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关于水晶的传说故事

关于水晶的传说故事



第一篇:关于水晶的传说故事

古往今来,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莫过于水晶。它常被人们比作贞洁少女的泪珠,夏夜天穹的繁星,圣人智慧的结晶,大地万物的精华。人们还给珍奇的水晶赋予许多美丽的神话事故,把象征、希望和一个个不解之谜寄托于它。

有关东海水晶的来历,民间广泛流传两个故事。

一种传说,这里的水晶是由天上的晶牛带来的。

据讲早先东海牛山脚下有个种瓜老汉,摆弄了一辈子西瓜。这年春旱,牛山都干裂了缝。瓜老汉种了五亩西瓜,每天拼死拼活担水浇灌才保住了一个西瓜。西瓜越长越大,不觉竟有笆斗大。

这天晌午,邻村财主“烂膏药”走得口渴,非要买这个瓜解渴。老汉正迟疑,这时忽然从瓜肚子里传来牛的哀求声:“瓜爷爷,我是牛山的神牛,你快救救我。”瓜老汉觉得奇怪,问:“你怎么钻到瓜肚子里了?”牛说:“天太热,我渴极了钻到这瓜里喝瓜汁,撑得出不来了。”“我怎么救你呢?”瓜老汉急得直搓手。牛说:“这西你千万不可卖给那坏蛋,他若进贡皇上,牛山就没宝啦!你趁早把西瓜打开,放我出去。”

正说间,烂膏药使唤家丁前来抢西瓜,说时迟那时快,瓜老汉挥刀朝西瓜劈下,就听“轰隆”一声,一道金光从瓜里射出来,照亮了半边天空。整个牛山放光闪烁。再看,跟着金光奔出来的那头晶牛拉个晶硫子,晶明透亮,把人的眼睛都照花了。神牛见了老汉,跪倒就磕头:“瓜爷爷,你这地里有晶豆子,收吧!”

烂膏药瞧见了晶牛,大喜过望,忙使唤家丁:“牛怕三撑,快撒开拦住,逮住晶牛,得晶硫子,收晶豆子!”

一伙家丁团团将晶牛围住,晶牛东奔西突,晶硫子拉到哪里,哪里晶光闪烁。晶牛左冲右闯也出不了重围,瓜老汉急了,使刀背照准牛屁股“咚”地掴了一下,喊声: “还不快点走!”只听“哞”的一声吼,晶牛负痛窜将起来,一下子将烂膏药撞个七窍流血,过后腾空朝牛山奔去,只见牛山金光一炸,晶牛一头钻进山肚里去了。

家丁们哭丧着脸,收拾烂豪药尸首拉了回去。瓜老汉再定神细看,满地上点点火亮蹦跳,他找来钗锨一挖,挖出些亮晶晶、水灵灵的石头,原来竟是些值钱的水晶石。

水晶与神牛,东海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天上一头神牛偷下凡间,偷吃瓜农的西瓜,被瓜园的主人发现,一路追赶,从西南到东北,神牛一边奔跑,一边撒尿,清纯的牛尿浸到哪块地里,哪块地里就长出了水晶。

相传酒神巴斯卡有一次酒后搞恶作剧,将一名叫作阿麦斯特的美丽少女推到一只猛兽面前,恰好女神戴安娜看见了这一切,为使少女免遭残害,便施法术将少女变成了一块白色的石头雕塑,巴斯卡顿然醒悟,后悔不迭,因为他发现他已经被这尊洁白的雕像深深迷住了。伤心之时手中的葡萄酒不小心洒到了雕塑上面,慢慢的这块石头居然变成了美丽的紫水晶,为弥补自己的过失也为了纪念这位少女,酒神于是便以少女的名字“AMETHYST”来命名紫水晶。

大家都知道,连云港的东海是水晶之乡,给大家讲个水晶的传说,希望大家喜欢哦!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青梅竹马,男孩在很早的时候就暗恋女孩,但女孩并不知道,后来,他们长大了,女孩告诉男孩,她订婚了。男孩很伤心,每天都在深夜中吹笛子,每吹一首就落下一滴眼泪,当他落上9999滴眼泪的时候,终于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让他实现一个愿望,男孩说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守护女孩。于是,天神把男孩的9999滴眼泪变成一条水晶项链,然后把男孩的灵魂装进水晶项链中,水晶项链飞进女孩的家里,静静地躺在女孩的梳妆台上,女孩在结婚的那天戴上了这条水晶项链,从此,幸福地生活着

关于水晶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在东海有座形似草屋的山岗叫做房山。山间汩汩流淌着两股清粼粼、蓝莹莹的泉水,上者叫“上清泉”,下者叫“下清泉”。一位美丽绝伦的神女名叫水晶仙子,伴着老父亲住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山水中。年复一年,水晶仙子偷偷爱上了清泉村一位英俊勤劳,靠打柴为生的小伙子,并以身相许愿与他结为夫妻。后来,这事被天宫的玉皇大帝知道了,遂派天兵天将将水晶仙子强行押回天宫,多情的水晶仙子不愿与夫君分离,一路上泪水涟涟,洒落的泪珠恰似倾盆大雨,落在大地上后便化作了水晶。

神话是一种古老信念的自然流露,人们相信那些珍贵的水晶,成长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赢界,晨宿列张的年代,正如17世纪一位英国宝石匠所言:“每块宝石都有一个由某种宝石或其它材料形成的子宫,宝石在它的子宫里,通过汲取营养液而获得滋养。”

看你的眼睛写著诗句 有时候狂野有时候神秘 随你的心情左右而行 脚步虽乱了但是心甘如饴

爱一个人,常常要很小心 仿佛手中捧着美丽水晶 干净、而又透明

想一个人,常常不需要理由 就像弥漫在周围的空气 清新而又珍贵

爱上一首歌

并非它有多好听多好听 爱上的

仅仅是因为那份共鸣

每首歌,或许都代表着一个故事、一种心情 我不知道能否正确了解和诠释

每次听到那首充满深情的《水晶》 内心都会怀着无限的甜蜜和憧憬 向往那种美好、干净又透明的爱情 却坚定的以为那只是一种境界 是一种人们想象中趋于完美的感觉

是文人、雅士及歌者心目中的理想和追求

真正水晶般的爱情想要寻觅却又谈何容易

第二篇:龙抬头传说故事

二月二春正晓,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二月二日,是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龙抬头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三月九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此纪念。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第三篇:钱塘江传说 故事

钱塘江传说 故事 诗歌

1、从前,钱塘江的潮水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害。

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有个吴越王,名叫钱缪,当时人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钱塘江的海堤老修不好。钱王气得火冒三丈,说:“让我自己去降伏这个潮神!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

八月十八日到了,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了阵势,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钱王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啦!”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速滚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直到今天,江水还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后来人们又叫钱塘江为“之江”。

2、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3、钱塘江大桥是座光辉的大桥,也是一座多难的大桥。

正当钱塘江大桥设计建造的时候,日寇侵略的魔爪,已从东北伸向华北。战火的扩大和逼近,要求工程尽快尽好地完成。因此,桥梁施工的时候,茅以升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造桥三步曲(基础一桥墩一桥梁)的顺序,改为“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水下造桥墩,岸上已在构桥梁。因此,造桥进程很快。

可是,还没等大桥竣工,日寇的铁蹄就踏进了江南,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第二天,日寇飞机就到钱塘江大桥工地侦察、轰炸。大桥好不容易在敌机轰炸的威胁下竣工,通车才3个月,上海便陷于敌手,杭州也危在旦夕。

为了不让敌人利用大桥,1937年ll月16日,桥梁的建设者接到准备炸桥的通知。而负责执行炸桥任务的不是别人,就是造桥的茅以升自己。

在接到通知的当天夜里,茅以升组织人员在一个桥墩预留的空洞里和五孔钢梁间,放上了几万公斤炸药,待命起爆。但在17日因渡口受阻,又只好冒着空袭的危险,开放公路桥让人们过江,这一天过桥的人数有10万之多。以后,又有成百辆铁路机车、上千辆客货车从桥上通过。这种头顶冒着敌机轰炸,脚下踩着待爆炸药,竟然得以安全过桥的惊险场面,是古今桥梁史上所罕见的。为了尽量延长这新建大桥的寿命,一直到11月23日桥头隐约见到敌骑时,才忍痛将大桥炸毁。抗战胜利后,50岁的茅以升又奉命修复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经过造桥、炸桥、修桥的艰难历程,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是从来没有的,而造桥、炸桥、修桥都出自一人,更是旷世奇绝。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七绝·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横江词》李白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观浙江涛》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观浙江涛》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第四篇:端午节传说故事

一、传说故事(说明性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二、相关习俗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

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

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下列几: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四)悬钟馗像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征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五)划龙船竞赛

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国内的无线电视台都会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各地的龙船赛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而是因为一项相传有两百年历史,而且只有两队--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二龙村的洲仔尾,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只是淇武兰以绿色为底,洲仔尾却以红色为底。比赛规则是两村的居民都是选手,反复在二龙溪比赛达数十次(从午后到黄昏),选手累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

第五篇:关于除夕的故事和传说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收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关于除夕的故事和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关于除夕的故事和传说

版本一: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版本二: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出现了一个叫夕的怪兽。夕平时躺在洞穴里睡大觉,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找吃的,到处行凶作恶。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腊月二十三这天,请灶王爷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间来除夕。玉帝听说后把除夕的事交给了神农办理,神农派最小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和竹筒,就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跟着灶王爷来到人间。太阳落山后,正当夕又要行凶作恶时,年用红绫和竹筒打败了夕。村里的人们把想要逃走的夕紧紧围住,拿着红绫、竹竿、赶牛鞭一齐向夕打来,当火红的太阳升起时,夕被年和人们除掉了。从此,人们为了庆祝腊月最后一天晚上除掉夕得胜利,就把这一夜叫年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年。家家挂红绫、爆竹筒、甩响鞭,到后来,演变成为现在的贴对联和放鞭炮。

篇二:关于除夕的故事和传说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汉族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汉族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98196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