公司。

华为的国际化道路,经历了8年屡败屡战的坎坷进程,才初见成效。到2005年,华为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

“无为而治”、“灰度管理”、“进入无人区”

丨图:任正非

2000年,任正非以“无为而治”为题要求华为高层管理者写命题作文。

任正非要求华为高层管理者以道家的“无为而治”来管理公司,也就是高层管理要以实现公司的组织目标为己任,通过制定各种制度管理华为,培养干部,而不是在某些具体工作上出人头地、充当个人英雄;而对中层管理者,则是实行儒家的“中庸”式管理;对基层管理者实行以“法”管理,就是像法家那样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铁面无私、身体力行。在2000年3月《一个职业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中,任正非有这样的讲话:“华为曾经是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人、创业者的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的必然之路。只有职业化、流程化才能提高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内耗。”

他要求高层进行职业化管理,不能再做“英雄”。实现无为而治,不仅是管理者实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长期修炼,更重要的是企业价值评价体系的正确导向。对于中层管理者应当实行的“中庸之道”,具体体现是中层介于高层和低层之间,应该起到承上启下、上令下达的作用。要具备很强的化解冲突的能力,协调部门之间、员工与主管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

“无为而治”、“中庸”、“法”制的管理思想奠定了任正非内部管理的基础。

2002年是世界通信行业十多年来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这一年,华为中下层员工股权基本清理,同时按照员工等级实行股权期权制。华为错过了海外上市最佳时机。同年,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讲道:“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下去。”

他一再告诫华为人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态,在《谈干部队伍建设》中,他强调干部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有宽广的胸怀、良好的道德品质、开阔的视野和结构性思维能力。2003年1月,因思科对华为知识产权起诉**,华为迅速撤回在美国的路由器。2月,以任正非、孙亚芳、洪天峰等高层领导为首,公司总监级以上干部递交了454份自愿降薪10%的申请书。

危机感是任正非对华为人一再强调的意识,这使得华为自上而下、任何时候都不敢松懈和怠慢,成为华为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内生力。

2003年,华为曾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四位教授,以及中国社科院的庞朴教授、余敦康教授和原海军政治学院的吴琼教授为华为总监以上干部做哲学培训,讲授“西方现代哲学论和谐相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周易与思维方式”、“无用之用——老庄的智慧”、“说无谈玄”、“回到轴心时代”、“战争指导规律与大战略”等课程。

当庞朴教授问任正非,为什么邀请他们讲授和企业经营管理没有多少关系的哲学课程时,任正非的回答是要给华为干部的头脑松松土、浇浇水。

随着华为的不断发展,海外市场取得阶段性成果,任正非也越来越注重干部作风建设。2005年12月华为八人召开了EMT民主生活会,并通过《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自律宣言》(这八位领导轮流执政,每人半年,经过两个循环,演变到后来的轮值 CEO 制度)。2006年5月开始EMT成员、中高层干部的关联供应商申报、清理工作。到2007年9月,完成绝大多数清理。2007年9月29日,公司举行了首次《EMT自律宣言》宣誓大会,并将这项活动制度化开展至今,通过制度化宣誓方式层层覆盖所有干部,接受全体员工监督。

2009年,任正非在题为《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的讲话中多次提到:“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后方配备的先进设备、优质资源,应该在前线一发现目标和机会时就能及时发挥作用,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不是由拥有资源的人来指挥战争、拥兵自重。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所谓商场如战场,任正非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看起来简单粗暴的指导思想,却充满了他的思想智慧:给予一线的人决策权,促使企业效率和进度大大提高。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类似的军事化管理思想层出不穷:“活下去是硬道理”、“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任正非的狼性管理哲学。

除了军人的强势管理作风,任正非还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的指导思想——“管理的灰度”,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在他2010年1月的华为内部讲话《宽容是领导成功之道》中充分阐述了这一理论。

“灰度”指的是干部要有明确的方向感,要懂得宽容和妥协。他说:“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因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即要求华为各级干部要领悟妥协的艺术,学会对人、对事物的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才能在正确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

在华为“2012实验室”的讲话,任正非开始思考企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人的命运的联系,明确提出了哲学改变思想的课题。至此,他的哲学管理思想变得更为深远。

2015年1月18日,在华为市场工作会议之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三智道商国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为与华为干部带去了《中国的智慧》讲座。任正非在企业哲学思想方面的境界与干部培养方面可谓良苦用心。

2015年,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92亿美元,占其收入的比重超过15%。92亿美金的研发投入研发,超过台湾台积电+鸿海+联发科+联电+纬创的总和,相当于A股400家企业总和。而且未来几年,华为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到100~200亿美元,这是一个足以和世界上很多科技公司相媲美的数字。

任正非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到:“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正是华为高额的研发投入,让它走入“无人区”。

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任正非这段话,说出了一个人类经济和科技发展最基本的生命周期规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如同一个人一样,是有生命极限和周期规律的。这是华为的现状,也是人类发展都将面临的问题。

然而任正非以及他的精神、思想却仍旧要带着华为走下去,就像过去30年带着华为走过来一样,新的时期,总有新的挑战。

“矛盾”是任正非企业管理思想里的核心,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任正非要求每一个华为人能“每日三省吾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是他未停止过的追求。

第四篇:知乎精华

题主没搞懂这个问题的实质。不是延长工作年限,是推迟发放退休金的年限,这点很重要。

一个人的寿命是一定的,推迟发放是百分百意味着能领到的退休金的减少,是社保部门打算公然赖掉欠大众的一部分帐。这是其一。

推迟发放同时表示缴纳期限的延长,赖账不说还打算让公众交更多的钱给它,这是其二。

什么人生价值工作意义跟这个部门没有一毛钱关系,它找机会想偷大家的钱却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为什么公众对这个事情反应这么大。这一条理由足矣。每延迟一年少拿的加上多交的每个人的损失就得一两万块钱起,楼主买三个苹果5s寄给我行不行啊?你不乐意凭什么大家要乐意每人里外里把该拿的大把钱给社保?

另外即使官方公布的人均寿命也才76岁,退休年龄延长5年等于余生从16年缩短为11年,减少近1/3,影响比长寿国家要大。比如日本平均寿命83岁,23到18就是不到1/4.另外人不是一直健健康康活到76然后突然死去的,都是从死前好些年随着身体老化逐渐出现各种疾病,慢慢不行的。退休后还相对健康的年数因为退休年龄延长5年会缩水得更厉害,很多人会从工作岗位直接转病榻,甚至带病煎熬。

再说说其他方面,权力部门怕人走茶凉,可能打算多干几年,但事业单位普通职工相对来说还是不希望晚退休的。因为现行双轨制退休金制度下他们的收入在退休前后变化不大,早点退休收入没怎么下降,空闲多出大把,想做喜欢的事情有的是时间。医生也好教师也好多少又有专业技能和职称,想找份劳动强度不大的兼职提高收入也有机会了。

其他大部分行业又是另一种情况,从业人员的雇佣关系比较自由。雇主不会因为延长退休年龄就保障5年比年轻员工高得多的工资,干多少工作给多少钱,愿意出高价雇老骨头的不多。看看生活中你周围吧,你平时能见到的60岁以上还在普通公司里工作的人有多少?很多行业里是看不到老人的,等到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了,干活不行了,雇主不愿雇了,但离领退休金还有好几年,还得找活干交社保,这种晚年怎么样?

延迟退休年龄是跟社会里的绝大多数人过不去,它敢提这个目前还只是在网上挨了挨骂,社保部门应该对此心怀感激。

============================= 补充几句,题主和一些回复没有分清的是“某件事情会不会发生”和“某件事情具不具有合理性”和“公众对某件事情的态度”这些是各自独立的命题。

在这个事情上,我认为将来由于资金缺口无法弥补,退休年龄和缴费标准以及年限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但这并不影响我理解大家为什么会愤怒。

我们东边这个邻居因为在不少事情上比我们早经历,从它的经验里可以对将来会在中国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某种程度上的预判。就好像从几年前铁路大跃进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让铁道部背上了和日本国铁几十年前一样的包袱,从日本国铁的下场不难想象后来一定也会出问题,铁道部也确实没过几年就用它的死来负了一部分责任一样(但事情还远远没有解决,还会有后续),对比日本的养老保险(国民年金)情况,也可以推断出现在的社保制度是不太容易一直持续下去的。

以前写过一个关于日本养老金的回复: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养老金危机?

日本人准备了又准备,建立起来的可以在世界上引以为傲的养老体系,真的等到养老大潮袭来的时候没几年就显得好脆弱。中国只是由于又多打了几年内战,老龄化高峰期会晚来那么十年八年而已。

等到老龄人口更多、社保保障人口也增多、社保基金钱不够付了的时候,推迟发放年限、调低发放标准、提高对在职人口的征收标准等等,这些手段里的一种或几种会是不得已的选择。但这和公众对此有意见完全是两码事,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人动了还没意见的那是脑子有问题好吗?

我是社保专业的,我来说说,为什么反对退休:

1、违反了契约精神,现行退休制度是养老保险的基本依据,作为合约中的要件,必须严格遵守。换句话说,当年国家和民众是约定了退休时点和缴费政策,是基于这个共识上民众才同意交钱参加社保的,可以认定为契约。所以哪怕现在国家在这项保险“业务”中遇到了困难,也必须让社会各阶层作出让步来缓解,决不能在大部分人“吃亏”的情况下,反而让另一部分本来就“占了便宜”的人因此更加得利。这是有关契约精神下的社会诚信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严重影响就业,中国目前有7亿多劳动力,劳动力绝对数和可能的经济状况相比,劳动力数量不缺,这一状况在2020年以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将使大量青年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青年失业状况,由此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延迟退休“省下”的钱,远远不及三公支出,而大规模的青年失业会让政府付出极大的政治代价。

3、双轨制不改,政府没有资格说延迟退休的问题,社保的理念是公平正义共享,公平就包括横向公平,也包括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就是说同一代人能受到公平的待遇,目前的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包括社保在内的再分配政策反而更偏向既得利益集团,如果在一个国家,贫富差距极大,那么这个国家的政府就是非正义的

4、养老金到底缺不缺钱?我的回答是缺,但缺的那一部分绝不该由民众来补,目前缺口主要是当年社保改革的转制成本,即在低工资高积累时代工人对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承诺养老,而现在这些人已经退休也是要发退休金的,没有交但是要领,当然会出现缺口,那么这个缺口本应是划拨专项资金,或者用国企的利润填补,再不济也是发行特种国债,用起码十几年的时间来补空,这才是正义的,但事实呢?是用现在人交的钱给当下已退休的人发,这也是养老一直空帐运行的原因,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当下的人就是交一次钱养两次老!

时间有限,先回答你这么多,简单的说一下解决办法:破除双轨制,废除计划生育,划拨国企利润充实养老基金等等等等,目前唯一不该想到的就是延迟退休!

引用一条搞笑段子: 当延长至65岁退休——

多年后的我60岁的那天早晨5点,我起床,去公园晨练,回来后煮了早餐,送完孙子上学,刚好8点。来到地铁站,人很多,一小伙子要给我让座,我看了看孱弱的他,说:不用不用,咱们都是上班族。

来到公司,那条刺眼的规定总是让我不适:所有拐杖必须整齐停放在公司门口,违者罚款200元。这个上午,老板又收到了三份辞职信,辞职理由是:与世长辞。其中一份是和我斗气几十年的同事递交的,点开QQ,他的签名是:感谢国家,实现了长生不老,我这辈子就没等到养老的那 一天。写完这条签 名,他的头像就再也没有亮起。中午没有食欲,因为昨天把假牙弄丢了。接着我发现HR在休闲区贴了温馨提示:请大家饭后保管好自己的假牙,我们的下水道再也堵不起了。下午部门开会。我发现主管的记忆退了许多。说完第8点后,突然一句:好,以上是第1点,现在来说第2点。直到下班,我们还是在说第2点。主管怪责我为什么没有提醒他,其实我一共提醒了他13次。不跟他计较,明年他65岁,就退休了。我继续“埋头”苦干。这时,我想起来晨运了,这次又是什么病?老王回复:跑业 务,扭到腰了。今天你60大寿,过得怎样?我说:挺好的,晚上公司没什么人,网速也够快,我还偷偷连续发了好多条微博谈60岁人生感悟,加班就是好!

夜晚11点回到家,菜凉了,孩子们都睡觉了。我躺在冰凉的床上,打开工资条,看着扣除养老保险那一栏,转脸朝着老伴躺的那一边,对着空气说:你等不到的,我尽量替你等到。若干年后,中国会出现一个奇观,年轻人无法就业,每天逛公园,老年人没法退休,每天上班。于是每天早晨的时候,老太婆就喊了:"孙子,你上午去公园遛鸟之前,先扶你爷爷去单位上班!"

日本

钱是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怎么可能有国家不差钱呢。养老金的来源不外乎这几种,一是大家按照某个标准交的保险金形成一个基金,进行一定的投资收益,弥补每年收上来的钱和付给老年人的钱的差额;二是不形成基金池,按需要付的数额来制定收费标准,左手收年轻人的钱,右手付给老人;三是个人帐户制度,好像是半强制性的存款一样,你工作时存的养老金是你自己的,替你保管,给你一定的收益,等退休以后可以取出来花。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养老金制度都可以归类为其中之一或是它们的组合。日本采用的主要是第一种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日本没有为养老做准备、日本的养老基金没钱,事实上日本做了比哪个国家都多的事情来对付养老问题,也存了比哪个国家都多的养老的钱。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始于1960年,经过40年以上的积蓄,到21世纪头几年厚生年金基金达到了140万亿日元上下、国民年金基金10万亿日元、各种共济组合50万亿日元、民间厚生基金40万亿日元、合计240万亿日元的规模。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为养老存这么多钱,只有美国接近,其他任何国家在金额上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中国的社保基金总资产1万亿人民币左右,只有这个数字的十几分之一。不光金额惊人,就算是相对规模上,这笔钱相当于每年付给本国老年人的养老金的5倍,相比之下瑞典攒的钱的可以付4年,美国和加拿大可以付2年,英国2个月,法国和德国1个月。

那日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建立这个制度的时候对未来几十年的情况过于乐观。日本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现在二战结束后,之后除了70年代初因为这一波婴儿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有一个小高峰以外一路下滑到现在。1960年建立养老金制度之后又过了5年这批人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而直到2005年以后婴儿潮的这一代人才到60岁,之前一直都是收他们的钱而不是付给他们钱。这就使得在前面几十年里,在资金上极大丰富的日本社会、日本政府、日本养老基金的管理者都没有对这一体系将来有可能遇到的风险有足够的重视。收费标准相对低,而给付标准相对高。以国民年金为例,创设之初的1961年每个月只需付100日元,老人每年可领24000日元。80年代初月付4000日元左右,老人一年可领50万日元。如果一个人1935年出生,1961年一开始就交保险,交足40年,那他一生交费230万日元,退休到死亡可领1300万日元,收益竟达480%。1945年婴儿潮出生的也可以交390万领1300万,收益240%。直到90年代发现这么下去不是办法,继续调高费率,到现在月交15000日元左右,老人一年领70来万日元,70后们预期收益率80%左右。但离收支平衡还有距离。

到了2005年以后随着婴儿潮一代的大量退休,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增速突然加快,过去几十年里持续下降的出生人口反而使得劳动人口,也就是缴纳养老金的人开始减少,平均寿命越来越长60岁以上老年人越来越多,同时十几年的经济停滞也使得国民收入原地踏步,反映在养老金缴纳上就是缴费金额停步不前,没有如预期一样增加。而且当几百万亿规模的资金在国内投资的时候,年收益率只会与经济增长率差不多,同理投资收益也就比当初的预想低了很多。不巧又赶上了次贷危机,个别年份出现了10%以上的负收益率。这些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国民年金每年有五六千亿日元的亏空要靠过去的存款来补,而规模更大的厚生年金光在2011年一个就拿出8万多亿日元来补贴收支差额,相当于总资产的近1/10。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不采取任何措施,再有个十年多点养老基金就有耗光的危险。

总起来说,日本是在担心存的一大笔钱花光了怎么办,其他国家看似不担心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大笔钱可以花。

真花光了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好像一个人收入好的时候存了一笔钱,后来存的少取得多,直到没的取了,之后就挣多少花多少就是了。提高缴费率或由政府预算进行补贴,或者延长退休年龄等等到进项足够支付支出为止。反正是整个社会来养社会里的老人,现在一年几万亿日元的收支差额相对日本500万亿日元的GDP规模和50万亿左右的财政预算来说也不是绝对支付不起的数字,就是祖上传下来的金山花光了不再那么安心而已。不再有巨额基金池,大不了去跟其他国家现在一样现收现付嘛。

第五篇:+知乎网

关于新兴网络社交产品——知乎网的若干讨论

------数字互动时代网站建设与用户体验

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知乎”,那你就OUT了!知乎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的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网站于2010年12月开放,3个月后获得了李开复的天使投资。截至2014年6月,知乎注册用户已经超过700万,单日每个访问者平均停留时间为7分钟,如今的知乎,不仅仅只是一家知识专业问答社区网站。它更像是一个在网络碎片的时代,网民的狂欢乐园。

在这个网络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时代,网络受众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布,所谓的碎片化就是说受众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希望获得更多的能动性和参与性。在报纸,杂志和电视等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体里面,受众更多的是单方面接受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互动;但是在数字互动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人们对信息的获取状态不再是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而是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到实际能帮助到自己的有用信息。那么知乎就是一直致力于提供对用户有用的正确信息的社交网站。下面我将从知乎的内容架构和运营模式两个大的方面具体谈谈这个新兴的网站。

一、内容架构

内容是网站运营的一个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合理的网站内容架构可以合理布局信息内容,使得信息在有限的页面空间里被最大限度的被用户找到并浏览。

(一)、板块设计

1、个人主页

每个知乎的用户都会有一个注册的账号,而在每个用户的个人页面里,大致分为5个版面:“个人资料”、“个人回答”、“个人主页”、“搜索用户问题和答案”、“关注人和被关注信息”和“关注话题”。(1)个人主页设计优势

可以充分地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其他人知道你的长处。可以说你的“个人主页”就是你最好的简历。同时也可用于展示你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个人主页”上,让大家都可以来欣赏。用于结识新的朋友。对于好的“个人主页”,将会有很多人访问您的主页,和访问者交流会大大扩大你的生活空间。个人主页充分展示了网络受众个体的主动性,似乎成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机构”。(2)、个人主页的改进

个人主页的功能设计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可追加用户反馈或者效果评估功能等。

2、网站首页

知乎这一版面,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问题回答”、“关注功能”、“邀请功能”、“相关问题链接”、“分享功能”和“问题状态”。而其中,“问题回答”版面,占到这一板块大约70%位置。在这一板块的版面中,用户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修改、评论、举报和管理投票。用户可以对自己觉得不合适问题、问题标签和问题补充进行修改。(1)、网站首页设计优点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理解角度或兴趣对问题回答进行个性化管理。可以对自己觉得不合适问题、问题标签和问题补充进行修改。同时,如果发现不合适或自己感兴趣问题,用户也可以评论或举报。在问题回答上,用户可以按照相当适合自己方式对问题回答进行排序操作(知乎提供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和按用户关注人显示三种内容呈现方式)。(2)、网站首页设计改进

知乎的关注功能并不是关注具体的用户而是关注问题,这是区别于微博的地方,虽有它的独特之处,但对于有些用户来说,不喜欢频繁更换问题的回答者,特别是像雷军和李开复这样的名人,用户更希望经常看到他们的分享。

3、板块和视觉设计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这是网站运营策略的一个重要基础,网站设计人员根据用户的体验来对网站建设进行改进。

那么,知乎网在用户体验上面准确的把握了用户的需求,不光重视信息的数量,更加注重信息(对问题的回答)的正确性,相比较其他类似的网络产品,这就是知乎的特色。用户通过正确的信息帮助自己解决了问题,获得一中愉悦的感觉,这就是一钟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但同时,对问题进行误导的回答也是大量存在的,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标题的吸引力和文章的可读性

1、标题的吸引力

对于知乎的标题,也就是所提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交叉型。有的问题由于设计的专业性极强,普通的用户都无法读懂。而也有很多问题涉及到我们日常的生活。这从侧面反映出,知乎的用户的分布层次层次不齐,不同职业、年龄或者收入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2、文章的可读性

说到文章的可读性。大部分内容是值得阅读的,文章的内容涉及到体育、经济、健康、科技等等。而且每个大类下面又有很多小的细分,比如体育下面又分为篮球、足球等。一个问题下面可能会涉及很多的回答,对提问者最有用的回答肯定会让眼尖的用户眼前一亮。举个例子,某用户提问:淘宝上可以网购哪些美食?其中一条回答有几万字,包括了几十张图片,从南方美食介绍到北方美食,从国内美食介绍到国外美食。这几乎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啊!

但是呢,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所谓的垃圾问题,没有实际的意义,相应的,回答者也是寥寥无几。

二、运营

(一)、内容对于用户的吸引

知乎的源起是集体博客apple4us,一小撮专业的人探讨专业的事。2013年3月开放注册后,知乎在更广的话题领域有了较大发展。虽然互联网仍是知乎话题的重头领域,但因为其他行业从业者和大众用户的加入,IT互联网从业者所占用户比已经被稀释到10%以下,金融、法律、健康、医学甚至生活领域等相关话题都有了很大拓展。

2013年5月,知乎有发布一款新闻资讯应用——知乎日报。这款产品形容为“一个超级印刷机”。这台印刷机每天印一张“报纸”,内容是知乎社区中的十来条问答,它们大多结合时事热点,人们喜闻乐 见。随后,知乎又连续推出了知乎周刊、月刊,已在多看阅读、豆瓣阅读和 Kindle 商店上架。知乎在用互联网的方式创造一种阅读方式。知乎的核心功能是,如果用户想讨论(问题),发到知乎上来,整个社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让这个问题得到合适的回答。并且把它沉淀下来,这是一个用户场景,并一直在围绕这个用户场景在推进产品。

无论是从内容的本身还是从内容的发布渠道,知乎都是做到用最畅通的渠道发布最有用的内容。内容为王!

(二)、推广

我们在一开始就说到,在数字互动的社交时代,受众更注重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有用性,即不要求信息多而要求信心对解决问题有用;另一方面是受众在信息内容的制造、发布、反馈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度,即用户更希望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对网站运营的推广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对于知乎网站的推广,给予一下几个建议:

1、推广创意的娱乐化

传统的叫卖式的推广方式不能适应数字互动时代的需要,新的推广策略必须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只有这样,受众才会来访。在视觉体验上,就是要注重页面和板块的设计,要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最好的建议是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因为无论怎么样的设计,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房一定权限,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我设计;而在内容体验上,同样的内容要用更加符合用户喜好的方式进行表达。

2、实现精准的网络推广

数字互动时代由于受众碎片化的分化,要改变以往那种集中轰炸式的广告宣传与投放方式广告,转而建立在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的精准投放。网络具有计算机数据库精确的特性,透过许多渠道可以轻易记录用户的网络社交习惯,利用简单的模式挖掘目标用户的潜在偏好,更好的为受众定制个性化的网络社交服务。

特别是现在很多社交网站集合了大批具有同样爱好的群体,在这些群体中进行精准推广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效果。

3、推广的课搜索性、可参与性和标签化

可搜索性对于网络受众来说十分重要,现在的网络用户都是从需求出发,只有当自己对某个网络产品产生需求时才会使用该产品,成为其用户,而搜索的途径大多是是搜索引擎。

可参与性是为了充分满足受众对于知乎的参与或者体验,这种参与式的体验可以是受众更好的了解产品。知乎就是这样一款,一个用户提问,一个或者多个用户参与回答的网络社交产品,这几乎是该产品的全部。

标签化意味着再次传播的可能性,因为只有当一个信息有趣时,且可以用一两个标签进行概括的时候,才会被广泛传播,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些视频网站上经常看到。

(三)、关于本校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校网站健在的必要性

安庆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有一定的历史底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或者通过校园活动来表达,或者通过学校代表任务的行为来表达。那么在表达方式和宣传方式上,网站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尽可能的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积,成为学校各个环境下人员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2、运营与推广(1)、内容

一所高校几万人的规模,相比较整个大的社会,相对较小,信息的传播量也是有限的。校园生活的更多内容还是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为主。所以在网站内容的建设方面要以学生为主,尽量围绕学生来进行内容建设,同时注重学生思想的引领工作,传达社会的正能量。但同时,拥有了内容素材之后,内容的表达形式又是一个关键。校园官方网站的建设既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又要保持对于学生来说的可亲近性。(2)运营与推广

对于地理范围并不大的校园来说,进行网站的推广并不是难事。但是在网站推广之后,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才是更应该被网站建设者关注的。在新媒盛行的时代下,涌现出了像微信、微博这样的全民性的网络社交产品,同时也出现了果壳网、知乎网等新兴的网络产品。总结这些网络产品的推广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十分注重用户的互动性。那么对于高校的单个网站来说,互动性的大幅度提高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导致无法完全实现,比如技术问题等。

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像微博微信这种大众性的社交网络,来帮忙推广我们的高校网站,使新媒体和传统的高校网站找到一个契合点,相互作用,进一步更准确地船舶达给学生正确的声音,那么同时,学校领导层也要通过网络的方式积极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双方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高校网络信息交流环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98655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